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改良小麦品种20年总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总结了开展冬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近20多年来的工作与成果,引进各类种质资源1 000多份,对染色体工程育种方法进行改进,转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育种中间材料和新品系。  相似文献   

2.
庆阳地区冬小麦品质现状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庆阳地区主要冬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与生产优质小麦的自然资源优势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育种目标、优质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选择方法、育种与栽培结合和开发利用现有优质品种方面提出了冬小麦品质改良与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信息交流     
"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小麦分子染色体工程与功能基因育种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顺利召开2011年9月15日,"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小麦分子染色体工程与功能基因育种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科技部农村司、农村中心的有关人员和小麦遗传育种领域专家、各课题负责人及主要研究人员共计60多人参加会议。启动会上,专家组代表李振声院士做了题为  相似文献   

4.
当今,植物染色体工程研究已成为广大育种工作者、创造植物新类型、改良植物品种种质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在植物染色体工程研究上,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有的研究已接近或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李振声等在小麦染色体工程中蓝粒单体小麦系列的确立和应用就是其中的突出一例。  相似文献   

5.
西藏开展冬小麦研究50多年来,成功引进、育成推广品种肥麦、藏冬6号、藏冬20号、山冬6号等20多个,并且在产量、适应性、品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在育种方法上有很大改进;但还存在着基础研究滞后、种质资源研究利用不够、育种目标单一等问题。据此,对今后西藏小麦育种工作提出几点建议:明确育种目标,加强西藏当地小麦种质资源及引进资源的鉴定、利用和创新,加强基础研究、育种技术与方法的创新,积极开展穿梭育种、异地培育、多点试验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矮败小麦在西藏的进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是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矮败小麦育成后,经过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多年的研究与摸索,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体系,并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矮败小麦遗传特性转移、生理生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5年西藏农科院农业所引进矮败小麦后,根据西藏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育种目标,建立起3个矮败冬小麦改良群体,并获得了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稳定品系及具有特殊遗传背景的特异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7.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由亩穗数、穗粒重(一穗粒数×千粒重)构成的。各构成因素的数值大,产量就高。 高产性是由许多性状构成的综合性状,与许多基因有关,是多基因遗传。近几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对控制小麦主要性状的基因及染色体进行了研究。表2所示为小麦主要性状及其控制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日本已将染色体工程应用于小麦抗锈育种。随着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基因工程也有可能应用于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8.
专家风采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2):F0002-F0002
王广金 王广金1962年9月生,博士,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小麦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小麦辐射诱变及抗病遗传机理、辐射与细胞筛选技术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小麦染色体工程及基因工程的育种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正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国宝级"种质资源,太谷核不育基因Ms2属于国宝级基因,通过生物技术将该基因用于杂种优势研究和杂交制种工程,将会对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的育种产生重大影响。山东农业大学付道林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克隆太谷核不育基因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为将来实现小麦等作物的杂交制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研究进展及其在新疆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是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在种质资源创新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矮败小麦育成后,经过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多年的研究与摸索,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轮回选择技术体系,并在品种选育、种质创新、矮败小麦遗传特性转移、生理生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89年新疆农科院粮作所引进矮败小麦后,根据新疆南北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和育种目标,建立起6个矮败冬小麦改良群体,并获得了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稳定品系及具有特殊遗传背景的特异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小麦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及创新在品种改良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讨论了冬小麦优良种质蚰包麦的选育过程和特点,对它作为种质资源的作用、意义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蚰包麦是黄淮冬麦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小麦新类型和最重要的亲本材料,由此衍生了48个省级审(认)定品种和18个国审品种,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4项,为山东省和黄淮冬麦区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鉴定与评价小麦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0份小麦育种材料的冬春性、抗寒性、抗病性及一些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记载,并对部分性状进行了室内分子标记检测鉴定。[结果]小麦的冬春性受春化基因的控制,决定着小麦的种植区域,小麦的抗寒性和生育期与冬春性密切相关;小麦抗病性的室内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通过对各种病害(白粉病、纹桔病、叶锈病)病情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抗病性间相关性不显著;通过对部分已审定品种的产量结构和综合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了解了目前育成品种的产量结构和产量水平。[结论]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已开发的TaCwi-A1功能标记CWI22、CWI21检测小麦千粒重的可靠性,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信息。同时用该标记检测新疆小麦品种资源,探讨TaCwi-A1等位变异类型及分布频率。