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白甲鱼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白甲鱼这一珍稀鱼类资源,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及人工驯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白甲鱼适应温度范围0~38℃,最适摄食生长温度20~28℃;在池养条件下,溶氧量为3 mg/L以上,PH值范围为6.5~8.5,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能够正常摄食生长,与鲤、鲫等鱼类相比其生长速度较快.在水温20~25℃条件下,鱼种的尾日增重为0.205 g/(尾·d).野生白甲鱼,可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淡水名优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2.
岩原鲤生物学特性及驯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岩原鲤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驯养技术试验,结果:岩原鲤生长适宜温度范围4~36℃,最适生长温度18~30℃,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能正常摄食生长,但与其他养殖鱼类相比其生长速度较慢。亲鱼在池塘养殖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并达性成熟。表明,岩原鲤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成熟,可人工繁殖苗种,进行商品化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斑点叉尾原产于美洲,198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因该鱼肉质优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耐低氧、抗病能力强、易起捕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者的欢迎,是适合贵州省广泛推广的养殖品种之一。 1 斑点叉尾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习性   斑点叉尾是一种淡水温水性鱼类,适温范围0~38℃,盐度范围0.1~8‰;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繁殖温度18~30℃;溶氧在3 mg/L以上,pH为6.5~9.0,可正常生长。喜欢在弱暗光条件下集群摄食且贪食,具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性。 1.2 食性与生长   斑点叉尾属杂食性,体长4.5 cm以下的鱼苗阶段主要以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食;当体长达4.5 cm以上,除继续摄食浮游动物外,还吞食底栖动物如摇蚊幼虫、水蚯蚓等,以及人工配合饲料。当体长达10 cm左右,食性与鲤、鲫鱼基本相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1龄鱼可达1 000 g/尾左右。  相似文献   

4.
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属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竹鲤、竹柏鲤岩鲫.其身体长形、侧扁,中部稍高,体背灰黑色,体侧深绿带灰褐色,腹面浅灰白色,各鳍条及鳃盖呈浅粉红色.该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栖息于水的中下层,适宜生长水温20℃~30℃.温度上升到13℃开始摄食,25℃~30℃吃食旺盛,生长最快.它食性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各类商品饲料,具有个体较大、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肉嫩味美等优点,是一种养殖前景很好的淡水名优鱼类.  相似文献   

5.
柳富荣 《湖南农业》2005,(10):16-16
中华倒刺鲃瞩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竹鲤、竹柏鲤、岩鲫。其身体长形、侧扁,中部稍高,体背灰黑色,体侧深绿带灰褐色,腹面浅灰白色,各鳍条及鳃盖呈浅粉红色。该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栖启、于水的中下层,适宜生长水温20℃~30℃。温度上升到13℃开始摄食,25℃~30℃吃食旺盛,生长最快。它食性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各类商品饲料,具有个体较大、生长速度较快、抗病力强、肉嫩味美等优点,是一种养殖前景很好的淡水名优鱼类。  相似文献   

6.
花鲈鲤是抚仙湖特有土著肉食性鱼类,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繁育试验,对维护抚仙湖鱼类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2008年以来,收集抚仙湖捕捞所获花鲈鲤28尾,在池塘条件下开展花鲈鲤人工驯养试验,驯养成活12尾。通过多年驯养培育,目前驯养培育的花鲈鲤已达到性成熟,为下一步开展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温度对葛氏鲈塘鳢摄食和生长的影响,测定4、8、12、16、20、24和28℃条件下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结表明,在温度范围内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范围分别是2.36%~19.72%和-0.962%/d~3.009%/d。温度对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4~24℃条件下,葛氏鲈塘鳢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4℃条件下达到最大值,温度继续上升至28℃时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葛氏鲈塘鳢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24℃。  相似文献   

