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林科院丽林实验林场选取了10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在样地中伐取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各1株。树木伐倒后,沿着树干以1 m区分段截取圆盘,测量其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的带皮直径、去皮直径、总年轮数量、边材年轮数量、边材直径。采用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落叶松心边材的方位变异、株间变异、林分间变异、沿树干方向的变异以及与树木各变量之间的生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心边材的方位变异不显著(P0.05)。心边材存在显著的林分间和株间变异(P0.05),胸径较好地解释了心边材的株间变异。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面积随着树干的增高而递减,而边材宽度在树干基部较大,1 m以上相保持对恒定,在接近树梢处明显减小。心材半径、心材面积、边材宽度和边材面积与形成层年龄和横截面带去皮直径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00 1)。心边材年轮数随形成层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形成层年龄能够解释90%以上心材年轮数的变化,而仅仅能够解释46%边材年轮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黑龙江省林科院丽林实验林场选取了10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在样地中伐取优势木、平均木和被压木各1株。树木伐倒后,沿着树干以1m区分段截取圆盘,测量其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的带皮直径、去皮直径、总年轮数量、边材年轮数量、边材直径。采用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落叶松心边材的方位变异、株间变异、林分间变异、沿树干方向的变异以及与树木各变量之间的生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心边材的方位变异不显著( P>0.05)。心边材存在显著的林分间和株间变异( P<0.05),胸径较好地解释了心边材的株间变异。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面积随着树干的增高而递减,而边材宽度在树干基部较大,1 m以上相保持对恒定,在接近树梢处明显减小。心材半径、心材面积、边材宽度和边材面积与形成层年龄和横截面带去皮直径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P<0.0001)。心边材年轮数随形成层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形成层年龄能够解释90%以上心材年轮数的变化,而仅仅能够解释46%边材年轮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迎春5号杨树在树干纵向上的木材密度影响因子和变异规律,构建迎春5号杨树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密度混合效应beta回归模型,为树干生物量预测和木材材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尚志市90株迎春5号杨树解析木数据为基础,构建迎春5号杨树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密度的混合效应beta回归模型。采用相关性分析和最优子集法筛选beta回归基础模型的变量;利用负二倍的对数似然值、赤池信息准则、贝叶斯信息准则、调整确定系数(Ra2)、似然比检验对收敛模型进行拟合优度的评价,利用留一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检验,指标为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结合两种抽样方式(方案Ⅰ:不限定相对高;方案Ⅱ:限定相对高在0.1以下)对模型进行校正。【结果】边材、心材、树皮和树干密度不仅受到相对高的影响,还分别与胸径平均生长量、年龄、胸径密切相关,基于林木因子建立的混合效应beta回归模型的Ra2分别为0.53、0.52、0.52、0.63,MAE <0.05 g/cm3,与基...  相似文献   

