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病机制,以2个抗病品种中油821、德油5号和2个感病品种皖油14、杂优1号为材料,采用草酸浸叶以及不同致病力的核盘菌菌株NG4、WW2接种不同抗性的油菜品种后,对其叶片中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接种时4个油菜品种MDA含量差异很小,接种发病后抗、感材料MDA含量均增加,但感病材料MDA含量明显高于抗病材料,且上升的幅度大。未接种时抗病材料Pro的含量高于感病材料,接种发病后Pro含量都上升,但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都是先升高后降低,感病品种上升幅度显著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性品种接种后24 h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达到最低值,48 h达最大值,后下降但高于对照。感病品种的含量24 h达到最大值,后降低。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与基腐病菌互作中活性氧及其相关酶系与抗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H2O2、MDA在接种后24 h达到高峰,且抗病品种的含量比感病品种高;SOD在抗感品种接种病菌24 h后活性增加,均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但总趋势为抗病品种低于感病品种;CAT在接种后24 h和96 h,感病品种出现2个高峰,而抗病品种的活性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模拟根肿病发病条件,采用菌土接种法进行盆栽试验,对2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进行根肿病抗性鉴定。根据病情指数将2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根肿病抗性分为高抗、抗病、低感、感病和高感。结果显示:华杂9号、华双3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5.06,25.03,属高抗品种;云花油早熟1号、陕油8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4.6,36.92,属抗病品种;中双9号、花油5号、花油8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5.8,46.89,47.33,属低感品种;玉红油2号等5个品种属感病品种;宁油16号等8个品种属高感品种。因此,华杂9号、华双3号表现为较强的抗根肿病能力,可以作为油菜抗根肿病育种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黄瓜叶片气孔密度、总糖含量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负相关。黄瓜霜霉病菌的侵入需通过叶片发育成熟的气孔。气孔大小、还原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无关。接种霜霉病菌后,不同品种PO酶活性均在症状出现时期开始上升且感病品种PO酶活性上升高于中感和抗病品种。蛋白质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黄瓜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正相关。接种发病后,抗病和感病品种PPO酶活性均上升,抗病品种上升高于感病品种。在健叶中,抗病品种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病叶中SOD酶活性降低。接种后刚显症时,抗病、感病品种SOD酶活性均上升且感病品种的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种;发病后期,酶活性下降。 丝瓜与霜霉病组合中PPO酶活性的变化和黄瓜与霜霉病组合中的变化相类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美洲南瓜抗白粉病评价指标,筛选抗性较强的品种。【方法】试验以14个美洲南瓜品种为试材,基于病情指数、抗性划分标准和生理指标测定了不同南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效果,并筛选出抗病品种。【结果】筛选出抗病品种1个、中抗品种5个、感病品种6个和极感品种2个。抗病品种叶片中脯氨酸(Pro)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蜡质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可溶性蛋白(SP)含量低于感病品种,其中蜡质含量、MDA含量、Pro含量、PAL含量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关系,SP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蜡质含量、SP含量、Pro含量、PAL含量、MDA含量均可作为美洲南瓜白粉病抗性品种抗性评价指标。根据病情指数和生理生化指标,JPG2015-44和JPG2015-12为美洲南瓜白粉病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接种疮痂病菌后生理特性的变化,为辅助培育马铃薯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马铃薯抗病品种垦薯1号和感病品种荷兰15号感染疮痂病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抗性马铃薯品种块茎感病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丙二醛的变化规律。【结果】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 POD、PPO、SOD、丙二醛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接种后抗病品种POD、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疮痂病菌侵染马铃薯块茎后SOD活性处于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感病品种酶含量高于抗病品种。接种疮痂病菌促进了抗、感品种中MDA含量的升高,且感病品种中MDA的含量始终高于抗病品种。【结论】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块茎中POD、SOD、PP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抗病品种块茎内POD活性和PPO活性在接种前后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感病品种在块茎内POD活性、PPO活性相对较低,说明块茎中POD活性和PPO活性在马铃薯品种抵抗疮痂病侵染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感病品种接种前后的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抗病品种,接种后抗、感品种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疮痂病菌可诱导感病品种中SOD活性增加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抗性马铃薯块茎接种疮痂病菌后,抗、感品种中MDA含量有所升高,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表明感病品种细胞和生物膜被破坏的更严重。综上所述,接种疮痂病菌后,POD活性、PPO活性、SOD活性、MDA含量可作为筛选马铃薯抗疮痂病品种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开展了3个不同抗性花生品种经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 Hori)胁迫后O2-、MDA含量和防御酶系含量变化的测定,分析其与品种抗病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花生品种接种褐斑病菌1~15 d内,O2-和MDA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对O2-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7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5 d达到最大值;对MDA含量而言,粤油7号9 d达到最大值,花育20号9 d达到最大值,鲁花11号13 d达到最大值。