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浅海浮绳式围网设施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和开展一种新的生态型、健康型浅海养殖模式,在分析浅海养殖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平阳县南麂岛开发有限公司大黄鱼养殖基地的水文条件,结合实际生产需要,设计模型水槽试验,开发出适宜于水深5~10 m的养殖浮绳式围网设施。具有防逃、防网衣堆积、抗风浪等性能。应用不同方法在海上敷设,实现鱼类、贝类和藻类的混合生态养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适宜沿海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铜围网养殖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水产养殖模式,为了探究铜围网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对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以及营养盐进行了周年调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39属80种,硅藻68种,甲藻12种,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51种)低于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70种),浮游植物优势种18种,其中上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4种,下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5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8.40×10~5个·m~(-3),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年均丰度(1.25×10~6个·m~(-3))高于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4.30×10~5个·m~(-3)),但两者相差不显著(P0.05);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1、2.05、0.56、0.75,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0、2.03、0.55、0.78和0.41、2.08、0.57、0.73,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各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秋季和冬季水质状况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通过对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比较,说明铜围网养殖对所在海域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但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铜围网养殖是一种可持续、且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3.
离岸型智能化浅海养殖围网应用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岸型浅海智能化围网作为一种新型养殖围网,敷设在底况复杂的浅海地区能够有效利用海底资源,并具有生态型、健康型、智能化等优点。文章以南麂岛碧海仙山海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浅海养殖围网为例,分析了养殖围网的特点,并通过效益分析证明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指出了这种离岸型智能化浅海养殖围网推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潮间带沙井水养殖杂交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力强等优点,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鲟类养殖对象。由于其父母本均具有一定的洄游习性,对盐度变化具有较高的忍耐力,适合在淡水和咸淡水中生活,这为拓展杂交鲟的养殖范围、丰富鲟鱼的养殖模式提供了契机。浙江省南麂岛潮间带沙井水丰富,盐度范围在5~12之间,适合于杂交鲟生长。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及丰富养殖品种,笔者自2005年至2006年在南麂岛开展了杂交鲟潮间带沙井水养殖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1年5月~2002年12月对南麂列岛紫海胆进行周年调查,并进行筏式笼养试验.结果表明:紫海胆集中分布在海藻繁茂的岩相岸段大干潮线附近,向下可以分布到-3m~-4m浅海岩礁上,米岸段个体密度4.75枚,生物量114.3 g,测算南麂列岛紫海胆资源量约27万枚,6.5 t;性腺指数0~8.2%,年平均为4.37%,丰满度高峰出现在春末夏初;棘刺长大尖锐,笼养互相倾扎致伤致死,并毁坏网笼.讨论了南麂列岛紫海胆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低潮带围塘进行人工养殖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刺参通常称作海参,在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楣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在我国,刺参主要盛产于辽宁、山东、河北等地。刺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围网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近些年,随着“北参南养”技术上的突破,刺参浅海筏式养殖在我省尤其在闽东地区海域悄然兴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好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2),促进了刺参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有望成为福建省继鲍鱼之后又一大海水养殖产业。现将刺参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Richardson)浅海围网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作者在三都湾的东吾洋内浅海进行了大黄鱼围网养殖技术试验。在1口面积2460m2的围网中共投放40~50g规格的鱼种12万尾,经过14个月的精心饲养管理,共收获商品鱼43253kg,平均规格445g/尾,成活率81.0%,总产值108.13万元,利润41.23万元。试验收到了良好效果。本文在总结试验基础上,分析了浅海围网养殖技术的优点,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陈舜  伍德瀛  肖云朴 《海洋渔业》2003,25(4):180-183,197
三线矶鲈在浙江南麂海域5.4g苗种养成493g需30个月,养殖成活率92.1%,饵料系数7.47。苗种当年底可达62.9g,第2年底可达242g.第3年底可达493g,南麂海域三线矶鲈5~8月生长最快,日增重1.342/d,日增重率0.96%。生长适温在15.9~27.8℃(在春夏季水温上升期),生存水温下限在8℃。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东临珠江口,沿海围垦滩涂有10万亩,咸淡水交汇,滩涂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水产养殖大户许华鉴独具慧眼,将崖口村将军南围1000亩滩涂和茅琅沙河道浅海区400亩海域辟作生蚝养殖基地,以蚝塘搭棚和浅海浮排延绳吊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生蚝,还混养鱼虾蟹,一围养"四鲜",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  相似文献   

10.
<正>卵形鲳鲹俗称金鲳,属鲈形目、鲹科、鲳鲹属,一般当年鱼苗在正常养殖条件下可达500克,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现已成为广东、广西、海南海水网箱的主要养殖品种。为配合湛江港区清障行动,引导港区鱼排养殖户实现顺利转产,广东省海洋渔业局与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在湛江南三岛西南面海域组织实施广东省深水网箱项目,并进行卵形鲳鲹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海域情况深水网箱项目实施海域位于湛江市南三岛西南  相似文献   

