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香菇栽培品种"大山18"和云南野生香菇"11-1"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获得84个杂交菌株。用ISSR分子标记对杂交菌株进行真假鉴定,证明有45个菌株是真正的杂合子。本研究也表明了用ISSR标记可以对香菇杂合子的真实性进行早期鉴定。  相似文献   

2.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808和0517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获得了香菇新杂交菌株0912(辽抚4号)。通过拮抗试验和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杂交菌株辽抚4号进行遗传特性研究。拮抗试验结果表明:亲本菌株808和0517之间、亲本菌株808和杂交菌株0912之间的拮抗线都明显,均为褐色拮抗线,但亲本菌株0517和杂交菌株0912之间拮抗线较弱。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3个菌株分析表明:杂交菌株0912既含有亲本菌株808的一条特异性条带又含有0517的一条特异性条带,可以判定0912为亲本808和0517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3.
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白色菌株P1和深灰色菌株P2为亲本,通过单孢菌株配对杂交获得40个杂交组合。出菇记录杂交后代子实体颜色,提取42个样本的全基因组DNA,用ISSR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4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4条,多态性比率为75.5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Ne=1.4858,遗传多样性指数H=0.2725,香农信息指数I=0.4021。聚类分析后发现,在0.6889水平上聚为4类,聚类结果与子实体颜色关系不大,表明糙皮侧耳杂交后代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分类结果将有利于更好的利用这些丰富的育种资源。  相似文献   

4.
具有优质或高产性状的双孢蘑菇传统菌株是品种改良的重要亲本来源。通过对双孢蘑菇具有代表性的24个优质类型和24个高产类型传统菌株的ISSR-PCR分析,发现引物ISSR834、ISSR835、ISSR807共扩增产生7条能判别传统菌株优质类型或高产类型的特异性标记条带,可以在双孢蘑菇定向杂交育种中方便地区分和鉴定传统菌株亲本的优质或高产性状。  相似文献   

5.
李昕霖 《中国食用菌》2022,(2):10-14,18
针对工厂化周年栽培香菇的迫切需求,选育适合工厂化栽培的香菇新品种.以香菇101、L18、L19和SK11为亲本,采用多孢杂交技术选育新品种,并运用拮抗、ISSR、SRAP分子标记对杂交子进行鉴定.通过4种组合多孢杂交或自交共获得223个杂交子,经出菇试验,有97个杂交子能正常出菇,其中编号为Le0152杂交子的第一潮菇...  相似文献   

6.
香菇L808单孢杂交技术路线:亲本选择→单孢分离→单核体菌丝确认→配对杂交组合→移植扩大繁殖→初筛→复筛→区别性鉴定→中间试验→示范栽培。选育出的香菇L16菌株主要栽培特性及产量与亲本相当;菌丝耐高温能力优于亲本。新菌株与亲本间有拮抗反应。新菌株与亲本在生理特性、遗传特性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ISSR与RAPD分子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分析鉴定了26个供试亲本菌株,从115条扩增引物中筛选出22条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再结合对供试菌株的出菇品比试验,收集各项农艺性状结果,选择白灵A19、白灵A1和白灵菇作为杂交亲本。根据对亲本的拮抗试验结果及对供试菌株遗传关系树状图的分析,确定以白灵A19×白灵菇、白灵A1×白灵菇作为新品种选育的杂交组合。后续通过单孢杂交配对、镜检及拮抗试验等系列操作共获得有效杂交组合174个。  相似文献   

8.
提出蜜环菌单孢亲本菌株及杂交菌株的筛选标准,从114个高卢蜜环菌菌株中选出15个欧洲、北美及中国的单孢亲本菌株,通过杂交,筛选出6个具有杂交优势的组合(A3E3、A3C1、A3C3、A3C4、A3C3和A1C3)。  相似文献   

9.
侧耳属种间杂交选育白色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黄侧耳(Pleurotus cornucopiae)菌株姬菇258和糙皮侧耳(P.ostreatus)菌株青平1号为亲本,单孢杂交,选育出两株白色优质高产姬菇新菌株28号和41号菌株。28号和41号菌株的出菇单产较生产上主栽菌株西德33(对照)增产19.2%和19.1%;28号和41号菌株商品菇比例(88.6%和85.6%)高于对照西德33(71.8%),即菇体商品性优于对照;综合体现出了亲本菌株姬菇258的优质丰产性和亲本青平1号的白色菌盖菇体特征。拮抗试验和ISSR标记试验表明,28号和41号菌株与亲本具有遗传差异,即为不同于亲本的新菌株。研究认为,28号和41号菌株具有"姬菇"的典型商品性特征,是2株优质高产的白色姬菇新菌株,可做进一步的中间试验和示范栽培。  相似文献   