4.
华北落叶松边材在树干中垂直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依据华北落叶松单木的资料,发现由心、边材颜色的不同来确定树干中边材面积时,随树干高度的降低边材面识逐渐增加。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研究边材面积在树干中的垂直分布首先应明确边材的确定标准,仅仅由颜色的不同进行判断是不全面的。同时发现心材的形成在同一年轮内是从树干的上部开始向下逐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大花序桉心材与边材在树龄、横截面去皮直径和树高,即径向和轴向的变异规律,明确大花序桉心材发育过程中心、边材量的变化趋势,继而为培育大径级大花序桉以及木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西东门林场5年、17年、29年、35年生的大花序桉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横截面去皮直径、去皮半径、心材半径、边材宽度,并拟合心、边材量与树龄、横截面去皮直径、树高之间的回归方程,研究大花序桉心、边材量轴向和径向的变异规律。   结果   心材半径和心材面积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而边材宽度仅在5 ~ 29年之间变化较大,边材面积随树龄的变化不明显。在不同树龄间边材面积差异不显著(P > 0.05),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横截面心材量随着横截面去皮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但横截面边材量与横截面去皮直径相关性较弱。当横截面去皮直径约为4.66 cm时,大花序桉开始形成心材,之后树干横截面去皮直径每生长1 cm,心材半径就增加约0.52 cm。各树龄大花序桉心材半径、心材面积和边材面积都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在树木基部最大,接近树梢处明显减小,边材宽度在树高为1.0 ~ 5.3 m时有一定的波动,在树高5.3 m以上相对恒定。   结论   心材量与树龄、横截面去皮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树高呈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35年生大花序桉仍具有较大的生长潜力,可进一步培育大径级大花序桉。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老虎岭试验林的28年生红锥单木为研究对象,进行心材变化特征分析,用回归方程对心材与边材关系进行拟合,定量研究心材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锥心材初始年龄为7.17 a,当树干心材出现之后,心材平均合成速率为0.72轮/a;红锥心材直径生长和断面去皮直径生长拟合的线性关系比采用年轮数效果更好,回归方程为 y =1.0219 x -8.1766,R2=0.978,红锥干材去皮直径为8.00 cm,是心材开始形成的阈值,去皮直径每增加1.00 cm,心材直径增加1.02 cm,心材的圆满度随直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红锥心材沿树高变化表现为心材形成时间和大小,与树高生长呈相反趋势,心材、边材比例随红锥生长而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长白落叶松年轮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径向生长的周向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高度年轮宽度各向变异特征的差异性,为长白落叶松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对黑龙江省朗乡东折棱河林场的18株长白落叶松相对年轮宽度随树龄的变化进行检验,通过比较不同高度的相对年轮宽度变异系数,分析不同高度的年轮宽度变异特征的差异。借助加权Voronoi图计算树木各向生存半径,分析其与树木年轮宽度变异特征的关系。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光照和树龄与径向生长的周向异质性的关系。【结果】(1)人工长白落叶松5年定期平均年轮宽度和累积平均年轮宽度随树龄的增长在各方向上的差异特征没有显著变化。(2)7株样木的累积年轮宽度变异系数与横断面相对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12株样木的近5年平均生长量在各方向上的变异系数与断面相对高度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3)胸高断面径向生长周向变异特征与光照强弱方位特征之间没有显著关系;成熟样木的年轮宽度各向变异系数的平均值最高;大部分样木胸高断面各向相对年轮宽度(近5年平均生长量)与各向生存半径之间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相似文献   

8.
72和69杨心边材pH值、缓冲容量及化学成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个品系人工林杨树木材[欧美杨无性系72杨(Populus euramericana cv.I-72/58)和69杨(P.deltoides cv.I-69/55)]为对象,分析人工林杨树心材和边材pH值和缓冲容量及化学成分含量之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除了聚戊糖差异显著外,72和69杨树株间心材和边材的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不大;72和69杨株间心材和边材的pH值和酸碱缓冲容量的差异不显著;72杨和69杨心边材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但是72杨和69杨边材木素差异显著;72杨和69杨心边材pH值和酸碱缓冲容量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探究2种常见杨树三脉青杨(Populus trinervis)、康定杨(Populus kangdingensis)的心材、边材的化学成分,观察心边材主要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杨树湿心材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不同化学成分之间的影响,并为杨树湿心材的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2种杨树心材与边材主要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湿心材现象明显,心材颜色较深,边材颜色浅;综纤维素含量心材低于边材;木质素含量心材高于边材;苯醇抽出物含量心材低于边材;1%NaOH抽出物的含量心材小于边材;冷水抽出物和热水抽出物含量心材均小于边材;灰分含量心材高于边材。  相似文献   

