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草鱼、银鲫和青鱼捕捞后的应激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丹莉  林雅云  吴玉波  王岩 《水产学报》2016,40(9):1479-1485
分别评价了捕捞对草食性(草鱼)、杂食性(银鲫)和肉食性(青鱼)鲤科鱼类血液指标(血浆史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肝糖原含量和两种肝脏糖酵解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银鲫和青鱼捕捞后血浆史质醇、葡萄糖和乳酸浓度均显著升高;草鱼和青鱼捕捞后2 h时肝糖原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银鲫捕捞前、后肝糖原含量未出现显著变化;捕捞前、后青鱼血糖浓度显著高于草鱼和银鲫。银鲫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草鱼和青鱼,其捕捞后血浆葡萄糖和乳酸浓度增加幅度较小,这意味着捕捞后银鲫应激反应强度相对较低。草鱼和银鲫捕捞后肝脏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青鱼捕捞后2 h己糖激酶活性显著下降,这意味着捕捞应激后血糖升高未导致草鱼、银鲫和青鱼的肝脏糖酵解酶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设置持续投喂组(C,持续投喂8周)、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再投喂4周)和持续饥饿组(S,饥饿8周)3个处理组,研究3种不同饥饿处理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和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影响,同时在此实验基础上研究草鱼在急性高糖负荷胁迫下的糖耐受能力、糖代谢相关酶和GLUT1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草鱼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条件下的糖代谢特征。选取初重为(125.35±0.54)g的草鱼,饲养8周后以30 mg/100 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糖耐受能力。结果显示,S组肝糖原和血清的血糖、甘油三酯含量均最低。饥饿处理对草鱼糖耐受能力影响显著,S组血糖含量在各时间点上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5),肝糖原在6 h达到峰值;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糖代谢关键酶影响显著,饥饿处理(S组)诱使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活性上升但抑制丙酮酸激酶(PK)和果糖-6-磷酸激酶(PFK)的活性(P0.05),而饥饿再投喂(R组)后PEPCK、PK和PFK酶活性恢复到持续投喂(C组)处理水平。注射葡萄糖后S组肝脏GK酶活性增幅最大,PK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而R组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和肌肉GLUT1表达影响显著,注射葡萄糖后,除R组肝脏组织外,其余各组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GLUT1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S组肌肉GLUT1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饥饿处理下,草鱼可通过消耗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及降低肝脏糖酵解相关酶(PK和PFK)活性和促进糖异生PEPCK酶活性来应对饥饿胁迫,而饥饿处理可诱使GK和PK酶活性上升、促进糖原合成和激活GLUT1基因的表达和转运来缓解草鱼急性高糖负荷,从而提高其糖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3.
异育银卿口服葡萄糖后血糖、血脂和肝糖原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春芳 《水产学报》2002,26(3):237-241
禁食 4周后对体重为 46± 5g的异育银鲫进行了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 16 7mg·(10 0g) -1体重的葡萄糖之前及之后的 1、2、3、4、5、6、8、10、14、18和 2 4h分别抽血、取肝胰腺 ,分析血糖、血脂和肝糖原含量。实验结果表明 ,血糖在口服葡萄糖后 3h内迅速升高 ,并于 3h时达最高水平 ,以后逐渐下降。口服葡萄糖后 1h血脂含量最高 ,然后开始下降 ,并于 8h时又开始升高。口服葡萄糖后的最初 2h内肝糖原含量显著降低 ,随后开始提高 ,并在 6h时达最高峰。用体重为 (16 4± 12 )g的异育银鲫为材料禁食 4周后灌喂不同剂量的葡萄糖 ,研究葡萄糖剂量对血糖和肝糖原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口服葡萄糖剂量的增加 ,血糖升高幅度加大 ,而肝糖原含量则随葡萄糖剂量增加而减少。上述实验结果提示异育银鲫在胰岛素的分泌方面与哺乳类存在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设置持续投喂组(C, 持续投喂8周)、饥饿再投喂组(R, 饥饿4周+再投喂4周)和持续饥饿组(S, 饥饿8周)3个处理组, 研究三种不同饥饿处理下草鱼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和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影响, 同时在此实验基础上研究草鱼在急性高糖负荷胁迫下的糖耐受能力、糖代谢相关酶和GLUT1的变化规律, 旨在阐明草鱼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条件下的糖代谢特征。选取初重为(125.35±0.54) g的草鱼, 饲养8周后以30 mg/100 g体质量的剂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糖耐受能力。结果显示, S组肝糖原和血清的血糖、甘油三酯含量均最低。饥饿处理对草鱼糖耐受能力影响显著, S组血糖含量在各时间点上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lt;0.05), 肝糖原在6 h达到峰值; 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糖代谢关键酶影响显著, 饥饿处理(S组)诱使PEPCK酶活性上升但抑制PK和PFK酶的活性(Plt;0.05), 而饥饿再投喂(R组)后PEPCK、PK和PFK酶活性恢复到持续投喂(C组)处理水平。注射葡萄糖后S组肝脏GK酶活性增幅最大, PK酶活性呈上升趋势, 而R组则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饥饿处理对草鱼肝脏和肌肉GLUT1表达影响显著, 注射葡萄糖后, 除R组肝脏组织外, 其余各组草鱼肝脏和肌肉组织GLUT1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且S组肌肉GLUT1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其余两组(Plt;0.05)。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饥饿处理下, 草鱼可通过消耗肝糖原和甘油三酯及降低肝脏糖酵解相关酶(PK和PFK)活性和促进糖异生PEPCK酶活性来应对饥饿胁迫, 而饥饿处理可诱使GK和PK酶活性上升、促进糖原合成和激活GLUT1基因的表达和转运来缓解草鱼急性高糖负荷从而提高其糖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检验不同鱼类对水体中铅(Pb)的耐受能力的差异,在控制实验室水体的温度(27.5±0.2)℃、硬度(10.0±0.5)Ca CO3mg/L、p H值(7.0±0.1)等条件下,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22.13±0.31)g、鲫(Carassius auratus)(25.36±0.36)g、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21.28±0.20)g、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21.39±0.20)g、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22.34±0.32)g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21.36±0.21)g这6种鱼经水体Pb 96 h急性暴露后的半致死浓度(96 h LC50),以及Pb在鱼体内的累积量。结果发现,水体中的Pb对草鱼、鲫、南方鲇、团头鲂、胭脂鱼和中华倒刺鲃的96 h LC50值分别为3.73、11.59、6.59、3.27、0.33和3.00 mg/L;6种鱼对Pb的耐受能力依次为:鲫南方鲇草鱼团头鲂中华倒刺鲃胭脂鱼。同种鱼中Pb暴露致死鱼体和未死亡鱼体内的Pb累积量均分别随着暴露的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Pb浓度处理条件下,同种鱼中死亡鱼体的Pb累积量高于未死亡鱼体。水体硬度和鱼体重会影响重金属Pb对鱼类的96 h LC50。较高硬度水体暴露的Pb对鱼体的毒性较小,同种鱼体重较大的个体对重金属Pb的耐受能力较强。同种鱼不同时间段死亡鱼体中的Pb累积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每种实验鱼因Pb暴露致死群体的平均Pb累积量均分别高于其未死亡鱼群体,除南方鲇外,其余5种鱼二者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6.
饲料糖种类和水平对青鱼、鲫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分别含20%(低)、40%(高)葡萄糖和糊精的等氮(粗蛋白为35%干物质),等能(16.4 kJ/g)饲料分别饲养青鱼(Mylopharyngodn piceus)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8周,研究饲料糖种类和水平对青鱼和鲫的生长、体成分的影响.青鱼和鲫鱼平均体质量分别为2.14 g和6.75 g.结果表明,两种鱼都是糊精组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提示两种鱼对糊精利用效率比葡萄糖高.饲料糖含量低时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相对高,提示两种鱼对脂肪作为能源的利用效率高于糖.两种鱼糊精组脂肪蓄积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体脂、肝脂、肌脂含量也高于葡萄糖组,提示糊精比葡萄糖更容易以脂肪形式积累在体内.青鱼对实验饲料的利用效率高于鲫鱼,推测这与能量代谢有关.[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52-459]  相似文献   

