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正>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联合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及湖南省农科院进行了"地力常新"稳定性肥料试验示范工作,设置试验示范点共10个,试验示范面积共计40亩,其中玉米增产42.65公斤/亩,增产率达6.17%;早稻增产41.7公斤/亩,增产率达7.7%;晚稻增产74公斤/亩,增产率达15.9%;棉花增产87.2  相似文献   

2.
紅萍是大有推广价值的水生綠肥,它具有繁殖快、肥效高、成本低等特点。本所1965年稻田养萍一百七十六点八亩,占稻田面积35%,并在蕪湖县保丰公社样板田内放萍三点一二亩,均普遍获得增产。稻田养萍以后,一般每亩可增产稻谷二十八点三六至一百二十八点三五斤,增产幅度为8.0—18.06%。实践証明,稻田养萍确实是多快好省地解决肥料問題和提高水稻产量的一条新途径。为了肯定稻田养萍的增产效果,1965年我們在所内外进行了有关的肥效对比試驗。現将試驗結果初步加以归納,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永定县加大了大田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早季烤烟、“六月红”早熟芋、西瓜等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双季早稻调减,单季晚稻面积随之扩大。为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针对单季晚稻土壤肥力、光温资源等条件优越的特点,对单季晚稻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2003—2004年引进Ⅱ优航一号、D奇宝优527、特优175等3个组合进行单季晚稻超高产栽培试验及示范45公顷,经实割测产亩产量分别是675公斤、668公斤、659公斤。现就其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早稻温室育秧,是我县文化大革命以来水稻育秧方法的新改革,也是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1975年,稻区有5个公社8个生产队进行了早稻温室育秧示范,栽插大田12.76亩,获得队队成功,亩亩高产,平均单产859斤,比露地育秧增产17%。早稻温室育秧试验示范成功,为革新水稻品种布局,发展双三制,夺取前季稻高产,闯出了新路。1976年,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稻区11个公社有1400个生产队(总生产队数的90%)建温室、育秧苗,栽插大田16300  相似文献   

5.
宾阳县顾明公社石村,有7个生产队和一个科学技术试验组,共有耕地856亩。1958年以来,基本上是连年增产,1963年双季稻亩产已突破千斤大关,1964年早稻又比1963年同期增产12.1%。其中科技试验组和第3、第4生产队,1964年早稻共244.69亩,平均亩产719.6斤。  相似文献   

6.
农垦五十八号是一个水稻高产良种,1964年我市由江苏省江宁县引进试种,全市共种植二千一百多亩,一般亩产在七百至八百斤左右,比本地单季晚稻麻壳秈增产20—50%,高的亩产达一千斤以上。如卜塘公社黄庄生产队试种的三点四亩,平均亩产八百零一斤,比四点五亩麻壳秈亩产五百八十七点三斤,增产36.4%;上庄生产队共种十八亩,平均亩产八百二十九斤,其中青年试验田一点四亩,平均亩产九百六十四点三斤。合罗公社楊桥三队试种十点三二亩,平均亩产九百五十九点四斤,比历年单季晚稻最高亩产六百斤增产60%,其中一块样板田四点六五亩,平均亩产达一千零六十六点二斤;此外,卜塘公社宋庄生产队作双季连作晚稻栽培的一点五亩,两季平均亩产一千一百六十六点六斤,其中农垦五十八号亩产五百六十六点六斤,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小红稻亩产四百四十四斤,增产25.6%。1964年,我们对这个品种的栽培技术作了调查,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的指引下,我社广大干群在发展绿萍的生产实践中,思想认识和养萍、用萍技术不断提高,面积不断扩大。1974年八分地对比,压萍的水稻亩产955.5斤,不压萍的只收751斤,增产效果显著。1975年全社稻田用萍面积2500亩。1976年扩大到2万多亩,占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广大贫下中农称赞说:“绿萍是个宝,繁殖快,肥效高,成本低,增好产,既改土又压草,还是禽畜的好饲料”。今年计划用萍面积3万亩,占稻田面积的50%。  相似文献   

8.
1964年桂林市郊区各生产队共建立早稻种子田36亩,其中成功的有33个生产队。根据我们在桥头、窑头、良丰等重点队的试验及面上调查材料,单株植种子田亩产403—682斤,比多株植大田增产8.4—36.4%,而且实粒率高,干粒重大,种子质量高。他们在栽培技术上主要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1.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播种前将种  相似文献   

9.
博白县富山公社竹围塘生产队向来土地瘦瘠,作物产量低,全队100多亩水旱田,历年都有些丢荒不插水稻。1963年的生产搞得不错,早稻亩产也只有182斤,晚稻亩产才达318斤。1964年该队大抓推广良种、培育壮秧、增施肥料等技术改革,获得了空前大丰收,早稻74亩,亩产提高到472斤,晚稻96亩,亩产提高到402.5斤,成为全公社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生产队,全年平均每人  相似文献   

10.
我镇农技部门在前几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操作简便、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单季晚稻免耕栽培技术,取得增产增效的好成绩.2001年,我镇单季免耕直播稻面积超万亩,达14102亩;亩产比常规超百斤;亩效益比常规超百元.  相似文献   

11.
六安丘陵地区,历史上是中秈稻区,单季晚稻仅在南部地区有少量栽培,主要品种是晚秈小紅稻、小冬稻、麻壳秈和晚糯寒阳糯、雪花糯、一根糯等。解放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单季晚稻面积逐年扩大,1955年栽插九十一点四八万亩,1956年迅即扩种到一百九十五点一万亩,占三稻面积的23.3%,以后每年都保持在一百四十万亩以上,占19.6—24%,1960年达二百八十六点一万亩,占32.3%,1963年由于早春气候反常引起严重烂秧,結果单季晚稻扩大到一百九十六点四万亩,占27.2%。目前单季晚稻在六安专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搭配稻作了。  相似文献   

