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营巢地作为栗喉蜂虎繁殖后代的重要场所,其现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种鸟类的繁衍生息。近年来,由于人为干扰、断崖老化、道路施工等诸多原因导致栗喉蜂虎营巢地逐年减少,建议从加强社区管理、改造旧营巢地断崖、加快新营巢地断崖形成等3方面采取有力对策措施,保证该物种在怒江河谷的长期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2.
2012—2015年每年的4—7月份,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对三道眉草鹀的窝卵数和营巢成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道眉草鹀的平均窝卵数为(4.46±0.72)枚·巢~(-1)(n=47),平均孵卵期为(12.44±0.53)d(n=9),孵化率为0.52,Mayfield营巢成功率为0.22,直接观察法营巢成功率为0.34。三道眉草鹀营巢成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天敌捕食和人为干扰,因此,应加强对西伯利亚山杏的保护和管理,制定合理的放牧政策以提高三道眉草鹀的营巢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2014年3—5月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段片马垭口共找到20个白眉雀鹛鸟巢,对其繁殖生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繁殖的各个阶段均有双亲共同参与,筑巢期、孵卵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0、17 d和14 d(n=1);窝卵数为(2.64±0.93)枚(1~4枚,n=14),卵的大小为(1.67±0.08)cm×(1.28±0.05)cm(n=33),鲜卵质量为(1.47±0.13)g(n=14);在孵卵期,亲鸟每次孵卵时间为(32.07±14.72)min,每隔(14.13±13.80)min翻卵1次;每(16.11±14.14)min亲鸟喂食1次;至5月18日,20个巢中,仅1个巢幼鸟成功出飞,7个巢繁殖尚未结束,12个巢由于被蛇、小型兽类捕食等原因而导致繁殖失败,大风和降水对白眉雀鹛繁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级洞巢鸟类在繁殖期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于2019年,在云南紫溪山安放了42个人工巢箱。通过调查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发现42个巢箱共有16个巢箱分别被栗臀(币鸟)(Sittanagaensis)、大山雀(Parus cinereus)、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利用,其中栗臀(币鸟)利用4个,大山雀利用4个,绿背山雀利用8个。大山雀和绿背山雀以B号巢箱和C号巢箱为选择对象,而栗臀(币鸟)以A号巢箱和B号巢箱为选择对象。同时,绿背山雀利用的2个巢箱出现了二次利用现象。本研究对扩大紫溪山次级洞巢类益鸟种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观察了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 L.)的营巢、产卵、孵化过程,测定了黑水鸡雏鸟阶段的几个生长指标。结果表明,黑水鸡的营巢期从5月初至5月末,巢营建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和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丛下部,并以芦苇和水烛茎叶织巢;巢底距离水面(10.7±5.4)cm,巢-岸距离(7.38±2.18)m,巢-敞水区距离(2.58±2.13)m;巢密度为0.25~0.40个/100 m~2;巢深(5.5±1.3)cm,巢内面积(241.4±79.6)cm~2;窝卵数(8.9±3.1)个,卵体积(20.15±2.57)cm~3,卵重(20.72±2.46)g;窝卵数与巢内面积呈正相关(r=0.678 5),窝卵数与总卵重呈正相关(r=0.941 8);孵化期为20~21 d,孵化率大于90%;各项形体指标随发育日龄而增长,其中体重增幅逐渐大于体长。由此对黑水鸡栖息地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秦岭南坡山地林区4处暗绿绣眼鸟巢穴及其繁殖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一般从3月开始,至7月结束,繁殖高峰期为4—6月;营巢需要8~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4 d后离巢,平均育雏天数11.5 d。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秦岭南坡山地林区4处暗绿绣眼鸟巢穴及其繁殖行为进行长期观察,发现暗绿绣眼鸟的繁殖期一般从3月开始,至7月结束,繁殖高峰期为4—6月;营巢需要8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13 d,平均营巢时间为10.3 d;一般在营巢后5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6 d开始产卵,产卵过程一般需要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5 d,平均产卵天数4 d,每窝产卵3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4枚,多为3枚;孵卵一般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2 d,平均孵化天数10.75 d;雏鸟1014 d后离巢,平均育雏天数11.5 d。  相似文献   

8.
2000年和2001年的4—7月,在内蒙古扎赉特旗草原,采用野外直接观测法对野生大鸨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鸨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2.52 0.98)枚/巢(n=53);窝卵数与产卵期值、出巢数与产卵期值、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产卵期值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巢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大鸨的孵化率24.53%,营巢成功率为38.10%,雏鸟存活率为38.46%。  相似文献   

9.
2009—2011年,在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山鹛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该鸟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留鸟。繁殖前种群遇见率为0.12只/km,繁殖后为0.21只/km,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0.09只/km。该区山鹛的繁殖期为5—7月,最早4月下旬开始求偶配对,5月中旬开始产卵,最晚6月末至7月初产卵。最早营巢期为5月13日,营巢天数6-7 d,巢筑好后3-4 d开始产卵,日产1枚,窝卵数3-5枚,由雌雄鸟轮流抱窝孵卵,孵卵期为12-13 d。巢内育雏11-12 d后离巢,巢外育雏6-7 d,平均孵化率为80.0%,平均成活率为91.7%。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总频次的77.3%,是重要的森林益鸟。  相似文献   

10.
崇明东滩斑背大尾莺的巢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线法在各种生境类型中系统地寻找斑背大尾莺的巢,并在野外追踪观察的基础上用样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选择开展初步研究。共测量了33个斑背大尾莺巢,并以巢为中心选取1 m×1 m样方测量反映巢址特征的8个生境参数,同时分析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影响巢址选择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斑背大尾莺的巢位于丛生草本的下方,营巢生境有两种,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生境中有19个(57.8%),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的混生生境中有14个(42.4%);巢址生境(n=132)与随机对照样方(n=132)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的结果显示,斑背大尾莺偏好于枯草密度高、滩涂水浅的地方营巢,多数靠近小道;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隐蔽因子和空间位置因子贡献率最大,是影响斑背大尾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