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花卉》2019,(22)
目的:研究毛竹培育枯梢病病原菌产生的条件;方法:以毛竹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毛竹培育枯梢病病原菌产生的条件,并结合具体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通过研究发现毛竹培育枯梢病病原菌产生的条件和时间、温度、光照、通气量、pH值有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BTH处理和蔓枯病病原菌接种对甜瓜抗蔓枯病相关的POD和PPO的影响,结果表明,BTH处理能有效提高不同甜瓜品种对蔓枯病的抗性.BTH处理第1、2和4天,抗蔓枯病品系‘PI420145’和蔓枯病感病品种‘伊丽莎白’的第3叶和第5叶的POD和PPO酶活性均高于对照;BTH和蔓枯病病原共同处理第1、3、5、7天,‘PI420145’和‘伊丽莎白’的第3叶和第5叶的POD和PPO酶活性高于蔓枯病病原菌处理;所有的处理中‘PI420145’的POD和PPO的酶活性均高于‘伊丽莎白’.表明POD和PPO酶活性与甜瓜对蔓枯病的抗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缩果病是由缺硼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枯梢症和缩果症。枯梢症以春季长出新梢嫩叶后发病重,多从新梢顶部向下干枯。枯梢的下部侧芽萌发出大量小叶,叶厚而脆,形成“簇状叶”;缩果症主要是果皮出现水渍斑块,果肉失水  相似文献   

4.
正葡萄蔓枯病是葡萄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蔓割病,对葡萄藤蔓、新梢等产生危害,且一旦发病常接连发病2~3年,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本文对蔓枯病的发病规律、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以期为果农防治葡萄蔓枯病提供技术指导。1发病规律蔓枯病为真菌病害,病原有性世代为属子囊菌亚门的葡萄生小隐孢壳菌,无性世代为属半知菌亚门的葡萄拟茎点霉。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分丝状和椭圆形两种类型,分  相似文献   

5.
柑桔梢枯病(dieback)首次被承认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已知原因引起的病害,是1942年新南威尔士州的一株感染了的光滑塞维利酸橙树。1942—1968年间偶然在葡萄柚和柑橙上看到。1970年以后梢枯病树大量增加。在局部地区发病高的果园,感染率可达80%以上。梢枯病的剧增,似与冬季连续多雨及果园周围自然植被有关。  相似文献   

6.
柑桔溃疡病病原是黄单胞杆菌柑桔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反应。它是柑桔重要病害之一,也是国内外检疫对象,在我国柑桔产区多有发生,广东、广西较为严重。主要为害柑桔叶片、枝梢和果实,造成落叶、梢枯和果实带有病疤,果实品质下降,甚至导致落果,造成经济损失。溃枯灵又称琥胶肥酸铜、琥珀酸铜、琥胶酸铜、DT。其铜离子可与病原菌膜表面的K 、H 阳离子等交换,使病原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凝固,同时部分铜离子还可以渗透进入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酶结合,影响其活性,是一种优良的保护性杀菌剂[1]。广东…  相似文献   

7.
为摸清湿地松枯梢病在吉安市的分布、为害、发病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合吉安市松梢枯病专项调查,重点踏查了吉太盆地湿地松栽植面积较大、地域分布均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国营林场。在踏查的基础上,在枯梢病发生地,根据不同调查内容进行标准地调查。结果表明,枯梢病在吉安市湿地松上发生普遍,局部为害严重。在吉安市,3月中旬孢子扩散,开始初侵染,4月中旬春梢出现病状。发病主要与林龄、立地条件有关。10年生以上林分发病重,土地瘠薄、干燥,地形闭合的谷地、凹地、山脚、林缘发病重。苗木带病是幼林发病的重要原因。病害对林木高径生长和材积的增长有严重影响。随着林龄增大、地力衰竭,林木生长的衰退,湿地松枯梢病在吉安市发生将渐趋严重。适地适树,以营林技术措施为主是该病防治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在武汉黄陂发现黄瓜靶斑病,对病样进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并对病原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武汉地区黄瓜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这是多主棒孢霉在武汉引起黄瓜靶斑病的首次报道。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有利于病原菌菌丝生长;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宜p H值为6~9;病原菌能够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麦芽糖利用效果最好,氮源以硝酸钾利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在中国新发现的梨梢枯病病原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var. pullulans)在不同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等培养条件和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明确病原菌的生长规律和死亡条件,并采用生长速率法对该病原菌进行9种杀菌剂的毒力筛选。结果表明:梨梢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 ℃,最适温度为20 ℃,温度高于35 ℃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产孢最佳培养基为OA培养基;甘露醇和酵母粉分别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和氮源;菌丝可在pH 4~10条件下生长,pH 5为生长最适pH;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并且有利于病原菌产孢,在光暗交替的培养条件下,菌落会形成明显的轮纹。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9 ℃。该病原菌对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的敏感性较高,其EC50 <0.01 mg·L-1;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和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敏感性次之,其0.01 mg·L  相似文献   

