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探讨河套地区麦后复种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种植模式调整,本试验用黑河35、黑河44、黑河49极早熟大豆品种进行麦后复种试验,设覆膜和未覆膜2种复种处理,大豆生长发育期内调查测定其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大豆品种的相同时期覆膜种植的大豆株高、小花数、成荚率、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都高于或显著高于未覆膜的。覆膜种植黑河49的株高、小花数最高,分别达40.87 cm和35.86个;覆膜种植黑河44的豆荚数最多、成荚率最高,分别达15.98荚和44.60%;覆膜黑河44的单株籽粒干重、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分别达6.53 g、13.71 g和1 469.3 kg·hm~(-2),显著高于未覆膜种植的3个品种。麦后复种大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春种大豆,且覆膜处理高于未覆膜。覆膜种植黑河44和黑河49较其它处理表现优良,是河套地区较好的麦后复种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2.
菜用大豆890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菜用大豆是指鲜食为主的春毛豆。因其价格低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益健康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菜用大豆 890 1”是从日本引进的鲜食大豆品种 ,在我省的大部分地区种植均表现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等特点 ,具有较大推广种植前景。一、品种特征特性“菜豆 890 1”最显著的特点是植株矮、结荚密 ,是目前春毛豆品种中植株较矮的一个。株高 1 8~ 2 3厘米 ,最低结荚部位大约 4厘米 ,分枝数 2~ 3个 ,主茎与分枝结荚密 ,结荚部位豆荚成簇 ,易采摘。单株有效荚2 5~ 32个 ,三粒荚比例较高达 30 % ,豆荚比台 2 92稍小 ,百荚鲜重 2 60克。鲜荚…  相似文献   

3.
鲜食大豆新品种衢鲜9号的选育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衢鲜9号是高产、优质秋季鲜食大豆新品种,2014—2015年浙江省鲜食大豆区域试验平均鲜荚产量9.646吨/公顷,较对照衢鲜1号增产5.3%;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9.045吨/公顷,较对照增产4.7%;高产,荚宽粒大,鲜荚外观品质好,适宜在浙江省作鲜食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4.
南农413(参试名称:南农J4-3)是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以新六青为母本,南农95C-1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抗病优质高产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2015-2016年参加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两年平均鲜荚和鲜籽粒产量分别较对照通豆6号增产8.09%和6.37%。2018年生产试验鲜荚和鲜籽粒产量分别较照通豆6号增产2.79%和1.95%。于201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190011),同年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申请号:20191001486)。南农413口感香甜柔糯,人工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株系均表现抗病。丰产和稳产性均较好,抗倒伏,籽粒大,落叶性好,不裂荚,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作鲜食夏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5.
菜用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是评价其食用品质的重要指标,为探究钾素影响菜用大豆"源"、"库"端可溶性糖转化关系,在正常氮、磷种肥施用基础上,以菜用中科毛豆1号和品系121为材料,进行不施钾(K0)、种肥施钾120kg·hm-2(K1)以及种肥施钾120 kg·hm-2+花期和结荚期两次喷施钾叶面肥(K2)处理,探讨植株不同部位可溶性糖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种肥施钾显著增加菜用大豆生殖生长期(开花后4~8周)叶片、荚皮、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在此基础上于花期、荚期两次喷施叶面钾肥有利于可溶性糖在叶片、荚皮、籽粒中的进一步积累。开花后7周(最佳采食期)时,籽粒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此时中科毛豆1号K1、K2处理相比K0处理分别高29.2%和37.5%,而品系121分别高9.3%和24.8%。同时发现,钾肥施用显著提高了菜用大豆鲜荚采食期产量,中科毛豆1号K1、K2处理的单株鲜荚产量相比K0处理分别高8.2%和37.1%,而品系121分别高18.9%及31.6%。