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对贵州省某规模养羊场临床表现咳嗽、消瘦及流产症状病死山羊进行病因确定性诊断,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死山羊进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CCPP)病原与山羊流产衣原体核酸检测。结果表明,从病死母羊肺组织中检测到绵羊肺炎支原体(Mo)核酸,未检测到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核酸,病死母羊子宫组织中山羊流产衣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病例确诊为CCPP。序列分析显示Mo感染可能与流产症状有关。研究结果将为贵州省预控此类疫病流行暴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小尾寒羊及德国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一代的心肌、肝脏、肺脏、骨骼肌肉等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羊的同工酶谱带表现出特异性,同时同一品种不同组织的同工酶谱带也不相同,杂交一代各组织同工酶谱带的迁移率Rf高于小尾寒羊,与其在生产性能上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肉用绵羊在相同舍饲条件下皱胃组织学的变化,通过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无角陶赛特羊皱胃肌层最厚,其次是蒙古羊,最薄的是德国美利奴羊,且各品种羊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各品种羊之间皱胃黏膜下层的比较亦遵循了皱胃肌层的变化规律,萨福克羊皱胃黏膜肌层最厚,最薄的是蒙古羊。各品种羊皱胃腺区高度比较,蒙古羊与无角陶赛特羊、萨福克羊比较差异均极显著(P<0.01),与德克赛尔羊、德国美利奴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幽门部与胃底部肌层比较,德克赛尔羊与萨福克羊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德国美利奴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光控增绒技术在蒙古国不同彩色绒山羊品种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蒙古国5个省选取7个彩色绒山羊品种,将选自相同地区、相同品种的绒山羊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利用绒山羊光控增绒专利技术(一种绒山羊增绒的饲养方法)对试验组绒山羊进行处理,测定并比较各品种试验组和对照组绒山羊的绒厚度、绒产量、绒细度等指标。[结果]2015—2017年测定的7个品种试验组羊只的绒厚度与产绒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17年测定的3个品种试验组羊只的绒细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光控增绒技术适用于蒙古国彩色绒山羊(红山羊和黑山羊品种)生产,该技术在不改变绒细度的前提下增绒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6,(5):718-722
为研究樱桃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的潜伏期、排毒规律及病毒在血液、组织中载量的变化,本试验将110只10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分为3组,其中,静脉接种组70只,点眼滴鼻组及自然感染组各20只。经静脉、点眼滴鼻分别接种坦布苏病毒SDLY株,每只3.5mL病毒尿囊液(3.11×10~(-3) EID_(50)/只),自然感染组不接种病毒,与静脉接种组混养。接种后,每隔2d采集泄殖腔棉试子和血液,并随机剖杀3只,应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的排毒规律及在血液、组织中载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个组的樱桃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的潜伏期均一致,平均为24h;樱桃谷雏鸭在接种病毒后的1~25d均可排毒,感染后5d出现排毒高峰,其次为11、17d出现2个小排毒高峰,自然感染组出现高峰的时间比静脉及点眼滴鼻组晚2d;静脉接种组病毒在血液内的载量较其他2组明显低,高峰出现在感染后7、19d,点眼滴鼻组高峰同静脉接种组一致,出现在感染后7、19d,自然感染组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高峰出现在感染后9、21d;组织中病毒载量较高的器官有脑、胸腺、法氏囊、胰腺、心脏,其均在感染后5d出现先升高后又降低,并在13d左右升至高峰。研究表明,坦布苏病毒对樱桃谷雏鸭的感染能力较强,潜伏期短,病毒可通过泄殖腔向外界排毒,排毒时间较长,病毒随血液循环迅速侵入各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西藏小型猪对猪瘟病毒(CSFV)的敏感性,试验采用CSFV石门株1×10~5TCID_(50)/头人工感染西藏小型猪后,研究CSFV感染猪体温变化、临床症状、血液CSFV核酸载量及组织/器官病理变化。结果表明:CSFV感染后第1天猪只体温超过40.0℃,感染后第2天猪只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便秘等临床症状;感染后第1天猪只血液中CSFV RNA含量为1×10~(3.79)copies/mL,感染后第7天CSFV RNA含量最高为1×10~(8.58)copies/mL,濒临死亡时保持在1×10~(8.36)copies/mL;CSFV感染后猪只组织/器官出现猪瘟典型病理变化,未感染猪组织/器官未发现异常。