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烤烟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以云烟85为试验材料,设置120 cm×45 cm、120 cm×50 cm、120 cm×55 cm、120 cm×60 cm 4个密度处理,分析不同群体结构对烟草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密度对烟叶生育期有较大影响,与120 cm×45 cm密度处理相比,120 cm×60 cm密度处理生育期缩短15 d,农艺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化学成分以高密度的120 cm×45 cm、120 cm×50 cm较为协调。低密度处理烟叶较高密度处理烟叶感官质量差异主要体现在香气量足,刺激性大,且香气质得分较低。综合来看,以120 cm×50 cm为最佳种植密度。[结论]该试验可为烤烟种植提供参考,促进烤烟产质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密度对山西蒙古黄芪种子种苗出苗情况及蒙古黄芪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山西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及种苗移栽密度。[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分3种方式(60、75、90 kg/hm2),蒙古黄芪一年生种苗移栽密度分3种方式(8 cm×25 cm、12 cm×25 cm、15 cm×25 cm),研究不同密度对山西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得出山西蒙古黄芪种子最适宜育苗密度和种苗最佳移栽密度。[结果]蒙古黄芪种子育苗密度试验得出,60 kg/hm2密度最好,其种苗株高为16.10 cm,茎粗1.50 mm,功能叶片数16.93个,主根长27.34 cm,根粗为4.35 cm;蒙古黄芪种苗移栽密度试验得出,12 cm×25 cm移栽密度最佳,其出苗率为90.67%,与8 cm×25 cm和15 cm×25 cm移栽密度相比,其一年生和二年生蒙古黄芪根系生长指标及种子药材产量相比均有所提高。[结论]山西蒙古黄芪种子的最佳育苗密度为60 kg/hm2,山西蒙古黄芪种苗的最佳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原创研发的机插秧栽插密度田间测试装置和4行步进插秧机组成的试验系统装置,在泥脚深度23~30cm,水层深度3~11cm的冬水田里进行了田间机械化无载荷栽插试验、模拟满载荷栽插试验和实际插秧正交试验,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的秧苗株距和标定秧爪株距的关系,种植密度和理论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冬水田的泥脚深度、水层深度、秧苗株距对田间栽插密度的影响特别显著,插秧机的驱动轮、水稻的品种对田间栽插密度看不出影响.在泥脚深度23~30cm的冬水田,当水层深度大于7cm时,机插秧栽插密度随机性较大,种植密度差异高达35.1%,不能保证种植密度和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
北京杨扦插育苗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出不同扦插密度对北京杨扦插苗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北京杨硬枝扦插的对比分析试验,采用10 cm×10 cm、20 cm×20 cm、30 cm×30 cm、40 cm×40 cm、50 cm×50 cm不同密度处理,分析比较了扦插生长的最适密度.结果表明,30 cm×30 cm扦插密度处理的北京杨生根率、生根长度及新生枝条长度都好于其他扦插密度处理.  相似文献   

5.
以金凯1号玉米为试验材料,进行玉米全膜双垄沟播密度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宽垄宽70cm,窄垄宽40cm,密度为57 000株/hm2,株距31.9cm,为华亭县西北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影响,提升优质稻米品质。以甬优7872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插密度(30 cm×24 cm,30 cm×21cm,30cm×18cm,30cm×16cm,30 cm×14 cm),测定甬优7872的 产量及品质。试验结果显示栽培密度的增加,生育期缩短,分蘖力随栽培密度的增大而减弱,产量对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栽插密度为30 cm×24cm时,甬优7872稻米综合品质最好。栽插密度30 cm×16cm时,甬优7872平均亩产最高。甬优7872的优质高产稳产,栽插密度30 cm×18cm更加适宜。  相似文献   