10.
大白菜褐腐病(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北京、河北、江苏等地的部分大白菜种植区,当地俗称的大白菜“茎基腐病”普遍严重发生,实际调查后共采集到大白菜“茎基腐病”病样12份,分离获得12个真菌分离物,经形态学鉴定,分离到的菌株均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rDNA-ITS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将分离到的菌株分别回接健康的大白菜植株,植株表现出与田间相似的发病症状,重新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物。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致病性试验最终确定北京、河北、江苏等地大白菜 “茎基腐病”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大白菜“茎基腐病”与大白菜褐腐病、大白菜立枯病属同病异名。  相似文献   

11.
以蓝莓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蓝莓枝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基于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开展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最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对4种常用化学杀菌剂的敏感性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该病原菌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及敏感杀菌剂,以期为严重影响蓝莓经济价值的枝枯病的流行预测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蓝莓枝枯病致病菌为棒状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其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磷酸二氢铵,最适pH为8,最适温度为25℃。抑菌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戊唑·咪鲜胺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香椿枯梢病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椿枯梢病即香椿梢端发生干枯现象,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枯梢率在10%左右,当枯梢率达到70%~80%时,顶芽即失去生产能力,严重影响椿芽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1捡拾烂果烂果即果实被病原菌(真菌)侵染后,在果实上所表现的发病症状。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组织内越冬,是初侵染和再侵染的主要菌源。各苹果园要在果实采收期或采收后,将园内树下病果、虫果、烂果全部清理干净并移至园外深埋,以减少果园内的病原物。2剪除枯枝、病枝枯枝、病枝是病原菌的越冬场所,去除枯枝、病枝可减少病原。在秋冬季结合整形修剪,要将病枝、枯  相似文献   

14.
张勇  李晓军  曲健禄  范昆  杨建明 《园艺学报》2010,37(11):1745-1750
对我国桃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该病害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叶枯病,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已在GenBank上登录(GenBank登录号:GU270581)。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 ~ 30 ℃,适宜pH 5 ~ 7,适宜碳源为蔗糖,适宜氮源为酵母。  相似文献   

15.
荸荠俗称马蹄 ,我县种植面积在 3333hm2 左右 ,其产值约占荔浦县种植业的四分之一。荸荠杆枯病是影响荸荠生长的主要原因。为了减轻杆枯病的为害 ,减少损失 ,1 993年以来 ,我站在青山镇对荸荠杆枯病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作了防治试验与综合示范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病原及症状荸荠杆枯病俗称“荸荠瘟”。其病原是荸荠柱盘孢(CylindrosporiumeleochidisLentz)引起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病在我县主要为害叶鞘、茎叶。叶鞘染病 ,基部初现暗绿色不规则水渍状斑 ,后扩展到整个叶鞘 ,病部干燥后…  相似文献   

16.
病毒及有关病原侵染,作为影响柑桔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在愈益引起人们的注视。应用热疗法处理芽条,可以解除某些病毒。初步研究提出,某些病原,例如柑桔剥皮病及顽固病病原用热疗法难于排除,但通过梢尖离体嫁接则可排除。本文对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芦笋为试材,对接种茎枯病病原菌后的芦笋在不同时期喷施壳聚糖处理,并研究了发病情况、叶片光合作用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壳聚糖后,芦笋茎枯病发病率及发病指数均显著降低,且以接种病原菌后立即喷施壳聚糖效果最好,芦笋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OD)、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升高,接种病原菌造成的拟叶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现象也得到明显缓解。表明壳聚糖能诱导芦笋茎枯病抗性,降低病原菌对其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初步研究了西、甜瓜蔓枯病病菌差异性,为深入了解西、甜瓜蔓枯病病原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对 19 个西、甜瓜蔓枯病菌株进行致病力差异性研究,并对不同菌株核糖体基因内转录区序列(rDNA-ITS)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西、甜瓜蔓枯病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性差异,病情指数为 85.11~4.58;但不同菌株间的 ITS 序列比较差别不大,保守程度高,菌株间的分化和变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18—2020年,杭州佳慧芦笋种植基地疑似发现芦笋茎枯病危害,为了明确病原菌种类,将采集的病样进行致病菌分离纯化和鉴定,明确该病害为芦笋茎枯病,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通用引物及特异性引物扩增序列比对结果,该病原菌与天门冬拟茎点霉〔Phomopsis asparagi(Sacc.)Bubak〕同源性为100%,鉴定为天门冬拟茎点霉。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该病菌菌丝完全抑制,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为0.13 μg · mL-1。盆栽试验验证,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对茎枯病防治效果最好,达94.56%,可作为防治芦笋茎枯病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广西柠檬疫菌褐腐病的病原,开展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基于rDNAITS、coxⅠ和β-tubulin三个DNA片段序列的分子鉴定等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西柠檬疫菌褐腐病的病原菌为柑桔褐腐疫霉菌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