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鸡奇异变形杆菌病是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多危害 7周龄以下的幼雏 ,而以 4周龄左右的幼雏最易感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奇异变形杆菌病在野生动物报道较少 ,而太原动物园人工繁育的幼龄褐马鸡 1 997年、1 998年连续两年发生奇异变形杆菌病。现将 1 998年褐马鸡幼雏的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我园人工繁育的 1月龄褐马鸡因饲养条件限制 ,将 3 0余只幼雏合笼饲养在 1 2 m2 的笼舍内 ,地面为洋灰地。幼雏发病时气温高达 3 4℃~3 5℃左右 ,且持续高温 ,笼舍内幼雏密度大 ,空气不流通 ,加之运动场遮阴设备不理想 ,在幼雏合笼…  相似文献   

2.
一、试验目的野生禽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性各异。来源不多,且价格昂贵。公园游览观众来自四面八方,故野生禽传染疫病的机率较高。据有关动物园讲,1978年,该园兰、褐色马鸡发生“禽霍乱病状病”共二十六只,死亡兰褐马鸡十七只,珍珠鸡一只,山鸡一只,死  相似文献   

3.
长颈鹿(Girthecameleoparda-lis)是非洲特产的热带大型草食动物,具有很高的观展价值。中国各动物园的种兽大多为进曰,且不易繁殖。目前仅昆明、上海、太原、西安、天津等动物园有过繁殖记录,但相关资料报道甚少。我国于1997年首次繁殖成活一只雌仔(取名"茗茗"),并做了详细观察记录,其结果与文献所述有一定的差异[1]。发情交配与妊娠分娩我国现有的一对网纹长颈鹿,均系日本广岛安佐动物园赠送。雄性叫斯马洛,1987年9月入园,现年13岁,体况一般。雌性叫洛尼坷1993年10月入园,现年6岁,体况良好。洛尼珂入园后一直与斯马洛分开…  相似文献   

4.
正褐马鸡是我国的珍稀特禽,中国鸟类协会的会标、世界雉类协会会徽上的图案动物,山西省省鸟,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近代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种群数量锐减,造成物种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威胁到褐马鸡这一珍稀物种的进化发展。人工饲养是褐马鸡物种保护、恢复物种种群数量的有效措施,也是褐马鸡自然栖息地再引入的基础。近年来,太原动物园做了很多关于褐马鸡饲养管理的研究工作,饲养数量已达68只,  相似文献   

5.
褐马鸡是地栖生活的大型森林鸟类,为我国特有珍稀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世界易危鸟类之一,被我国列为濒危物种。为了解太原动物园圈养褐马鸡寄生虫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自然沉淀法,对太原动物园内24只成年褐马鸡新鲜粪样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00%;共检获4种寄生虫,其中蛔虫、线虫、绦虫、球虫的感染率分别为20.8%、20.8%、4.2%、100%。圈养褐马鸡寄生虫感染较为普遍,应加强褐马鸡寄生虫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东方白鹳迁地保护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总结和归纳,对在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上海动物园于1984年人工繁殖成功东方白鹳尚属首次。据统计目前世界共有88家动物园饲养繁育约552只东方白鹳,其中,中国就有58家动物园饲养东方白鹳342只。我国对东方白鹳的研究偏重于生态、生理、繁殖三方面,并在笼养繁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原子吸收法、氨基酸分析仪等分析了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健康成体褐马鸡(n=10)和太原动物园患食羽症的成体褐马鸡(n=14)羽毛8种元素和17种氨基酸含量。食羽症褐马鸡全羽中Cu、Mn和绒羽中S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健康褐马鸡,羽轴中C含量显著高于健康褐马鸡。食羽症褐马鸡全羽胱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健康褐马鸡。上述羽毛成分的改变与食羽症的发生有关。健康褐马鸡的羽毛成分可作为正常参数。  相似文献   

