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是容易混淆的两种病害,为了指导生产防治,现将两个病害的识别比较如下: 病菌与症状:枯萎病和青枯病都是土传病害,但枯萎病属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而青枯病属细菌病害(Pseudomonas solan-acerum),菌体短杆状,椭圆形,有单极鞭毛1—3根。两种病害其症状差异见下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内蒙古西部地区一种新病害——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胡萝卜片接种、有伤口和无伤口胡萝卜肉质根接种及盆栽接种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个菌株F1、F2和F3均表现致病性。经形态学鉴定,F1菌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F2和F3为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进一步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 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 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鉴定结果和形态学鉴定的结果一致。明确了内蒙古西部地区胡萝卜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  相似文献   

3.
以感病红果臭椿幼苗病株为试材,采用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鉴定方法,研究了引起红果臭椿苗期病害致病菌的种类,以期为其苗期病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从而提高红果臭椿的成活率,为园林绿化提供充足的苗源。结果表明:红果臭椿苗期病害有5种致病真菌,分别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腐皮镰刀菌(F.solani)、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和新棒孢拟盘多毛孢菌(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其中腐皮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中国瓜菜》2019,(8):200-201
<正>目的与意义:西瓜枯萎病是由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尖孢镰刀菌寄生引起的一种真菌土传病害,是世界范围内导致西瓜产量和品质降低的最严重病害。明确枯萎病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机制,揭示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可为西瓜抗枯萎病育种和病害防治奠定理论基础。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标记,研究枯萎病菌在西瓜抗、感寄主根系  相似文献   

5.
“玉金香”甜瓜采后真菌病原物鉴定及侵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甜瓜花期和不同生长阶段果实为试材,对采后病害进行系统调查和典型病害的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从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鉴定上探讨病原菌在甜瓜生长阶段的侵染规律.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采后极易发生真菌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粉霉病、白霉病和褐腐病.主要病原菌是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 sp.)、粉红聚端孢霉(Trichothec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sp.).其中,甜瓜常温贮藏主要病害是粉霉病和黑斑病,低温贮藏的主要病害是黑斑病.“玉金香”甜瓜在从开花至成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均可受到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粉红单端孢霉的侵染主要发生在甜瓜果实成熟期;链格孢的侵染率最高;链格孢和镰刀菌的侵染主要发生在花期和果实转色期.  相似文献   