12.
地膜水稻栽培就是采用地膜全程覆盖,并相应组装湿润栽培,全层施肥等配套技术,解决山区水冷温低这一突出障碍因素,营造水稻生长的良好环境,实现水稻生产的平衡增产.1999年,我们在全市11个乡镇全面开展了地膜水稻的试验示范,本年度共完成地膜水稻面积2 1230亩,其中早稻试验面积121亩,中稻示范面积21109亩,经测产验收,早稻平均单产432kg,比常规栽培亩增58kg,增产15.51%;中稻平均单产620kg,比常规栽培亩增153kg,增产32.62%.全市累计增产323.6万kg,增值320万元左右.该项技术所显示出的具大的增产潜力为山区水稻生产的发展找到了一条突破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1963—1964年,在大屯公社试验、示范水稻塑料薄膜育苗结果,都表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1963年在官地第六生产队试验结果,比水床育苗增产13%。1964年除在此队进行大面积示范以外,并推广于全公社12个生产队(秧田面积40亩,插秧700亩),水稻生长情况,都比水床和改良陆床苗表现优越,受到各队群众的欢迎。现将我们两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是我县的主要夏播作物,每年播种面积占耕地40%左右。但一般平均亩产仅百斤上下,只个別丰产片亩产有达二、三百斤的。为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1964年,全县有三百多个生产队約五万亩大豆施用了磷肥,并結合进行了二十一項簡单的对比試驗。据十处对比試驗产量綜合統計,施磷比不施磷平均增产19.5%,最高增产41.4%,最低增产8.6%;每斤磷肥最多增产大豆二点七斤(土壤肥力較低),最低增产零点五五斤(土壤肥力較高)。我县中下等肥力的黑土面积很大,又特別缺磷,全磷合量低于0.1%,速效磷只有1—4PPm,在这种土壤上推广大豆施用磷肥,增产潜力很大。大豆施用磷肥,能够“以磷增氮”,促进根系的发育和根瘤的形成,因此,长势好,分枝多。据十三个对比示范点的资料,施磷的平均株高七十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超级早稻新品种两优6号、两优287与常规稻品种的对比展示,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超级早稻品种的生育期基本相同,植株生长健壮,上部3片功能叶面积较大,穗大粒多,稻谷产量高,单产达540 kg/亩,比常规稻鄂早18增产13%以上,适合在早稻产区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今年五、六月份,我们就双三熟制大发展以后,早稻能否大面积养萍的问题,与江阴、吴县、吴江、无锡等县的部分干群进行了座谈讨论和调查了部分社队.他们一致认为:在双三熟制大发展的地区,早稻养萍是进一步促进养地与用地,大量增加有机肥源的一项重要增产措施,是发扬大寨精神,自力更生建立肥料基地,巩固和发展改制成果,夺取农业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单位以阶级斗争为纲,积极开辟肥源,由绿萍在单季稻中大面积放养利用,发展到在双三熟制的早稻和后季稻秧田放养利用,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养萍已成为他们在复种指数大提高的新情况下,解决肥料问题不可缺少的一着.  相似文献   

17.
一我县今年推广八千一百一十一亩矮脚南特号,普遍获得增产,一般亩产在六百斤到八百斤,高的千斤以上,比其他早稻品种增产一到三成。根据我們調查和各地汇报,矮脚南特插到那里,那里增产。早稻一向高产的圩区白果公社双圩大队占圩生产队,今年插十亩三分,亩产平均高达一千零二十斤。天林公社金山大队胜利生产队,今年插十二亩三分,亩产九百五十六斤六两。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18.
<正> 水稻是我社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3万亩,现已全部实现原种化。1979年全社水稻平均亩产816斤,较1978年亩产680斤增产20%,比1977年亩产600斤增产36%。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公社试验场划出26.2亩种子基地,每年种植2.2亩穗行24亩穗系,可收穗系种两万斤左右。育苗时把穗系种子分配到十三个生产大队,由大队统一繁殖原种。每年原种面积1200余亩,可收原种70—80万斤,除满足94个生产队用种外,还可支援兄弟单位20—30万斤良种。  相似文献   

19.
今年,我区早稻空前丰收,发出高额和平衡两大卫星,全区7个乡早稻面积40,808亩,总产量达一亿另三百四十四万八千二百八十斤,平均亩产2,535斤。比去年早稻增产二倍半以上,其中平均亩产3,000千以上的有2个乡,31个社,336个生产队,5,000斤至10,000斤的田1,093亩,10,000斤至25,000斤以上的田34亩,全国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朋兴乡长风社主任官木生,同青年突击队共同培育的1.21亩南特号创造了亩产15,361.10斤的纪录,还有六合乡五四社副主任刘伯千等培育的1.1亩,南特号创造了亩产26,679.9斤的新纪录,丰收后,社员们反映说:“说一万,收一万,不愁吃,不愁穿,  相似文献   

20.
1975年以来,我们进行了麦田(?)抪草木樨掩青作夏薯底肥试验,对夏红薯增产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全公社麦田(?)抪草木樨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据公社农业试验场试验和陈庄,王林阳、高顶庄、王庄等大面积示范试验结果,3月中、上旬在麦田(?)抪草木樨,收麦后,使其再生长15天左右翻压,亩产鲜草可达500—1500斤,翻压后栽夏薯,比不掩青栽的红薯增产20%以上,最高的近一倍。而且可减轻地下虫危害,薯块整齐光滑。另据十个生产队试验,草木樨掩青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