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探讨了加碱(Na_2CO_3)对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好氧处理酸化的改进作用及其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在运行203天观察结果表明,混合液pH值从未加碱的5.7增长到加碱的7.9,NH_4~+-N去除率从76.8%增长到99.0%,但对COD,TIN和TP去除效果提高不明显。使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污泥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SBR直接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对照(CG)组相比,加碱(AA)组富集的氨氧化细菌(AOB)(Nitrosomonas)的相对丰度远远大于亚硝酸盐氧化菌(NOB)(Nitrospira);可从微生物群落上解释加碱(AA)出现亚硝酸积累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提高苯酚去除率为目的,通过改变反应条件,研究高铁酸钾氧化-絮凝降解模拟苯酚废水时快速搅拌1min、氧化反应完成、絮凝反应完成时pH值的变化,根据pH值变化做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快速反应1 min后与最终滤液的pH值在最适温度度下最高;絮凝反应后最终滤液的pH值会随高铁酸钾投加量先增大后减小,随原水pH值由极酸到极碱的变化,最终滤液的pH值固定在7.22~12.05碱性范围内。此研究表明,在较好的氧化条件下产酸较多,使pH值呈现降低趋势,在较好的絮凝条件下会产生Fe(OH)3使得最终滤液的pH值呈现增加趋势,但最终滤液的pH值会固定在弱碱性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灌水量及灌水pH值对宁南山区冷凉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灌水量为主区,设W1:3150 m3/hm2,W2:2700 m3/hm2,W3:2250 m3/hm23个水平,灌水pH值为副区,设B1未处理pH=8.1(CK)、B2处理pH=6.0和B3处理pH=4.03个水平.结果表明:灌水量对土壤pH值的影响不显著;土壤pH值随着灌水pH值的降低而降低,与对照B1相比,B2和B3处理下土壤pH值分别平均下降0.2和0.3,而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随着灌水pH值的降低先增加后降低,B2处理下土壤养分最高;芹菜株高表现为W1处理高于W2和W3,适当降低灌水pH值可以显著提高芹菜株高,W1、W2和W3处理下,B2处理株高最高;叶绿素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1比W2、W3平均分别增加4.0%、5.9%和6.6%、11.5%,随着灌水pH值降低而先增加后降低,B2处理下均最高.芹菜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1比W2、W3产量分别平均增加5.6%、34.7%,灌水pH值各处理中B2产量最高.芹菜Vc、总糖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W1比W2、W3处理Vc、总糖含量分别平均增加2.3%、9.6%和4.9%、6.3%,随着灌水pH值的降低先增加后降低,B2比B1、B3极显著提高,分别提高9.1%、15.1%和6.0%、13.2%;粗纤维含量反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W1比W2、W3处理分别降低7.1%、13.7%,随着灌水pH值的降低先降低后增加,与B1、B3处理相比,B2处理降低极显著,分别降低25%、30.2%.综上所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灌水量、降低灌水pH值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可以促进芹菜的生长、生理特性,从而提高芹菜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的厌氧氨氧化脱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在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时,存在着能耗高、脱氮效果差、需要补充碳源、投加碱等缺点。与传统方法相比,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脱氮工艺,因具有不需供给有机碳源、无需供氧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厌氧氨氧化反应机理、厌氧氨氧化工艺优点的基础上,主要综述了厌氧氨氧化的影响因素(温度、pH值、溶解氧、有机物、基质抑制),重点介绍了厌氧氨氧化工艺在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处理方面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难点,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作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不同草坪草废料厌氧发酵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早熟禾、白三叶和聚合草废料为发酵原料,在(30±1)℃的恒温条件下,利用自行设计的厌氧发酵装置进行了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白三叶产气快,但持续时间最短,且累积产气量最小。早熟禾产气持续时间最长,且累积产气量最高,分别是聚合草和白三叶的1.9倍和4.3倍;聚合草和早熟禾pH值都呈现先降低又升高,最终稳定在6.8左右,而白三叶从第12天至发酵结束pH值一直处于6.0以下;从发酵的第8天到第40天,早熟禾、白三叶和聚合草三者平均甲烷含量分别是59.8%,45.8%和59.9%。  相似文献   

6.
