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雷凌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524-6527
目前,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研究在中国尚处于初创阶段,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进一步研究乡村聚落景观生态学。先对国外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动态做了简要回顾,然后从乡村聚落景观的营建选址、规划布局、植物景观、水口园林景观、建筑及其装饰文化景观、生态评价及预警6个方面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对兴蒙蒙古族乡聚落景观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提出聚落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通过现场勘查记录、居民访谈、走访政府机关等方法对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整体和局部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蒙乡聚落现在保存完好,对于各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67-168
传统聚落景观对研究先民的社会习俗、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聚落景观面临被破坏和吞噬的风险,保护形势十分严峻。GIS技术的引入,对解决聚落景观保护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从传统聚落景观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构建、GIS空间分析等方面对GIS在传统聚落景观保护中的应用进行论述,以期为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聚落景观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象征。在景德镇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茶业聚落景观和瓷业聚落景观两大产业聚落景观的良性互动,形成了景德镇(古代浮梁)地区文化景观的多样发展性。本研究通过对茶业聚落景观和瓷业聚落景观的良性互动,以符号学研究的视角,来构筑古代景德镇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因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魅力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乡村聚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乡村聚落建筑景观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得到演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聚落的乡土民俗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村落是农村自然景观美的点缀,是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重要组成。文章从对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研究现状入手,深入阐释了对其进行更新和改造的必要性,并对改造和设计思路进行了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了怀化市保留较完整的通道县独坡、黄土、坪坦3乡15个典型传统侗寨。研究发现,由于地域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侗民们充分尊重自然,利用场地自然资源和聚落农业生产资源,运用朴素的生态智慧合理选用聚落景观材料。景观材料的选用充分体现“低技术、低成本、低污染、低能耗、低管护”的生态智慧,体现生态、健康、舒适、保健的生态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侗族聚落景观的生态效应失衡,须充分利用传统侗族聚落巨大的再生潜力,调整聚落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发展新型乡土景观材料,使侗族聚落新型景观形态、景观肌理、景观生态效应和原生景观保持一致,构建可持续的健康、养生聚落。  相似文献   

7.
王琼  乔征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10-1612,1628
以关中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地域景观研究为出发点,概述了关中平原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整体形态,并将关中平原地区的乡村聚落景观物质构成要素分为生活性景观设施和生产性景观设施,分别加以介绍。从具体实例分析入手,针对乡村中心景观、乡村院落景观、乡村组团景观、乡村道路景观空间,分析了关中平原地区乡村景观空间形态的变迁,指出目前乡村景观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强调了乡村聚落景观变迁的必然性与调控的紧迫性,并提出了基于地域性的关中平原地区乡村景观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8.
豫西山地传统乡村建筑聚落在聚落形态、建筑形式、建筑材料、空间环境上具有独特特征,但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的建筑景观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以河南省巩义市明月村为例,通过对其建筑聚落特征的具体分析,认为豫西山地传统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有机更新的关键在于激发景观特色与景观活力,并从物质空间优化和文化意识引导两方面提出豫西山地传统建筑聚落景观有机更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旅游发展催化了传统聚落的景观更新,促使居民对地方景观认同发生剧烈的重构。以云南大理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认同的3个维度,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及对访谈材料的编码、语义网络分析,分别从“认同的内容与态度”和“认同的维度”两个方面考察居民对传统聚落的景观认同。结果表明:旅游发展背景下,居民对不同范畴聚落景观的变化认同的态度不同;聚落景观的重构同时包含凸显、消解和对抗3种状态。据此提出“增强行动意愿,促进认同凸显”“树立发展眼界,正视认同消解”和“厘清个体诉求,化解认同对抗”3项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传统聚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中传统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形态演变探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葆华  王琼  张颖  申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927-7929
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分析其院落景观形态结构演变的过程,并试图研究这种现象的发生条件,以此寻找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结构发展和演变的内在规律,探寻其在演变过程中值得保留和重拾的构成方式,并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在保护传统乡村聚落原有的院落景观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引导新时期聚落景观的建设,有助于其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吴雨浓  张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657-9659,9666