8.
张建明  姜华  田甜  姜伟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6):1369-1377
[目的]掌握齐口裂腹鱼、鲈鲤和白甲鱼3种鱼类的生长规律,为其人工增养殖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遵循自然水温变化规律的条件下,采用流水单养模式,分别定期测量齐口裂腹鱼、鲈鲤和白甲鱼的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指标,研究分析这3种鱼类1龄幼鱼的周年生长特性.[结果]齐口裂腹鱼周年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6%/d~1.54%/d,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09%/d~0.75%/d;鲈鲤周年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0%/d~1.62%/d,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02%/d~0.50%/d;白甲鱼周年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1%/d~2.20%/d,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3%/d~0.64%/d.白甲鱼在水温月均值大于20.0℃时(6—10月),其体质量增长较快,增幅较大;在水温月均值小于20.0℃时(11月—翌年3月),其体质量增长趋势相对较缓和,增幅较小.鲈鲤和齐口裂腹鱼的体质量周年增幅相对平缓,仅在水温月均值21.9~23.9℃时(5—6月)表现出相对较快的生长趋势.齐口裂腹鱼体长与体质量的拟合方程为y=0.0202x2.9217(R2=0.9778),异速生长系数(b)为2.9217;全长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y=1.0608x+1.7741(R2=0.9782).鲈鲤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方程为y=0.0195x2.8679(R2=0.9925),b为2.8679;全长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y=1.1133x+1.1829(R2=0.9879).白甲鱼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方程为y=0.0346x2.7749(R2=0.9919),b为2.7749;全长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y=1.2763x-0.2455(R2=0.9969).[结论]齐口裂腹鱼、鲈鲤和白甲鱼的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周年生长状况良好,其中以白甲鱼周年生长最快,齐口裂腹鱼次之,鲈鲤生长较慢;3种鱼类生长的最适水温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其周年生长特性的规律,分阶段和分季节优化3种鱼类的投喂策略,促进其快速生长和营养供给,为增殖放流及物种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鲇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鲇Parasilurus asottts L仔鱼摄食和生长试验的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18~2l℃)条件下,鲇仔鱼6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22%;8日龄卵黄囊消失,此时饥饿仔鱼的摄食率最大(74%);混合营养期为6~8日龄,耐饥饿临界点(PNR期)发生在9~10日龄。鲇仔鱼14日龄时已开始吞吐人工饲料,但不能较好地摄食;到19日龄时,能较好地摄食生长。在22~28℃下,鲇仔鱼的生长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差异不显著,表明该温度范围适合仔鱼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考查有氧运动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 和厚颌鲂Megalobramapellegrini 幼鱼生长能力和白肌纤维组织学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3种鲤科鱼类各自非训练组和 训练组[1bl/s(体长/秒),历时48d]的摄食率、生长率、白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等参数.结果显示训练组中华倒刺鲃 幼鱼的摄食率、特定体质量生长率和特定体长生长率显著大于其非训练组(p<0.05),但饲料效率、白肌纤维直径 和密度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岩原鲤和厚颌鲂幼鱼的摄食率、饲料效率、特定体质量生长率、特定体长 生长率、白肌纤维直径和密度等参数与各自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有氧运动训练对3种鲤科鱼类摄食 和生长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有氧运动训练条件下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反应与其白肌纤维组织结构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1.
<正>罗非鱼,属热带鱼类,俗称非洲鲫鱼,隶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罗非鱼属。原产于非洲,有600多种,在我国主要被养殖的有15种,属于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鱼体大小有点类似于鲫鱼,鳍条多荆似镢鱼。耐高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罗非鱼食性杂且贪食,摄食量大,以幼鱼期生长最快。其生长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生长温度16℃~38℃,最适宜温度22℃~35℃。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快、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使用广西水产研究所池塘人工驯化饲育三年的天然西江三角鲤亲鱼1676尾,采用经筛选的鱼类敏感药物(PG、LHRH-A2、HCG)单一或混合催产的方法,在2002~2005年,先后进行了10批共600组的西江三角鲤人工繁殖试验。收集受精卵795.5万粒,在水温20.0~28.5℃条件下,利用环道池孵化出稚鱼680.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6%。并使用日产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自授精卵至稚鱼破膜而出的发育全过程,拍摄了各个阶段胚胎发育的图谱16幅。培育出2.5cm以上鱼种631.7万尾,平均成活率达92.8%。  相似文献   

13.
使用广西水产研究所池塘人工驯化饲育3年的天然三角鲤亲鱼1676尾,采用经筛选的鱼类敏感药物(PG、LHRH-A2、HCG)单一或混合催产的方法,在2002-2005年,先后进行了10批共600组的三角鲤人工繁殖试验。收集受精卵795.5万粒,在水温20.0~28.5℃条件下,利用环道池孵化出鱼苗680.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6%。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自受精卵至鱼苗破膜而出的发育全过程,拍摄了各个阶段胚胎发育图谱。培育出2.5 cm以上鱼种631.7万尾,平均成活率达92.8%。  相似文献   

14.
1 根据季节、天气选择捕捉机遇甲鱼为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适于甲鱼摄食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3℃,最适温度范围25~30℃,这种温度下,甲鱼摄食旺盛;20℃以下摄食下降;15℃停止摄食;10~12℃时进入冬眠,伏于水底泥中不食不动;当超过33℃时,甲鱼的摄食能力也减弱.一般的规律是:立夏以后,甲鱼开始咬钩;小满至立秋最活跃;寒露以后就钓不到甲鱼了.  相似文献   

