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言麦类土传性病毒病有3种:大麦黄花叶病发生在二棱大麦、六棱大麦及裸麦等大麦上.其中啤酒大麦(二棱)受害严重,有时甚至颗粒无收.小麦红花叶病仅在小麦上发生,危害较轻,减产2-3成;麦类土传花叶病在小麦、大麦和黑麦上均能发生.虽然3种病毒都靠多粘菌传播,但病原互不相同,土传黄花叶病毒为线状粒子,而土传花叶病毒则为棒状粒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国大麦种质资源有13237份.其中栽培大麦11791份、野生大麦1446份(含多年生野大麦121份).国家组织了大麦种质资源的综合鉴定,包括农艺性状 ,抗三病一黄花叶病、黄矮病、赤霉病,抗三这一早、湿、盐,以及品质鉴定.有些单位还开展了其它签定,如耐酸铝等.初步筛选出一批具有抗性强、质佳、农艺性状好的优异种质资源.为促进种质资源的交流,益于在种和遗传等研究,特将鉴定结果整理综述如下.大麦种质资设抗病性往走一、抗大£黄花叶病鉴定大麦黄花叶病是由病毒诱发、病土传染、禾谷多粘菌为传天介体、主要危害各大麦区大麦…  相似文献   

3.
大麦黄花叶病是欧亚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国内外对大麦黄花叶病抗病品种培育的重视,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大麦黄花叶病病毒株系的分类、病害的发生与传播、抗性遗传、抗病基因的定位以及抗黄花叶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大麦黄花叶病遗传育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前言大麦黄花叶病、小麦黄花叶病及土传小麦花叶病都是土传病毒病,广泛分布在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各地,发生在秋播麦上、且为害严重。大麦黄花叶病毒(BYMV)只感染大麦、不感染其它麦类作物。受该病毒感染了的啤酒大麦呈现枯斑、黄化、萎缩症状,严重者全株枯  相似文献   

5.
大麦黄花叶病是发生在日本麦类作物上病毒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本病其实在大麦秋播阶段业已发生,但通常至翌年2~3月首先在叶片上呈现擦伤状的碎白点花纹并出现坏死病斑,然后全株黄花萎缩。病症严重时全株枯死,颗粒无收。此病都发生在二棱大麦、六棱皮大麦、六棱裸大麦上,对二棱大麦危害尤其严重,所以是二棱大表致命的病害。此病的病原病毒由寄生在根部的禾谷多粘菌为媒介在土壤中传染,农田一旦感染此病,就年年发病,且一年重于一年,因媒介菌存在于土壤中,所以药剂防除效果较差。而作为病原病毒媒介菌的休眠孢子,致病力在土…  相似文献   

6.
大麦黄花叶病是一种由土壤中来谷多粘菌传染的病毒病,1980年前发生极轻,七十年代中后期、八十年代初期本地先后引种、推广了早熟三号、盐辐矮早三等二校大麦,并淘汰了抗费品种尺八等六枝大麦,由于连年种植,品种单一.使大麦黄花叶病发展迅速,为客加重,八十年代中后期已成为我郊区(县)大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田块成产1-2成,严重发病田块成产70%以上,九九零年盐城市郊区(县)二校大麦面积34.4万百.于三月上旬普查,发病总面积达40587亩,占11.89%,重病而积4195亩,其中三级以上的严重面积2456亩.据调查,全郊区(…  相似文献   

7.
由禾谷类多粘菌为媒介的麦类土传病毒病有三种.其中大麦黄花叶病(亦译怍大麦条纹萎缩病)多发生在大麦上,对啤酒大麦及六棱大麦品种鹿岛危害较大;小麦黄花叶病多发生在小麦上,对小麦品种"农林61"和"福穗"危害较大;小麦条纹(纹枯)病不但危害啤酒大麦,同时会对大麦和小麦造成危害,并能与黄花叶病重复感染.茨城县1985年麦类黄花叶病受害面积占三麦总栽培面积的55%.此病危害性很大,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剂.本文主要介绍播种期、抗病品种及大、小麦轮作方面的最新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8.
前言近几年,日本主要大麦种植地带发生了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黄花叶病,特别是酿造用二棱大麦受害严重。实践证明,采用药剂和耕作手段已不能完全防除本病害。引进并推广携带抗性基因Ym的二棱大麦品种(该基因由六棱大麦品种“木石港3”导入)“美里金黄”、“三鸭金黄”等,可使病害得到回避。由此可见,引进抗性品种是防除本病害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9.
大麦黄花叶病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选用抗性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除措施。但是.不能认为所有的抗性品种都是绝对抗病的,已有报道,新近育成的抗性品种被病毒系统侵染而罹病。所以.在确定防除策略的前提下,首先必须查明各地发生的BaYMV系统的种类及分布状况,因此查明病毒系统,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上的大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YDV)引起的。大麦黄矮病不仅侵染小麦和大麦,还能侵染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是世界上谷类作物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大麦黄矮病对小麦的危害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趋严重。这种现象引起了小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大麦黄矮病毒是由蚜虫传播的。根据蚜虫的种类,大麦黄矮病毒至少有5种类型。由麦长管蚜(Macrosikphum avenae)传播的黄矮病  相似文献   