7.
投饲率对草鱼生长、体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的精准投喂模型管理系统,研究了不同投喂水平下草鱼的能量收支。实验在水温(27.5±2.0)℃条件下,选用初始体重(71.03±1.13)g的草鱼,共设5个不同投饲水平(饥饿、1%鱼体重(1%BW)、2%BW、4%BW和饱食),研究摄食水平对草鱼生长、鱼体组分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草鱼鱼体水分减少,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能量增加,灰分含量先减少后增加。特定生长率和热积温生长系数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再降低,在5%鱼体重时达到最大,且高于饱食投喂组。饵料转化率(FE)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在投喂水平为体重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生长能比例随投喂水平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体重2%组到饱食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代谢能与生长能相反。在最大投喂水平下的能量收支方程为:100 C=21.72 F+4.25 U+45.85R+28.18 G或100 A=61.94R+38.06G。结果表明,5%鱼体重的投喂量为草鱼此阶段的最佳投喂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斜带石斑鱼对碳水化合物利用的特点,研究了3个碳水化合物水平及饥饿处理对其生长、血浆生化指标及肝/肌糖原的影响。实验选取300尾初重为(35±0.28)g的幼鱼,设置持续投喂高(35%,CH)、中(21%,CM)、低(7%,CL)3个碳水化合物水平组,以及持续投喂组(CM)、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投喂4周,投喂CM组饲料)、饥饿组(S)3个投喂模式组。饲养8周后饥饿24 h,以30 mg/100 g体质量腹腔注射葡萄糖研究其代谢反应。结果显示,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以CL组最高。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下,各组注射葡萄糖后1~3 h血糖水平达峰值,但CM组在6 h内迅速回到注射前水平;各组血浆胰岛素水平均先降后升,但CL组在3 h后急剧下降;各组肝糖原、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在注射后1 h内均显著上升。饥饿处理下,持续投喂组(CM)血糖水平在6 h时迅速恢复至注射前水平;CM组和R组血浆胰岛素在1 h内显著下降,但S组持续上升;CM组血浆甘油三酯含量在0~6 h内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研究表明,饲喂中等水平碳水化合物(21%)比较符合斜带石斑鱼糖耐受能力,而饥饿处理下则以持续投喂组糖耐受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9.
孙颖 《水产学报》2006,30(6):740-746
家蚕多角体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体内表达基因重组的草鱼生长激素(r-gGH),具有与天然草鱼生长激素(GH)相似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为了节省基因工程研究中的下游工作 (基因产物的分离和提纯),本研究将含有r-gGH的家蚕直接作为饵料源,冻干并磨碎后拌在饵料中投喂草鱼鱼种,通过养殖实验及生化测定分析对比r-gGH促进草鱼鱼种生长的剂量依存关系,筛选活性强的处理剂量和处理时间,期望为鱼类养殖生产提供一种较为经济、来源容易、方法简易而又切实可行的促进鱼种生长并且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投喂含有r-gGH的家蚕,有相当一部分被鱼体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投喂2 h和6 h 后,草鱼鱼种的血清G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喂基本饲料)和投喂正常家蚕组;每天投喂和隔2天投喂,均使草鱼鱼种的血清GH水平显著升高,并对草鱼鱼种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短期(3 d)和长期(42 d)投喂含有r-gGH 的家蚕,无论是低剂量(10 mg·g-1饲料)还是高剂量(20 mg·g-1饲料),均极其显著地提高草鱼鱼种的血清GH水平;长期(42 d)投喂亦对草鱼鱼种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鱼体的相对体重增长率、相对体长增长率、食物转化率和肥满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配合饲料、浸泡蚕豆和发芽蚕豆喂养平均体重(1000±20)g草鱼70d,分析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79.5%、40.32%和50.10%,饵料系数分别为2.11、4.78和4.31,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增重率(P<0.05),显著增加了饵料系数(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比配合饲料组显著提高(P<0.05)。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的生长性能,但是显著提高了草鱼肌肉品质。投喂发芽蚕豆的效果要优于投喂浸泡蚕豆。  相似文献   

