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中华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华鳖产业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较系统的描述,对中华鳖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揭示了中华鳖市场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针对当前市场状况,从宏现与微观角度提出了中华鳖市场发展对策,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开发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性别分子鉴定方法,分析比对了雌性中华鳖基因组中SBNO1基因2个拷贝的序列信息,筛选出1处内含子长度差异,设计引物进行雌雄个体PCR扩增检测和测序验证;并进一步以48只雌雄中华鳖基因组为样本进行准确率检验。结果显示,雌性中华鳖扩增产物为2 031 bp和1 624 bp双带,雄性中华鳖扩增产物为2 031 bp单一带。结合解剖学性别鉴定记录,48只雌雄中华鳖性别分子鉴定的判别准确率为100%。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微创、简便快捷的中华鳖性别分子鉴定方法,为中华鳖单性养殖和性控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与福寿螺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中华鳖营养价值高,被人们视为滋补佳品。野生中华鳖更是上品。福寿螺,一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需要控制和消灭。由于中华鳖与福寿螺之间特殊的种间关系,从而达到鳖肥螺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浙江诸暨某中华鳖养殖场中华鳖脖子肿胀、伸长,底板出现多处血点,并伴随大量死亡,经解剖可见腮部糜烂、充血明显,内脏呈现不同程度病变。从病鳖腮、肝、脾、肾、肠等组织分离纯化病原菌,经形态观察、生化鉴定确定其种属,并采用微量肉汤连续稀释法确定8种国标渔药对其最低抑菌浓度;同时,利用PCR方法检验是否存在病毒感染。结果显示:自有典型临床症状的中华鳖组织中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和盐酸多西环素3种抗菌药物敏感。同时,在患病中华鳖内脏中检测到一种病毒,通过测序与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该病毒与中华鳖出血性综合征病毒同源性最高且聚为一支。病原回归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与病毒均可引起中华鳖不同程度死亡。该例中华鳖腮腺炎为嗜水气单胞菌与出血性综合征病毒混合感染所致。该研究可为中华鳖腮腺炎的科学诊断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试验共设6个组,在各组饵料中高活性干酵母的添加量依次为每千克体重0mg(对照组)、600.0mg(试验Ⅰ组)、800.0nag(试验Ⅱ组)、1000.0mg(试验Ⅲ组)、1200.0mg(试验Ⅳ组)和1400.0mg(试验Ⅴ组)。投喂30d后,从每组中各取10只中华鳖幼鳖采血,测定了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中溶菌酶和补体活性;另从每组分别取30只中华鳖幼鳖用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方法行人工感染,检测其抗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Ⅰ和第Ⅱ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试验Ⅲ、Ⅳ组和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Ⅱ、Ⅲ、Ⅳ和第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补体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第1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高活性干酵母能增强中华鳖幼鳖对人工感染A.hydrvphila活菌的抵抗力。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华鳖幼鳖饵料中添加高活性干酵母的量以每千克体重1200.0m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量中华鳖黄沙品系、鄱阳湖品系及其杂交后代的9项形态学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品系中华鳖的外部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表明,构建的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3.60%,第一、二、三主成分分别反映体型特征、裙边特征和眼部特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8.36%、24.20%和11.04%。利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创建了3个品系的判别函数,初始验证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3.3%、76.7%和66.7%。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杂交鳖与亲本鳖的误判率较高。判别分析显示,中华鳖黄沙品系和鄱阳湖品系的初始验证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3.3%和96.7%。该研究证实了体型、裙边等因子是影响中华鳖生长的重要指标,建立的中华鳖黄沙品系和鄱阳湖品系判别方程效果良好,为中华鳖黄沙品系与鄱阳湖品系亲本的杂交选育提供了理想的测量指标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影响中华鳖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指标,对100日龄和300日龄中华鳖的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及体高与体重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相关分析表明,中华鳖的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及体高与其体重呈显著正相关(P<001),100日龄中华鳖腹甲长、背甲长、体高及背甲宽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1、0.651、0.907、0.671;300日龄中华鳖背甲长、腹甲长、背甲宽及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4、0.606、0.625、0.424。通径分析及决定系数分析表明,100日龄中华鳖腹甲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R=0.541),其次为背甲长(R=0.469),腹甲长与背甲长对体重的决定程度为0.909;300日龄中华鳖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R=0.711),其次为背甲长(R=0.402),体高与背甲长对体重的决定程度为0.785。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消化器官数量性状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量了不同规格中华鳖体重、甲长、消化道总长及消化道中各消化器官长度。对体重与甲长及消化道总长进行相关分析,和对体重与消化道各消化器官长度进行一次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华鳖体重与甲长和消化道总长呈显著相关,消化器官发育以小肠最快,以胃最慢。中华鳖随着体重增加,消化道的发育速度呈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9.