10.
更正     
《食用菌》2015,(4)
<正>《食用菌》2015年第3期"ISSR分子标记鉴定香菇杂交菌株试验"添加一名通讯作者:刘俊杰,研究员,主要从事香菇、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以香菇菌株238与808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配成异核体菌株,经初筛、复筛及生产鉴定试验,选育而成的香菇新菌株森立17具有菌龄短,出菇温度范围广,适宜陕南秦巴山区秋栽冬出菇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2.
以4个牡丹品种、8个芍药品种为亲本,进行了杂交亲和性研究。结果表明:牡丹"彩绘×冠群芳"和芍药"粉玉奴×红玛瑙"组内杂交具有较高的亲和性;以芍药"粉玉奴"为母本,分别以牡丹"彩绘"、"粉中冠"为父本杂交获得了远缘杂交种子,并用ISSR分子标记对牡丹芍药远缘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2个子代确定为芍药和牡丹的远缘杂交后代,均属偏母型。扩增结果中出现了父母本都不具有的谱带,说明子代不仅遗传了亲本的特征而且突变产生亲本所不具备的新性状。  相似文献   

13.
以白灵菇2个品种"中农1号"和"中农翅鲍"为亲本,采用镜检、拮抗、酯酶同工酶及原基诱导等方法,研究了150对杂交组合菌株特性。结果表明:150对杂交组合菌株中,99个菌株生长较快,有锁状联合,75个与2个亲本有明显拮抗线,且具与2个亲本菌株的典型酯酶同工酶条带,确定是杂交菌株,其中50个杂交子具有出菇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20个辽宁省主栽香菇菌株为试材,采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20个菌株的遗传差异性,并采用NTSYS-PCR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3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9个ISSR备用引物,并用这9个引物对供试香菇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72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3.3%。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异化系数在0.36为阈值时,20个菌株聚为4个组群。  相似文献   

15.
杏鲍菇多孢分离及单孢杂交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杏鲍菇2个多孢分离菌株、2个单孢杂交菌株与其原始亲本菌株的对照试验,得出多孢分离菌株较原始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出菇率和产量等性状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单孢杂交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双亲显著增加,但产量表现为一个极显著增加,另一个则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香菇优良杂交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5个优良栽培菌株为亲本,设计3对杂交组合,获得55个杂交菌株,其中19个杂交菌株出菇正常。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从菌盖厚度、菌柄直径、平均单菇重等8个性状对19个杂交菌株进行综合评价。在3对杂交组合中,QK-8、QK-15、W-2、W-13和Q6-12等5个杂交菌株的关联度排名较靠前,农艺性状和子实体性状也明显优于亲本和其它杂交菌株。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生蘑菇属90个菌株遗传多样性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90个中国野生蘑菇属菌株(其中44株经同工酶初步鉴定为双孢蘑菇菌株)的总DNA进行SRAP和ISSR分析,获得了18条SRAP和12条ISSR标记条带并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亲缘关系树状图.结果显示这些菌株大体上可分为野生双孢蘑菇和野生蘑菇属其它菌株两大类群,其中来自川藏高原的41个野生双孢蘑菇按照采集地的不同聚为4个群,地域性差异比较明显;部分来自新疆、西藏的白色野生双孢蘑菇菌株新疆野生、AgX04和AgX042具有独特带型,与其它双孢蘑菇菌株的遗传相似值仅为10%~13%.  相似文献   

18.
香菇新品种抚香2号利用长白山野生香菇菌株野香3号和生产应用品种L66远缘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配成异合体菌株.经四年出菇试验,产比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而成.具有出菇早、产量高、优质菇率高、适宜北方地区春夏秋三季出菇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菌株,以黄色金针菇"新苏6"和白色金针菇"金杂15"为亲本进行两两配对单孢杂交。对获得13个生长快、抗病强的双核体杂交菌株进行工厂化出菇筛选。结果其中8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浅黄色,5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黄色;杂交菌株产量与"吐水"量大体呈负相关;筛选到产量高、颜色浅黄、抗性强、"吐水"少的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菌株F1、F17和F9,产量分别达到296 g/瓶、278 g/瓶和271 g/瓶。试验为浅黄色金针菇进一步的杂交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灰色关联度法在杏鲍菇优良杂交菌株筛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 ) 6号和ACCC50894为亲本,分别采用单孢杂交和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方式获得65和37个杂交子,观测杂交子及亲本菌丝体生长情况,选择长势好及生长快速的杂交子进行栽培出菇试验.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生长势较强的杂交子从7个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孢杂交获得的杂交子D12、D18、D20、D30、D19、D31、D17和D48关联度排名先于两亲本,农艺性状和子实体性状表现较好;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菌株Y29和Y30关联度排名介于两亲本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