以务川仡佬族古村落为例,运用聚落地理学相关理论路线,从聚落的地理人文环境、分布形态、内部结构及聚落的特征方面,对特殊地域下具有深厚文化特异性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进行探析,以期对这一古老的传统文明在景观方面给予继承、发扬与保护,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上海乡村聚落形态及景观风貌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乡村聚落以其独特的景观特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等多个视角,通过对比归类,将上海乡村聚落进行简单的分类,大致分成聚落沿水型,聚落散布型,聚落远水型,水系围合型和湖泊边缘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聚落与水体的山水关系,聚落内部的结构和尺度,及聚落周边的绿化环境构成三个层次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最终对上海乡村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特色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以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环敕木山地区传统畲族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出发,介绍景宁县相关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剖析景宁县畲族的分布格局、农作物种植与经济变迁,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取大张坑村、东弄村作为两类典型传统畲族聚落代表,着重从景观格局、聚落形态与土地利用方式三方面入手梳理、解读与归纳其乡土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与核心要素。以期为当地乡土景观的保护、利用和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GIS技术对泽普县过去几年的乡村聚落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该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乡村聚落规划布局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泽普县为例,基于规模法则、景观格局指数、平均最近邻指数、形状指数等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2010、2015、2020年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10—2015年是具有分散分布的现象,2015—2020年具有聚集分布的现象。2010—2015年主要表现在聚落面积总体增加,面积较大的聚落斑块增加数量少,面积较小的聚落斑块增加数量多;2015—2020年聚落面积总体减少,面积较大的聚落斑块增加数量少,面积较小的聚落斑块减少数量多。[结论]泽普县乡村聚落时空分布格局特征与演变研究对该县富民安居工程的实施提供评价分析,为在国家特别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选址、土地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延安市安塞县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对安塞县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特征、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量化分析,并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林地、草地与耕地是安塞县土地利用的主要景观类型,聚落景观仅占总面积的0.92%,聚落斑块较小且连通性较差,形状较为规整;聚落空间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该县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中东部沟谷地区;聚落斑块面积随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呈偏正态或正态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聚落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沿河流与道路集聚分布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兴文化的冲击,传统聚落的原生景观肌理遭到了一些非必要破坏,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严重威胁。以景观基因理论作为基础研究理论,以舍米湖村为研究对象,在对舍米湖村景观基因深度研究的前提下,对舍米湖村景观基因进行编码,从而构建出舍米湖村景观信息图谱链,并将景观基因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和变异基因4类,总结并梳理舍米湖村发展和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舍米湖村相关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王琼  郑凯  王葆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7-4689
为应对我国西部新农村乡野景观建设需要,以陕西关中地区三义村为例,从现代景观设计与传统乡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通过实态调查探讨了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微演变的规律,发现关中地区乡村聚落院落景观的微演变在院落用地、布局、门头装饰等方面具有合理性,而材质肌理、绿化种植方面的演变却不尽合理。提出了关中地区院落景观的规划建设方法,强调应确立循序渐进的保护和引导性发展模式,逐步挖掘乡村聚落物质与非物质景观文化元素,发挥乡村民居在院落景观形态建设上的潜能,以期解决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乡村性的涵义,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应遵循乡村性的原则,对旅游标识、聚落建筑、乡村空间、植物种植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更新与设计,从而确保乡村旅游和乡村聚落景观和谐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0.
乡村聚落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乡村区域;从人口空间分布的角度来看,乡村聚落是指城市之外的乡村人口规模聚集的地域空间。聚落的分布格局是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反映,是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表现。对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分析,可揭示人类活动与景观形成和演化的机制,是探讨景观格局与人类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重要途径。乡村聚落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