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国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差异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1 906家农户的微观数据,对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平均只有64.1%。【结论】1家庭农业劳动力比重、家庭收入、耕地面积、户主年龄和户主受教育程度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2是否获得农业补贴、户主风险态度和户主健康状况3个虚拟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3信贷约束虚拟变量对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陕西省吴起县不同退耕规模的农户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对农户产出贡献为负,种子与地膜的合并投入以及其他农业物资投入对农户产出贡献均为负,退耕面积对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农户生产技术效率,户主受教育年限、劳动力数量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农户家庭规模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3.
基于辽宁省新民市一手调研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3个规模区间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影响各规模区间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外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耕地细碎化对不同规模区间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辽宁新民市不同规模平均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在85%以上,玉米生产技术效率随规模扩大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耕地细碎化对各个规模区间技术效率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耕地细碎化对1.00 hm~2以下小规模农户影响不显著,对1.00~2.00 hm~2小规模农户和2.00 hm2以上大规模农户这两个区间均有正向影响。(2)年龄变量对小规模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变量对大规模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影响为正,受农业培训情况变量对大、中、小3个规模区间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的1430个农户水稻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对比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农户不同年龄段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普遍,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受体力及人力资本限制,老龄劳动力的技术效率高于年轻农户;增加当前结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不能有效带来水稻种植产出增加。对比看来,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劳动力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下游地区中年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稳定,部分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老龄农户当前流入土地比率大于年轻农户,但未来土地流转倾向低于年轻农户;文化程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人次、专业协会、农资经营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是否为村干部、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兼业情况、基层信息服务站及地方政府等变量则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应客观认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业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稻农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城镇化对农户层面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文章基于湖北、河南两省47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产出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个角度分析了城镇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样本农户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的平均值分别为0.635、0.680和0.942,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人口和经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城镇化则相反;此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有利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粮食受灾面积的增加则会阻碍其提升。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12个省份大麦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农户大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大麦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6,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样本农户大麦生产技术效率不存在非常显著的省际差异;大麦生产各投入要素中,农资投入的平均产出弹性最大,人工投入的平均产出弹性最小;户主受教育程度、更换大麦品种频率和对大麦种子的满意度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大麦种植面积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东部地区样本农户的技术效率显著低于中部地区样本农户。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良种良法推广和加强政策支持等提高大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疆昌吉市182个农户的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农户番茄种植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种植方式下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番茄种植户在生产过程普遍存在着显著的效率损失,平均技术效率为65.27%;加入经济合作组织、参加番茄订单等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对技...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作为我国蔬菜生产大省,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但福建省蔬菜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并未与资源、产量相匹配。通过对福建省5个地市的蔬菜种植户进行300份问卷的调查和调研,采用DEA-BCC法对蔬菜生产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及产出进行实证分析,引入农户及家庭特征、蔬菜生产条件、制度及政策三方面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论认为,蔬菜种植农户的资源配置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蔬菜生产效率与户主受教育年限、种植技术、物流水平及是否购买农业保险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来自山西省晋中市、万荣县和平陆县3个主产区的苹果种植农户的调研数据,对苹果种植户当前的投入产出状况、技术效率差异及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的样本农户技术效率在52.48%~98.36%之间,平均技术效率值是82.34%。在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果农的种植经验和种植规模对技术效率都有正面的影响且具有统计显著性,即生产经验和种植规模对当前苹果种植户技术效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泊松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个人特征方面,户主年龄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采纳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户主受教育水平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特征方面,在家务农劳动力数量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采纳具有正向影响;耕地特征方面,耕地规模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采纳具有正向影响;技术认知方面,农户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认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采纳具有正向影响;技术指导方面,农户获取公共农技推广部门或农资零售商技术指导对耕地质量提升技术采纳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质量、生产规模与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分析劳动力质量与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关系,基于2018年新疆、青海、陕西、贵州及西藏5省绒毛用羊的调研数据,运用门槛模型,分析了农户家庭劳动力质量对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家庭人力资本存量与农牧户的生产技术效率会因养殖规模的不同而呈现出两个门槛效应的非线性区间关系;低龄劳动力有利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但老龄化对技术效率并没有表现出消极的作用;女性占比变量对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不断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农牧户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农村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质量,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地区不平衡问题,以四川、湖北等11省市为例,采用2018年地区统计及农户调查数据,分别运用基于数据包络的非参数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对我国冬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四川、江苏较高,云南、江西及上海市较低;2)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地区差异;3)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最大的影响因素是财政支农支出,其次依次是科技人员密度、户主年龄、从事油菜劳动力数和家庭收入水平。同时,财政支农支出、科技人员密度、从事油菜劳动力数与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正相关,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与我国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地区差异负相关。因此,我国冬油菜生产地区在政策上应着力提升冬油菜生产规模效率,保障财政支农支出、科技人员密度和从事油菜劳动力数水平。同时,还应关注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冬油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产效率视角,利用分位数回归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等模型,从增产、增收、增效和技术推广4个维度对我国油菜主产区1 486个油菜种植户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良种补贴对低分位(0.25)农户土地生产率作用在5%水平上显著,对高分位(0.75和0.90)农户作用不显著;对各分位(0.10、0.25、0.50、0.75和0.90)农户劳动生产率作用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对不同分位(0.10、0.25、0.50、0.75和0.90)农户成本利润率作用也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农户油菜生产的技术效率不高(77.40%),存在较大提升空间(22.60%),良种补贴政策和补贴金额的增加均能显著提高技术效率,作用系数分别为0.949 0和0.009 2。总之,目前致力于低水平全覆盖的良种补贴政策整体上有效,对油菜生产效率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针对具体不同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存在差异。因此良种补贴应在致力于全覆盖基础上,提高补贴标准,兼顾公平与效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农户差异性,提高发放的针对性,确保其政策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相似文献   

14.
