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麦赤霉病病菌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中主要病害之一,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小麦赤霉病不仅导致减产,而且病原菌产生毒素降低了小麦的品质,危害人、畜的健康。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扬花期进行化学防治,但是药剂防治使病原菌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本文综述了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赤霉病抗药性发生现状、抗药性机制和抗药性治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高效防治、减少或延缓抗药性的发生以及对抗药性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戊唑醇与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受环境影响比较大,难以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因此,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我国目前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以多菌灵为主,已有报道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筛选新型的杀菌剂用于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抗性新种质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它不仅导致小麦严重减产,还可引起人畜中毒。因此,小麦赤霉病的研究和防治在国际上一直倍受关注[1-2]。培育并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途径,但由于小麦赤霉病抗源严重匮乏,加之其抗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遗传方式的复杂性,使得抗赤霉病育种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小麦赤霉病的抗性类型主要分为Ⅰ型(抗侵染型)和Ⅱ型(抗扩展型)[3]。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小麦赤霉病自2003年大流行以来,2010、2012年又大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通过对该区多年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资料的分析认为,小麦破口抽穗至扬花期间的温度高、空气湿度大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的最关键的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程度与小麦破口抽穗扬花期间20 d内的温度、空气湿度、降雨日数、日照时数有一定关系;小麦种植品种、防治时机、所用药剂品种剂量及用水量是导致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因素。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应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科学选准药剂、提早在小麦破口抽穗期预防。  相似文献   

5.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2012年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2012年东台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分析小麦赤霉病特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们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是在抽穗到扬花期对准麦穗喷洒多菌灵药剂,在正常发病年份均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本文根据作者1983~1990年的研究结果,对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技术提出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供商讨.一、喷药适期近年来,我们防治小麦赤霉病推行的“主动出击”防病策略所提的喷药适期,笼统地规  相似文献   

8.
江苏宜兴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数据和药剂防治结果为切入点,总结了2016年江苏宜兴地区赤霉病发生显症早、发展快、发生普遍、主栽品种间抗性差异不明显、晚播小麦损失大等特点。通过比对近10年来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认为田间菌源充足、气候条件适宜、农户防治不到位等因素是引起该病近年来连年重发的主要原因,并从菌源、品种抗性、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列举了目前我国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农药产品,简要分析了农药成分的优劣势,为小麦赤霉病市场的发展及走势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2019年-2020年, 在安徽贵池进行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试验示范, 并依据预测结果指导大田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以确定最佳的药剂使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在最佳防治时期前15 d内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的病穗率, 预测准确度达100%。2020年, 依据该监测预警系统预测结果及赤霉病病穗率防治指标, 在小麦扬花初期及1周后每667 m2分别使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 mL和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0 mL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优药剂用量, 防治效果达95.32%。  相似文献   

11.
简述了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在地处江淮里下河地区的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大暴发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其发生特点,以及当地防治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在小麦赤霉病防治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而且带赤霉病病菌的小麦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会中毒,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症状与发生规律、发病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安徽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障碍,尤其是在本省沿淮及其以南麦区,对该病的防治更应作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高度重视。为阐述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重要性,笔者近年在凤台县进行了有关调查和试验。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枣阳市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主要是小麦杨花灌浆期降雨天数多、大风、冰雹、倒伏加重了危害。选用抗耐病小麦品种、配方施肥、适期防治可减轻其危害。  相似文献   

15.
通过监测东台市小麦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消长动态,总结出抗性菌株分布广泛、抗性频率上升迅速、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抗性消长存在自然调节等抗性发展特点。分析发现多菌灵长期大量使用、小麦种子远距离调运、抗性菌株竞争力下降等是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进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安排品种布局、规范种子生产管理、开发生物防控技术、调整化学药剂施用配方等防治小麦赤霉病、控制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发病初期连施两次药基本能控制小麦赤霉病的为害,其内吸性较好,持效期较长。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小麦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较理想的药剂。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不同施药时期、次数以及施药间隔期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于2015年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期在小麦扬花初期,且用药3次的防治效果最好,施药间隔期以5~7 d为宜。  相似文献   

18.
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红蜘蛛等是我省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及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做好这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概述了几种主要病虫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卢斌  杨呈芹  李祥 《植物医生》2016,(10):65-67
近几年来,小麦赤霉病受菌源、天气、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暴发频次增加,造成小麦减产。为生产上选择防治赤霉病的高效药剂,2016年用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每667 m~2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120 g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差外,仅为55.93%,其他试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成为河南小麦的主要流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长期单一用药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发展加快,需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防治药剂。选择3种新型药剂和1种当地常用药剂在河南省光山县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在小麦扬花期施药2次后,3种新型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84.2%~87.27%,对小麦纹枯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处理区小麦产量较空白对照增产35.81%~39.39%,防病效果与减损保产效果均优于当地常用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