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对症下药、计量精确 1) 对症下药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有些鱼病症状相似,较难诊断,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病鱼症状和病原,详细了解环境、病情、病因等,作出确诊,才能合理选用药物、药量及用药方法。 2) 药量计算要精确。投喂药饵时应以所有可能摄食药饵的鱼体重计算,而不是单纯以发病鱼体重计算,否则药量偏低。药物全池泼洒时,浓度以池塘面积和池深计算。 2 单位用药量 应考虑水质肥瘦、pH值大小、水温高低、天气状况、鱼病轻重及鱼类本身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药物安全幅度内适当调节,酌情增减。一般来讲水质肥、水温低、病情重等用药量应偏高;水质瘦、水温高、病情轻等用药量应偏低。对碱性药物来讲,pH值小用量偏高,pH值高用量偏低;酸性药物则相反,pH值小用量偏低,pH值大用量偏高。如杀虫王,在天气热,水温高、水质不肥时,施用量为每亩6 ml,在天气冷、水温低、水质肥时,施用量为每亩10 ml。另外,某些鱼、虾、蟹等水产动物对一些药物特别敏感,须禁止使用。如敌百虫对淡水白鲳、虾、蟹等很敏感,须禁止使用,否则会造成大批死亡。 3 内服外泼相结合 内服药饵,能迅速杀灭鱼体里的病原体,增强鱼体抗病能力,但鱼体体质还很弱,若水质环境不良,病原体容易再次侵袭鱼体发病。而外泼药物,既杀灭了水体里的病原体,水质得到改善,又为鱼体恢复健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内服药饵与外泼消毒结合,可显著提高鱼病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湖南饲料》2003,(4):34-35
一、对症下药。计量精确(一) 对症下药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有些鱼病症状相似,较难诊断,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病鱼症状和病原,详细了解环境、病情、病因等,作出确诊,才能有的放矢,合理选用药物、药量及用药方法。如不了解病情、病因,难免误诊,导致用药不  相似文献   

3.
养殖的鱼在发病期间,必须用药物进行防治。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防止造成死鱼现象,在用药时有六忌:一忌不对症下药。硫酸铜、硫酸亚铁、漂白粉、敌百虫和高锰酸钾等,是防治鱼病的常用药。但不能不论鱼生了什么病,都用这类药物。应该先对鱼病进行诊断,准确确定鱼病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有些鱼病可以用大黄、仙鹤草、菖蒲、松针叶、 樟树叶、苦楝叶等中草药防治的,可尽量用中草药,不一定都使用常用药。二忌一种药物多次使用。有些鱼用药物,治疗多种鱼病的效果虽然很好,但不能鱼一生病每次都用。否则,鱼也会产生…  相似文献   

4.
(一)对症下药首先应做好清塘消毒、鱼种消毒、食场及工具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药饵和泼洒药物.其次,应注重提高饵料质量,提倡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提高鱼体抗病力,改善水体环境.冬春季节要掌握适量投饵,夏秋季节要酌情增加换水量和换水次数.认真观察病鱼的症状,详细了解环境因素,作出正确的诊断,然后再合理选用药物,切忌盲目用药,以免延误和加重病情.施用药物的单位用量不要生搬硬套,应根据水质肥瘦、酸碱度、水温及鱼种和鱼病轻重灵活掌握.一般在药物安全使用浓度范围内,水质肥、水温低、病情重,用药量应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5.
当前鱼病发生的主要特点是病原体交叉感染 ,鱼病症状日趋复杂 ,使诊断、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真正懂鱼病的专家并不太多 ,养鱼户无法对症下药 ,只能凭经验用药 ,乱用药现象非常普遍 ,致使鱼病越来越严重。1 药量盲目加大前几年 ,土霉素“打天下” ,不管鱼得了什么病 ,均用土霉素治疗 ,不管用就加大剂量 ,从而加速了某些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药效都越来越不明显。目前 ,氯霉素在水产上的应用又在重蹈土霉素的覆辙。2 严重存在着轻“防”重“治”过去很长时间只重视养殖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 ,而忽略了鱼的自身免疫功能的提高 ,以及对环境中的病…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93年~1994年在研究爆发性鱼病病因的同时进行了12种抗菌药的体外抑菌试验,筛选出有效药物并进行了小型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农牧药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一.材料与方法:我们对呼市水产研究所渔场、西菜园乡渔场、包头良种场等渔场进行了抽样调查,着重了解了鱼病流行情况和发病症状。从病鱼体上分离出2株致病菌一农牧Ⅰ号菌和农牧Ⅱ号菌。采用2倍稀释法进行了12种药物的试管抑菌试验,24小时后观察结果,计算最小抑菌浓度。在病情调查和药物筛选的基础上,选用4种抗菌药在室内进行治疗试验。二、结果与分析此鱼病1993年首先在呼…  相似文献   

