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寻西藏大花黄牡丹雄蕊瓣化的原因。【方法】对西藏大花黄牡丹雄蕊瓣化植和正常植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的分析,同时获得大量表达差异的unigene序列,通过GO和KEGG通路分析进行比对。【结果】西藏大花黄牡丹正常株与变异株在长枝长度上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在长枝茎粗上有显著性差异,在短枝长度和茎粗上没有显著性差异。GDSL esterase/lipase At1g54790、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 2个基因参与雄蕊瓣化。【结论】最有可能的是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基因参与大花黄牡丹雄蕊瓣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进行评价,揭示该种是否适合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方法】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采自西藏林芝和山南地区5个居群的混合种子以及2个居群的单株进行了油脂成分分析。【结果】大花黄牡丹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86.32%),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林芝地区4个居群油脂成分接近,各脂肪酸成分显著高于山南居群;居群内单株油脂成分林芝1号居群内部无差异,山南居群内部差异明显。【结论】野生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和组成与其他栽培种油用牡丹差异较大,油酸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较低,更有利于保存,大花黄牡丹可以作为油用牡丹开发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西藏大花黄牡丹生境概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西藏林芝、米林两县的大花黄牡丹调查发现,大花黄牡丹通过长期的进化,对高海拔、半干旱半湿润生境有了很强的适应能力。它是一种抗旱能力较弱的植物,对环境中的水分依赖性较大;在原生境下大花黄牡丹的天然更新能力强,但在人为破坏的生境中,天然更新明显受到抑制;人为砍伐不会导致大花黄牡丹致濒,相反,砍伐可以促进新芽萌发生长。大花黄牡丹为喜光植物,种子在半湿润半遮阴的条件下萌发生长良好;大花黄牡丹盛花期有侧方遮阴时开花效果更好。大花黄牡丹的萼片数3~5片不等,苞片数5~6片不等,有中间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西藏大花黄牡丹生物学与生态学特点,总结了其资源保护措施,并提出资源开发利用建议,以期有效保护西藏大花黄牡丹这一濒危植物。  相似文献   

