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陇中2号是定西市旱农中心以抗条锈病、品质优异的88113-28-4为母本,陇原935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8~2010年度在通渭、渭源、陇西、静宁、庄浪5点进行甘肃陇中片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296.0kg,比对照陇中1号增产6.7%。适宜在海拔1700~2300m干旱半干旱区川旱地、川水地和梯田地种植。  相似文献   

2.
以88113-28-4为母本、陇原935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异地穿梭选择和水旱交替选择,培育出抗旱丰产冬小麦新品种陇2号。试验表明,陇中2号2008-2010年度在通渭、渭源、陇西、静宁、庄浪5点进行甘肃中部片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 440.6 kg/hm2,比对照陇中1号增产6.7%。籽粒含粗蛋白13.29%~17.1%,赖氨酸0.47%~0.51%,湿面筋29.93%~33.89%,沉降值34.2~41.0 ml,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利用全息适度系数法对2007年品比试验各性状综合评价认为,该品种适应性强,稳定性好,在海拔1 700~2 300 m干旱及半干旱区川旱地和梯田地、川水地种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陇中1号是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84WR(21)-4为母本,洛8912为父本,采用穿梭集团混合选择法选育而成。2005—2007年在山西、甘肃、陕西、河南、宁夏5省区进行的国家北部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539.75kg/hm^2,比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10.3%。籽粒含粗蛋白142.3g/kg、赖氨酸4.6g/kg、湿面筋324.0a/kg,沉降值30.6mL,吸水率61.2%,稳定时间3.6min,达到国家中筋小麦品质标准。适宜在海拔1700~2300m半干旱地区的川旱地和梯田地、川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55号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中心以9589-8-1-2-1为母本、95-11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在2011—2013年甘肃省冬小麦陇中片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 a折合产量4 316.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5.41%。该品种株高93~102 cm、穗长8.8 cm、千粒重49 g、容重812 g/L。籽粒含粗蛋白147.2 g/kg、湿面筋264.6 g/kg,沉降值25.5 m L。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混合菌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水4、贵22-14、贵22-9、条中33号、条中32号和混合菌均免疫,主要适宜于天水、陇南、平凉地区及定西东南部海拔1 800 m以下地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新品种陇中2号由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自育品系88113-28-4为母本、陇原93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8-2010年甘肃中部片旱地冬小麦10点(次)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4 440.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6.70%,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该品种株高70.0~90.0 c...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新品种静宁13号(原代号静2011-7)是以静宁10号为母本、V8448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及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而成的。2015—2017年参加甘肃省陇中片旱地组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426.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8.2%。其中2015—2016年度平均折合产量3 937.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5.3%;2016—2017年度平均折合产量4 915.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1.0%。2017—2018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4 341.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4.3%。该品种株高61~102 cm,穗长5.4~7.1 cm,结实小穗15~18个,穗粒数32.2粒,千粒重41.5~45.2 g,容重786 g/L。籽粒含粗蛋白127.0 g/kg、赖氨酸3.3 g/kg、湿面筋248.0 g/kg,总灰分(干基)14.0 g/kg,水分84.2 g/kg,沉淀值32 mL(14%水分基)。中感条锈病、白粉病,抗旱性2级,抗寒性2级,后期抗青干。适宜在甘肃平凉、定西及宁夏固原等地年降水量300~500mm、海拔2200 m以下的干旱及半干旱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白粒亚麻新品种张亚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粒亚麻新品种张亚2号是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白粒油用型亚麻品系8158-1为母本、红粒兼用型亚麻7669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1997-1998年张掖地区亚麻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2935.35 kg/hm^2,较对照品种7511、陇亚7号分别增产28.28%、17.94%。