10.
陈山红心杉主要化学组成的株内纵向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陈山红心杉的心、边材的主要化学组成沿树高方向的株内纵向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测定指标为木材p H值、综纤维素、纤维素、冷水抽提物、热水抽提物、苯-醇抽提物、1%Na OH抽提物、木质素、灰分含量等。研究结果揭示了陈山红心杉的心、边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在纵向上的变异规律:陈山红心杉心、边材的p H值均较低,红心杉心、边材呈酸性,边材p H值均高于心材,并且心、边材的p H值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升高;陈山红心杉心、边材的综纤维素、纤维素、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均为边材高于心材,但在沿树高方向的纵向变化规律各异;陈山红心杉心、边材的冷水抽出物、热水抽出物、苯醇抽出物、灰分、1%Na OH抽出物含量均为心材高于边材,且陈山红心杉心、边材的这5种化学组成含量沿树高方向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林业局金沙林场落叶松和樟子松人工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在树干基部、树干1.3m处以及树高的20%、40%、60%和80%处截取5cm厚的圆盘各1个。在每个圆盘南向通过髓心锯下一个楔形木块,将每个楔形木块沿径向切割成相等的8段,测量其宽度和年轮数,并用排水法测定各样品的基本密度。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落叶松和樟子松木材基本密度的株内变异、株间变异、径向变异、沿树干方向的变异以及年轮组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落叶松和樟子松单株树木内木材基本密度存在变异,在树干不同高度处存在显著的株间变异和径向变异。落叶松树干基本密度在纵向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而樟子松呈现的密度变化趋势是先减小,约在树干高度的20%处之后又开始增加。年轮组间基本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落叶松可在早期时淘汰生长较差的林木,约在5~10年时可基于木材基本密度对林木进行选择;而樟子松木材基本密度早期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营养元素在油松非同化器官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木质部氮、磷、钾和镁含量从心材到边材递增,而钙含量降低。外树皮的营养元素含量均低于内树皮的测定值。干、皮中元素含量随树干高度变化不大,仅在梢头氮、磷、钾含量有显著增高,枝中元素含量随枝龄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轮枝层的二龄枝中这些元素含量变化不 大。根中氮、磷、钾、钙、镁含量随根径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最大林木的树干解析和年轮分析描述了林分最大两株林木的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表明,矮林树高初期生长迅速,“好”立地的最大木高生长大于“差”立地上的最大木,矮林和“差”立地上的乔林之间树高生长过程达到最高峰的年龄为4—8a,“好”立地上的乔林为12a左右。直径生长可以分为速生期和缓馒生长期,年轮波动在速生期幅度大,进入缓馒生长期后幅度小但频度加大。依据直径生长过程可以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最大木和次大木速生期为造林后6—8a的林分;第二组林木的速生期可持续到25a左右。年轮宽度的灵敏度指数在林分内最大木和次大木之间和在林分间差异都较大,刺槐矮林趋于比乔林大。生长越迅速,受到的人为干扰越强,年轮变化对于扰的反映越敏感,年轮灵敏度指数就越高。抚育间伐时常常伐去了利用价值高的个体,林分现保留木常是先前的被压木。  相似文献   

14.
立地条件对长白落叶松养分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立地指数为11(差)、13(中)和17(好)的长白落叶松人工幼林作为研究对象,以氮、磷、钾为例,对其根(粗根边材、粗根心材、中根、小根)、树干(边材、心材)、枝(新鲜树枝、立枯枝)、树皮(新鲜树皮、死树皮)和针叶进行了养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根(l≤2cm)、活枝、针叶中氮的质量分数,以及粗根(l≥5cm)、树干边材、针叶中磷的质量分数,和活树皮中钾的质量分数在3种立地条件下的林木之间,分别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其他器官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在3种立地条件下的林木之间无显著差异;树干边材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树干心材,而粗根心材和粗根边材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方面无显著差异;新鲜树枝和新鲜树皮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相应的立枯枝和死树皮;小根中氮、磷、钾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中根(2相似文献   

15.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生长良好的5a生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56株/hm~2和1 667株/hm~2两种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配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不同林分密度巨桉单株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树叶树干大枝或小枝果实树皮;(2)从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在树干的分配来看,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P、K、Mg和Ca变化趋势相同,基本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增加,有机C在556株/hm~2样地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1 667株/hm~2样地则是逐渐减小,N在556株/hm~2样地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1 667株/hm~2样地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3)从两种密度巨桉生物量的分配看,生物量分配为树干树皮或大枝小枝叶果实;(4)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均表现一致规律,均为Ca最多,分别为601.78 kg/hm~2和1 204.43 kg/hm~2,其次为N、K、Mg和P积累最低。  相似文献   