说明西藏小型猪对CSFV敏感,可作为CSFV感染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鸡MDA5(chMDA5)及其信号通路因子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体内的表达情况,将40只14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雏鸡经点眼、滴鼻方式给予IBDV液,对照组雏鸡于相同日龄、相同途径给予相同剂量PBS,于感染后第1、4、7及21天采取雏鸡外周血液并分离淋巴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雏鸡外周血液淋巴细胞chMDA5信号通路因子mRNA转录及IBDV载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DV感染雏鸡后第4天病毒载量较感染后第1天明显升高,之后逐渐下降;雏鸡淋巴细胞chMDA5及其信号通路因子表达量在感染后第4天均有明显的上升(P0.01或P0.05),感染后第7—21天又出现下调。IBDV能够激活雏鸡体内chMDA5信号通路,并且IBDV复制与chMDA5信号通路因子的表达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优质肉羊四种组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小尾寒羊及德国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一代的心肌、肝脏、肺脏、骨骼肌肉等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羊的同工酶谱带表现出特异性,同时同一品种不同组织的同工酶谱带也不相同,杂交一代各组织同工酶谱带的迁移率Rf高于小尾寒羊,与其在生产性能上结果相同。  相似文献   

9.
鼠痘(mouse pox)是由鼠痘病毒(Ectromelia virus,ECTV)感染实验小鼠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烈性传染病,为SPF小鼠必须排除的病原之一。本研究基于ECTV主要核蛋白P4b基因片段建立了实时定量PCR方法(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用于检测C57BL/6小鼠感染ECTV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皮肤中的病毒载量,并用病理组织学观察验证了qRT-PCR方法的特异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qRT-PCR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小鼠感染后d5和d7不同组织的病毒载量,d5不同组织中病毒载量低于d7,与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qRT-PCR检测方法且具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可靠性,可用于ECTV感染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病毒载量、分布和消长动态的定性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毒力的PRRSV对仔猪肺脏和外周免疫器官损伤的差异,本实验分别采用PRRSV变异株(HuN4株)和PRRSV经典株(CH-1a株)感染35日龄健康的断奶仔猪,并在感染后0 d、3 d、7 d、10 d和14 d各迫杀3头,检测肺、颌下淋巴结、肠系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的病毒载量及病理变化情况,同时检测血清中抗PRRSV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感染后3 d肺脏及各免疫器官可检测到病毒,HuN4感染组病毒载量比CH-1a感染组病毒载量高1 000倍;HuN4感染组病毒载量峰值出现在感染后10 d,而CH-1a感染组维持着较低水平的病毒载量。组织病理学检测显示HuN4感染组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显著减少,呈空泡状;CH-1a感染组淋巴结内淋巴细胞轻度减少,呈星隙状。本实验表明HuN4株比CH-1a株对肺和外周免疫器官造成更严重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选取11头6周龄健康仔猪(母源抗体呈阳性4头为A组;母源抗体呈阴性7头,随机选取其中4头为B组;剩余3头为C组,作为空白对照),A、B组进行人工攻毒,获得了实际生产中PCV2亚临床感染状态,采用荧光定量PCR与组织病理切片技术相结合,旨在探究机体各脏器(心、脾、肺、肾、淋巴结)组织中PCV2病毒载量与病理损伤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组以淋巴结、脾免疫器官的组织病毒载量最高,然而,B组,淋巴结、脾免疫器官的组织病毒载量反而偏低;组织病理学发现PCV2主要引起淋巴结、脾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坏死、损耗,肺脏间质性肺炎,肾脏间质性肾炎,心脏心肌炎等病变。相同脏器的组织病毒载量和病理损伤程度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不同个体其相同脏器的组织病毒载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而相同个体其不同的脏器之间组织病毒载量与病理损伤程度的规律性还有待进一步试验。本试验为PCV2的实践病理诊断,疫苗免疫效力评价,疾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卡拉库尔羊梅迪/维斯那病毒感染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3个自然感染梅迪/维斯那病毒羊场的7只新疆卡拉库尔羊进行病理学研究。