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县于1988年引进淡水鲳,在1990年利用塑料薄膜暖房进行淡水鲳越冬过程中,同时套养同规格尼罗罗非鱼鱼种,整个越冬期间基本上没发生鱼病,到1991年春出池,淡水鲳成活率达85.7%。而1989年  相似文献   

2.
淡水鲳的下限临界温度为12℃。越冬水温低于24℃时淡水鲳很易生病,往往因此导致大批鱼死亡,造成越冬的失败。因此应该做好越冬保种工作,并注重其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冯杰 《水产养殖》1993,(1):12-12
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暖水性鱼类,水温不宜低于20℃,每年10月至竖年5月需在越冬房中度过。根据我们三年试养的体会,淡水鲳在越冬期间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和水霉病等,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强芳  张建新 《水产科技》1992,(4):29-29,19
淡水鲳的越冬方法,一般采用温泉或温室,能取得较好效果。1991年冬,阳春县春城镇有一专业户引用井水,使淡水鲳在池塘内安全越冬。经4个多月后拉网检测:鱼种成活率达63%,一般规格从5—7厘米长至10一13厘米,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其越冬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淡水鲳养殖的一般现状目前,淡水鲳的养殖基本上属于一龄种、二龄成鱼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在放养时,因鱼种越冬方式不同、养殖的产量或经济效益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越冬水环境属于低温保种型,在长达6~7个月的时间里鱼种的生长会受到抑制,放养后生长势减弱,自然会影响增重倍数;如果越冬水环境属于适温培育型,  相似文献   

6.
前注:本刊第四期介绍了淡水鲳的生物学和池养特点,从本刊起将继续分期刊出淡水鲳的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越冬保种和防病技术。请各位读者注意收看并保存,或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7.
经我站多年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一套提高淡水鲳越冬进池成活率的技术措施。主要方法是:  相似文献   

8.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Colossomu brachypomum),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是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之一。水温持续低于12℃48小时内会出现冻伤休克死亡现象。因此,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淡水鲳在越冬期间,由于操作不慎,管理不善,  相似文献   

9.
淡水鲳亲鱼经温水越冬,强化培育,其性腺可提早成熟。采用常规催产技术可提早产卵。孵化所得的鱼苗育成夏花鱼种,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  相似文献   

10.
《海鲜世界》1994,(3):15-15
淡水白鲳由于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不能在自然条件下越冬.在此期间.由于水温低,拉网操作造成鱼体受伤,鱼体极易患水霉病.严重时引起鱼类死亡.给越冬保种及来年养殖造成困难。针对这一不良现象,淡水自鲳在秋末冬初应谨防水霉病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11.
水质污染对淡水鲳胚胎发育的影响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淡水鲳鱼种的越冬保种场所必须建在有热源的地方,也正因为热源问题制约其苗种的生产.许多地方在建场时只考虑到热水适不适宜养鱼,在进行人工繁殖时忽视了对水质进行必要的生物检测,结果因水质不适宜胚胎的生长发育,致使淡水鲳繁殖时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甚至引起鱼苗的批量或全部死亡,给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现将有关水质污染对淡水鲳胚胎发育的影响与危害、  相似文献   

12.
淡水鲳学名短盖巨脂鲤,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是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食用和观赏的大型鱼类之一。1982年引入我国台湾省,1988年获得了人工繁殖成功。由于淡水鲳生长迅速,受到各地的欢迎。随着淡水鲳养殖的推广,鱼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危害较大。本文就淡水鲳的...  相似文献   

13.
淡水鲳的催产与孵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省北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下,经过池塘培育和温流水越冬,淡水鲳是可以达到性成熟的,性成熟的年龄为3~ 龄,采用现行的四大家鱼催产剂,无论一次或分次注射,都能获得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相似文献   

14.
陈启春 《淡水渔业》1996,26(6):22-24
小山塘主养淡水鲳高产技术初探陈启春(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州350002)1994年在一口面积8.5亩的小山塘里,进行主养淡水鲳高产试验。收获时平均亩产达1077公斤,其中淡水鲳产量占总产量的68.7%,亩产值8812元,亩效益2853元,取得令人...  相似文献   

15.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Colossomu brachypomum),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是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之一。水温持续低于12℃48小时内会出现冻伤休克死亡现象。因此,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淡水鲳在越冬期间,由于操作不慎,管理不善,极易感染患病。尤其易患小瓜虫、指环虫,水霉、白皮病等,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根据我所两年来在温室、温泉越冬试验的体会,并综合各地的经验,其温室越冬管理的技术要点如下: 1、越冬水温应调节在23℃以上,如  相似文献   

16.
淡水鲳商品鱼的养殖,目前主要有四种方式:鱼种池套养、四大家鱼的成鱼池混养、池塘主养和集约化单养。本文介绍这四种方式的养殖技术,最后叙述养殖淡水鲳的实用饲料配方。一、鱼种池套养,育成商品鱼淡水鲳的苗种较少又缺乏养殖经验的生产单位,主要采用鱼种池套养的  相似文献   

17.
<正> 淡水鲳是我国近年引进的名贵养殖鱼类。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持下,通过与广东省东莞市水产局协作,于1987年7月在我国首次人工繁殖淡水鲳成  相似文献   

18.
王玉玺 《齐鲁渔业》1995,12(1):26-27
在1.8亩池塘中进行早繁淡水鲳当年养成技术试验,在无增氧机条件下,进行淡水鲳和罗非鱼混养。经128天饲养,平均亩净产560.9kg,其中淡水鲳为281.7kg,养在规格达540g/尾,鉴定认为,当年养成这样的规格属省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四川省许多基层鱼场淡水鲳小瓜虫病十分流行,特别是苗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发病率可高达80%,个别的甚至于100%,死亡率也在30%左右,经一定的防治后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大大的下降。 病鱼体色发黑,消瘦,食欲下降、游泳异常;肉眼可见病鱼鳃和鳍条上出现白色小点状囊泡,故又称“白点病”;严重时可见躯干,头部和口腔等处都有小白点分布,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出现;同时还伴有粘液增多,表皮腐烂,脱落等。 淡水鲳小瓜虫病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如4—6月和9—10月;主要危害淡水鲳的苗种,尤其是越冬后“寸片”多见,成鱼和亲鱼少见。在水温15—20℃时,且池水水质恶劣、放养密度又大的情况下常大批发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正> 淡水鲳(Colossoma sp.)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是当地的重要渔捞对象。体型侧扁,背高肉厚,鳞细,鳍红,尾黑,体表有黑色花斑,是一种极美的观赏鱼类(见照片)。近年来,己被发现是一种生长快,食性杂,抗病害,耐低氧,肉质鲜的优良养殖对象。但目前国内刚开始养殖,对其研究也刚刚起步。我所于1985年引进淡水鲳鱼种,为了弄清淡水鲳的生长和养殖特性,作者就淡水鲳的生长速度,水质条件,饵料要求在室内可控水体中进行了初步试验,并与尼罗罗非鱼进行了对照。旨在获得科学的依据,为推广养殖淡水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