在2005-2006年甘肃省亚麻区域试验中,折合平均产量1 956.1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亚8号减产3.71%。该品种籽粒白色,含油率42.32%,亚麻酸含量57.93%~60.48%,适宜河西走廊2 100 m以下的山川地,甘肃中东部水旱地,以及新疆、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选1号为从外引品系中梁9589变异单株中通过多代系谱法选择技术选育而成.在2012-2014年度甘肃省陇中部片冬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a平均折合产量4745.85 kg/hm2,比统一对照品种陇中1号平均增产10.9%.半冬性,生育期286 d,株高106 cm,穗长7~8 cm,穗粒数52粒,千粒重43.6 g,容重788 g/蕴.抗寒、抗旱性强,丰产、稳产.籽粒含粗蛋白质116 g/kg(干基)、湿面筋含量239.0 g/kg(14%水分基)、赖氨酸4.35 g/kg(干基),沉降值37 mL(14%水分基).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条中32号、条中33号、中4-1、郧22-14及混合菌均表现中抗.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及生态类似区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陇春4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陇春40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陇春8139/陇春8号为母本、68-73-20为父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旱、丰产春小麦新品种。2016 — 2017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2 a 10 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625.4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10.39%。2018 年参加甘肃省旱地春小麦生产试验,5 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2 206.35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23.09%。陇春40号属春性中早熟普通小麦,生育期 100 d,平均株高 87 cm,平均穗粒数24.5 粒,千粒重 43.79 g,容重 780 g/L。穗长方形,红粒角质。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6.4 g/kg、湿面筋352 g/kg,面团吸水率61.3 mL/100 g。抗病性强,抗旱、耐瘠薄,落黄好。适宜在甘肃中部旱地春麦类型区及生态类似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8个菜用型马铃薯品种在榆中县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在全黑膜垄作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8个菜用型马铃薯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马铃薯各品种折合产量以华颂11号最高,为81 00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产60.44%;其次是青薯9号,折合产量为59 555.6 kg/hm2,较对照陇薯7号增产17.86%;华颂7号居第3位,折合产量为51 949.1 kg/hm2,较对照陇薯7号增产2.90%;其余品种均较对照减产,减幅为5.36%~37.69%。各参试马铃薯品种的薯形、皮色、肉色、芽眼深浅等商品性状及经济性状均适合商品市场。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华颂34号、中薯5号、中薯3号、华颂7号、华颂11号均适合在兰州地区川水地种植,可弥补6 — 9月商品马铃薯的市场短缺。中早熟黄皮黄肉品种华颂34号、中薯5号、中薯3号、华颂7号宜作为扩繁种薯的品种供应南方市场;晚熟品种陇薯10号、青薯9号、陇薯7号等适宜在兰州地区旱作区及山旱地种植。  相似文献   

11.
在庄浪县旱地梯田进行了榆糜2号、陇糜10号、宁糜14号、HM2011-4-1、HM2011-1-3糜子品种(系)引进试验,结果表明,HM2011-1-3和榆糜2号较对照陇糜10号增产30.2%和12.9%,经济性状优良,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1 品种来源 冬小麦新品种定鉴2号是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中心以农大188作母本,By7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旱地新品种.2002年6月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1998-2003年结合定西市冬麦区缺乏旱地品种的实际和旱地冬小麦区试,对定鉴2号进行模式化栽培示范,在冬、春麦交界的干旱、半干旱区定鉴2号比当地对照品种7210显著增产.适宜在年降水量350~400 cm,海拔1 700~2 000 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坡地、梯田地和坝地、川旱地种植,特别适宜甘肃中部的通渭、陇西、渭源、会宁等县种植.  相似文献   

13.
旱地冬小麦新品系定鉴3号是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以"84 WR(21)"为母本、"洛891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4-2006年全国北方旱地2 a 22点(次)冬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4 539.75 kg/hm2,比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10.28%,居9个参试品种(系)的第1位;在2006-2007年度全国北部旱地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达3 936.00 kg/hm2,比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2.56%,居参试3个品种(系)的第1位.该品系苗期对混合菌中抗至中感,成株期对条中29号、水7、水4、水14、条中31号、条中32号小种均表现中抗至高抗,高抗白粉病、黄矮病.籽粒含粗蛋白14.23%、赖氨酸0.46%、湿面筋32.4%,沉降值30.6 mL,吸水率61.2%,稳定时间3.6min.适宜在海拔1 700~2 300 m半干旱地区的川旱地和梯田地、川水地种植.  相似文献   

14.