8.
美洲虎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洲虎 (PantheraoncaL .)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 ,又名美洲豹〔1〕,是西半球最大的猫科动物〔2〕,体色有花色和黑色 ,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的动物。它原产于北美和中南美广大地区〔1〕,现野生数量日趋减少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附录Ⅰ里。在我国只有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大型动物园有饲养繁殖。因此 ,对该美洲特产动物的野生保护及人工饲养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我园从 1979年开始饲养美洲虎 ,1994年香港动植物公园赠送我园 2只雌性美洲虎“大黑”和“小黑” ,1996年我园又从哈尔滨动物园引进 1只雄性美洲虎“哈…  相似文献   

9.
褐马鸡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马鸡 (Crossoptilonmantchuricum ) ,属鸡形目雉科 ,是我国一级珍稀濒危动物 ,国际极度濒危稀有动物种。仅产于我国山西吕粱山、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区、陕西韩城龙门地区和延安地区 ,数量十分稀少。为保护这种珍稀鸟类资源 ,我国政府对褐马鸡进行了大规模的易地保护、人工驯养和繁殖工作。郑州市动物园自 1 992年以来开展了褐马鸡的繁殖和人工育雏工作。发现在褐马鸡育雏期 ,亚成体生长期 ,由于其个体较小 ,对疾病的抵抗力差 ,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褐马鸡易患各种不同的疾病 ,严重阻碍了褐马鸡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黑猩猩(Pan troglodytes)产于非洲西部和中部的热带茂密的森林里。在动物园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展览动物。目前,据笔者所悉,国内已有不少动物园饲养展览,但未见繁殖报导。我园自一九七五年先后从日本引进五只,经数年驯养,其中两只黑猩猩分别在一九八○年十一月和一九八一年四月各产一仔,初步获得繁殖成功。现将我园黑猩猩的繁殖生态观察归纳整理,供我国动物园研究其繁殖时参考。一、性成熟和初配年龄黑猩猩的性成熟年龄,据资料记载,雄的七至八岁,雌的六至七岁。至于初配年龄却没有确切的资料。我们通过园内饲养的五只黑猩猩,从出生日算起到性成熟能进行交配,并以产仔繁殖为准,由表1可见雌黑猩猩的成熟年龄为6岁,初配年龄为7.5岁。雄黑猩猩的成熟年龄由表2可见为7.2岁。由此可见,黑猩猩两性的成熟年令是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广州动物园于2000年首次引进鹤鸵雏鸟饲养,2018年正式开始对鹤鸵繁殖初步探索,共产蛋13枚,成功孵化雏鸟2只。广州动物园通过对圈养鹤鸵的饲养、繁殖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已经初步掌握了鹤鸵在华南地区圈养的技术要点,为该物种的异地保护和繁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虎的传说     
在参观动物园或闲谈时,常常听到虎的各种传说,说的人煞有介事,听的人津津有味,什么“老虎一生只生一胎”、“虎生三子必有一豹”“有‘王’为虎”等等。事实果真如此吗?虎真是一生只生一胎吗?在自然界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为了生存,总是要寻找适应的环境,这是每种动物的本能,虎当然也不例外,在繁育仔虎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对东北虎的生态调查资料和动物园繁殖东北虎的实践,可以清楚知道:虎三、四岁成熟,开  相似文献   

13.
<正> 东北虎一年繁殖两胎幼虎和华南虎繁殖试验是江苏省和苏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于1987年下达给苏州动物园的两项科研项目。苏州动物园在该园高级兽医师  相似文献   

