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柑桔黄斑落叶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柑桔(Citrus reticulata Blanco)是著名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位于我国南疆的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种植柑桔最适宜区或适宜区,柑桔也是广西一大优势水果产业,是广西出口东盟的主要农产品。柑桔黄斑落叶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广西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秋梢和春梢叶片,形成不规则黄斑,严重的可造成整个叶片脱  相似文献   

2.
 山桂花腐病菌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上,展叶后4~5天即可出现褐色小班,经6~7天后病斑可扩展到病叶的1/2~2/3。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上生出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在新梢上,初生褐色至红褐色病斑,当病斑环绕新梢一周时,新梢上部萎蔫枯死。在幼果上,落花后10天左右幼果果面出现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直至整个果实变成暗褐色脱落。  相似文献   

3.
根除柑桔溃疡病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彬  李沛霖 《植物检疫》1991,5(5):336-336
柑桔溃疡病 Xanthomonas citri(Hasse)Dowson 是细菌性病害。泸县的柑桔溃疡病经西南农大植保系噬菌体测定为病毒力极强的亚洲型(CBCD-A)。病菌侵染寄主植物的各个地上部分,主要在叶片、嫩梢和未成熟果实上形成难看的病斑。引起落叶、枯枝、果实脱落,直接影响柑桔品质和产量,因此,此病为国内外  相似文献   

4.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近年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主要发生在兰溪市梅江区一带。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外部病斑多数长2~3cm,内部病斑一般比外部病斑长1~2cm,病部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黑色斑,斑块渐渐扩展为周斑,并紧缩成颈状,病部纤维组织坏死,韧力较差,脆性大,遇风吹或振动枝条基部病斑处折断倒挂。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及田间接种,有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  相似文献   

5.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近年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主要发生在兰溪市梅江区一带。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外部病斑多数长2~3cm,内部病斑一般比外部病斑长1~2cm,病部由内向外侵染,逐渐在外部呈黑色斑,斑块渐渐扩展为周斑,并紧缩成颈状,病部纤维组织坏死,韧力较差,脆性大,遇风吹或振动枝条基部病斑处折断倒挂。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及田间接种,有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  相似文献   

6.
 1958-1963年调查研究证明黑龙江省小苹果黑星病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全部不能越冬。在早春也没有发现带病的枝条,因此以菌丝在病枝上越冬、春天产生分生孢子的可能性极小。每年春天在去年病树的干枯落叶上能找到大量子囊壳及子囊孢子,经人工接种后侵染率都极高。空中孢子捕捉的结果是:子囊孢子出现在前,分生孢子的出现是在田间发病以后,两者相距半个月以上,说明所捕捉到的分生孢子是受子囊孢子侵染后产生的。可以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小苹果黑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是子囊孢子。
早期调查发病情况说明离地面越近的叶片发病越早,越重。初步认为,清扫落叶是减轻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苹果黑星病是辽宁省植物检疫对象。目前主要分布于小苹果栽植区及大、小苹果混栽区,已接近辽宁南部的大苹果主产区。经自然感病和人工接种证明,大、小苹果上的黑星病菌可以交互侵染,目前一些主栽的大苹果品种均能感染此病。辽宁地区苹果黑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是落地越冬病叶上于翌春产生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不能越冬成活。苹果枝条及芽鳞不带菌。黑星病菌的两种孢子随气流传播,使病害逐步扩大蔓延。经过6年的观察,苹果黑星病发生始期早晚及发病轻重,与早春和夏季的降水量多少成正相关。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以托布津、乙磷铝、多菌灵、特克多等药剂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玉米茎腐病菌毒素致病力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提取玉米茎腐病菌毒素粗提液,证实玉米茎腐病原菌(镰刀菌和腐霉菌为主)在镰刀菌毒素培养液、查氏培养液和普通培养液中,能产生和玉米小斑病菌毒素(简称HM毒素,下同)类似的致病毒素。该物质能抑制种子根的生长。接种在玉米叶片上能产生典型的萎蔫枯死斑;用上述3种培养液培养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致病力差异不显著;不同类型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致病力和同一类型病原菌不同菌株产生的毒素致病力差异都极显著。玉米品系对茎腐病原菌产生的毒素抗病性差异也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泰安地区,苹果栽培品种主要有富土、新红星、乔纳金、嘎啦和金冠。据1997~1999年调查发现苹果斑点落叶病、轮纹病和炭疽病等几种病害发生严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一般果园平均发病率为30%~50%,严重者可达70%,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1病原及为害  1)斑点落叶病:该病病原菌主要是轮斑病菌(Alternariamali)的强毒株系。此病病原性很强,无伤接种可直接侵染叶片。菌丝体发育最适温度28℃,最适pH4.5~6。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还可在枝上病斑、皮孔及芽鳞等处越冬。该病菌可以为害叶片、枝条和果实。在叶片上形成具紫色晕圈的病斑…  相似文献   