1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黄峰 《水产学报》1996,20(1):68-7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黄峰,严安生,汪小东(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关键词鲢,鳙,胰蛋白酶STUDIESINTRYPSININSILVERCARPANDBIGHEADCARP¥HuangFeng;YanAnshengandWangXiaodon...  相似文献   

12.
用24种随机引物对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的草鱼,鲤亚科(Cyprininae)的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荷包红鲤、黑龙江野鲤和德国镜鲤)进行RAPD分析,构建了这5种鱼类的基因组指纹图谱。通过对获得的基因组指纹图谱的量化分析,利用UPGMA重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鲤种内3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相似性高于鲤和柏氏鲤种间的相似性,而草鱼与另4种鲤亚科鱼类亚科之间的差异明显高于柏氏鲤、黑龙  相似文献   

13.
徐伟 《水产学报》2005,29(3):339-343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水晶彩鲫、红鲫、锦鲤和荷包红鲤的相互杂交试验,测定各个杂交组合子代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4种鱼能够相互杂交受精,孵出鱼苗。孵化率锦鲤自交最低为46.4%,其它组合为70%~80%;杂交鱼苗经28d的人工饲养,水晶彩鲫与荷包红鲤、锦鲤的正、反杂交,同其它杂交组合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生长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成活率低;杂交子代的体型分为3类:鲫鱼型、鲤鱼型和鲤鲫型。鳞片反光组织(虹彩细胞或鸟粪素细胞)为2类:完全型、缺失型。体色分离复杂多样,水晶彩鲫与红鲫杂交是水晶彩鲫,红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是青灰色鲤鲫杂种,水晶彩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都会出现水晶彩色和青灰色鲤鲫杂种。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种群分化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赵金良 《水产学报》1996,20(2):104-110
为查明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有无不同种群,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汉阳、瑞昌江段和下游安庆江段鲢、鳙、草鱼、青鱼各4个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变异。同种鱼各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未见有显著差异。遗传距离D值均小于0.001。由此,初步认为长江中下游的鲢、鳙、草鱼、青鱼应各属一个没有显著遗传分化的种群,我们称之为“长江种群”。因而,在长江中下游选择一处优良保护场所就有可能达到就地保护长  相似文献   

