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为解析平菇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黄曲霉毒素降解的变化规律,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对平菇发酵培养料制备过程中5个时期黄曲霉毒素含量及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初期(T1)培养料含有AFM1、AFG2两种黄曲霉毒素,升温阶段(T2)其含量均升至最高;第2次至第4次翻堆(T3至T5)时期未检测到黄曲霉毒素。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黄曲霉毒素含量与曲霉属的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藤黄单胞菌属(Luteimonas)在发酵过程中是优势属,且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能力;发酵过程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变化与该2个属的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该2个属可能在平菇培养料发酵过程中降解了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培养料不同发酵阶段的细菌菌群组成,并对细菌菌群功能进行预测,采用近红外分析仪分别测定3个发酵阶段双孢蘑菇培养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同时选用细菌16S rRNA基因V3-V4特异性引物分别对3个发酵阶段的培养料进行PCR扩增、建库和测序。采用QIIME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归并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划分,分别对每个样本计算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并获取各样本在门、属分类水平上的组成和丰度分布表,使用R软件计算各样本共有OTU的数量,绘制样本在门、属分类水平的组成柱状图,通过Galaxy在线平台,提交属水平的相对丰度矩阵进行LEfSe分析,对未加权的UniFrac距离矩阵进行非度量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通过PICRUSt软件将基因测序数据与代谢功能已知的微生物参考基因组数据库相比,预测细菌菌群代谢功能。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次数的增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木质素含量二次发酵料高于一次料和三次料;3个阶段发酵培养料共有OTU数量为419个,其中一、二、三次发酵阶段独有的OTU数量分别为420、761和750个;二次料和三次料的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一次料; 3个阶段中丰度高的门为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一次料中栖热菌属(Thermus)丰度较高,在二次料中假黄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和高温多孢菌属(Thermopolyspora)丰度较高,在三次料中假黄单胞菌属和螯台球菌属(Chelatococcus)丰度较高;一次料与二、三次料样本之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二次料与三次料样本之间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高;3个阶段代谢通路排在前两位的均为氨基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平菇培养料发酵技术,通过对以玉米芯为主料的培养料于不同发酵时期即0 d(C-0)、5 d(C-1)、12 d(C-2)、18 d(C-3)、24 d(C-4)时测定含水量、pH、电导率、有机质含量、碳含量、氮含量和酶活性,研究平菇培养料室外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及物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平菇培养料含水量为65.24%~73.04%;pH在8.18~10.21,C-1时期上升到最大值10.21后逐渐下降;电导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起始的1 419.63 us/cm下降至结束时的930 us/cm;有机质和碳含量均下降,分别由最初的65.94%和38.26%下降至39.13%和22.70%;氮含量上升,由最初的0.16%上升至0.31%;漆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3种酶活性均表现下降—上升—下降趋势,最高活性及其时期分别为31.3 U/mL(C-2)、4.33 U/mL(C-0)和13.47 U/mL(C-3)。  相似文献   

4.
为了加速鲍鱼菇(Pleurotus abalonus)在北京市的示范推广,试验通过对生产成本、发菌情况、营养成分、产量等指标的比较,研究了培养料处理方式及其配方对鲍鱼菇品质及生产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鲍鱼菇培养料采用发酵处理,可大大缩短发菌时间和提高菌棒成品率。培养料处理方式及配方对子实体外观品质无显著影响;经过发酵的培养料,子实体的粗多糖含量均有所降低。从经济效益分析对比可知,以发酵熟料"玉米芯+木屑"配方的投入产出比最高,单棒利润可达3元~4元。按667 m2栽培1.2万棒计算,可实现667 m2经济效益3.6万元~4.8万元。  相似文献   

5.
采用ARDRA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Large)Sing.]培养料后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细菌16S rDNA文库ARDRA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在后发酵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4个时期文库的16S rDNA组成分别以各自独有酶切类型为主.ARDRA文库优势类群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培养料中的细菌组成远多于传统分离方法所获得的类群:在"空气调节"时期培养料(C6)中发现了一些未曾报道的Bacilli门成员,如Trichococcus属、Planococcus属和Caryophanon属,以及γ-Proteobacteria亚纲;而在"后发酵"开始和结束的培养料(C1和C7)中分别检测到了Thermus thermophilus和α-Proteobacteria亚纲的细菌,这些是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高温堆肥中发现的新类群;同时,在整个"后发酵"过程中还发现了大量目前尚未获得培养的细菌类群.  相似文献   