7.
二、鱼病的诊断 正确诊断鱼病是治好鱼病的关键,因为只有诊断正确,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当发现鱼的活动出现不正常现象时,首先需进行现场调查,一是对池塘周围环境和水质进行检查,看是否由水质变化引起鱼发病。二是可以根据病鱼的活动情况初步确定鱼病原  相似文献   

8.
1.对症下药:在防治鱼病时,首先要诊断正确,确定鱼病,了解将要用的鱼药的理化性质,看它是否有毒副作用,并在使用前看清说明书,根据不同的鱼病,选用不同的药物,达到对症治疗效果。2.拌料:拌药的饵料须用患病鱼类喜欢吃的食物,做成浮状或沉状药饵。草食性鱼类可用苏丹草、鹅草或鲜嫩的野草拌药。鲤、鲫、青鱼用豆饼和菜饼拌药。鲢、鳙用麸皮拌药。有条件的可用配合饲料拌药或制成各种规格的颗粒药饵。3.药量准确:防治鱼病时,必须先准确计算出池水体积和正确估算池鱼重量,再准确算出草鱼、青鱼重量,还要将可能吃食物药饵的鲤、鲫、鳊、鲂等鱼的…  相似文献   

9.
在鱼病防治中,为了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损失,避免由于药物使用不当造成不良影响,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 )选择用药前应该准确测量、计算水的体积,根据需要精确计算、称量药物,使药物充分溶解,均匀泼洒。避免鱼类误食药物小颗粒而死亡。(2 )泼洒药应该选择在晴天或下午的时候,这时水体中溶氧浓度较高。一般不能选择在阴雨天或清晨时候,更不能在鱼浮头时泼洒药物,因为这时水体常常缺氧,用药后会引起鱼类死亡。漂白粉、二氧化氯制剂、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应该在傍晚泼洒,因为它们对光线比较敏感。(3 )泼洒药物时从上风处向下风处泼,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春季随着气温升高,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复苏并繁殖,加之越冬期间鱼体冻伤,易造成体表感染而致病。因此,春季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一、细菌性鱼病 (一)主要疾病 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鳃上粘液很多,鳃丝腐烂带泥;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小洞。赤皮病: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充血、发炎、鳞片脱落。肠炎病:病鱼肛门红肿,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和  相似文献   

11.
《山东饲料》2008,(4):26
每年的6—8月份,由于气温高,投饵量大,加之水温高、水质差,是鱼病高发季节,根据这一鱼病易发生特点,尽量在鱼病高发期前用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2.
1鱼病病原鱼病按病原可划分为微生物病(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引起的鱼病)、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鱼病)和非寄生性鱼病(水的理化因素、某些生物产生的毒素、营养不良引起的鱼病等)3个类别。微生物病又称为传染性鱼病,是鱼病中危害性较大的一类,其所造成的损失约占鱼病损失的60%左右。微生物会引  相似文献   

