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齐香君  刘瑶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23-8824,8842
[目的]为药用成分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来源提供新途径。[方法]考察了R1601菌株对苦参不同外植体在不同浓度乙酰丁香酮和侵染时间影响下苦参毛状根的诱导率;研究了培养基中的组分和浓度对苦参毛状根继代生长的影响。[结果]以苦参幼芽为外植体,在R1601菌液中添加100μmol/L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MS共培养基上暗培养2 d,苦参毛状根的诱导效果较好,诱导率28.6%,存活率46.7%;苦参毛状根在改良的继代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结论]苦参毛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以生长1周的苦参幼芽为外植体,R1601为菌株,添加1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侵染20 min,(25±1)℃暗处诱导。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巴戟天毛状根的诱导条件,该研究选择不同发根农杆菌ATCC15834、AR10、Msu440菌株诱导巴戟天无菌苗的幼芽、叶片、叶柄、茎段等外植体形成毛状根,并研究了共培养时间和乙酰丁香酮(AS)浓度等因素对巴戟天毛状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巴戟天毛状根的最佳诱导条件为:以幼芽为外植体,ATCC15834为转化菌,侵染时间20 min,并在培养基中添加300μmol/L乙酰丁香酮条件下,巴戟天毛状根的诱导转化率最高,可达36.7%。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花生毛状根诱导条件,为体外培养毛状根生产白藜芦醇以及培养花生根结线虫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不同的发根农杆菌及其菌液浓度、外植体类型、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对花生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结果]发根农杆菌ACCC10060的毛状根诱导率高于ATCC11325;幼叶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高于子叶;最佳侵染菌液浓度为0.2~0.4;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 d;最佳侵染时间为10~15 min;菌液中添加75μmol/L乙酰丁香酮(AS)可以提高毛状根诱导率。通过毛状根能在无激素的MS培养上自主生长以及毛状根冠瘿碱检测,确定发根农杆菌中Ri质粒中已整合到花生基因组中。毛状根体外培养的研究表明,液体培养效果好于固体培养,最佳液体培养基为无激素的MS培养基。[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花生毛状根培养体系,将为花生转基因技术的完善及利用毛状根生产白藜芦醇和无菌的花生根结线虫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针刺幼茎法和外植体共培养法,以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和A4侵染乌拉尔甘草子叶、下胚轴和活体幼苗,诱导毛状根生成,建立毛状根诱导及培养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OD600为0.5~0.6的ATCC15834菌液(含乙酰丁香酮100 μmol/L)经针刺幼茎法侵染株龄14 d的乌拉尔甘草活体幼苗后,在含500 mg/L头孢霉素的1/2MS培养基上毛状根诱导率达79.2%。毛状根在不含激素及蔗糖质量浓度为40.0 g/L的1/2MS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迅速,25 d毛状根增殖率达到19.3倍。  相似文献   

