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间歇畦灌灌水技术及其节水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歇畦灌是一种节水型改进地面灌水新技术。本文就其影响间歇畦灌灌水质量的技术参数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并对间歇畦灌的节水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获得最大灌水均匀度的技术参数最佳组合方案,发现了间歇畦灌节水主要是由于前次供水期间表层土壤形成致密层、土壤渗吸率下降、田面糙率变小等,在相同条件下,间歇畦灌比连续灌节水21%,灌水效率提高18.5%。  相似文献   

2.
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专题“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中,取得了地下滴灌技术应用研究、波涌灌溉技术应用研究和水平畦田灌水技术应用研究等3项重大科技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下滴灌专用灌水器和波涌灌溉设备的研制开发、利用田间小区试验和 值模拟方法研究各种灌水技术的田间灌水设计参数和田间适宜条件、激光控制土地精细平整技术的应用、不同平地方法间的组合应用模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上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些成果的取得,为我国田间节水灌溉的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对提高我国地面灌溉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机械灌溉节水技术问答(Ⅰ)张佑墉沈阳市和平区文体路18号343信箱(110003)[1]何谓机械灌节水技术?答:机械灌溉节水技术是在机械灌溉农田中,以最少或较少灌水量的投入,获得最多或较多农产品的产出,从而提高单位灌水量利用率的一种灌溉技术。机械灌溉...  相似文献   

4.
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甘肃省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对于喷灌、滴灌、渗灌及波涌灌几种方式下,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灌溉节水机理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这两种作物的节水性和生育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降雨、灌溉水量和前期土壤特性一定的情况下,在喷灌、滴灌、渗灌及波涌灌几种节水灌溉技术中,渗灌的节水性最好,依次为滴灌、喷灌、波涌灌。小麦和玉米在渗灌条件下产量比滴灌、喷灌和波涌灌都高,小麦渗灌产量比滴灌增加7.6%,比喷灌增加13.1%,比波涌灌增加22.4%。玉米渗灌产量比滴灌增加1.3%.比喷道增加6.3%。  相似文献   

5.
间歇灌,又称波涌灌,这种新的地面节水灌水技术的出现,使土壤入渗规律的研究分为土壤连续入渗规律和间歇入渗规律两方面的研究。间歇入渗条件下,土壤入渗规律除受连续入渗的影响因素制约外,还受构成其特殊灌水过程的灌水技术参数的影响。影响因素的增加,加之野外土壤条件的时、空变异性,决定了间歇入渗试验工作量大,且具有更大的复杂性。为提高成果精度和工作效率,笔者根据1991年冬季和1992年春季在陕西关中宝鸡峡灌区灌溉试验站进行的141组一维土壤连续和间歇单点入渗试验实践,介绍了用双套环入渗仪进行单点间歇入渗试验的方法,提出了提高土壤间歇入渗试验精度的可行措施,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面节水灌溉新技术——波涌灌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波涌灌溉是我国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地面节水灌溉新技术 ,我区自 1998年开始 ,在中国水科院水利所的技术支持下 ,引进该项技术和设备。并由水利厅水管总站、科教处申报立项《波涌灌节水新技术大面积示范应用研究》 ,项目实施于 1999年至 2 0 0 1年。分设在巴州水管处和昌吉州水管总站的 4个试验示范区进行。波涌灌是一种新型的地面灌水方法 ,它采用低水头流量 ,快速推进 ,间断式向沟或畦放水 ,与传统连续灌水相比 ,灌水不是一次性放至沟或畦末端 ,而是分周期性地由首部灌至末端。因此 ,在完成沟 (畦 )灌水的过程中 ,将包括几个放水和停水过程 ,…  相似文献   

7.
6 .3 波涌灌溉设备波涌灌又称涌流灌或间歇灌。是地面灌溉的重大发展 ,2 0世纪 70年代源于美国 ,80年代传入我国 ,实践证明它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一种先进技术。6.3 .1 技术原理它和传统沟 (畦 )地面灌溉最大不同处是将低压大流量的灌溉水第一次灌水到沟 (畦 )一定距离后 ,暂停供水 ,使地表面土壤结构改变 ,土块泡碎 ,形成地表土壤致密层 ,导致容重增大而导水率、入渗率及孔隙度减小 ,然后过一定时间 ,再继续向此沟 (畦 )供水 ,流过前段地面时 ,介面流畅 ,灌水推进速度加快 ,渗漏很少。如此在一条沟中分几次间歇反复供水 ,直至灌到近沟端 ,…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采用灌溉──土壤水分──植物系统──小气候系统理论体系,测定间歇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变化、作物生育性状和农田小气候相互关系,定量地提出间歇灌节水高产机理在于土壤表面形成了致密层,沟(畦)土壤表面糙率的降低和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各生育期的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将美国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一种新的地面灌溉方法——间歇灌溉,应用到我国的地面灌溉中来,中国农科院在商丘试区的棉田和麦田中使用改进了的简易人工控制间歇间进行了间歇灌试验。根据这次试验,说明了间歇灌溉的原理和试验方法,介绍了其装置,并从输水速度、灌水量、灌水均匀度、小麦产量这四个方面与连续灌溉进行了比较,以显示其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0.
波涌灌在引黄灌区的节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王立正刘国富张可保(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新乡4530031波涌灌节水效果1.1试验概况1989~1994年,5年间先后进行了6次田间灌水试验。试验地块土壤分别为中壤和重壤两种,既有新耕翻后的第1次灌水,也有耕翻...  相似文献   