13.
1先查原因引起鱼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病原、寄生、环境三种主要因素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引起的鱼类疾病。发生鱼病后,应首先查找、分析致病因素,以便准确诊治,对症下药。2对症用药对不同症状的鱼病要有针对性的用相应药物治疗。不能不区分病因而使用同一种药物,盲目下药,不仅于事无补,还会造成浪费,贻误时机,加重病情。3用药方法注意用药的时间和条件。采用药物治疗时,应选择适宜的时间和相应的条件,一般在使用全池泼洒药物时,应注意到鱼类饥饿时不泼药,先喂鱼再泼药;清晨不泼药,时间为上午11时或下午5时,因为早晨水中溶解氧少、气温低、…  相似文献   

14.
夏秋季是鱼病多发季节,利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可就地取材、降低生产成本,比使用化学药物毒性低、副作用小,不影响鱼的正常生长。现介绍利用中草药防治鱼病的验方如下,供参考。 一、防治出血病。 1、每50kg鱼用三黄粉500g(大黄505、黄柏30%、黄芩20%,共碾成末)、食盐250g、菜饼1.5kg、麦麸5k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7天为一疗程。 2、每万尾鱼种(或50kg鱼,下同)用大黄  相似文献   

15.
(一)“四要” 一要对症下药。漂白粉,硫酸亚铁,硫酸铜,敌百虫等虽然是防治鱼病最常用的药物,而且防治鱼病的种类多,效果好,但并非包治百病。在用药治疗鱼病时,一定要对症下药,除了定期预防鱼病外,还要针对性选择对口药物,因病施药,  相似文献   

16.
1 药物的选择 用于制作鱼类药饵的药物,按其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除虫剂,如盐酸左旋咪唑、甲苯眯唑、丙硫咪唑等;另一类是抗微生物制剂,如抗生素、磺胺类药、呋喃类药,选择药物时要有的放矢,既要对症选药,又要因鱼制宜。对于同一水体内鱼病的防治,在保证短期药效的前提下,要注意定期转换药物,即使是同一类疾病的防治,也要交替用药,以防止产生抗药性导致药效下降。 2 配料与制饵 要根据受药对象的生活、摄食特性,灵活选择配料品种。对于摄食商品颗粒饲料的水产动物,其药饵载体饲料可直接选用充当日粮的专门颗粒饲料。在药量的计算上,通常以相关鱼类体重总和为计量基数,除了尽可能准确估算病鱼的体重外,对于食性相同的别种鱼类也应一并计入。如养殖品种较为单一,配制药饵时,可参照日投饲量按一定的百分比计算用药量。  相似文献   

17.
渔业生产上常常需要通过肉眼来检查诊断鱼病,本全面介绍了“鱼、病原体、养鱼环境”的“观察、检查、调查、综合分析”等科学诊断诊断方法,以及常见鱼病的症状参考表,为渔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  相似文献   

18.
鱼病防治具有“三难”,即发现难、隔离难、治疗难,要采取防重于治、全面预防: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策略。尤其是夏季天气炎热,水温高,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物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致使水质发生改变。水体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衍,感染侵袭鱼体,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因此抓好夏季鱼病的防治,是保证鱼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1999年8月在宜良、嵩明县的杨林两地各一养鱼场的部分鱼塘先后发生了一种鱼病.经对两地发病鱼的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病原分离鉴定、水质分析等,诊断为弧菌、嗜水气单孢菌及鱼害粘球菌混和感染后,采取了针对性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该病,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20.
第九讲:长吻(鱼危)主要鱼病的防治 迄今,虽然已发现的长吻(鱼危)鱼病有20多种,但较常见的、危害亦较大的疾病只有下列数种: 1.小瓜虫病 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一般在水质不良、鱼池面积过小、放养密度太大、水温在25℃以下的连绵阴雨天气多发,严重危害3~5厘米的苗种,二龄鱼种和成鱼也能被感染。病鱼的外观症状为鳃、鳍和体表皮肤上出现众多针尖般大小的“白点”,此小白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