5.
茶树毛状根的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几种不同发根农杆菌株系感染茶树外植体,得到茶树毛状根。通过筛选,找出对其诱导效率最高的一个株系是15834,并证实了乙酰丁香酮对诱导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大豆萌动种子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仁镐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66-2667
[目的]提高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效率。[方法]以萌发1 d的半片大豆种子为目标组织,通过GUS瞬时表达检测,研究乙酰丁香酮、菌液的浓度及侵染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在共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的乙酰丁香酮时,GUS瞬时表达效率最高。当农杆菌生长到对数生长期(D600 nm=0.5)时,转化效率最高,平均每个外植体上出现9.4个蓝色斑点。农杆菌侵染时间不宜过长,以30~60 min较好。[结论]乙酰丁香酮浓度、农杆菌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均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试验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草叶片为试材,用转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进行遗传转化。通过分析菌液不同浓度、侵染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及共培养时间对GUS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其瞬时表达的最佳条件。结果显示:用OD600值为0.6的农杆菌侵染6min,在培养基中添加120μmol.L-1的乙酰丁香酮,共培养2d,能够得到高效的GUS基因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党参毛状根的诱导条件。[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A4、C58C1和A1476进行毛状根诱导,探讨发根农杆菌种类、外植体类型、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天数等因素对党参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结果]3种发根农杆菌中A4诱导率最高;茎段的诱导率最高;发根农杆菌浓度在OD_(600)为0.4时诱导效果较好;较佳侵染时间为5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时诱导率较高;头孢噻肟钠浓度为300 mg/L时除菌效果较好。[结论]该试验为大量生产毛状根以及毛状根的后续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拟青山海关杨的再生和高效遗传转化系统,以该杨树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适合叶片再生的最适培养基;并利用GUS瞬时表达法,研究了菌种、预培养时间、侵染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乙酰丁香酮(AS)浓度5个因素对拟青山海关杨叶片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青山海关杨叶片最适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添加0.5mg/L的6-BA和0.1mg/L的NAA,叶片再生频率为95%,平均不定芽数为10.07个;该杨树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为:叶片无预培养,菌种使用GV3101,侵染液OD600为0.4~0.6,侵染10min,共培养培养基中添加乙酰丁香酮200μmol/L,在此条件下,GUS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叶片的GUS活性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萌动胚为外植体,研究了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玉米NPR1基因遗传转化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在感染液和共培养基中分别都加入100μmol/L乙酰丁香酮,根癌农杆菌LBA4404的菌液,浸染时间12 h,40 mg/L潮霉素进行转化苗筛选,为转化的适宜条件。对转化苗进行PCR检测,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1.
为加速翠菊新品种的培育和扩繁,研究利用种子消毒接种获得的无菌苗作为外植体,以MS、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NAA依次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生根。结果表明:茎段为再生体系的最佳外植体,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0mg·L-1 6-BA+0.2mg·L-1 NAA,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mg·L-1 6-BA+0.1mg·L-1 NAA,不定芽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叶片、叶柄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MS+4.0mg·L-1 6-BA+0.2mg·L-1 NAA,愈伤分化培养基只分化不定根。  相似文献   

12.
理化条件对新疆紫草毛状根培养及紫草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根农杆菌诱导的新疆紫草毛状根为试验材料,采用二阶段培养法,分别考察了NH4NO3、培养基、转速、温度、蔗糖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及培养方式、酸水解酪蛋白对毛状根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状根在MS无铵液体培养基中生长速度较MS快了近1倍,第15天时毛状根的生长量达峰值,增殖8倍;在SH无铵培养基、转速为(120±5)r/min、温度为(25±1)℃时毛状根增殖倍数最大,为9.34倍。蔗糖质量浓度对毛状根的生长增殖影响不大;液体培养方式的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含量(1.05%)远远高于固体培养(0.33%),是后者的3倍;添加0.5g/L的酸水解酪蛋白的其紫草素及衍生物含量为1.29%,较对照(1.17%)增加了10.3%。本研究为今后利用新疆紫草毛状根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和比较两种不同龙葵对Cd胁迫的光合生理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响应的差异,试验以Cd超富集植物龙葵(Solanum nigrum)和少花龙葵(Solanum americanum)为材料,于2018年3月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20、80、320μmol·L^-1)Cd胁迫对两种龙葵植株形态指标、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Cd胁迫显著影响两种龙葵生长,两者的Cd耐受存在差异。少花龙葵在Cd浓度≥20μmol·L-1时生长受到抑制(P<0.05);随Cd浓度增加,少花龙葵的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叶绿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s)、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均较CK显著降低(P<0.05),但初始荧光(Fo)、叶绿素a/b有上升趋势;当Cd浓度≥80μmol·L^-1时,少花龙葵PSⅡ的受损程度加重。龙葵则在Cd浓度≥80μmol·L^-1时受到生长抑制,随Cd浓度增加,龙葵相应指标均呈下降趋势(P<0.05),但其形态指标、生物量积累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降低范围均小于少花龙葵。此外,Cd胁迫对两种龙葵传能效率的抑制比光能转化效率的抑制更为明显。20μmol·L^-1 Cd胁迫时,两种龙葵光合作用主要受气孔因素限制;80~320μmol·L^-1 Cd胁迫时,其光合作用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研究表明,Cd胁迫在少花龙葵的生长和光合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抑制作用;受Cd浓度的影响,两种龙葵光合作用的降低是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进一步从光合生理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响应方面证明龙葵对Cd胁迫的耐受能力强于少花龙葵。  相似文献   