选取近年来在陇中半干旱区种植表现较好的10个小麦品种(系),对其产量、WUE、抗旱指数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以评价各品种(系)的抗旱性及最佳种植区域。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各参试品种(系)的株高均增加。陇中4号和陇中1号的倒伏面积较大,分别达32.6%、40.7%。产量以中麦175在灌水量3 000 m~3/hm~2处理下最高,为5 531.0 kg/hm~2。经分析鉴定,抗旱指数3级的品种(系)有陇中5号、CA13012、200833-3和200917-2。综合产量、WUE、抗旱指数及倒伏面积,适合降水量350~550 mm区域种植的品种(系)为陇中4号、陇中5号、CA12003、陇育10号、200707-2-2,适合降水量350~650 mm区域种植的品种(系)为CA13012、200833-3、200917-2,适合降水量在450~650 mm区域种植的品种(系)为中麦17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四川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程度,为马铃薯品种布局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生产上15个主栽马铃薯品种[川芋10号、川芋117、川芋56、达芋2号、费乌瑞它(CK)、会-2、丽薯6号、凉薯97、陇薯10号、米拉、青薯9号、蓉紫芋5号、希森6号、夏波蒂和兴佳2号]为研究对象,以相对抗病指数为指标,利用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评价15个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程度。【结果】四川省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病程共8代,极重度侵染、重度侵染、中度侵染和轻度侵染分别发生18次、8次、4次和16次,发生比例分别为39.13%、17.39%、8.70%和34.78%;主要在马铃薯晚疫病第4~5代侵染病程出现中心病株;在15个品种中,无免疫品种,病情指数为9.82~82.65,费乌瑞它(CK)最高,达芋2号最低,达芋2号、丽薯6号、青薯9号、陇薯10号和凉薯97较CK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33.33%;米拉、川芋10号、川芋117和会-2较CK表现为中抗,占26.67%;兴佳2号和川芋56较CK表现为中感,占13.33%;夏波蒂、蓉紫芋5号和希森6号较CK表现为高感...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新品种陇中5号以F_2代杂交组合200616为受体进行回交,以外源DNA偃麦草为供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人工导入技术,在不同生态区域经过多年采用"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而成。在2014—2016年度甘肃省陇中片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4 875.7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6.50%。陇中5号强冬性,中晚熟,生育期288~293 d,越冬率85%~94%。株高75.3~80.1 cm,穗长6.4~8.0 cm,结实小穗15~18个,穗粒数38~51粒,穗粒重1.7~2.6 g,千粒重37.2~48.5 g,容重781~790 g/L,蛋白质含量(干基)145~150 g/kg,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6~316 g/kg。对条锈病免疫。抗寒性3级,抗旱性3级(抗旱指数0.985)。高抗蚜虫,抗蚜比值0。适宜在甘肃中东部、宁夏固原、青海贵德、陕西宝鸡等年降水量350~450 mm、海拔1 700~2 380 m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新品种庄浪12号是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用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方法,以旱大穗为母本、自育品系92品1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11—2013年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旱地组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372.3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7.09%;2013—2014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旱地组生产试验,4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861.6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5.30%。该品种属强冬性普通小麦,中晚熟,生育期272~285 d。幼苗习性直立,株高90~120 cm。单株有效分蘖3~5个,成穗数456万~789万穗/hm~2,越冬率94%,穗长6.5~8.2 cm,结实小穗15~18个/穗,穗粒数32.5~52.0粒,千粒重35.0~48.0 g,容重763.8g/L。籽粒含蛋白质128.2 g/kg(干基)、湿面筋250.7 g/kg(14%水分基)、赖氨酸3.77 g/kg(干基),沉降值30.5 m L(14%水分基)。对主要流行条锈菌贵22-14、贵22-9、水4、条中33号、条中32号表现免疫,抗旱性和适应性强,高产稳产,适宜在甘肃平凉、定西等地年降水量200~500 mm、海拔2 600 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适宜庄浪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的玉米品种引种初报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庄浪县干旱区川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对引进的14个玉米新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品种五谷635-5折合产量最高,为15 359.1 kg/hm2,较对照豫玉22号增产5.1%,建议在庄浪县旱地及同类生态区域示范种植;甘玉807、玉源5号、甘玉802、金穗1203、金凯2111、金穗7号、陇单030、金凯7号、五谷728生长整齐,丰产性较好,较对照减产不显著,建议进行小面积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9.
高产稳产广适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陇中6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中6号为2007年由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利用外源DNA导入技术,以9767-1-1-3为受体,外源米高粱DNA为供体,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回交,采用多代集团混合选择技术选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旱地冬小麦新品种。在2016—2018年进行的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4 468.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2.20%;在2018—2019年度进行的甘肃省陇中片冬小麦生产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4 666.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中1号增产12.10%。该品种平均株高74.6 cm,穗长6.0 cm,穗粒数42粒,穗粒重1.85 g,千粒重37.6 g。籽粒含蛋白质(干基)124.0 g/kg、湿面筋(14%水分基)249.0 g/kg、赖氨酸(干基)3.4 g/kg,沉降值(14%水分基)30 mL,容重808.0g/L。抗寒性强,抗旱性中等,对条锈病免疫。适宜在甘肃省中部旱地冬麦种植区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6个菜用型马铃薯品种在麦积区山旱地的引种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陇薯6号为对照,在天水市麦积区山旱地对引进的6个菜用型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各马铃薯品种的折合产量以青薯9号最高,为27 588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26.1%;天薯11号次之,为26 301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20.2%。商品率以天薯11号最高,为90.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高12.9百分点;青薯9号次之,为86.4%,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高9.1百分点。由此可见,青薯9号和天薯11号折合产量高、商品率高,且较晚熟,综合性状表现良好,适宜在天水市麦积区山旱地及其生态类似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