6.
发酵与未发酵的培养料种草菇,前者对产量的提高和预防害虫、害菌的发生都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在利用质量欠佳的原料上也有很大的灵活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一、处理 1.生料:棉籽壳100斤,石灰粉4斤。 2.发酵料:棉籽壳100斤,石灰粉4斤,然后制堆,发酵15天,发酵过程中翻堆3—4次,每次翻堆时加入石灰粉2—3斤。  相似文献   

7.
胡道旭 《食用菌》1998,(4):16-16
在蘑菇栽培中,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越来越为人们注重。后发酵即是培养料经过堆制,在最后一次(一般前发酵的第3次)翻堆后,当料温升至50~60℃时趁热运进发酵室,使其在10~12小时内料升温至60~62℃保持4~6小时,通风降温至48~52℃维持4~5天。因此,后发酵也称二次发酵。试验表明,后发酵的产量比一次发酵的产量高出48.1%。本文介绍两种常用的后发酵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设计方法模拟情况与实际值拟合度低、培养料通风发酵保存效果不理想,提出基于轴流风机的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通风发酵模拟方法。引入标准RNG k-ε,构建轴流风机控制数学模型。基于轴流风机控制数学模型,设置轴流风机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数值模拟边界条件和初始参数。依据边界条件与初始参数设置,结合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特性和风机内部各个部件结构特性,选取专用非结构化网格和四面体单元实现轴流风机全流场几何模型网格化,完成轴流风机有限元模型构建。将所建模型应用至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通风中,结果表明:当轴流风机运行工作频率为50 Hz时,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保存效果保持一个较为平稳与低速的状态,符合培养料通风发酵特性。风机转速约为2 000 r·min~(-1)时食用菌种植过程培养料发酵污染浓度最低。该方法保存效率、模拟情况与实际值拟合度均优于当前方法。  相似文献   

9.
烟秆屑培养基栽培姬松茸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传森 《食用菌》2011,33(2):27-28
利用烟秆屑和五节芒组成3组配方,3个重复栽培姬松茸试验,结果表明,烟秆屑可以利用来栽培姬松茸,培养料在发酵过程中表现发酵效果良好;烟秆屑中的烟碱成分在发酵过程中有利于调节培养料pH值;姬松茸菌丝在加烟秆屑培养基配方中生长旺盛、原基扭结点多、成菇率高;可以提高产量20.70%~38.28%,姬松茸尼古丁含量达欧盟食品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工厂化栽培草菇(Volvaria volvacea)的菌渣再次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研究,以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品种W192为试验材料,工厂化生产草菇的菌渣为原料,设计了菌渣、牛粪比例3:1和菌渣、牛粪比例4:0的2个处理。对培养料的堆制发酵、播种发菌、覆土、出菇管理等生产环节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培养料预堆和发酵过程的温度、水分、p H、碳氮比的变化等,同时对这两个处理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发菌周期、出菇周期、鲜菇产量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统计。结果表明,菌渣加牛粪和不加牛粪处理的培养料发酵过程的各项生产指标均符合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要求,菌渣、牛粪比例3:1配方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发菌快(1 d),出菇时间短(3 d),产量高(2.04 kg·m-2)。这综合说明工厂化栽培草菇的菌渣再次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技术可行,并对本地区综合利用草菇菌渣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的具体操作和推广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粒径对平菇栽培用玉米芯发酵料代谢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玉米芯粒径对平菇栽培用发酵料中代谢物的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添加不同粒径玉米芯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添加小粒径玉米芯(D50=0.5 cm)和大粒径玉米芯(D50=1.5 cm)的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差异显著。在正离子(POS)和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筛选得到464种和201种差异代谢物,包括芳香族化合物、氨基酸、糖及醇类、脂质、生物碱等。差异代谢物分别富集到90条(POS模式)和94条(NEG模式)代谢通路,差异显著的有2条,分别为源自鸟氨酸、赖氨酸、烟酸生物合成生物碱和组氨酸代谢。说明不同粒径玉米芯发酵料中微生物代谢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发酵料栽培平菇原料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贾元忠  常威  贾武 《蔬菜》2020,(12):61-63
为解决水稻产区的水稻秸秆循环利用问题和丰富袋式食用菌栽培基质原料来源,总结近年来的生产试验,摸索出一套稻草熟料袋式立体栽培姬菇新技术,667 m2投资成本比棉籽壳常规栽培模式节省799.2元,且生产不受季节影响,原料处理时间短,节省人工,占地面积少,污染率低,在变废为宝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益,667 m2纯收益比稻草生料、稻草发酵料、棉籽壳常规栽培模式分别增加2 468.2、1 867.8、135.2元,有利于襄阳地区及水稻产区的姬菇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平菇栽培原料成本,开展了不同比例新型基质棉渣代替棉籽壳栽培平菇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配方为玉米芯40%、棉籽壳20%、棉渣20%、麸皮10%、玉米粉4%、豆粕4%、石灰2%时,平菇生物学效率达93.62%,较对照配方生物学效率提高了5.10%,投入产出比为2.07,可见棉渣是平菇栽培的良好原料之一。  相似文献   