7.
种植密度对苗用型大白菜双耐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苗用型大白菜双耐进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双耐种植密度10 cm×10 cm适宜20 d收获,20 cm×20 cm适宜50 d收获,一般适宜15 cm×15 cm种植35 d收获。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蓝果树播种芽苗进行苗床不同密度移栽的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蓝果树一年生播种苗的苗木密度以株行距15cm×15 cm的生长量最大,平均苗高达30.8 cm,平均地径达0.67 cm,平均主根长度达33.4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25.7条。  相似文献   

9.
通过4种不同种植密度对美人椒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cm×44cm的处理美人椒产量较高;其次是种植密度为75cm×49cm的处理,能有效提高美人椒的产量;而种植密度为75cm×63cm的处理产量相对最低。  相似文献   

10.
核桃播种育苗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核桃不同浸种时间、播种深度、播种密度的育苗对比试验,探索出了最适宜的核桃播种育苗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浸种10d,覆土厚度5cm,播种密度10cm×30cm,出苗率高,缩短育苗周期,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特性的影响,确定其适宜的栽植密度。[方法]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50 cm×50 cm、40 cm×40 cm、25 cm×25 cm)对黄常山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叶片SPAD值、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等生长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50 cm×50 cm时,黄常山叶片形态指标最优,适合作为观叶观花地被植株栽植;栽培密度为40 cm×40 cm时,黄常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药用植物栽植。[结论]试验结果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宁夏彭阳县城阳乡涝池村进行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试验设置了行距为10 cm、14 cm、18 cm、22 cm、26 cm 5个处理,对不同密度冬小麦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等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最适宜行距为14~18 cm,此时产量最高,达到6 481.5~6 666.7 kg/hm2.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辣椒适宜的栽培密度,进一步提高辣椒产量和商品质量,开展了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适宜都匀市坝固镇辣椒种植最佳密度为40 cm×70 cm。  相似文献   

14.
以翠薏1号、龙薏1号、台湾薏苡3个薏苡品种为材料,研究4种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主效达极显著差异,密度主效无明显差异,品种和密度的互作达极显暑差异;翠薏1号以栽培密度120 cm×25 cm产量最高,龙薏1号以栽培密度120 cm×30 cm产量最高,台湾薏苡以栽培密度120 cm×20 cm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不同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索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依照目前使用的插秧机械,设立2个不同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30cm×16cm的种植密度相比,采用24cm×16cm的种植密度可增加水稻产量,增幅为1.32%~5.45%,平均增幅为3.39%。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栽培密度对玄参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栽培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分析各处理在生育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的表现,目前玄参大田栽培规格以40 cm×30 cm、密度为8.25万穴/hm2的处理产量最高,表现为单株根较重,产量结构合理。因此,在玄参大田种植时,提倡适当增加密度,栽培规格以40 cm×30 cm为宜,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辣木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在云南河口开展3种种植密度(80 cm×150 cm、150 cm×200 cm、 250 cm×300 cm)对辣木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250 cm×300 cm的地径增长量显著高于种植密度80 cm×150 cm的, 3种密度株高增长量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250 cm×300 cm的辣木开花和种子成熟期比密度80 cm×150 cm的提前20 d左右; 3种种植密度的结实率均较低,密度小的250 cm×300cm的结实率和种子千粒重较大,即果实质量较高,但差异不显著。适当减小种植密度可促进辣木的生长及提高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8.
闽东北半山区青蒿适宜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蒿进行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种植密度40 cm×60 cm产量最高,且青蒿素含量也最高,为1.3267%。  相似文献   

19.
浦东新区为找出最适宜水稻高产的种植密度,特进行了水稻不同机插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窄行(25cm)机插明显比目前浦东新区推广的宽行距(30cm)机插产量高,适宜的机插密度为25cm×11cm。  相似文献   

20.
引进5个茎用甘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薯绿1号腋芽丰富,嫩茎前期产量高,采摘期长,口感好,品质优良,抗病性强,适宜在萧山地区推广种植。台71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前期产量随密度的提高而增加,菜用甘薯的品质以前期为好,也能缓解叶菜夏淡,栽培密度以20 cm×15 cm和20 cm×20 cm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