在临床观察期间,试验羊仅出现轻微的与梅迪/维斯那病毒有关的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5例血清学阳性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乳腺病理学变化,与其他器官的组织切片观察比较,未见到淋巴组织样间质性肺炎(LIP)、脉管炎、关节炎及滑膜炎病变,表明乳腺是最敏感的靶器官。根据邓普辉等对乳腺炎严重度和分型的描述,新疆卡拉库尔羊乳腺炎病变的严重度均低于其他毒株感染的乳腺炎,从病理学上证实新疆卡拉库尔羊为梅迪/维斯那病毒的低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高寒山区规模化养羊场不同月份、不同品种羊的球虫感染情况,以便为养羊场球虫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试验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威宁县具有代表性的规模化养羊场中进行,采集威宁绵羊、考力代绵羊、贵州黑山羊粪便样本1 326份,应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样本进行球虫检测。结果表明:84.07%(1 066/1 268)的羊混合感染2种以上艾美耳球虫,其中山羊感染率为81.51%(410/503),绵羊感染率为85.75%(656/765)。球虫总感染率为95.63%(1 268/1 326),最高感染强度为281 200个/g,其中山羊球虫感染率为94.55%(503/532),最高感染强度为276 400个/g;绵羊球虫感染率为96.35%(765/794),最高感染强度为281 200个/g;不同月份、不同品种羊球虫感染率不同,以5—9月份感染率居高。说明高寒山区绵羊和山羊球虫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严重感染时可发病,养殖场应该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来防止羊球虫病的发生,降低其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长爪沙鼠后各组织器官中病毒的载量及消长规律,以1株云南猪源HEV感染ZCLA长爪沙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法,对不同感染时间的血液、粪便及肝、肠等组织中的病毒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感染3d后开始,长爪沙鼠血液、粪便、肝、肠和胆汁中均能检测到病毒,以肠和胆汁中含量最高,感染5周后各组织中还能检测出病毒。研究结果为建立长爪沙鼠感染HEV模型,揭示HEV复制与疾病进程的关系、致病机理,以及建立防控技术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269-1274
为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新城疫病毒(NDV)共感染对DF-1细胞的致病作用,本试验将IBDV和NDV以单独/共同形式感染DF-1细胞,镜下观察可见共感染组最早在感染48 h后出现细胞病变现象(CPE),其他感染组在72 h后出现明显CPE;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共感染组在48 h出现明显下降,在72 h显著低于其他组。感染上清中共感染组与单感染组病毒增殖曲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24~72 h处于病毒增殖期。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共感染组细胞内NDV核酸载量均显著高于单感染组,其IBDV核酸载量在48 h高于单感染组;共感染组MDA5转录水平在24 h显著低于其他组,在48 h显著高于其他组;各感染组Ⅰ型IFN转录水平受到明显抑制,其中共感染组IFN-β转录水平显著低于单感染组。本研究结果表明IBDV与NDV共感染导致细胞病变加剧并促进胞内病毒复制,明确了病毒共感染具有协同致病作用;还发现病毒共感染导致MDA5-IFN信号通路出现异常,这为下一步解析IBDV与NDV共感染对宿主天然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协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规模猪场不同猪群的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情况及场区病毒载量分布特点,在山东省菏泽市某规模猪场,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该猪场不同孕龄母猪、不同阶段生长猪群,以及各生产阶段场区环境,采集猪鼻拭子和场区环境拭子进行PRV-gE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294份猪鼻拭子中,检出42份PRV-gE核酸阳性,总阳性率为14.28%;母猪群PRV-gE阳性率为17.83%(23/129),且妊娠前后各阶段阳性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中期较高(24.00%),但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阶段生长猪群的平均PRV-gE阳性率为11.52%(19/165),随日龄增加,阳性率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80~90日龄育肥猪最高(28.13%),与其他生长阶段猪群差异明显(P<0.05);除饲料、水源、上猪台和出猪台外,其他大部分场区环境均检测到PRV-gE核酸阳性;育肥猪群病毒载量最高,为3.6×105拷贝数/mL,其猪舍环境的病毒载量也较高,与其他环境及生长阶段猪群差异均明显(P<0.05)。结果表明,不同猪群包括免疫猪群均可遭受PRV野毒感染,尤其是母猪妊娠中期和猪育肥阶段早期,且大部分场区环境均可被污染。结果提示,规模猪场要加强各种猪群尤其是育肥猪群的伪狂犬病免疫,通过监测来调整和优化免疫程序,同时要加强生物安全,防止病毒传入和扩散。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CSFV感染对西藏小型猪的致病性及组织病理学方面的影响,将6头4月龄健康西藏小型猪随机分成2组,其中感染组4头,对照组2头。