钾肥施用可能通过增强菜用大豆源端(叶片)可溶性糖的供应以及促进荚皮可溶性糖的运转量而对籽粒中可溶性糖的积累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2008年国家菜用(鲜食)春播大豆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为材料,试验分析了在辽宁种植的参试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鲜荚性状、鲜荚产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从播种到鲜荚采摘生育日数为104~149d,株高为41.3~141.9cm,主茎节数为10.3~20.8个,单株荚重32.4~55.5g,标准荚数(两粒荚)178~247个/kg,标准荚长4.3~5.7cm,荚宽1.2~1.4cm,百粒鲜重49.4—72.5g,鲜荚产量10035~14769kg,拼,百粒干重21.9—34.5g,籽粒产量2386—3333kg/hm^2,有6个品种(系)为菜用大豆类型,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胶东半岛种植的鲜食大豆品种(系),本试验选取63个鲜食大豆品种(系)于2019—2021年进行田间种植,在鲜食期对13个产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考查统计,并和鲜荚产量进行相关性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9.66%~86.53%之间;单株产量与节数、一粒荚数、标准荚数、单株荚数和标准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枝数、空荚数和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虫荚数、干重和标准荚宽呈不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排行为单株荚数>单株荚重>鲜重>干重>有效分枝数>标准荚长>标准荚宽>主茎节数>标准荚数>株高>一粒荚数>空荚数>虫食荚数。对所有参试品种大豆(系)与理想品种(系)进行等权和加权关联分析,筛选出综合表现最优的7个品种,分别为辽鲜3号、晋豆39、南农29、辽08M13-1H、首豆38、引豆9701和南农95C-13,本研究为菜用大豆在胶东地区的推广和种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我们从杭州、肖山、丽水等地引进了 1 0多个菜用大豆 (鲜食大豆 )新品种。这些品种籽粒较大 ,商品性状好 ,已成为我县春大豆的主栽品种。实践表明 ,用头年春播夏收的春大豆种子做种 ,第二年播种后发芽率、发芽势均比较低 ,而且抗性也较差。为了进一步扩大春大豆的种植面积 ,我们开展了鲜食大豆高山留种栽培试验 ,摸索了不同播种时间条件下鲜食大豆的栽培技术 ,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田地安排试验地安排在浙江省景方县海拔 90 0米以上的葛山乡葛山村和景南乡姜家村。试验田前作马铃薯 ,土壤肥力中等 ,排水良好 ,地…  相似文献   

9.
苏新6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辽鲜1号为母本、奎2077为父本,经过10年的常规人工杂交育种选育出的春播鲜食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从播种到鲜荚采收80~85 d,产量高,荚大粒大,商品性佳,在江苏省各个地区试验证明适合春播种植。2017和2018年参加江苏省春播鲜食大豆区域试验,较对照分别增产10.29%和3.17%;2018年参加江苏省春播鲜食大豆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7.25%;201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淮鲜豆6号为丰产、优质、中熟鲜食菜用大豆新品种,2013—2014年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鲜荚产量698.9公斤/亩,较对照品种通豆6号增产7.3%;平均鲜籽粒产量367.8公斤/亩,较对照品种增产8.5%;抗倒伏,品质好,口感甜糯,适宜在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浙西地区不同播期对鲜食春大豆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以鲜食春大豆品种衢春豆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月16日、3月23日、3月30日、4月6日、4月13日、4月20日和4月27日共7个播期处理,比较不同播期下鲜食大豆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棉子糖、蔗糖和水苏糖等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营养生长时间缩短,生殖生长时期逐渐变长,且各处理差异显著;大豆农艺性状中单株荚重、单粒荚数、主茎节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粒鲜重、每荚粒数和百荚鲜重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底荚高度逐渐增高,秕荚数逐渐增多;大豆可溶性糖除棉子糖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下降,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变化趋势,4月6日播期下的大豆籽粒可溶性总糖、蔗糖、水苏糖含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07.60,42.20和34.67 mg·g-1,且这3种可溶性糖含量和百荚鲜重、单株荚数、百粒鲜重和每荚粒数4个荚相关性状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产量综合分析表明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浙西地区春季大豆种植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不同播期鲜食大豆品种生育特性及品质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国外和国内不同地区的7个鲜食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在哈尔滨地区气候条件下不同播期对鲜食大豆鲜荚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鲜食大豆单株的鲜荚数、鲜荚重、鲜粒重和鲜百粒重影响显著.札幌绿鲜荚产量最高,台湾292次之,其中札幌绿在5月20日播期获得最高产量(14 897.50ks·hm-2),台湾292在5月1日播种获得次高产量(13 006.50 ks·hm-2).札幌绿5月1日播种蛋白质含量最高,台湾2925月8日播种蛋白质含量最高;札幌绿5月20日播种可溶性糖分含量最高,台湾292 5月1日播种可溶性糖分含量最高;札幌绿、台湾292 5月8日播种脂肪含量最高.