14.
以苹果菠萝的顶芽和吸芽为外植体,接种于MS+6-BA 3 mg·L-1+蔗糖30 g·L-1的培养基上,30 d后腋芽萌发;再将新芽切割,接种于MS+6-BA 2 mg·L-1+NAA 0.05 mg·L-1+蔗糖30 g·L-1的培养基上,30~40 d后形成丛生芽,每30~40 d继代1次,可增殖3~5倍;把丛生芽分割成单株并接种于MS+6-BA 1 mg·L-1+AD 3 mg·L-1+蔗糖30 g·L-1培养基上,进行壮苗培养,25~30 d后再转接种于1/2MS+NAA 0.5 mg·L-1+香蕉汁30 g·L-1+蔗糖30 g·L-1培养基上,30 d后可形成完整的根系;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5.
滨梅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年生枝条为外植体建立滨梅的再生体系,通过形成丛生苗的方式增殖。研究结果表明:茎段在培养基MS+6-BA1.0mg·L^-1+NAA0.1mg·L^-1上,增殖系数为8.8,丛生苗较壮;在培养基1/2MS+IBA0.5mg·L^-1+NAA0.2mg·L^-1中生根效果最好,接种7d开始生根,15d时生根率为87.5%,每株平均根数为2—5条,移栽成活率可达75.8%。  相似文献   

16.
越橘离体培养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越橘实生苗子叶、胚轴和叶片为外植体,在WPM+0.1mg·L^-1TDZ或WPM+0.5mg·L^-1TDZ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在1/2WPM+0.05mg·L^-1IBA培养基上诱导不定根。结果表明,培养2-3d时,子叶、胚轴和叶片切口皮层和韧皮部薄壁细胞分裂均已启动;8-9d时,芽原基出现;越橘不定芽的发生为外起源,不定根的发生为内起源。  相似文献   

17.
山麦冬组织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山麦冬嫩叶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不定芽的分化和生根、试管苗移栽和移植所需要的条件,建立起山麦冬嫩叶的无性系技术。结果证明:MS+6-BA0.4 mg.L-1+NAA 1.0 mg.L-1+2,4-D 1.5 mg.L-1是嫩叶愈伤组织诱导的理想培养基;1/2MS+AgNO31.2 mg.L-1+BA0.5 mg.L-1+NAA0.1 mg.L-1是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理想培养基;1/2MS+IAA0.2 mg.L-1+NAA0.1 mg.L-1是不定芽生根培养理想培养基;移植的试管苗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其他生物性状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虎杖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用携带有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发根农杆菌ATCC15834侵染虎杖无菌苗获得毛状根。对影响虎杖毛状根诱导的因素如外植体种类、农杆菌活力、培养基种类、超声波辅助时间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培养条件。通过潮霉素筛选阳性毛状根并确定最佳潮霉素浓度。结果表明以叶片为外植体,1/2MS为培养基,菌液OD600=0.8,超声波辅助5s时,虎杖遗传转化毛状根效果最佳。筛选出的毛状根经GUS染色和PCR分子鉴定表明,该方法的阳性转化率为92%。该研究优化了虎杖毛状根的培养条件,为后期实验探究建立了更加高效的虎杖转基因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微量元素对石蜡降解的影响,以石蜡为唯一碳源,筛选出对石蜡有降解作用的几株菌株,选择其中降解率较高具有代表性的一株真菌进行微量元素对石蜡降解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在土壤石蜡微生物降解中5种微量元素锰、铜、锌、钙和铁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6221μmol·L^-1、0.1μmol·L^-1、0.072μmol·L^-1、450μmol·L^-1、6.444μ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