封辉 《农家顾问》2007,(1):44-45
中华鳖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淡水水域,是一种珍贵的、经济价值很高的水生动物。近年来,江苏高邮湖和宝应湖渔民利用天然的湖泊野生环境,积极尝试和探索网围养殖中华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湖区渔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养殖模式。笔者经过专门调查研究和归纳总结,现将湖泊网围养殖中华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开发利用中华鳖资源,以宁波中华鳖粉为例,分析概括中华鳖粉不同的营养组分含量,总结胶原蛋白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国内外各领域上的应用现状,以及中华鳖在医药、保健食品行业的功效研究进展,指出对于无法进行活体销售的中华鳖原料,可以对其进行深加工,充分利用鳖源胶原蛋白、优质脂肪酸及副产物鳖甲等,提升中华鳖产品附加值,为中华鳖在食品、医药以及保健品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姚江水系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6种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肌肉、肺)中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谷氨酸脱氢酶(GDH)3种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日本品系中华鳖的同工酶谱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个品系中华鳖的同工酶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LDH组织差异极为明显;姚江水系中华鳖相同组织LDH整体表达量与日本中华鳖类似,EST-1表达量高于日本中华鳖,GDH整体表达量低于日本中华鳖,肌肉中GDH-3表达量高于日本中华鳖。本研究得到了姚江群体中华鳖的标志性酶谱,并明确了其与日本品系中华鳖酶谱的差异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中华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中华鳖健康养殖新模式,我站于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承担实施了“中华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试验”项目。试验采用无公害健康养殖技术,创造了仿生态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重庆4个养殖地区中华鳖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潼南、永川、江津、长寿)4个地区养殖中华鳖样本,运用RAPD方法对4个地区的中华鳖遗传多样性与其遗传距离进行了分析。[结果]用20个随机扩增引物得到142个扩增片段,多态片段数量为95个,4个地区的多态位点比例范围为50.78%~64.54%,总多态位点比例为66.90%,总基因多样性为0.227,种群内基因多样性为0.135,遗传分化系数为0.307,基因流为1.127。4个养殖中华鳖群体的遗传距离为0.049~0.151。[结论]重庆4个地区养殖中华鳖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个体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变异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莲藕田套养中华鳖模式主要利用中华鳖喜食莲藕田中的螺、水生昆虫、蝌蚪、小鱼虾等水生动物,中华鳖排泄物为莲藕提供了肥料、中华鳖的扰动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有效防止了病虫害的发生;在水体、荷花、莲藕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是节本增效、提升品质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本文开展了莲藕田套养中华鳖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推广价值,并分析了经济效益,以期为中华鳖养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池塘套养中华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塘套养中华鳖,平均每667m^2收获各种鲜鱼531.3千克,全塘面积1400m^2,放养中华鳖126只,捕获124只,起捕率98.4%,总重69.7千克,折合平均每667m^2产量33.2千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江苏南京和浙江绿兴中华鳖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两者核型完全一致,均为2n=66(4M+8SM+165+38m),NF=78,核型模式为6+8+19,通过对两者比较发现,两者绝对长度与相对长度均有差异,南京中华鳖第5对SM染色体为大型染色体中最小的,而绍尖中华鳖第5对SM染色体第1对T染色体等大;另外,两者臂比指数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将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扩大培养后提纯外毒素,用灭活外毒素免疫大白兔,制备免疫血清,再用兔免疫血清防治鳖红底板病。结果表明:对攻毒后1d的中华鳖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其成活率为37.5%,对免疫后攻毒的中华鳖的保护率大于7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肝脏中溶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克隆中华鳖溶菌酶基因,然后通过半定量PCR分析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溶菌酶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通过克隆中华鳖溶菌酶基因,获得303 bp的溶菌酶基因片段,其GenBank登录号HQ437284,与GenBank登录号Q7LZQ1.3的中华鳖C型溶菌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5%.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低聚异麦芽糖可显著提高中华鳖溶菌酶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溶菌酶基因片段在肝脏中的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在中华鳖养殖中的科学应用以及绿色环保添加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肝脏中溶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CODEHOP设计简并引物,通过RT-PCR克隆中华鳖溶菌酶基因,然后通过半定量PCR分析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溶菌酶基因在肝脏中表达量的影响。[结果]通过克隆中华鳖溶菌酶基因,获得303 bp的溶菌酶基因片段,其GenBank登录号HQ437284,与GenBank登录号Q7LZQ1.3的中华鳖C型溶菌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5%。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低聚异麦芽糖可显著提高中华鳖溶菌酶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量,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溶菌酶基因片段在肝脏中的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在中华鳖养殖中的科学应用以及绿色环保添加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华鳖健康养殖方式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中华鳖的野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鳖的生活习性,利用农民的稻田建设成符合中华鳖健康生长的生态养殖池,总占地面积的30%用作种植陆生植物,另外70%用作培植水草(不超过水面3%)、投放少量鱼类,采用生物鲜活饲料10%和人工配合饲料90%结合投喂、中草药防病保健,成品中华鳖的体色、体质和外观形状均与野生环境下生长的中华鳖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