利用从农村生活污水中筛选、驯化的高效菌SHJ-1,以沸石为载体进行固定化,研究了固定化细胞的降解特性.实验表明采用菌体附着载体生长的方法来制备固定化细胞是可行的.沸石固定化细胞去除磷受温度、pH值、生物沸石投加量和接触时间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最显著因子,最优条件为温度30℃,pH值8,接触时间60 min,生物沸石投加量15 g/L,则磷去除率为89.90%.  相似文献   

7.
盐土改良中砂柱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结合田间试验的方法对砂柱在盐土改良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土柱模拟试验中,设置砂柱的土柱3次淋水水分平均下渗速率达到0.132 mm/min,是未设置砂柱的1.73倍;含盐量由3.78%降低至0.51%,淋盐效率是未设置砂柱的1.45倍;其淋水后pH值较未设置砂柱的降低了0.12,田间试验区淋水后表现出和土柱试验相似的规律。同时,随着砂柱密度的增加,土壤脱盐率、脱盐均匀度提高,抑制pH值升高效果增加,砂柱间距0.67 m的田间试验区土壤脱盐率达到83.9%,垂直方向均匀度差值为3.9%,而未设置砂柱的脱盐率仅为53.2%,均匀度差值达到33.1%,前者pH值相对后者降低了0.59。在一定范围内,盐土含盐量、pH值及水分下渗速率显著线性相关,随着淋水速率加快、pH值升高,盐土含盐量降低。综合考虑各方面效果砂柱处理以间距0.67 m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秸秆氨化,是将秸秆置于密闭容器中,将碳氨(或其它氨源),按一定比例配比,喷洒在秸秆上,经过阳光自然加温或人工加温处理,保持一定时间,通过氨以秸秆的化学作用和高温的发酵热蒸作用,提高秸秆饲用价值。秸秆经氨化后,粗蛋白含量和能量利用率可提高近1倍,采食量和消化率均有所提高。另外,氨化麦秸,pH值从6.8提高到7以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生物炭和氮肥互作对盐渍化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基于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仅施用生物炭、仅施用氮肥、同时施用生物炭和氮肥对不同盐渍化程度土壤的氨挥发速率与矿质态氮量的影响。【结果】添加生物炭可提升非盐渍化和中度渍化土壤pH值,但对重度盐渍化土壤pH值的影响不显著。施氮条件下,添加生物炭对非盐渍化土壤和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氨挥发速率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氨挥发总量分别相比仅施氮处理降低了18.06%和50.88%,氨挥发速率分别降低了14.57%和43.68%。【结论】添加生物炭可显著降低非盐渍化土壤与中度盐渍化土壤的氨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的pH值和进水总氨氮(TAN)浓度下进行批次实验,对疫病动物尸骸废水高温厌氧消化中的氨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固定pH值为7.0,7.4,7.8,8.2时,每个pH值下设置4个初始TAN浓度为100,800,1400,2400 mg·L~(-1),COD去除率分别下降了11.1%,26.7%,50.4%,74.4%,游离氨(FAN)浓度则分别从4,9,20,38 mg·L~(-1)上升到90,214,474,916 mg·L~(-1),FAN浓度的升高是反应器COD去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产酸作用与产甲烷作用受氨抑制程度均随着TAN的升高而增加,且pH值越高,增加的趋势越明显,pH值为8.2时,FAN对两者的IC_(50)分别为843和453 mg·L~(-1),产甲烷作用比产酸作用对FAN更敏感,这导致VFA在反应器中积累。总VFA分别由26,48,129,214 mg·L~(-1)升至150,304,528,656 mg·L~(-1),其中乙酸分别由22,28,76,90mg·L~(-1)升至90,154,356,426 mg·L~(-1),VFA的积累类型表现为乙酸型,FAN抑制了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土酸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氮素盈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稻土酸化造成作物减产和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收集了1979—1985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和2015—2017年水稻土质量等级调查成果,结合2005—2015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79—2017年,39年间中国水稻土pH值空间分布的变化;计算了39年间不同水稻土pH值分级和区域的水稻土酸化速率,探讨了39年间氮肥投入变化量和土壤理化性质与水稻土酸化速率的关系;估算了2015—2017年水稻土单位面积氮素盈余量,并进一步量化了氮素盈余量与水稻土pH值变化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9年间水稻土受土壤酸胁迫程度加剧,特别是水稻土由酸性(pH值为5.5~6.5)转变成强酸性(pH值小于等于5.5)的面积比例增加,这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中部、南部和华南区中部、南部。39年间水稻土平均pH值下降了0.26,其中,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平均pH值分别下降了0.34、0.29和0.58,西南区平均上升了0.14。