感染猪颈部肌肉注射CSFV石门株血毒(1×10~5TCID_(50)/头),对照组猪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CSFV接种后每天监测动物体温并观察临床症状,于CSFV感染后第9天剖杀全部试验动物,测定血液CSFV核酸载量,观察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并采集扁桃体、颌下淋巴结、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CSFV感染后第2天猪只体温超过40.2℃,开始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便秘等临床症状;CSFV感染后濒临死亡时猪血液中病毒含量最高达1×10~(8.9)Copies/mL,最低含量为1×10~(5.2)Copies/mL。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CSFV感染猪扁桃体间质、颌下淋巴结被膜和脾脏的淋巴滤泡周围可见大量出血及片状坏死,颌下淋巴结生发中心可见局部增生性变化,胸腺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猪血液CSFV核酸为阴性、病理和组织学切片未见异常。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CSFV感染西藏小型猪的动物模型,CSFV感染西藏小型猪后对扁桃体、脾脏、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造成损伤,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具有不同抗性的马立克氏病(MD)疫苗免疫鸡羽髓后,疫苗毒和超强毒(vvMDV)的复制动力学及两种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本实验对经火鸡疱疹病毒(HVT)FC126疫苗株免疫1周后(1wpv),攻击vvMDV Md5株G3系和G7系鸡羽髓中的HVT和vvMDV载量进行定量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3系和G7系鸡群羽髓中的vvMDV载量始终高于疫苗毒。其中,G3系鸡群在免疫和攻毒后的相同时间内,疫苗毒与vvMDV载量的消长规律基本一致,均在感染后第4周(4wpi)出现峰值,6wpi降至最低水平,两种病毒载量多表现为正相关,6wpv~8wpv为持续显著正相关;G7系的两种病毒的复制动力学存在差异:vvMDV载量从攻毒后第6周呈增长趋势,而疫苗毒在4wpv出现峰值后迅速下降,两种病毒载量多表现为负相关。本研究表明,免疫遗传基因在对病毒的抵抗中起主要作用,为MDV的感染机制和疫苗免疫机理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感染组(n=5)和对照组(n=3),感染组每只羊经口感染250个囊蚴,在感染后的0、3、6、10周测定血液中生化指标、细胞因子(IFN-γ、IL-2、IL-10、TNF-α)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含量。感染6周后,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显著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6、10周后,中国美利奴羊感染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田羊血清IgM含量在感染6周后感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6、10周后,这两个品种的绵羊感染组血清IgG、IL-2、IFN-γ的含量均显著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感染的过程中,中国美利奴羊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比和田羊上升幅度大,而和田羊血清IgM、IgG、TNF-α及IFN-γ含量比中国美利奴羊上升幅度大。结果提示,和田羊和中国美利奴羊对肝片吸虫的免疫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为绵羊抗肝片吸虫病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20.
文章宗旨是利用5个微卫星标记分析5个绵羊品种的遗传结构变异,了解特克塞尔羊和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以期为种质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根据5个绵羊品种在5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组成及频率进行群体遗传统计分析.5个微卫星座位在5个绵羊品种中共检测到78.0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11.0~19.0个;5个绵羊品种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G)为0.615 2~0.7373,平均基因杂合度(He)为0.671 1~0.7820.特克塞尔羊与晋中绵羊的标准遗传距离(DS)为最大(1.6668),其余依次为广灵大尾羊(1.3062)、小尾寒羊(1.095 9)、乌珠穆沁羊(0.8308).表明5个微卫星座位均为高度多态位点,可作为有效遗传标记用于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品种间遗传关系分析;5个绵羊品种在5个微卫星位点遗传变异大、多态性丰富.据DS推测,特克塞尔羊(Texel)与晋中绵羊(Jinzhong sheep)杂交可望获得较大的杂种优势,与广灵大尾羊(Guangling Large-tailed sheep)、小尾寒羊(Small-tailed Han sheep)的杂种优势次之,与乌珠穆沁羊(U jumqin sheep)杂种优势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