根据对鲜荚产量和品质特性的评估,札幌绿、台湾292在哈尔滨地区种植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鲜食大豆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辽宁省在我国鲜食大豆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我国鲜食大豆育种、制种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速冻鲜食毛豆出口量约占世界速冻鲜食毛豆总量的52%;辽宁省每年为南方鲜食大豆种子市场提供1万t以上的用种量,占市场份额的70%以上;辽北鲜食大豆鲜荚产量12~15 t/hm2,亩产值2 000元左右,利润空间巨大;辽宁省建立鲜食大豆产业基地势在必行,选育优质、高产鲜食大豆新品种,建立健全鲜食大豆供种需求平台,以解决鲜食大豆主产区鲜荚产量低、品种混杂,种子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恶性竞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个密度的大豆群体在开花初期进行光富集处理,研究了大豆不同粒位籽粒的粒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豆籽粒的单粒重呈现明显的粒位效应。在多粒荚内,基粒的粒重最小。2、3和4粒荚的第2粒位籽粒的粒重比基粒分别高10.6%、14.8%和17.3%。光富集和高密度增加基粒粒重的幅度高于其它粒位的籽粒,增幅为17.7%~27.9%,但并未改变其原有的粒位粒重特征。大豆的不同粒位粒重在主茎上呈明显的"纺锤形"分布,下部节位上的籽粒单粒重略小,而中部节位上的籽粒单粒重较大。多粒荚内不同粒位的粒重空间分布曲线的变异程度小,1粒荚内的籽粒大小受光照和密度影响最大。高密度条件下,上部节位的不同粒位籽粒对光照更加敏感。不同粒位的籽粒大小与灌浆顺序并无直接关系,受荚内同化产物均衡分配机制的调节,粒位数的增加减小了单个籽粒的增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鲜食大豆浙鲜豆2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鲜豆2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鲜食大豆新品种,有限结荚习性,株高29.5厘米,主茎节数8.9个,分枝数2.3个,叶片卵圆形、中等大小,灰毛,白花,种皮黄色,百粒鲜重60.4克,单株荚数22.6个,单株荚重41.6克,多粒荚率73.4%。口感品质为鲜脆型,每500克标准荚数202个,荚长、荚宽分别为5.2厘米和1.4厘米,标准荚率为73%。从播种至采收鲜荚约85天,一般鲜荚亩产量667.6公斤左右,轻感大豆花叶病毒病。适宜在北京、江苏南通、安徽合肥和铜陵周边相同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为其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8、圣豆24、菏豆37和菏豆38为供试材料,分析单株和群体农艺性状、籽粒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 表明:4个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株高、底荚高随密度增大均逐渐增大,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根干...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两种种植模式(大豆单作、玉米-大豆套作)和玉米、大豆施氮总量(NN:0;RN:180 kg·hm-2;CN:240 N kg·hm-2)对大豆农艺性状、花荚脱落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使大豆R2期的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和倒三叶面积降低,第一节间长和平均节间长升高,大豆全株及中上层的落花数、落荚数和花荚脱落率显著降低,单株荚数、经济系数显著提高。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中,RN处理下的有效分枝数较少,倒三叶面积显著降低,大豆全株及中上层落花数显著减少,花荚脱落率达到最小值,比NN和CN显著降低10.8%、10.2%;在RN处理下,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的大豆单株荚数、百粒重和生物量最大,产量和经济系数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20.
以“玉/豆”套作模式为背景,三个不同株型的玉米和三个不同熟期的大豆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和转运,以及籽粒蛋白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各大豆品种中,以晚熟大豆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为最高,分别高出中、早熟品种 121.09%和165.33%,其氮素积累速率、有效荚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平均分别为3.78kg/hm2/d、60.27荚、3 840.22kg/hm2和48.71 %,均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大豆地上部氮素积累总量、积累速率、转运量和单株有效荚数均随着玉米株型的变化(从紧凑型到平展型)而减少,紧凑型玉米下的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为2 609.10kg/hm2和1 203.83kg/hm2,显著高于其他玉米株型处理;交互作用分析表明,玉米株型与大豆熟性在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上互作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因此,选择紧凑型玉米与晚熟大豆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套作大豆的产量,从而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