39年间水稻土酸化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碱性水稻土、中性水稻土、酸性水稻土、强酸性水稻土,区域上水稻土酸化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东北区、华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39年间,氮肥投入量和土壤容重变化量与水稻土酸化速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和耕层厚度变化量与水稻土酸化速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2015—2017年,氮素盈余量与水稻土pH值变化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氮素盈余量增加会造成水稻土酸化加剧。划定了3类水稻土治理分区,提出“治酸、防酸、控酸”的总体策略,并分区域制定了治理措施,可为水稻土酸化阻控和地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确定两步酶解法和碱溶酸沉法提取米渣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两步酶解法提取蛋白的最佳条件为:一次酶解时料液比1∶8、米渣煮沸时间2h、酶作用pH值4.0、加酶量0.015%、酶处理时间4h、酶处理温度60℃和超声功率165W,二次酶解时料液比1∶7、酶作用pH值4.0、加酶量0.015%、酶处理时间1.5h和酶处理温度为60℃;蛋白得率为83.47%。碱提酸沉法最佳条件:温度50℃、pH值为10.0、时间2.5h和料液比1∶20,蛋白得率为30.52%。两步酶解法蛋白得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酶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米糠蛋白,以提高米糠蛋白的提取率。利用糖化酶处理米糠蛋白,以提高产品的蛋白质含量。确定最佳的糖化酶处理条件为:酶解温度60℃、pH值4.5、酶解时间90min、加酶量0.3%和液料比3∶1。  相似文献   

14.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生沼气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沼液,沼液成分复杂,已成为限制厌氧消化工程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之一,其处理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试验采用H_2O_2作为氧化剂,研究H_2O_2对餐厨垃圾沼液COD的氧化去除效果及预处理后对厌氧消化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过氧化氢投加量、初始pH值、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的影响。之后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沼液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程度为:初始pH值过氧化氢投加量氧化时间。当过氧化氢投加量为60.00 g·L-1,初始pH值为3.5,氧化时间为50 min时,COD去除效果最佳,达到48.37%。沼液经H_2O_2预处理后回用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未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15.
菊粉在酸性条件下的凝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得出菊粉在酸性条件下的成胶规律、凝胶稳定性和质构特性,考察了pH值对不同菊粉含量形成的凝胶性能的影响。试验发现,随pH值降低,菊粉成胶能力减弱,成胶时间延长,而凝胶指数随菊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pH值的降低而减小;当pH值为1时,60%的菊粉溶液也不能形成凝胶。随菊粉含量的升高,其凝胶持水力增加,其增加幅度随pH值的降低而减弱,pH值分别为7、5和3时,60%的菊粉凝胶持水力较40%的凝胶分别增加了9.4%、5.75%和5.47%;菊粉含量越高,凝胶对酸的稳定性越强,当pH值为3和水解时间为24 h时,40%菊粉凝胶的水解速率分别是50%和60%的1.35倍和2.97倍。质构仪分析发现,pH值高低与菊粉凝胶的硬度、强度、黏着性、凝聚性、咀嚼性等呈正相关。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发现,当pH值由7下降到3时,50%菊粉凝胶的可冻结水含量增加程度最大,达到26.0%。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秸秆水解液脱毒处理发酵生产酒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到适宜的玉米秸秆生产酒精工艺,采用水热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固体与水解液进行酒精同步糖化发酵,研究了预水解后不同pH值以及饱和生石灰法脱毒相结合对酒精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在4.8时,加入100%水解液,由于抑制作用,醪液中酒精质量浓度仅为0.31 g/L(酒精得率9.48%)。预水解后将pH值从4.8分别调整到5.5、6.0和6.5后,酒精得率都有明显提高,最高为pH值5.5时,酒精质量浓度为10.67 g/L。将水解液经过饱和生石灰法脱毒处理,预水解后重新将pH值调整为5.5,酒精质量浓度达到了10.96 g/L(酒精得率57.9%)。与初始pH值4.8时相比,酒精得率提高了近6倍。  相似文献   

17.