接种病菌后叶片中CAT、SOD、POD、PAL和PPO的含量对比分析表明,鲁花11号最高,花育20号次之,粤油7号最低;3种花生品种受侵染后病情指数与防御酶含量均呈负相关,且SOD及PAL含量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花生褐斑病菌侵染后,叶片内氧阴离子及MDA暴发时间和含量变化与花生品种抗性密切相关,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应答时间越迅速,叶片细胞遭受破坏越小,细胞功能丧失越少;不同花生品种对褐斑病抗性水平存在差异,褐斑病菌胁迫可引起花生叶片防御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且抗性越强的花生品种防御酶含量越高;SOD和PAL含量可作为鉴定花生对褐斑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抗性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雾法研究抗病品种‘贺油13’、感病品种‘泉花10号’接种疮痂病菌后其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在接种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抗病品种其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其对照,而感病品种与其对照相比均有所下降,说明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植株抗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抗感花生品种接菌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其对照,但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的峰值出现的要早,表明感病品种对病菌的侵染较敏感,品种的抗病性与对病菌侵染的反应呈负相关。接菌后抗感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与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降低的幅度相对较小;花生叶片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其相应的对照相比,接种后抗病品种的CAT和POD活性表现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保护酶在花生对疮痂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接种后2个品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有所增加,表明其质膜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产量结果研究表明,接菌后抗、感品种均有所减产,但感病品种‘泉花10号’减产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9.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采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黄萎病抗病和感病品种的棉苗后,测定棉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陕7191对病菌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中棉19;接种毒素后2品种棉苗叶片SOD活性都降低,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升高较快,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而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上升;2品种PAL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接种后抗病品种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2品种MDA和木质素含量均增多,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幅和增量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0.
选用抗菌核病油菜品种中R-888、宁RS-1、783和感病品种宁油7号、晚油早、矮架早为试验材料,于盛花期接种(均设对照),发病后取较完整的功能叶,测定几个生理生化性状。结果表明:在菌核病影响下,抗、感病品种油菜的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游离氨基酸(FAA)总量、电导率大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有所改变;其中脯氨酸(Pro)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感病品种;而丙二醛(MDA)含量、游离氨基酸(FAA)含量、电导率大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表现为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大于抗病品种。各性状与其抗病性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籽用南瓜苗期接种辣椒疫霉菌对POD、PPO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对29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后,对抗性不同的籽用南瓜材料进行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健康植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抗、感品种中差异不明显;病菌侵染后POD活性在感病材料中增长幅度大于在抗病材料中的增长幅度,但感病品种酶活性下降的幅度比抗病品种下降的快;PPO活性在抗病材料中的增长幅度大于在感病材料中的增长幅度。接种后POD、PPO活性均是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与抗病性呈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抗病品种(BT-1)、感病品种(N6)的玉米幼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串珠镰刀菌诱导下玉米幼苗POD、SOD活性、O2·-产生速率以及MD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O2·-产生速率和MDA的含量增大,抗病品种均高于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的O2·-产生的速率峰值出现早且高,接种36 h达到高峰,且是对照的5.8倍;抗病品种SOD酶活性变化明显,且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POD活性增加,感病品种活性增幅高,高于抗病品种。说明抗感玉米品种接种串珠镰刀菌后,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与活性氧的产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抗感玉米植株在病原菌胁迫下其不同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生产上可用的油菜菌核病抗性品种。[方法]采用自然接种法对30个安徽主栽油菜品种进行抗菌核病鉴定和利用评价。[结果]在鉴定的30个品种中,抗病、中感、感病和高感4个抗感类群分别占品种数的10.0%、76.7%、10.0%和3.3%,中感以上品种占80.0%,没有高抗类型。最感病品种为秦优10号,最抗病品种为沣油792F1。[结论]为合理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6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叶片中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较对照增加,总体而言抗病品种叶片中SOD活性总体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较对照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抗病品种相反.  相似文献   

15.
