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胭脂鱼人工繁殖和资源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胭脂鱼人工繁殖、仔幼鱼培育及池塘培育亲鱼技术.1988—1992年,催产亲鱼7组,一般受精率为85%—95%,孵化率为50%—60%。仔鱼培育在平游以前是关键阶段,平游以后,在室内玻璃钢盆培育,成活率可达90%。池塘培育苗种成活率也较高,可达80%—90%。一般经5个月养殖,从平均体长4.8cm,体重3.5g可长至13cm、63g.亲鱼在池塘内培育可以达到性成熟,并能进行人工催产。为增殖资源,向长江和水库放流了胭脂鱼种,并对水库胭脂鱼生长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胭脂鱼,又称火烧鳊、燕雀鱼,属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属,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其自然分布主要在长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为探索胭脂鱼的资源增殖保护及人工繁育技术,我们于2004~2005年开展胭脂鱼子一代苗种培育与人工放流试验。现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培育池的条  相似文献   

3.
胭脂鱼栖息于长江水域中的国家二级保护的珍稀鱼类,最大体重可达到30kg,它的幼鱼具有较好的观赏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栖息环境条件恶化,导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为了补充和增殖长江水域胭脂鱼资源,确保胭脂鱼资源生存延续和资源量  相似文献   

4.
《淡水渔业》1974,(8):F002-F002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于1973年秋至1974年春进行了中华鲟幼鱼培育试验,现已初获成功。幼鲟生长已达380——400毫米,体重达120——225克。现已进入水库成鱼试养和江河放流增殖鲟鱼资源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胭脂鱼成鱼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Bleeker)是我国特有珍稀鱼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的重要经济鱼类.其幼鱼体形独特,近年已成为国内外观赏鱼中的珍品.70年代以来,国内开展了胭脂鱼的移养驯化、人工繁殖及有关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但胭脂鱼成鱼池塘养殖尚未见专门研究.1990年《胭脂鱼全人工繁育技术》课题被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作者在承担该项目研究中,开展了胭脂鱼成鱼池塘养殖试验.现将几年来开展试验的情况和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胭脂鱼幼鱼作为测试生物,开展了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24 h、48 h、72 h和96 h的LC50.值.其中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 h的LC50值分别为2.0μg/L,0.049 mg,L,16.0 mg/L.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μg,L,4.9μg/L,1.60 mg/L,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7.
几种常见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胭脂鱼幼鱼作为测试生物,开展了氰戊菊酯、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24h、48h、72h和96h的LC50值。其中氰戊菊酯、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h的LC50值分别为2.0μg/L,0.049mg/L,16.0mg/L。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酯、三唑磷、敌百虫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μg/L,4.9mg/L,1.60mg/L,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酯、三唑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8.
采用胭脂鱼幼鱼作为测试生物,开展了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24h、48h、72h和96h的LC50值。其中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h的LC50值分别为2.0μg/L,0.049mg/L,16.0mg/L。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μg/L,4.9μg/L,1.60mg/L,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胭脂鱼幼鱼作为测试生物。开展了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24h、48h、72h和96h的LC50值。其中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h的LC50值分别为2.0μg/L,0.049mg/L,16.0mg/L。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μg/L,4.9μg/L,1.60mg/L,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10.
胭脂鱼及其资源增殖胭脂鱼地方名称黄排或火烧鳊,属鲤形目胭脂鱼科鱼类,是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某些形态性状变化较大。如体长与体高的关系,在仔鱼价段体长1.6—2.2厘米时,体形细长,体长约为体高的4.7倍。在幼鱼(见附图)阶...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有效地挽救和保护已经陷入严重濒危的洱海特有鲤鱼物种种质资源, 云南省科委于1988年10日批准由云南大学生物系、大理州洱海管理局和大理州水产工作站,共同完成“洱海特有鲤鱼资源保护与增殖研究”,我站主要承担野生亲鲤塘养驯化、人工繁殖、苗种培育与放流洱海的任务。经过近5年的努力,已圆满完成野生春鲤、洱海鲤、黄壳型杞麓鲤和幼鱼的驯养、繁殖培育成功,并已建立千余尾的亲鱼群体。3年间放流洱海3-10厘米规格鱼种290万尾。为洱海特有鲤鱼资源的保护和增殖探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几种常见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昕  胡石柳 《齐鲁渔业》2008,25(10):1-3
采用胭脂鱼幼鱼作为测试生物,开展了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鼋眭研究。通过试验获得了这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的LC50值。其中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小时的LC50。值分别为2.0μg/L,0.049mg/L,16.0mg/L。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96小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2μg/L,L,4.9μg/L,1.60mg/L,3种农药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脂、三唑磷、敌百虫。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背鳍缺失对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 )幼鱼游泳能力和反捕食能力的影响,将胭脂鱼幼鱼( 2.30 g±0.12 g, 4.59 cm±0.09 cm)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背鳍缺失处理组(剪去背鳍),测定其临界游泳速度( U crit )及相关代谢参数、最大匀加速速度( U cat )、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以及捕食者存在条件下的存活率。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背鳍缺失组胭脂鱼幼鱼的 U crit 、最大代谢率( MMR)、 U cat 、快速启动过程的最大速度( V max )、最大加速度( A max )以及旋转角度与旋转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然而,背鳍缺失组胭脂鱼幼鱼在捕食者存在条件下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背鳍缺失对胭脂鱼幼鱼的游泳能力没有明显影响,背鳍的存在可能是胭脂鱼幼鱼针对捕食者口裂限制的反捕食形态适应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8月初,中华鲟研究所供参观养殖的胭脂鱼幼鱼出现暴发性寄生虫疾病,后经过笔者的诊断与治疗,病情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幼鱼养殖恢复正常。本文详细总结介绍了该病的发病过程、诊治等情况,旨在为胭脂鱼的健康养殖和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数据。一、发病基本情况此次发病的胭脂鱼幼鱼系2011年研究所自繁,体长15.6~18.9厘米,平均体长约17厘米,体重18.8~22.2克,均重约20克,其养殖在面积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来,以永丰一帆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为基地,省市县启动了长江胭脂鱼人工养殖技术攻关研究,并于2012年攻克规模化人工繁育关,繁殖量达1316万尾。但由于其生态条件独特、饵料不容易解决、病害频繁,多处进行的池塘养殖、流水养殖、网箱养殖模式效果均不理想,成鱼养殖一直处于徘徊状态。2012-2013年笔者根据长江胭脂鱼特性,科学选择20多座水库开展成鱼养殖研究,终获成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水库选择针对长江胭脂鱼独特的生态条件,水库太大,研  相似文献   