6.
针对设施西瓜栽培中枯萎病发生严重的问题,广泛收集西瓜病株,对其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对尖孢镰刀菌进行分离、纯化、保存,利用对峙培养法研究BGB生物菌剂对西瓜枯萎病的抑制作用,并对BGB生物肥和恶霉灵或"久安"联合使用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瓜生长期以枯萎病菌为主要优势菌,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BGB生物肥具有对环境安全、无污染,提高西瓜抗枯萎病能力,改善品质、增加产量的作用,配合高效杀菌剂使用,效果更好。以每667m2施60kgBGB生物肥+940kg有机肥作基肥,在西瓜枯萎病发病初期(花期),使用"久安"1500倍稀释液灌根,10d后再灌根1次,共2次,即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甜瓜枯萎病是影响甜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由尖镰刀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lonis,简称FOM)的病原菌侵染所致。目前,研究发现有4种生理小种(0、1、2、1.2)、3个抗病主基因(Fom1、Fom2、Fom3)。本文介绍了一种在美国用来鉴定枯萎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标准方法,供生产和育种鉴定用。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拮抗黄瓜枯萎病的生防细菌,从甘肃省22块多年连作黄瓜的枯萎病发生地块采集土样,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基因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并且测定拮抗菌株的抑菌谱及其对黄瓜枯萎病的防病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的6株对尖孢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均被鉴定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施用L1-3菌剂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64.71%,黄瓜幼苗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POD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并且对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尖孢镰孢菌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孢菌十字花科专化型、辣椒腐霉菌、辣椒灰葡萄孢菌、辣椒立枯丝核菌、辣椒疫霉菌、茄链格孢均有较强的拮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香蕉枯萎病防治措施,通过盆栽试验和室内试验,研究铜、锌(EDTA-Cu、EDTA-Zn)对香蕉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锌与拮抗菌21号(SQR21,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配合使用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用尖孢镰刀菌培养得到的粗毒素处理香蕉幼苗96 h后,对照植株萎蔫严重,呈枯死状,添加EDTA-Cu或EDTA-Zn,显著减轻了粗毒素对香蕉幼苗的伤害。(2)与对照相比,添加EDTA-Cu或EDTA-Zn均显著增加了香蕉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和真菌生物量,但显著降低了镰刀菌酸的产量,分别降低73%和96%。(3)盆栽试验中,加锌(ZnSO4 · 7H2O)处理显著降低了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其中锌与拮抗菌21号菌同时使用防治效果最好,处理75 d病情指数比直接接菌处理降低62%。(4)21号菌显著降低了香蕉根际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与直接接菌处理相比降低了18%,锌与21号菌同时使用显著增加了尖孢镰刀菌数量,比直接接菌处理增加了30%。上述结果表明,锌离子可能通过降低香蕉尖孢镰刀菌镰刀菌酸的产量以及增强拮抗菌21号菌的生防活性来有效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甜瓜枯萎病拮抗内生细菌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势健壮的黄瓜、南瓜和甜瓜苗的根部及茎部分离获得294株内生细菌,与枯萎尖孢镰孢菌进行对峙培养,获得具有抑茵活性细菌18株,占总茵株数的6.1%.再利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对其进行体外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H-2、H-4、H-6、N-7、T-16、T-18 等 6 个菌株的发酵滤液对枯萎镰孢菌的桔抗作用较强,但H-1与H-4对种子萌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H-5、H-6 和 N8 等菌株对甜瓜幼苗具有促生作用,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效分别为75.6%、60.1%和66.7%.H-5 菌株对甜瓜枯萎病可能具有潜在的生防功能.  相似文献   

11.
西瓜枯萎病生物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西瓜维管束内的镰刀菌8种,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为优势种群。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的FO-1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西瓜专化型病菌(F.oxysporum f.sp.niveum),FO-3菌株致病最弱,茄病镰刀菌的FS-1菌株致病力弱,FS-2菌株致病力较强,其余镰刀菌种的致病力弱或无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0~6个/ml的FO-3、FS-1菌液分别注射接种2真叶期的西瓜苗,间隔不同时间后再接种强菌株FO-1,可减轻枯萎病的发生,其中以接种FS-1菌株5天后或接种FO-3菌株15天和再接种强菌株FO-1的交叉保护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葫芦科作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根枯病,一般是指葫芦科作物立枯病、镰刀菌枯萎病、沤根病三种病害。前两种为真菌侵染性病害,而沤根病属生理性病害。由于近年来保护地蔬菜面积不断发展,保护地连作生产的特点,致使上述两种病害有较重发展趋势。同时保护地田间及土壤湿度大,极易产生生理沤根。也诱发和加重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另外葫芦科、西瓜、甜瓜在露地播种面积逐年增加,轮作换茬周期短,使之瓜类在生产中根枯病逐年严重。解决葫芦根枯病发生成为栽培过程中的重大技术课题。1立枯病立枯病菌在幼苗期及成株期均能危害,多发生在苗期的中后期…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 sporumf.sp.niveum(E.F.Smith)snyd &Hans〕引致的西瓜枯萎病是世界性的土传病害,给各国西瓜生产带来了损失,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止这一病害经济而有效的重要途径。早在19世纪末,美国育种家 Orton 开创了西瓜抗枯萎病育种的研究,并在1911年培育出第一个抗病品种。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陆续培育出一些商品性好而抗枯萎病的品种,而且在尖孢镰刀菌的病理、抗病育种的程序和有关技术以及抗病遗传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可喜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 1933年枥末县在瓠瓜育苗过程中发现了凋萎病,据渡边氏记载,这是一种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1960年前后,当西瓜定植后在日本全国出现瓠砧西瓜急性凋萎、枯死的病害,这成为嫁接西瓜栽培上的一个棘手问题.佐藤、伊藤(1962)从福冈县瓠砧西瓜受害部位分离出只对瓠瓜有致病性的镰刀菌。此后,松尾(1967)发现从显现萎蔫症状的瓠瓜中分离出来的镰刀菌对黄瓜、甜瓜、西瓜、南瓜没有致病性。因此认为,本菌是一个新的分化型,定名为“瓠瓜枯萎病”.之后,又改名为蔓割病,即枯萎病(山  相似文献   