西瓜不同品种苗期人工接种炭疽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瓜苗期炭疽病抗性与叶片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以抗性不同的西瓜品种西农八号、M08(抗病品种)和红小玉、玲珑王(感病品种)为材料,在苗期用1×106mL-1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于接种当天(接种前)及接种后第2,4,6,8天,对西瓜叶片中与抗性有关的POD、PPO活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西瓜炭疽病抗性与叶片组织中POD、PPO活性以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密切相关。接种炭疽病菌后,各品种西瓜叶片组织中POD和PPO活性都显著提高,抗病品种POD和PPO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接种后各西瓜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但感病品种峰值出现时间较抗病品种早。【结论】不同抗性西瓜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与POD、PPO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比较赤霉菌粗毒素液或外源SA预处理抗病和感病小麦幼苗不同时间,叶片活性氧代谢变化.结果表明: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 h后,O2-产率先增加后降低,感病品种(川麦28)H2O2含量逐渐增加;用外源SA预处理小麦幼苗叶片2 h后再用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 h,抗、感病品种的O2-产率和H2O2含量均明显提高,且抗病品种(89107)先于感病品种达到其峰值,粗毒素液处理24 h后抗性品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比感病品种的高.抗病品种PAL活性变化对SA预处理响应强烈.SA可能作为信号分子之一,诱发小麦幼苗对赤霉菌粗毒素液产生一定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17.
用32P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抗性油菜品种3叶期及盛花期感染菌核病后磷素吸收与转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磷素向着生长旺盛部位转运;接种后植株磷素吸收增强而且磷素向着接种叶富集,感病品种甚于抗病品种;经相关性分析,第2位叶(接种叶)、第3位叶磷素放射性活度提高幅度显著且与抗性成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磷素的吸收、转运与抗性有密切的关系。在盛花期,花果中磷素放射性活度呈上升趋势,宁RS-1和宁油7号叶中的磷素放射性活度都先上升后下降,但前者上升的幅度较大,而且后期下降缓慢;宁油7号茎中的磷素放射性活度呈稳定下降趋势,而宁RS-1表现为先上升后又下降。这说明抗病材料有较强的生理活性来抵抗病害。  相似文献   

18.
比较赤霉菌粗毒素液或外源SA预处理抗病和感病小麦幼苗不同时间,叶片活性氧代谢变化。结果表明: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h后.O2^-产率先增加后降低,感病品种(川麦28)H2O2含量逐渐增加;用外源SA预处理小麦幼苗叶片2h后再用赤霉菌粗毒素液处理小麦幼苗根部2—48h,抗、感病品种的O2^-产率和H2O2含量均明显提高,且抗病品种(89107)先于感病品种达到其峰值,粗毒素液处理24h后抗性品种保护酶(SOD,CAT和POD)活性比感病品种的高。抗病品种PAL活性变化对SA预处理响应强烈。SA可能作为信号分子之一,诱发小麦幼苗对赤霉菌粗毒素液产生一定的系统抗性。  相似文献   

19.
对黑胫病表现不同抗性的两烟草品种接种黑胫病菌后,对其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后抗性品种的SOD活性水平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差异较小,CAT活性水平低于对照,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感病品种的SOD和CAT水平明显高于未接种的对照,MDA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较小.接种后抗病品种的SOD和CAT活性明显低于感病品种,而抗病品种的MDA含量却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20.
芸芥(Eruca sativa Mill.)对菌核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对芸芥和甘蓝型油菜进行苗期菌丝块接种鉴定和花期带菌牙签鉴定表明,芸芥品种总体抗性水平高于甘蓝型油菜。所鉴定的32个芸芥品种中,抗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68.8%,感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31.2%,没有中感和高感品种。所鉴定的3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中,抗病品种10个,占供试品种的31.3%,感病品种22个,占供试品种的68.8%。在芸芥中有毛类型与无毛类型有一定差异,有毛类型抗性较强。当接种菌核菌后,芸芥体内酚类物质含量迅速增加,36h后达较高水平,以后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