15.
使用广西水产研究所池塘人工驯化饲育3年的天然三角鲤亲鱼1676尾,采用经筛选的鱼类敏感药物(PG、LHRH-A2、HCG)单一或混合催产的方法,在2002-2005年,先后进行了10批共600组的三角鲤人工繁殖试验。收集受精卵795.5万粒,在水温20.0~28.5℃条件下,利用环道池孵化出鱼苗680.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6%。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自受精卵至鱼苗破膜而出的发育全过程,拍摄了各个阶段胚胎发育图谱。培育出2.5 cm以上鱼种631.7万尾,平均成活率达92.8%。  相似文献   

16.
<正>罗非鱼,属热带鱼类,俗称非洲鲫鱼,隶属于鲈形目,鲈形亚目,丽鱼科,罗非鱼属。原产于非洲,有600多种,在我国主要被养殖的有15种,属于中小型鱼类,它的外形、鱼体大小有点类似于鲫鱼,鳍条多荆似镢鱼。耐高盐、低氧、一般栖息于水的下层。罗非鱼食性杂且贪食,摄食量大,以幼鱼期生长最快。其生长速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生长温度16℃~38℃,最适宜温度22℃~35℃。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快、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面掌握鲈鲤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为其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18.5~21.9℃水温条件下,利用人工繁殖孵化获得的鲈鲤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鲈鲤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并确定鲈鲤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PNR).[结果]饥饿对鲈鲤仔鱼全长、体长、体高及肛前长等生长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对眼径和鳔等组织器官发育也有明显影响.鲈鲤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时仔鱼卵黄囊基本消耗殆尽,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维持5 d.鲈鲤仔鱼5日龄开始摄食外源性营养,初次摄食率约20%,随后逐步提高,至13日龄时达最高值(100%),之后开始下降,在17日龄时下降至40%,低于最大初次摄食率的50%.根据PNR定义,即17日龄是鲈鲤仔鱼的PNR.在5~11日龄期间(饥饿7 d内),鲈鲤仔鱼的初次摄食强度和摄食能力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日龄后(饥饿7 d以上)则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迅速下降趋势.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在17日龄(饥饿13 d)时剧增,到18日龄(饥饿14 d)时其累计死亡率达88.00%,而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仅为14.75%;至19日龄(饥饿15 d)时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高达100.00%,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仍为14.75%.饥饿组鲈鲤仔鱼的50.0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8日龄,即在PNR出现之后.[结论]在18.5~21.9℃水温条件下,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为5 d,PNR发生在17日龄.鲈鲤仔鱼可在5日龄后开始投喂,最佳投喂时间为8日龄,但最晚投喂时间不宜超过13日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在不同温度(16、20、24℃)下摄食孔石莼Ulva pertusa的碳收支,对3种规格(S组为1.2 g±0.1 g,M组为4.0 g±0.3 g,L组为8.5 g±1.1 g)岩虫的碳收支吸收和利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和体质量对岩虫摄食碳有显著性影响(P0.05),碳摄食率在温度为20℃时达到最高;同一温度下,岩虫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可用关系式COC=a Wb来表示,b值范围为-0.47~-0.89;岩虫对碳的吸收率整体达到了50.2%~76.9%,以温度20℃时最高,显示了岩虫对孔石莼有较高的吸收率;各温度下,随体质量的增加岩虫最小碳需求量减少,S组与M、L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温度为16~24℃时,由呼吸和排泄消耗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最大,为47.3%~64.9%;生长累积的碳占摄食碳的比例在20℃时最高,范围为19.1%~44.1%。研究表明,岩虫在20℃时有较高的碳摄食率和碳积累率,可以为岩虫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纯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p H值、温度、光照、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马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Deighton);病原菌生长较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20%地锦植物煎汁的PDA培养基,适宜p H值为6.0~7.0,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光照条件为全黑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花鳗鲡的养殖效益.[方法]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条件下,探讨不同温度对花鳗鲡日增重、摄食率及特定生长率的影响.[结果]规格为(197.62±7.98) g/ind的花鳗鲡摄食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5~29.5℃,在适温范围内的最大日增重为1.831 g/d,最大摄食率为0.738%/d,最大特定生长率为0.831.规格为(451.49±12.78) g/ind的花鳗鲡摄食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5 ~29.5℃,在适温度范围内的最大日增重为2.860 g/d,最大摄食率为0.659%/d,最大特定生长率为0.588.[结论]花鳗鲡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8.5 ~2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