10.
 用从土壤中分离到的枯草芽孢杆菌B-912作为生防拮抗菌,主要研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不同接种时间的B-912活菌液、热处理液和过滤液对柑桔青、绿霉病的抑制效果。B-912活菌液的抑菌效果最佳,热处理液和过滤液次之,但均显著地好于对照。较高的贮藏温度有利于拮抗菌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活菌液处理的果实在25℃下的发病率及病斑直径均小于15℃下的果实,24h后接种病菌孢子的果实其发病率及病斑直径一般都高于48h后接种的果实。实验证明,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主要是产生抗菌素。  相似文献   

11.
柑橘果实壳梭孢腐烂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果实腐烂病引起伦晚脐橙果皮褐化、坚硬、缩水,严重影响果实商品价值。2017年对湖北宜昌采集的伦晚脐橙病果进行了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和病原菌鉴定,明确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该病菌也可侵染柑橘叶片、枝干和果实,引起腐烂。这是关于小新壳梭孢N. parvum侵染柑橘果实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山楂花腐病是我国山楂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在病僵果内越冬,翌年春季从地表潮湿处的病僵果上产生子囊盘。子囊盘肉质,灰褐色,盘径3~12毫米,盘柄长1~18毫米。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间有侧丝。子囊孢子椭园形或卵园形,单胞,无色,子囊孢子大小为7.4~16.1×4.9~7.4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柠檬形,串生,孢子串可分枝,分生孢子大小为12.4~21.7×12.4~17.3微米。经观察及接种试验表明,除山楂外,接种的其他树种均不发病。根据形态特征及致病性山楂花腐病菌鉴定为Monilinia johnsonii(Ell.etEv.) Honey,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3.
 由“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引起的柑橘黄龙病是我国柑橘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有研究发现,感染柑橘黄龙病的甜橙植株内可以同时检测到CLas和相关植原体(“Candidatus Phytoplasma asteri”,CPa),但二者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长春花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嫁接组合探究CLas与CPa的互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Pa单独接种长春花造成花变叶和节间缩短症状,但不会致长春花死亡;CLas单独接种长春花产生叶片斑驳症状,接种后2个月长春花死亡。CLas和CPa同时接种长春花,出现斑驳伴随花变叶症状,长春花约3个月后死亡,相比CLas单独接种,长春花的存活时间更长。研究结果还表明CLas在长春花植株内的转移速率较CPa快,但增殖速率较CPa慢。本研究通过人工接种CLas和CPa,分析2种接种体在长春花植株上的症状表现,以期为研究CLas与CPa在长春花上的症状表现差异及其互作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莴苣上发现一种新的核盘菌菌核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湖北省神农架莴苣上分离到一种产菌核病原真菌。这种真菌在培养特性上同核盘菌、三叶草核盘菌和小核盘菌既存在着明显差异,又存在着相似之处。其菌核易萌发成子囊柄,但在一般散射光下柄顶端难以发育成子囊盘。对偶得的1枚子囊盘观察表明这种真菌符合核盘菌属真菌的特征,并且同核盘菌属3个近缘种的菌株不同。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同功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真菌不同于核盘菌属的3个常见种,但同它们亲缘关系较近。这种新菌核病的初侵染来源是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通过病健接触构成再侵染,在病组织上形成菌核越冬越夏。离体和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这种真菌只能侵染莴苣,不能侵染油菜、小白菜、萝卜和胡萝卜。  相似文献   