15.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7,21(2):143-151
主要报导长江原种亲鱼鲢、鳙、草鱼和青鱼的形态特征、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通过可数可量参数的测定,年龄生长、性成熟年龄、繁殖力、成熟系数及卵比重等单项的相对关系的研究,讨论并提出了原种亲鱼鲢、鳙、草鱼、青鱼的标准参数,可供原种场生产管理、原种检测及种质资源保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晶彩鲫、红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 transparent coloredvar.)、红鲫(C.a.redvar.)和锦鲤(Cyprinus carpio ornamentalvar.)腹膜脏层黑色素进行肉眼观察和密度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这3种鱼的不同体色个体,腹膜脏层黑色素的密度不同。依据黑色素的密度,将其分为Ⅰ~Ⅵ级。水晶彩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肉白a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肉白b和红白个体多数在Ⅰ~Ⅱ级,红色个体多数在Ⅰ~Ⅳ级,杂色个体多数在Ⅳ~Ⅵ级,密度表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红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白色个体分布在Ⅲ级,红白个体分布在Ⅲ~Ⅳ级,红色个体分布在Ⅲ~Ⅴ级,杂色分布在Ⅳ~Ⅵ级,青灰色分布在Ⅴ~Ⅵ级,密度依次也表现出递增的趋势。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体表没有黑色斑纹的红、黄、白、红白和黄白等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体表有黑色斑纹的红黑、黄黑、白黑和红白黑等个体多数有黑色素出现,主要分布在Ⅳ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4-148]  相似文献   

17.
几种鲤、鲫鱼腹膜色素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曹顶臣  李池陶 《水产学杂志》2005,18(1):66-68,F003
通过普通鲫、普通鲤、红鲫、荷包红鲤、水晶彩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和腹膜壁层色素细胞观察,腹膜脏层分布有黑色素细胞,其中普通鲫致密完整,普通鲤和红鲫密集均匀,水晶彩鲫和锦鲤缺失,荷包红鲤完全缺失;腹膜壁层分布有鸟粪素细胞,除水晶彩鲫缺失,其它品种致密完整。  相似文献   

18.
鲤鲫杂交(♀)×鲫(♂)回交子代的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雌性鲤鲫杂交与雄性鲫鱼回交,制备了鲤鲫杂交回交子代鱼,并对其1龄鱼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器官结构进行了测定。其主要性状为:回交子代的背鳍条Ⅲ,15~18;臀鳍条Ⅲ,4~6;侧线鳞27~36;侧线上鳞和侧线下鳞同为5~6;鳃耙28~33;体长为体高的(2.35±0.11)倍,为头长的(3.33±0.13)倍,为尾柄长的(6.36±0.54)倍;头长为眼径的(4.54±0.20)倍;为眼间距的(1.74±0.07)倍;为尾柄高的(1.96±0.1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0±0.28)倍;体高为头高的(1.59±0.09)倍。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鱼在可数和可量性状上都有个别性状产生变易,但大多数性状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26±2)℃、自然光照条件下,以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设定3种投喂方式。实验饵料为水蚯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第1种方式为连续投喂,整个实验期间不间断;第2种连续投喂4 d后饥饿1 d;第3种连续投喂2 d后饥饿1 d。3种方式分别以S0(对照组)、S1/4和S1/2表示。实验周期均为30 d。结果显示,长吻和异育银鲫在3种处理条件下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草鱼在S0组(对照组)和S1/4组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S1/2组的终体重显著降低。这表明,长吻和异育银鲫在S1/4和S1/2组时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而草鱼只在S1/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在S1/2组则发生部分补偿生长。结论认为,长吻和异育银鲫的补偿生长能力要强于草鱼。3种鱼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比都没有显著差异,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实际摄食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铬盐对鲤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0.5mg/kg铬盐饲料饲喂1龄鲤65d和3月龄鲤30d,相对生长率分别提高13.79%和20.69%饲料转化率提高21.83%和26.0%。表明铬盐有促进鱼类生长作用和提高饲料转化率的效应,而铬盐对鱼体营养成分的作用不明显。但铬盐对对高血糖症鱼的作用是低剂量各(2.5μg/kg体重)使血糖明显下降,高剂量(60μg/kg体重)则使血糖明显升高;铬盐含量0.5mg/kg饲料使高血糖症鱼的血糖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