14.
<正>组织滴虫病又名盲肠肝炎或黑头病,主要是由组织滴虫寄生于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以肝脏坏死和盲肠溃疡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寄生虫病。多发于火鸡,但也可使鸡、鹌鹑、孔雀、珍珠鸡、野鸡等感染发病。近日辽西动物园珍禽观赏区的褐马鸡发生了组织滴虫病,由于诊断准确、治疗及时,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褐马鸡发生组织滴虫病的病例较少,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辽西动物园珍禽观赏区内,主要有孔雀、蓝马鸡、褐马鸡、珍珠鸡、火鸡以及各种飞鸟等珍禽。2013年6月11日,动物园的5只褐马鸡突然发病,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头新生雌性小袋熊在南京市玄武湖动物园诞生。这种动物的繁殖,在我国还属首次。现将该园袋熊的饲养管理及繁殖的一些情况介绍如下。一、动物来源袋熊(Wombat),属于袋熊科(Vombatidae)。目前只有两属四种,它们大多产在澳大利亚的南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数量已经很少。该园的一对、粗毛袋熊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一对,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于1985年11月赠送给江苏省政府的礼物。二、饲养管理 1.笼舍:两间,每间内室面积为6平方米,外运动场面积为10平方米。由于袋熊天性喜欢独居(放在一起饲养会打架),故平时都是分开饲养,只有在发情交配期合笼。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素治疗雌虎不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园于 1989年 4月由日本和歌山县白浜动物园引进孟加拉虎 3只 ,1雄 (呼名一郎 ) 2雌 (呼名友子和爱子 ) ,均 3岁龄 ,血缘关系较远。次年两只雌虎先后发情 ,“爱子”与公虎交配繁殖多胎 ,而“友子”虽多次发情与同一公虎交配却不怀孕。我们于 1990年 7月开始试用前列腺素 F2α(  相似文献   

17.
长沙生态动物园自2010年开园起就饲养了 10只赤大袋鼠,至2018年赤大袋鼠种群已繁殖到28只,此前赤大袋鼠群体大多以外伤感染或者肺部化脓性感染等疾病为主,但在2020年1月~2月间该园发生一起赤大袋鼠连续死亡事件,死亡个体以青壮年袋鼠为主,发病快,从出现异常到死亡只有一天时间,甚至无症状,突然死亡.经剖检,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8.
由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力峰特种动物养殖中心经理刘力允培育的优质一代种蝎-力峰速生杂交东亚钳蝎,及配套技术——“无冬眠快速养殖”新技术,引起山东省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蝎毒研究所的重视。专家们认为,该品种是具有突破性的新品种,它的推广必将以其抗逆性强、成活率高、不冬眠、易饲养等特性成为我国快速养蝎的主养品种。如今,刘力允用东北“辽克尔”、河南“太行”和本地昆嵛山蝎等品种杂交,培育出他的“力峰蝎”。该品种抗逆性强,繁殖率高,一年繁殖3胎,每股繁殖30只至60只,成活率达98%。在同样恒温条件下,本地蝎子…  相似文献   

19.
大绯胸鹦鹉砂巢繁殖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萍  王威 《野生动物》1991,(4):23-23
大绯胸鹦鹉(Psittacula derbiana)在动物园中俗称“四川鹦鹉”,野生时通常在树洞里筑巢、产卵和孵化。动物园饲养时一般设置树洞、木箱、缸管等作为繁殖巢,而我园饲养的大绯胸鹦鹉则以隐蔽处的砂堆为巢产卵及孵化,其中1989年有一对大绯胸鹦鹉繁殖两只幼鸟全部成活。现将繁殖情况总结如下: 一、生活环境自1988年以来,我园饲养的8只大绯胸鹦鹉(7雌1雄)与1只挂线鹦鹉(Psittacula krameri)、7只亚利山大鹦鹉生活在同一笼舍中,笼舍的地面面积为13.05平方米,舍高2.4米。 1989年4月在笼舍西北墙角设置粗树干两根,上面有若干个洞,墙角处地面有一堆细砂面积约0.25平方米,厚度4—5厘米。此处干燥,通风良好,比较隐蔽。  相似文献   

20.
非洲狮在我国很多城市动物园都有饲养繁殖的记录。但如何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调整母狮生理性肥胖,达到繁殖目的,国内尚未见报道。我园饲养的一对非洲狮,雄的是1976年从哈尔滨引进,取名“小狮”;雌的1977年从蚌埠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