5.
以滇牡丹和大花黄牡丹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者间花特征和访花昆虫的变化及表型选择。结果表明:1访花昆虫主要类群包括蜂、蝇、蚁、蚊、蝶类。2大花黄牡丹中蝇类分别与花萼宽、花瓣长、花瓣宽、苞片宽呈极显著正相关,蝶类与苞片长、蜂类与花萼宽呈极显著负相关。3滇牡丹中蚊类与花瓣宽、蚁类与花瓣数、雌蕊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蜂类与花瓣数,蝇类与花瓣宽、苞片长、苞片宽,蚁类与花萼长呈极显著负相关。4通过种子数来进行的雌性适合度估计表明:大花黄牡丹中雌蕊数多的植株适合度大。滇牡丹中花瓣越长适合度越大。我们的研究表明:昆虫对花特征的喜好不同,导致其选择差异,植物花特征与访花昆虫的选择变化具有密切联系,通过雌性适合度估计得到的访花昆虫喜好与实际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花黄牡丹是西藏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区狭窄,分布区面积不足10 km2;数量少,仅有6000~7000丛(株).在大花黄牡丹自然分布的3个区域共设置17个样地,进行野外数据调查和种群统计,获得3×17的原始矩阵,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和点格局分析进行个体分布格局的判定分析.结果表明:大花黄牡丹表现为集群分布类型,个体往往在林缘、林窗才能正常生长,其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导致大花黄牡丹仅在河谷地带林分林窗或林缘分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滇牡丹花蕾与花粉粒发育间的相关性,建立外观形态与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间的关系,为后期取材提供参考;筛选出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以期建立滇牡丹雄蕊的再生体系。【方法】以红色滇牡丹硬蕾期和透色期的花蕾为研究材料,通过石蜡切片加光学显微观察的途径确定各阶段花粉粒的主导发育时期;结合MS固体培养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质量浓度对滇牡丹雄蕊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1)红色滇牡丹花蕾直径10~17 mm且尚未透色的Y2-Y4阶段,其花粉粒主导发育时期是单核中期;花蕾直径12~15 mm且透色面积小于30%的T1-T2阶段为单核靠边期,花蕊直径15~19 mm且透色面积大于30%的T3-T4阶段为双核期。(2)滇牡丹雄蕊的最佳消毒方式为花蕾经流水冲洗30 min后,使用1%次氯酸钠消毒8 min。(3)滇牡丹雄蕊的最佳诱导时期为单核靠边期。(4)雄蕊愈伤组织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0.5 g·L-1PVP;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5 mg·L-1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开发西藏大花黄牡丹资源,分析其花朵的氨基酸组成与矿质元素等营养价值。【方法】以西藏米林县彩米村、扎贡沟、邦仲村和雪卡沟4个居群的花朵为材料,利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其氨基酸进行检测,通过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并测定了花中K、Ca、Mg、Mn、Zn、Fe、Cu、Se和B等9种营养元素和Cd、Pb 2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4个居群均含有17种氨基酸(含7种必需氨基酸)和上述矿质元素,氨基酸总量为94.36~128.97g/kg,扎贡沟居群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居群,其K、Ca、Mg、Mn、Fe和B含量在4个居群中均处于较高含量水平。大花黄牡丹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2.47%~35.08%,接近WHO/FA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模式。药效氨基酸含量达到氨基酸总量的63.69%~65.62%,而鲜味氨基酸含量则达到氨基酸总量的27.77%~30.09%。4个居群花朵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分别为67.21、67.15、66.85和66.61,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Cd和Pb两种重金属元素也符合相关标准。【结论】大花黄牡丹花朵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相关特性,找到较好的生根技术.【方法】以大花黄牡丹种子为试验材料,检测种子安全含水量、种皮透水透气性及种子中萌发抑制物存在部位,并用不同的激素处理种子以促进生根.【结果】大花黄牡丹种子的安全含水量为12.98%;种皮具有一定的透水透气性障碍;种皮粗提液对白菜籽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胚乳粗提液对白菜籽的萌发几乎无影响;种子生根前的胚粗提液对白菜籽萌发影响较大,种子生根及萌发后胚粗提液对白菜籽萌发的影响较小;500mg/L赤霉素浸种24h,可以有效促进大花黄牡丹种子生根.【结论】抑制大花黄牡丹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是种皮和胚中存在大量抑制物质;赤霉素能解除其部分休眠,促进种子生根.  相似文献   

10.
滇牡丹种群与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牡丹的种群与生态环境现状,选择了6个滇牡丹天然分布区,对滇牡丹的生态环境、生长情况及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滇牡丹生态环境复杂,6个样地内有关滇牡丹的分布格局、人为干扰程度、滇牡丹的数量与年龄结构及覆盖程度均有较大差异;18个样方内共发现69种植物,分属于31科45属,科属的组成比较分散;适度的人为干扰有利于滇牡丹的生长与繁殖,但严重的人为干扰会使滇牡丹的一些天然种群消失.  相似文献   

11.
芍药与牡丹远缘杂交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探明牡丹与芍药远缘杂交结实率低的原因为目标,以芍药‘朱砂判’为母本,以牡丹‘凤丹白’、‘岛大臣’、‘正午’、‘姚黄’为父本,并以芍药品种‘Kansas’为对照父本进行人工杂交,采用培养液培养法测定父本花粉萌发率,用苯胺蓝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父本花粉在母本柱头上萌发及花粉管生长的过程。结果显示:‘朱砂判’在开花第4天为最佳授粉期;离体状态下花粉萌发率由高到低为‘Kansas’、‘岛大臣’、‘凤丹白’、‘姚黄’、‘正午’;‘岛大臣’及‘Kansas’作父本的组合花粉管能够到达子房,其他组合花粉管都未到达子房,并观察到一些异常的花粉管形态,花粉管生长过程中还伴随着一系列胼胝质反应。表明受精前障碍是影响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4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分析,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40个野生滇牡丹群体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野生滇牡丹40个群体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其花粉有较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群体的花粉赤道面观多为长球形,少数为超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萌发器官具三拟孔沟,外壁纹饰形态多样,可分为小穴状、穴状、网状、粗网状、皱波-网状、皱波状等.按照数量分类学性状对40个群体进行了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合表型性状...  相似文献   