16.
油松树干径向生长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松树干径向生长的时空变异规律,选择99年生油松(Pinus tablaeformis)进行树干解析及树轮宽度测定。结果表明:油松不同生长阶段的直径生长率的垂直变异差别很大。整个生长期内,直径平均生长率随树高增加先增后降,差异显著;生长初期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模式,差异显著,而生长后期无明显差别。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直径年生长量、累计生长量随形成层年龄增加变化不尽相同,树干基部年生长量为增加-稳定-下降型,胸高处为先增后降型,稍部为先降后增型,其余部位多数为持续下降型;所有部位累计生长量均随形成层年龄增加而增加,二者关系随树高增加依次表现为显著的Logistic函数、二次函数及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建立在江门罗坑镇的8.5年生桉树(Eucalyptus)杂种无性系进行材性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材积、木材密度、纤维长度、纤维宽度和树皮厚度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单株材积和树皮厚度在重复间差异不显著,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在重复间差异极显著,纤维宽度在重复间差异显著;树皮厚度在不同高度间差异极显著,木材密度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和宽度差异不显著.从参试无性系不同树干高度的材性均值可以看出:不同无性系的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树皮厚度变异规律均不同,开展木材利用时无需考虑木材位置;纤维宽度随树干高度呈递减趋势,树干位置可予以考虑;树皮厚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树干基部.总体而言,木材密度范围主要集中在0.42~0.52 g·cm~(-3),纤维长度主要集中在0.4~0.8 mm,纤维宽度主要集中在15~21μm,树皮厚度主要集中在2~4 cm.DH32-29木材密度随着高度变化在9~11 m有所增加;纤维长度随着树干高度变化较大,2.6、3.9和14.3 m的纤维长度较大,9.1 m处出现最小值;纤维宽度随着树干高度变化较大,2.6、3.9和15.6m的纤维宽度较大,6.5 m处出现最小值;2.6 m以下的树皮厚度在4 cm以上,2.6 m以上树皮厚度下降至2.2 cm左右.  相似文献   

18.
对吉林省黄波罗(Pheliodendron amurense Rupr.)天然林和人工林平均优势木的树干纵向解析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波罗不同林分个体生长性状变异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幼、成龄相关系数随年龄增长渐次提高.其中,天然林30a以后生长变异分化趋于平稳,是生长性状相关的转折点,人工林为18d.综合分析黄波罗不同林分个体生长变异规律,早、晚期相关程度及选择效率,初步确定黄波罗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最佳早期选择年龄分别为30a和18a.  相似文献   

19.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生长良好的5a生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556株/hm2和1 667株/hm2两种不同的林分密度,对其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分配及生物量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两种不同林分密度巨桉单株营养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均为树叶>树干>大枝或小枝>果实>树皮;②从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在树干的分配来看,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P、K、Mg和Ca变化趋势相同,基本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增加,有机C在556株/hm2样地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而1 667株//hm2样地则是逐渐减小,N在556株/hm2样地为随着树干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1 667株/hm2样地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③从两种密度巨桉生物量的分配看,生物量分配为树干>树皮或大枝>小枝>叶>果实;④两种密度巨桉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均表现一致规律,均为Ca最多,分别为601.78 kg/hm2和1 204.43 kg/hm2,其次为N、K、Mg和P积累最低.  相似文献   

20.
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变异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3种滩地类型下3个无性系杨树为研究对象,用微密度的测定方法对人工林杨树木材密度径向和纵向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滩地类型间的杨树木材密度差异不显著,而不同无性系间和不同高度间木材密度差异显著。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密度的径向变异有3种模式,即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增加,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和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先降低,到一定年龄后再增加,但以由髓心向外木材密度逐渐递减为主要模式。3个杨树无性系株内木材微密度的纵向变异规律为自基部沿树干向上逐渐增大,到了最大值之后,再向上又略有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