14.
鲜菌草栽培平菇配方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种鲜菌草(象草、巨菌草、五节芒、芒萁、类芦、菅)草粉为培养料,采用三级系统筛选法对6种鲜菌草草粉进行配方筛选优化,以期得到鲜菌草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鲜菌草栽培平菇的最佳配方为鲜象草26%、鲜五节芒26%、鲜类芦26%,麸皮20%、石灰2%、含水量60%,该配方的碳氮质量比为28.6∶1,生物学效率为82.40%。鲜象草、鲜五节芒和鲜类芦组成的鲜菌草配方适宜作为栽培平菇的培养料。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配比香蕉茎叶进行平菇母种培养基配方筛选及平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母种培养基配方4或配方3,平菇菌丝体生长最好,栽培以A配方较适合平菇生长。  相似文献   

16.
针对食用菌栽培主要原材料价格飞涨、供应不足的矛盾,开展利用地方大宗中药种植业副产物"远志芯"作为主要原材料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远志芯以50%的比例与少量棉籽壳组合进行平菇栽培,与传统配方比较,在栽培周期、产量等方面均有所提升,可使生产成本降低40%,且产品品质优于传统配方产品。  相似文献   

17.
赵萍 《食用菌学报》1998,5(4):42-47
以糙皮侧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常用钾肥KCl、KNO_3、K_2SO_4、KH_2PO_4对糙皮侧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KCl、KNO_3、K_2SO_4、KH_2PO_4均可有效地提高糙皮侧耳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灰分和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平菇和香菇代料栽培中污染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 2 0 0 2年 3月到 2 0 0 3年 2月 ,在四川省雅安市代料栽培平菇和香菇的种植户中采集被真菌污染的培养料 ,进行真菌分离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粘帚霉(Gliocladiumspp .)是平菇代料栽培中最主要的污染真菌 ;哈茨木霉 (Trichodermaharzianum)是香菇代料栽培中最主要的污染真菌。  相似文献   

19.
以营养液AC的施用时期及浓度为因素,设置12个处理,通过常规袋栽方式栽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筛选营养液最佳施用时期与最佳浓度的组合,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平菇品质。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外施营养液对平菇菌丝生长速率及产量均有促进作用,但营养液的喷施时期对菌丝生长的促进作用与对平菇子实体产量增长的促进作用之间无相关性;A2处理(拌料期施用100 mg·L^-1的营养液AC)的生物学效率(69.84%)、粗蛋白含量(22.60%)、氨基酸含量(15.98%)均高于其他处理,菌丝生长速率为6.36 mm·d^-1,相比对照增长9%。综合考虑,以A2处理对平菇进行喷施营养液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平菇菌糠发酵生产沼气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平菇菌糠为原料,通过排水集气法研究其产沼气能力,结果表明,调整菌糠有机负荷为6%~8%,C/N为(24~26)/1,初始pH值7.0~7.5,沼气池污泥为接种物。其产气总量、产气率和有机质利用率均比优化前显著提高,与牛粪为原料的沼气产气量相当,完全可以作为沼气发酵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