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生物化学机理1.1细菌产生破坏抗生素结构的酶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使其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该类酶可为染色体介导,也可为质粒介导。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分泌的一种胞外酶,该酶可选择性分解牛奶中残留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水解使β-内酰胺环打开而失去抗菌活性,类型众多,底物不同,特性各异。β-内酰胺酶包括以下几种:(1)青霉素酶,主要水解青霉素类,能被克拉维酸抑制;(2)头孢菌素酶,能水解头孢菌素,但对青霉素水解作用很弱,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很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1].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其疗效大大下降.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细菌对该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对于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引起的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中的严重问题[2,3].在对待产酶耐药菌的感染时,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将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保持甚至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不失为一快捷、有效的方法[4].  相似文献   

4.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注射用混悬剂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莫西林(Amoxycillin,AMO)为兽医临床上普遍应用的半合成广谱青霉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为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特点,是当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抗菌药物之一。但AMO不耐酶,细菌对其易产生耐药性,细菌对AMO的耐药机理最主要的是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研制和应用,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光辉时代。但细菌的耐药性也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日益普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制应用,恢复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效性,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以继续发挥其在临床上强大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β-内酰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的抗菌活性,以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概况。为有效地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β-lactamses,ESBLs)的产生是革兰阴性菌对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ESBLs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常见,细菌产生ESBLs后,对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都可耐药,耐药谱可因小同地区使用抗生素的差异而变化很大。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等具有高效、广谱、低毒的优点,在兽医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近年来耐药菌株逐年增多,且有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现象,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中,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最主要的.因此,寻找一种快速检测β-内酰胺酶、且结果可靠的方法是当务之急.近年来,笔者对本实验室保存的猪、鸡常见致病菌,用三种不同的检测方法进行了β-内酰胺酶的检测,现将各种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摘要:产β-内酰胺酶是大肠埃希氏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文主要综述大肠埃希氏菌产ESBLs、AmpCβ-内酰胺酶的分类及各类型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水平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β-内酰胺酶是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β-内酰胺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菌株显著增加,成为预防和控制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障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它能水解氧氨基头孢菌素和氨曲南,但也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ESBLs产生的细菌,不仅对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11.
王铮 《养殖技术顾问》2013,(10):162-162
β内酰胺酶是由细菌产生的能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β-内酰胺酶作为酶制剂,其的毒理学危害研究得并不透彻,安全评估也开展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讲,高纯度的β-内酰胺酶本身并不具有危害性,即使偶然食用,其在胃酸的作用下,也会变性失活,但由于市场上的酶制剂纯度都不高,而且该酶的生产工艺是要经过细菌培养、提纯制备,所以其潜在的危害并不清楚。β-内酰胺酶能够催化青霉素的分解,生成青霉噻唑酸,是引起人体青霉素过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吕惠序 《北方牧业》2009,(23):27-27
<正>头孢菌素类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又称先锋霉素类抗生素,其化学结构中含β-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类共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1分类根据开发年代、抗菌谱、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对革兰氏阴性(G-)杆菌抗菌活性的差异,可将头孢菌素分为第一、二、三、四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作用机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为制止耐药菌的产生及传播,根据当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发展的趋势,钝化酶的抑制剂成了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兽医临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自上世纪60年代研制以来,一直广泛应用,目前占全球抗生素消量的50%,但近年来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它们的使用受到严重威胁。研究显示,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主要是因为产生了能水解该类扰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β-lactamses,ESBLs)。ESBLs大多是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主要由大肠埃希氏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生,由于其能降低新的广谱头孢菌素的功效,造成体外药敏试验敏感而体内用药无效,严重影响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酶非法掺入生鲜乳可分解其中残留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使常规检测方法无法检出有抗奶。为检测奶牛是否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检测部门开展了β-内酰胺酶类药物检测工作;而为了提高质检单位对乳及乳制品中β-内酰胺酶类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检测技术水平,农业部畜牧业司开展了对有资质的质量检测中心β-内酰胺酶类检测项目考核。本文即对历年考核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对检测中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今后质量检测单位顺利通过考核及其他性能实验室准确检测乳及乳制品中舒巴坦敏感β-内酰胺酶类药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酶的分类与检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综述了β-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酶的分类及检测方法进展。  相似文献   

1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产生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及氨曲南等单酰胺类抗生素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给临床抗感染治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介绍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概念、特性、分子进化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1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特征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之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贵州安顺、遵义市猪源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CLSI推荐的双纸片扩散法,调查108株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的比例。结果表明:遵义、安顺两市108株大肠杆菌确认有72株ESBLs阳性菌株,检出率66.7%(72/108),其中遵义市(79.6%,43/54)检出率高于安顺市(53.7%,29/54),两市猪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检测率较高,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在饲料中用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但是动物性产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过量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文章主要就动物性产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残留的常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