11.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9月在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虾类调查资料,将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虾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海域共鉴定出虾类25种,隶属于9科17属,虾类生物量各季节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32358.0 g)、秋季(13033.0 g)、冬季(3938.6 g)、春季(3635.6 g);(2)虾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明显,且岛礁区偏外的开阔海域虾类生物量比较高;(3)不同季节优势种更替较显著,春季优势种为日本鼓虾、鲜明鼓虾和细巧仿对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秋季优势种为中华管鞭虾、细巧仿对虾和哈氏仿对虾,冬季的优势种为细巧仿对虾、脊尾白虾、鲜明鼓虾和日本鼓虾;(4)水深对虾类生物量分布影响明显,各季节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关系变化较大。结论认为,南麂列岛调查海域的虾类种类以季节性的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生物量夏秋两季明显高于冬春两季,可能是因为大量虾类冬春季离开该海域去其他海域越冬繁殖,而到了夏秋季则回到该海域产卵、育肥和栖息;在夏、秋、冬季沿岸区虾类生物量高于岩礁区,可能因为虾类一般生活于有利于索饵、成长的泥沙底质沿岸区;优势种更替显著与主要优势种生长周期与虾类个体大小特征有关;南麂列岛海域虾类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复杂与该海域多变的温度盐度、复杂区系特点有关;虾类生物量分布随水深变化分布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海域主要优势种虾类活动范围与水深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刺参(Stichopus,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刺参属,是海参种类中营养价值最高、最受市场喜爱的一种。在我国,海参主要产自山东、辽宁等地。刺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沉箱养殖、室内控温养殖、围网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 随着“北参南养”技术上的突破,刺参养殖在我国南方海域也逐步兴起。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的养殖户引进北方的刺参在海上进行海参筏式养殖。2010年11月10Et投苗10万只,苗平均体长12cm,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广盐性、广温的内湾贝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人们喜食的海产佳肴。浙江省平阳县南麂海区潮流畅通,饵料生物丰富,水温适宜太平洋牡蛎养殖,为了摸索该品种在南麂海区的生产潜力,我们开展了太平洋牡蛎延绳式养殖技术研究,现总结如下。一、养殖海区及其自然条件养殖在南麂岛国胜岙与马祖岙海区进行,海区平均水深2.87m,泥质底质,年平均水温为18.7℃,月平均最高水温为27.8℃(8月),最低为9.6℃(2月),海水盐度年平均30.46‰,月平均最高盐度为33.07‰(7月~8月),月平均最低盐度为27.07‰(…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南麂岛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状况,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共4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并对软体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变化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13目34科52属,其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为506.5个/m2和801.54 g/m2;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4个季节共有的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其物种数及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研究表明,南麂岛岩礁潮间带的软体动物发育较好,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邻近的其他岛屿,但与此前调查结果相比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产》2013,(9):34-35
7月31日,浙江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温州市财政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浙江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承担的2010年度温州市海洋与渔业科技项目“南麂岛网箱养殖大黄鱼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进行验收。  相似文献   

16.
2005年3、5、7和10月对獐子岛养殖海域(共设18个站住)进行叶绿素浓度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叶绿素浓度为1.23~2.85 mg/m3,均值为1.78士0.57 mg/m3.叶绿素浓度的季节性变化显著,最高值出现在冬季,夏季的值最低;平面分布的特性为春、夏、冬季分布比较均匀.秋季叶绿素浓度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近岸区的叶绿素浓度低于中间深水区域,可能与养殖虾夷扇贝摄食压力有关.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夏季表层叶绿素浓度高于底层,其他季节的分布趋势与夏季相反.初级生产力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叶绿素的变化趋势不同,从3~10月,初级生产力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30.4~117.0 mgC/m2·d,平均值为76.6±41.9 mg C/m2·d.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温、营养盐数据得知,水温和溶解性无机氮是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仿野生中华鳖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在外荡大水体中采用不锈钢材质的围网中进行了中华鳖生态养殖试验.在面积为3335 m2和16675 m2的两个不锈钢围网中分别放养平均规格为353.2 g和320.5 g的中华鳖鳖种,同时混养部分鲢、鳙鱼种,以投喂冰鲜杂鱼为主,采用地笼起捕.结果两个围网内中华鳖当年的平均增重率分别达135.8%和126.6%,总的起捕率达81.4%,采用此种模式生产的中华鳖体型好,品质佳,平均每667 m2的利润分别达到3.74万元和2.81万元.  相似文献   

18.
根据珠海万山海域的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了三种人工鱼礁。鱼礁为3.5 m×3.5 m×3.5 m框架箱型结构,框架采用0.2 m×0.2 m的框柱。在25年一遇波浪条件下,对礁体的水流力、抗滑抗倾稳定性、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等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在底层流速1.2 m·s~(-1)时,礁体的抗滑移和抗倾覆系数分别为2.15、3.69,礁体不会滑移和倾覆翻滚,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9.
烟台四十里湾位于烟台市北部海域,西北与芝罘湾相连,东邻养马岛,北有崆峒岛、担子岛,海岸线长20km,面积约86.7km^2,属半封闭型海域,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潮流为正规的半日潮流,平均潮差为1.66m。沿岸入海河流有逛荡河、马家河、辛安河和小鱼鸟河,其中辛安河最长,达48.5km。四十里湾海水养殖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最早开展浅海海产养殖的海域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清洁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沿海各省份都在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1].为了将海上风电场与水产养殖相融合,实现海上风电良好经济效益和渔业发展的双赢效果,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合作,开展浅海风电场海域围网牧渔设施和技术的研究.结合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