15.
柑桔碎叶病毒的发生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洛亚枳橙(Troyer citrange),卡里佐枳橙(Carrizo citrange)、鲁斯克枳橙(Rusk citrange)和厚皮来檬(Citrus excelsa)作指示植物,鉴定出黄岩栽培的柑桔本地早,少核本地早、槾桔、早桔、朱红、乳桔、椪柑.北京柠檬、兴津温州及采自温州的柳橙等10个品种,无论枳砧或构头橙砧的都感染有碎叶病毒(Tatter Leaf Virus)枳橙的症状是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皱缩,畸形,茎下出现黄白色条斑,扭曲;厚皮来檬的症状是叶片黄白色斑点,皱缩、畸形.田间栽培的构头橙砧柑桔品种比枳砧的表现耐柑桔碎叶病毒。枳橙的TLV病叶和田间本地早(积)叶片、花瓣能汁液磨擦豇豆(Vigna sp.)叶,并能回接豇豆,接种3—5天后,豇豆叶即出现红褐色(木占)斑,电镜初步观察到为450—900nm长杆状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证明Phytophthora parasitica是我国柑桔脚腐病病原菌之一;高温多雨有利本病盛发;据对51个柑桔种质资源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枳、枳橙、枳柚、大叶金豆、酸橙等19个种类或品种对本病具有高抗或抗病,福桔、尤力克柠檬等14种材料为感病或重感病型,其余18个为中抗或中感型;防治试验证明,瑞毒霉(metalaxyl)、乙磷铝(phosethyl-Al)、甲霜铝铜(①metalaxyl②aluminum tris)等杀菌剂对病树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利用抗病砧木靠接对缓解该病危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不同时期的柑橘果实中真菌种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采后真菌病害发生普遍,对柑橘产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柑橘体内存在丰富的真菌类群,为了了解柑橘成熟和衰老过程中果实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变化动态,本论文通过MiSeq技术解读真菌ITS区域序列,分别对生长期、成熟期和贮藏期的晚蜜一号果实的果皮和果肉的内生真菌种类进行了分析。发现相比于果肉,果皮中真菌在目和属水平的多样性更为丰富,而成熟期果肉中真菌种类多于果皮。不同生长阶段的两种组织中优势的真菌属也不同,果皮在生长期以Medicopsis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占绝对优势,成熟期为刺盘孢属,贮藏期以葡萄孢属(Botrytis)、Erythrobasidium和Strelitziana较为常见;而果肉中生长期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和枝孢菌属(Cladosporium),约占1/4,成熟期半数以上为葡萄孢属,及至贮藏期约90%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青霉属,其中链格孢属约占2/3。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如枝孢菌属(Cladosporium)、巨座壳属(Magnaporthe)、核盘菌属(Sclerotinia)、葡萄孢属(Botrytis)、白粉菌属(Erysiphe)、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孢霉属(Fusarium)等在果肉中的数量高于果皮。果肉中存在较大数量的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不同属真菌在不同样品中呈不同的变化动态,暗示采后病变是多种真菌交互作用的结果,采后病害的防治可以提前至开花期。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离体叶片接种培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小檗(Berberis)被鉴定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从而发现了小麦条锈菌存在有性生殖,使得研究条锈菌与转主寄主小檗相关的生物学、遗传学成为可能。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s. et Henn.)是活体营养的专性寄生物,只能在活体上侵染繁殖。当前,小檗对小麦条锈菌感病性的测定只能在活体上进行~([1])。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途径繁殖小檗均耗时较长~([2]),影响利用小檗进行小麦条锈菌相关研究。利用离体叶片接种病原菌测定或繁殖已在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在福建省南平市的橘柚和三明市的温州蜜橘上发现的疑似柑橘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化菌株,通过回接法验证菌株的致病性,利用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最大似然法以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endoPG为靶标对本研究以及国内外已报道的链格孢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从病组织中共分离获得26株纯培养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利用分生孢子液接种橘柚离体嫩叶发现,有22株菌株能侵染橘柚叶片并产生与田间相似的褐斑病症状,确认该病害为链格孢引起的柑橘褐斑病。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所得的26株菌株均聚在已报道的4个柑橘链格孢进化分支Clade1~Clade4中,其中21株菌株聚在国内特有的分支Clade4中,有3株菌株和1株菌株分别聚在国内外兼有的分支Clade3和Clade1中,1株菌株聚在国外特有的分支Clade2中,表明在福建省采集的这些柑橘褐斑病菌均为链格孢菌,且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海南湛江柑桔疫霉种的鉴定及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 Leonian)。这三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高,认为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辣椒疫霉在中国柑桔园是首次发现。交配型测定结果以寄生疫霉的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