以我国2000—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化肥利用效率,随之用面板Tobit模型主要考察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与化肥利用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教育水平与化肥利用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影响较弱。总体上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化有利于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加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力度;开发适合女性劳动者使用的低成本农用机械;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同时加强高效施肥等相关培训。  相似文献   

15.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对我国水稻生产成本效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3—2015年国家水稻产业综合实验站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模型测算了我国水稻种植农户的成本效率,并分析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土地细碎化程度以及生产特征和农户特征对成本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前我国水稻种植农户平均成本效率为0.75,土地经营规模和土地细碎化程度对成本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2)水稻生产呈中等程度的技术进步,由技术进步可带来成本减少约2.3%。3)粮食专业合作社、水稻保险、生产补贴等生产特征,以及教育和培训等农户特征对提高农户成本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4)成本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要明显低于东部地区。最后,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了促进我国水稻生产节本增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技术采用对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效应,采用分位数回归及分解方法,基于新疆、内蒙古、青海和甘肃省(自治区)247户细毛羊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技术采用对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细毛羊生产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状态,但粗饲料利用效率仍具有提升空间;技术采用对细毛羊生产技术效率具有一定的改善,但改善空间却局限于养殖的规模;技术采用所带来的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提升作用会随着技术效率的增加而逐渐被消耗,畜牧业产出与技术采用之间具有"边际递减"效应。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市栾城区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探究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随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增大,单位面积均资本投入和均毛收入增加,而单位面积均劳动力投入和均净收入减少,说明扩大耕地经营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土地由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2)不同种植类型的规模效应呈现出不同的规律:粮食作物和核桃在中等规模型(0.67~3.33hm2)生产效率最高,而草坪种植则在小规模型(0~0.67hm2)生产效率最高。3)影响不同种植类型的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不同:户主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与粮食作物、草坪生产效率均呈显著正相关;是否从事其他工作与粮食作物、草坪生产效率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化肥农药投入与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呈负相关性,与草坪生产效率呈正相关性;年龄对草坪、粮食作物生产效率影响均不显著。因此,适当推动土地流转、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加大农业先进技术投入等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成都平原是中国水旱轮作发源地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水旱轮作两熟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多样化的水旱轮作和旱作模式。[目的]为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种植模式的农田生产效率,基于2017年对成都市郫都区13个乡镇92户农户调查数据,[方法]运用DEA-Tobit 模型分析了郫都区主要的水旱轮作和旱作种植模式的农田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平均农田生产效率为0.793,不同模式农田生产效率排序依次为蔬菜连作或轮作(0.957)、水稻-大蒜(0.847)、水稻-油菜(0.782)、韭菜连作(0.759)、水稻-蔬菜(0.722)、水稻-圆根萝卜(0.689),农田生产效率未达到有效值1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益较低;同时,各模式均存在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冗余,水稻-蔬菜、水稻-油菜模式还存在产出不足问题;影响6种模式生产效率的因素均不相同,政策因素对农田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结论]为进一步提高郫都区农田生产效率,建议适度推广农田规模化经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完善各类农业政策措施,以进一步促进郫都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识别生猪生产效率提升的有效路径,在厘清生产效率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河北、辽宁、北京自繁自养型养猪场户调研数据为依据,采用稳健OLS回归对我国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提高场主受教育水平、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推进专业化和规模化养殖、重视养殖环境控制和疫病防控能显著促进生猪生产效率提升,而自配饲料、自繁母猪的要素投入方式和养殖雇工会产生效率损失;2)目前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合作组织因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尚不健全还无法有效发挥作用;3)与北京相比,河北和辽宁养猪场户在生产效率及种养结合方面均具有比较优势,但辽宁养猪场户在养殖规范性上仍有更大改进空间。据此提出应加快构建生猪产业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推进生猪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疏解约束发展区劣势生猪产能而着重发展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兼业经营背景下我国蛋鸡养殖户生产效率异质性的问题,采用DEA-CLAD研究方法对兼业型蛋鸡养殖户的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忽视蛋鸡养殖农户的兼业经营活动会高估蛋鸡养殖户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低估其规模效率;2)要素配置效率损失是我国蛋鸡规模养殖户效率损失的关键;3)从区域角度,东北地区蛋鸡养殖农户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最高,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配置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4)标准化养殖场,蛋鸡养殖户参加培训,户主受教育程度及养殖年限是影响蛋鸡养殖户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