15.
<正> 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E.F Smith)Snyd and Hans]引起的西瓜枯萎病是世界性土传病害,给各国西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枯萎病菌主要通过土壤和有机肥等进行传播。在土壤病残体及未经发酵的带菌肥料中以孢子形式越冬,其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10年之久,目前化学防治尚处于试验  相似文献   

16.
美国西瓜抗枯萎病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E.F.S)Snyd & Hans]引致的西瓜枯萎病已成为西瓜生产中严重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国的西瓜产区均有发生。防治西瓜枯萎病的途径,因各国的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日本采用嫁接换根的方法,美国推行抗病育种,我国则实行以轮作换茬为中心的耕作栽培综合防治,在西瓜生产中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甘肃皋兰地区甜瓜根腐病的病菌,通过病菌分离、致病性测定,采用真菌形态学结合基因序列分析对该病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甜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melonis,FOM)及引起黑点根腐病的子囊真菌(Monosporascus cannonballus)。致病性分析表明,尖孢镰孢菌甜瓜专化型及M. cannonballus均可引起甜瓜胚根的坏死、腐烂,侧根不能生长;其中M. cannonballus使瓜类砧木-南瓜品种思壮12的胚根变褐,但不影响主根和侧根的生长。明确了甘肃皋兰地区甜瓜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防控该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苦瓜枯萎病病原的鉴定及植株体内菌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福建省福州市的苦瓜枯萎病病株上分离到19个镰刀菌菌株,经Booth镰刀菌鉴定方法及尖孢镰刀菌特异性引物(FOF1/FOR1)PCR鉴定,确定19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将该菌株回接健康苦瓜幼苗,植株表现枯萎症状,重新分离又获得相同的病原物。采用分段取不同病株样本的方法研究了该菌在植株体内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无症植株、中度病株和重度病株体内均存在尖孢镰刀菌,无症植株含菌量最低,中度病株含菌量最高,重度病株含菌量次之,但均表现为茎基部含菌量最高,根部次之,茎中部则低于根部,茎顶部和叶片均未分离到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以非洲菊根腐病发病植株为试材,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引起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研究了分离物对非洲菊的致病性,并通过形态学结合rDNA-ITS和TEF-1α序列的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明确非洲菊根腐病的病原菌类型.结果 表明:从典型病根上共分离获得8株菌株,分别为FZJf 1-1、FZJf 1-2、FZJf 1-3、FZJf 2-1、FZJf 2-2、FZJf 2-3、FZJf 3-1和FZJf 3-2;8株菌株均能导致非洲菊幼苗出现典型的叶片枯萎和根腐症状,其中菌株FZJf 1-1和FZJf 1-3致病力最强,接种第3周植株开始发病,其次是菌株FZJf 2-1,接种第5周植株开始发病,其余菌株致病性较弱;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学特征鉴定出6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是FZJf 1-1、FZJf 1-2、FZJf 1-3、FZJf 2-1、FZJf 2-3和FZJf 3-2,1株为茄类镰刀菌(F.solani)FZJf 2-2,1株为层出镰刀菌(F.proli feratum) FZJf 3-1,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为优势病原菌,茄类镰刀菌(F.solani)和层出镰刀菌(F.proli.eratum)为弱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瓜类寄主与尖孢镰刀菌互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琳  范淑英  刘文睿  谢大森 《园艺学报》2012,39(9):1767-1772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是阻碍瓜类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中分别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简要综述了瓜类寄主与尖孢镰刀菌互作的研究进展,以便为研究瓜类对枯萎病的抗性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