16.
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催产胭脂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繁殖是增殖其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笔者曾对高效鱼类催产合剂3号催产成功作过报导。但目前市上合剂3号不如2号易于购到。我们于1998年4月用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进行了胭脂鱼的催产试验,也取得了成功。1材料和方法催产...  相似文献   

17.
从1970年开始在齐姆良水库进行白鲢的驯化工作,为此,每年向库中投放由本库鱼种场培育的幼鱼800-3,400万尾。如今在全库都可以捕到白鲢。但其渔获量没有突破201公担(1979年)。  相似文献   

18.
胭脂鱼(Myn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是亚洲特有的特种,在鱼类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地位,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由于种种原因天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单靠天然增殖已很难恢复其种群数量。水产工作者从七十年代开始对胭脂鱼进行了移养、缋化及内塘人工繁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已培育出子二代。恢复胭脂鱼天然种群数量,必须处理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尽快建立放流站;允许开  相似文献   

19.
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和人工繁殖培育中华鲟幼鱼骨板和鼻孔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04-2006年3年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即双鼻孔(左边和右边鼻孔均为两个鼻孔)平均数占总数的93. 5%,鼻孔形态发生变化即单鼻孔(左边一个、右边两个,或左边两个、右边一个,或左边和右边均为一个)平均数只占总数的6. 5%;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16. 8%,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83. 2%。与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对比发现,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98. 5%,而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1. 5%。结果表明,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群体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远远高于自然繁殖群体。骨板比较显示: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的锋利,人工繁殖培育的钝;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背骨板棘长平均0. 37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8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14 mm;人工培育幼鱼的背骨板棘长平均0. 09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0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01 mm。自然繁殖幼鱼与人工培育幼鱼侧骨板棘长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背骨板和腹骨板棘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1)。通过对中华鲟幼鱼鼻孔的形态变化和骨板棘长的比较,可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中自然繁殖群体和人工增殖放流的群体进行鉴别,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1999年3月4日,由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水产局和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共同承担完成的乳源县南水水库“太湖新银鱼移植增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由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南水水库有水面3700公顷,为了开发利用水库渔业资源,广东省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