11.
间歇畦灌灌水技术及其节水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间歇畦灌是一种了水型改进地面灌水新技术。本文就其影响间歇畦灌灌水质量的技术参数进行了田间正交试验,并对间歇畦灌的节水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了获得最大灌水均匀度的技术参数最佳组合方案,发现了间歇畦灌节水主要是由于前次供水期间表层土壤形成致密层、土壤渗吸率下降、田面糙率变小等,在相同条件下,间歇畦灌比连续节水21%,灌水效率提高18.5%。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揭示波涌灌间歇入渗的影响机制与规律,基于Green-Ampt和Philip入渗模型理论,建立了波涌灌间歇入渗分区模型,将第2供水周期及其后的供水周期内形成的入渗湿润区分别划分为重力势湿润区和基质势湿润区,并阐述了基于间歇入渗过程湿润区的分区入渗理论,通过Green-Ampt模型和Philip模型参数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关于土壤体积含水率增量与累积入渗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一步根据土壤体积含水率增量与累积入渗量之间的线性图形特征,确定了不同分区下各供水周期的水分运动参数,分别为湿润锋面处吸力hf与表征饱和导水率Ks,且各间歇周期供水阶段的hf随着周期数的增大呈减小趋势,最后,利用分区模型将不同供水周期下的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计算值同实测资料相比较,与实际值相比总体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3.6%和8.6%,改进模型的适用性较好,拟合精度较高。因此,该模型可以较准确地描述波涌灌间歇入渗机理,为波涌灌灌水技术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兴法  孙旻昊  刘博 《农业工程》2021,11(10):73-79
波涌灌溉是解决长畦田灌水均匀性低、深层渗漏大等问题较好的措施,但目前我国波涌灌溉推广应用面积并不乐观。通过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地区的大田试验,对2个春小麦品种的长畦田采取波涌灌溉和分段灌溉方式,总结其在西北干旱地区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长畦田波涌灌溉和分段灌溉在民勤小麦生产中是适宜的,可以作为该地区春小麦畦灌时的节水灌溉具体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地区小麦长畦田节水灌溉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蓄流灌溉技术试验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蓄流灌溉技术原理和灌溉方法,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了蓄流灌溉与果树常规沟灌的用水量、土壤水分、土壤湿度、果树生长量,以及与滴灌比较的节水节能分析。分析表明,果树蓄流灌溉方式下土壤湿度适宜,用水经济,节水增产,节能低耗,提高水温,防止病虫害等;灌溉系统田间供水畅通,无深层渗漏水量损失,田间水利用效率和灌水质量提高;灌溉管理操作简单,灌水时间和轮灌周期缩短,灌水作业劳动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5.
新疆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新疆又是绿洲经济,属灌溉绿洲,而绿洲面积仅为全疆土地面积的 4.6%,水是新疆绿洲的命脉。节水灌溉尤为迫切。 1节水灌溉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 节水灌溉是完整的技术体系,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及时按量最佳供水的综合措施。目前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防渗,波涌灌溉,低压管道灌溉,喷灌和微灌等几种。推行节水灌溉,除要解决灌溉系统本身的相关机械以外,重点要解决相关的农业机械化问题: ( 1)管道运输和装卸;( 2)管道的铺放、埋设及收取 ;( 3)地表平整,要求纵向坡度不大于 1.0‰,横…  相似文献   

16.
地面灌水技术中一种新的灌水方法——波涌灌溉(又称涌流式或间歇灌溉),在美国、日本已开始试用。受水利部农水司的委托,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与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科研中心合作,于1989年4月、10月进行了两次波涌灌溉试验研究。第一次在七里营乡刘店村的麦田中进行,  相似文献   

17.
该文利用大田浑水间歇入渗实测资料,研究了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优化的技术要素量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机理,并得出如下结论:(1)波涌灌技术要素对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效果影响很大。在浑水含沙率和泥沙级配组成一定条件下,循环率和周期数过大或过小,浑水间歇入渗效果均较差;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周期数和循环率,使浑水间歇入渗减渗率最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周期数为3,最佳循环率为1/3。(2)浑水间歇入渗减渗性主要是由于供水期间浑水泥沙的不断落淤和间歇阶段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微咸水波涌畦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田间试验结果,对灌溉后土壤剖面和沿畦长方向的水盐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灌水量相同时,灌水结束后波涌灌和连续灌0~100 cm土层含水率在整个畦田上存在较大差别.比较灌水均匀度的结果可知,供水时间为90 min时,N=3,r=1/2,T_(on)=30 min的处理含水率离散程度最小,灌水均匀度最满意.从主根区含盐量的变差系数来看,连续灌明显高于波涌灌,说明微咸水的波涌灌在畦首到畦尾的盐分分布离散程度低于连续灌.因此灌水方式的改变在不增加灌水量的条件下改善了土壤水盐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9.
提高降雨利用率是节约灌溉用水的一种有效途径。提出了一种考虑未来降水的灌溉风险决策方法,以广西青狮潭灌区为例验证这一方法的节水效果。收集了桂林站2013-2014两年早稻和晚稻生育期逐日对未来7d的气象预报数据和相应时段的气象观测数据,推求了两年淹灌和间歇灌溉两种灌溉模式下采用常规灌溉决策和风险灌溉决策的灌溉制度,并分析了风险决策的节水效果。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平均降低灌水量23.5和21.9mm,节水分别为38.3%和6.7%。采用风险决策可以避免因灌后遇雨造成的灌水浪费,从而减少灌溉用水量、排水量以及灌水次数。  相似文献   

20.
涌流灌溉技术及水力自动装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堂 《排灌机械》2000,18(1):36-38
涌流灌溉是一种新型的地面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该文介绍了涌流灌溉具有的节水、节能、投资少、能解决长畦灌水难等优点 ,以及一种涌灌水力自动装置 ,它非常适宜我国目前的灌溉水平 ,是一项值得大力推广的应用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