猪粪麦秆不同比例混合厌氧发酵特性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猪粪、麦秆为原料,研究了35℃下二者按不同比例混合对厌氧消化产沼气的影响,分析了消化过程中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甲烷含量、原料去除率、pH值以及氨态氮质量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猪粪与麦秆配比(干物质量比)1∶1时产气量最大,为383.0mL/g,是麦秆单独发酵产气量(231.8mL/g)的1.6倍;混合原料(猪粪和麦秆配比分别为1∶1、2∶1、3∶1)的VS去除率均在37%以上,比麦秆提高12.0%~26.9%;添加猪粪可提高发酵液中氨态氮含量,较麦秆提高35.6%~64.8%。因此,合理调控粪秆混合厌氧发酵的比例,能提高秸秆的产气率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蓄水坑灌下追肥时期对果园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蓄水坑灌下不同追肥时期土壤氨挥发规律以及影响氨挥发的因素,2018年4-9月在田间进行试验研究。共设置4个处理:花后期追肥(T1)、果实膨大期追肥(T2)、花后期和果实膨大期平均追施(T3)、对照不追肥处理(T4)。试验分析了追肥后土壤氨挥发速率与表层土壤铵态氮、pH和温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追肥显著增加土壤氨挥发速率和累积量,蓄水坑灌条件下果园土壤氨挥发损失率为0.80%~1.45%;不同处理之间氨挥发损失率大小关系表现为:T1T2T3。土壤氨挥发速率与表层土壤铵态氮和土壤pH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在花后期不显著,在果实膨大期显著正相关,降雨对土壤氨挥发也有一定的影响。综上,T3处理氨挥发损失最少,因此在蓄水坑灌条件下减少单次追肥量、分次追肥能降低果园土壤氨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19.
菌种添加量对生物预处理小麦秸秆厌氧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秸秆进行了氨-生物联合预处理,在实验室自制的小型厌氧发酵装置上,对预处理后的小麦秸秆进行了厌氧发酵制取沼气试验,探讨了氨-生物联合预处理中,菌种的添加量对小麦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预处理尿素溶液质量浓度为35 g/L,生物预处理pH值为4,黄孢原毛平革菌和里氏木霉的添加比例为1∶1(数量级为109)的条件下,小麦秸秆厌氧发酵过程中沼气总产气量最大,为7 968 mL,较空白组提高了23.11%.发酵过程终了pH值、VFA和甲烷的变化均在正常的范围内,甲烷最高体积分数为51.33%,较空白组提高了6.01%,整个发酵过程历时23 d.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氨吹脱工艺碱消耗量大、填料塔填料易结垢造成压降、塔板塔易夹带雾沫、漏液的技术缺陷和尾气氨吸收不完全的问题,设计了两阶段闭式循环氨脱除工艺,并利用研发的鼓泡反应器进行了猪粪厌氧消化液NH+4-N脱除的研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气流量、投碱量、气液比与NH+4-N去除率的控制模型。研究表明:第1阶段吹脱厌氧消化液CO2,消化液p H值1 h可从8.03升高到8.86;第2阶段在气流量、投碱量和气液比分别为6 L/min、22.13 g和3 000时,NH+4-N去除率可达96.78%;两阶段闭式循环氨脱除工艺可用于未固液分离的猪粪厌氧消化液NH+4-N的脱除,鼓泡反应器可作为该工艺条件下的NH+4-N脱除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