11.
大麦黄花叶病是严重威胁冬大麦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为促进抗黄花叶病基因在大麦育种中的应用,利用插入或缺失(inserticon-deletion,InDel)标记JSB056和JSB060对180份啤酒大麦资源进行基因型检测,结合病圃黄花叶病表型鉴定,并评价标记在育种中应用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聚合2个InDel标记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检测准确率高达91.9%,是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中鉴定大麦黄花叶病抗性的较理想标记.  相似文献   

12.
大麦黄花叶病已成为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利用引进的一批国外大麦材料,在我国大麦黄花叶病发病面积较大的8个地区进行鉴定,通过田间致病性的鉴定,用免疫及附电镜技术与国内的同源抗血清或国外的异源抗血清的捕获和修饰观察,结果发现: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与日本的最为相似,但不一致,经比较分析初步得出两大类,6种株系、类型,并且发现Akashinriki Asama Mugi Mihori Hadaks 3 Sehbon Hadaka Shinano 1 Suifi等一批对我国BaYMV均具有抗性的育种材料。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结合开展生物技术是选育抗病品种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麦黄花叶病是依靠土壤中禾谷多黏菌传播的病毒病,严重影响冬大麦的产量和品质,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抗病品种扬饲麦1号与感病品种Gairdner为亲本,以杂交F1代经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构建的DH群体为材料,对其大麦黄花叶病抗性进行两年鉴定与分析,并利用91对在亲本间多态性好的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标记构建了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Windows QTL IciMapping 4.0软件中的完备区间-加性模型(ICIM-ADD)对大麦黄花叶病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9个与大麦黄花叶病病情指数相关的QTLs, 其中,qRYM-1HaqRYM-1HcqRYM-2HaqRYM-2Hb在两年间均被检测到,且 qRYM-2Ha在两年6个时期均被检测到,位于EBmag0793至GBM1047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61%~38.04%; qRYM-2Hb在 2015年第二、三期和2016年第一期被检测到,位于GBM1047至Bmag0749标记区间内,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11.40%~18.80%。qRYM-1Ha qRYM-4Ha可能是两个新的大麦黄花叶病抗性QTLs,黄花叶病抗性基因均来源于黄花叶病抗性品种扬饲麦1号。本研究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基因的发掘、精细定位、基因克隆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了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14.
利用病害严重度调查、病毒含量的ELISA测定及产量损失分析,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毒与小麦条点花叶病毒复合侵染对小麦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黄矮病毒的侵染对继后侵染的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的增殖有促进作用。此外,本文还比较了BW155、Milan和Laura品种对BYDV和WSMV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5.
大麦黄花叶病在上海地区另星发生以来,仅1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大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各年不同程度的发病。对大麦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日本、泰国等大麦黄花叶病流行的国家报导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药剂防病的例子,主要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来代替感病品种,例如,日本已应用的品种有“萎缩不知”。  相似文献   

16.
大麦黄花叶病已成为冬大麦区的主要病害。利用引进的一批国外大麦材料 ,在我国大麦黄花叶病发病面积较大的 8个地区进行鉴定 ,通过田间致病性的鉴定 ,用免疫及附电镜技术与国内的同源抗血清或国外的异源抗血清的捕获和修饰观察 ,结果发现 :我国大麦黄花叶病毒株与日本的最为相似 ,但不一致 ,经比较分析初步得出两大类 ,6种株系、类型 ,并且发现AkashinrikiAsamaMugiMihoriHadaka 3SehbonHadakaShinano 1Suifi等一批对我国BaYMV均具有抗性的育种材料。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 ,结合开展生物技术是选育抗病品种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1、前言大麦黄花叶病是由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引起的,选用抗性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除措施。但是,不能认为所有的抗性品种都是绝对抗病的,已有报道,新近育成的抗性品种被病毒系统侵染而罹病。所  相似文献   

18.
前言大麦黄花叶病病毒(BaYMV)使大麦息黄花叶病,对大麦产量、品质影响很大,特别是对啤用二校大安危害更大.为此,一些学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高桥(1966)调查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300个二校大麦品种后指出:日本啤用二棱大麦对本清表现为极弱到弱,欧洲啤用品种中高抗品种也不多见.草叶(1968)调查了内外356个二校大麦品种、品系后认为:882%的品种对本病表现为弱,抗性强的品种只有1.7%,中抗品种也不足2%.河田(1982)的报道认为:在526个二校大麦品种中,除导人六枝大支抗性基因有成的品种外,高抗品种只有露57号、T60、…  相似文献   

19.
利用病害严重度调查、病毒含量的ELISA测定及产量损失分析,研究了大麦黄矮病毒与小麦条点花叶病毒复俣侵染对小麦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麦黄矮病毒的佞这染对继后侵染的小麦条点花叶病毒的增殖促进作用。此外,本文还比较了BW155、Milan和Laura品种对BYDV和WSMV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20.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引起的大麦条纹花叶病是粮食作物上一种重要的病毒性病害.该病毒于1910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日本、土耳其、丹麦、巴基斯坦、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均有报道.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已被列入欧洲和地中海植物保护组织的病害名单A_2中,被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以色列和芬兰等国列入国家检疫病害名单.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