15.
赤峰地区紫斑牡丹的引种与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甘肃兰州引入赤峰地区紫斑牡丹11个品种的2年生嫁接苗和5年生实生苗,进行了3年驯化栽培与适应性观察,并与中原牡丹‘洛阳红'对比,开展了抗寒性研究.结果表明:1)紫斑牡丹能够适应赤峰地区的气候环境,经适当防寒后能够止常露地越冬生长,其生长量从引种后第2年迅速增加,第3年除个别品种外均能正常开花,与原产地相比,萌动期(3...  相似文献   

16.
牡丹绿化油用品种繁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述及绿化油用的牡丹品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和立地造林措施。‘凤丹’和紫斑牡丹抗逆性强,具有抗旱关键基因DREB2A、WRKY和XET,而‘凤丹’适应性更广。牡丹籽油在5个种和芍药2个居群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4%以上,其中‘凤丹’、紫斑牡丹、牡丹、四川牡丹的α-亚麻酸和大花黄牡丹的油酸含量超过40%,食品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凤丹’种籽发育根据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差异划分为3个时期,即有丝分裂期、细胞扩展与物质积累期和成熟期,α-亚麻酸合成关键基因为SAD、FAD2/FAD6和FAD3;其繁殖栽培与管理技术对绿化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芍药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品种演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芍药常见的 7个类型共 15个品种的花粉大小、形态、表面纹饰等特征进行了显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个体之间花粉粒外壁纹饰的细微结构是一致的,不同品种之间花粉粒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同一类型不同花色品种的花粉表面纹饰演化趋势与花色进化顺序基本一致;不同类型之间花粉纹饰与花型无相关性,花型演化顺序与其花粉纹饰的演化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8.
周群  徐夙侠  王振 《农学学报》2020,10(5):48-57
采用扫描电镜对三角梅42个品种的花粉形态作观察,参考已发表的三角梅花粉育性的数据,探究花粉形态和花粉育性的联系。采集42个三角梅品种的花粉,人工干燥后进行电镜形态观察,采集3000倍下的近极面观、远极面观、赤道面观、侧面观以及10000倍下的外壁网脊等图片,确定三角梅不同品种花粉的整体外观形态。测定花粉的大小、萌发沟数量,对比不同品种和不同花粉部位的芽突数量。三角梅花粉呈现单侧凹陷、单侧突出的凸饼状结构,三角梅不同品种的花粉粒直径在21.64~31.14 μm之间。少数品种的萌发沟有3个,萌发沟少于3个的品种主要集中于花粉育性低的品种中。花粉表面网脊状褶皱,褶皱上芽突数量不等,不同品种有所差别。芽突数量与植株花粉育性关系密切,花粉育性高的品种花粉表面芽突数量多于花粉育性低的品种。花粉粒表面芽突数量减少,降低三角梅花粉的附着能力,这有可能是导致该品种花粉育性极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贮藏温度及时间对百合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2种野生百合和6种百合栽培品种的花粉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贮藏时间及对百合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合种(品种)问新鲜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野生百合花粉生活力高于栽培品种.低温能延长花粉的寿命.室温条件下贮藏25 d后百合花粉活力已接近0;4℃贮藏75 d后,2种野生百合和‘普瑞头'花粉的活力仍在2.7%以上;-20℃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