【方法】首先以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用CWI22、CWI21检测TaCwi-A1基因型,并利用SKCS测定千粒重,比较TaCwi-A1a、TaCwi-A1b基因型品种间千粒重的差异。再以1 241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为材料,对TaCwi-A1基因型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在110份新疆冬小麦品种资源中,有46份材料能够用CWI22扩增出402 bp的目的片段,说明含有TaCwi-A1a;有64份材料能够用CWI21扩增出404 bp的目的片段,说明含有TaCwi-A1b;并且TaCwi-A1a基因型品种(系)的千粒重(43.5 g)显著高于TaCwi-A1b(40.9 g)(P<0.05)。1 241份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2.6%,TaCwi-A1b为37.4%。其中,冬小麦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3.0%,TaCwi-A1b为37.0%;春小麦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1.7%,TaCwi-A1b为38.3%,并且TaCwi-A1a在不同类型冬、春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频率大小顺序均为国外品种(系)>国内品种(系)>自育品系>审定品种>地方品种;新疆小麦审定品种中,冬小麦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40.0%,TaCwi-A1b为60.0%,春小麦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8.6%,TaCwi-A1b为31.4%。在1990年以前、1991-2000年、2001年以后3个阶段的审定品种中,TaCwi-A1a和TaCwi-A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1.1%和88.9%、50.0%和50.0%、69.2%和30.8%。【结论】TaCwi-A1的分子标记CWI22、CWI21能够较好地区分小麦千粒重的大小,可用于粒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中,TaCwi-A1a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其中,冬小麦品种资源中的分布频率略高于春小麦品种资源,引进品种(系)高于自育品种(系),自育品种(系)高于地方品种。在地方品种和自育品种(系)中,TaCwi-A1a在春小麦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冬小麦,说明新疆冬、春小麦育种对粒重的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都有较强的选择压力,使TaCwi-A1a在审定品种中的分布频率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育种家提供丰富的且具有遗传多样性的亲本."七五"以来,我省在小麦种质资源征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多年来用于种质资源研究的方法并没有很大进展,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不协调.根据小麦种质资源现状以及当前生产需求来调整小麦种质资源工作的重点,并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小麦种质创新,是今后种质资源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四川-CIMMYT小麦穿梭育种中的农艺学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四川省农科院与CIMMYT在小麦穿梭育种中的农艺学合作研究历程,以小麦穿梭育种的第一个突破性新品种川麦30的高产栽培研究与示范推广为典型案例,探讨了突破性新品种与农艺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系统设计、高产栽培和农民参与式研究在品种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该项研究表明,用不同日数春化处理和连续春播的方法,经过3—4代,可将冬小麦改变为遗传上稳定的春小麦。从阿芙乐尔、高加索和五十周年三个冬小麦品种得到大量的春性品系。冬小麦的基因型和春化处理的时间对冬小麦的转化有明显影响。没有从无芒1号冬小麦品种得到春性品系。春性品系只出现在一定日数春化处理的后代中,但和春化处理日数之间没有规律性的联系。冬小麦向春小麦的转化是逐渐进行的,转化第三代是冬小麦向春小麦转化的关键时期。转化春小麦保持了原始冬小麦品种的一些质量性状,农艺性状表现出广泛的变异。改变冬小麦为春小麦可作为其他育种方法之外创造春小麦育种材料和丰富春小麦种质资源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豫北地区小麦种质资源现状。[方法]调查豫北新乡、安阳、焦作和鹤壁4市的小麦品种、种植面积以及新旧小麦品种在市场所占比例。[结果]豫北4市小麦种质资源丰富,矮抗58、周麦22、周麦16、新麦26等为主要的种植品种,其中矮抗58的种植面积最广,但这些品种多是杂交育种和系统育种,针对性不强,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育种较缺乏,需要在此方面加强研究。[结论]该研究为豫北地区今后选育小麦新品种和进行相关生理生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With the changes of climate and cultivation systems, the Fusarium head blight (FHB) epidemic area in China has extended since 2000 from th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o the north and west winter wheat region. Breeding for FHB resistance in whea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disease. Chinese wheat breeders commenced research on FHB in the 1950s. Sumai 3, Ning 7840, Yangmai 158, Ningmai 9 and other cultivars with improved FHB resistance were developed through standard breeding methods and widely applied in production or breeding programs. In addition to intervarietal crosses, alien germplasm was used to improve FHB resistance of wheat. Addition, substitution and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alien chromosomes or chromosome fragments were created to enhance FHB resistance. Somaclonal variation was also used to develop a FHB resistant cv. Shengxuan 3 and other cultivars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to FHB were released by such methods. 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FHB resistance were characterized in cultivars originating from China. The major QTL, Fhb1, was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 3BS in Sumai 3, Ning 894037, Wangshuibai and other Chinese resistant sources. Diagnostic molecular markers for Fhb1 have been applied in wheat breeding and breeding lines with improved FHB resistance and desirable agronomic traits have been obtained. However, breeding for FHB resistance is a long-term task, new technologies are likely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his process and better FHB resistance of new cultivars is expected to be achieved within the next decade.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杂交育种实践60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眸60年(1954~2013)的冬小麦育种实践,深刻认识到市场经济铁律是市场决定生产。从生产实际出发,选育抗旱、高产、多抗的广适性品种,成果颇丰;偏离了育种方向,则徒然而不达。育种工作者要善于捕捉高产育种信息,瞄准前沿;突破性的进展取决于关键遗传资源的发现与创新;对于增产潜力大、缺点较多的关键遗传资源的改良,采取多亲本渐近杂交法较易获得成功;亲本选配要"强×强"组合,关键是创新种质要到位;杂种后代采取旱、水地和高、中肥水交替选择法,是选育抗旱、节水、高产品种的有效途经。从育成品种的系谱分析来看:农林10号(Norin10)可能携带抗旱高产基因,应深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