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安徽省沿淮洼地治理及农业结构调整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沿淮洼地是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也是治理难度很大的地区。本文通过分析沿淮洼地存在问题与治理规划及要求,认为必须针对这个区域常受洪涝灾害的自然特点,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养”的农业结构体系,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实现沿淮洼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气候异常、特殊地貌、地质结构等自然因素及长江中上游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工程活动增加等人为因素对产生洪涝灾害进行分析;指出森林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是诱发和加剧洪涝灾害的重要因素,从政策及技术方面提出防治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建议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交界的重要地理位置,文化发展具有兼收并蓄、传承发展的特点。受地区地理位置、人文风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淮河流域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为此,文章在阐述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促使当地音乐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就淮河流域音乐发展流变特点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当前,北方部分地区旱情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淮河流域和四川东部严重的洪涝灾害仍在发展,农业抗灾救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2007年7月11日,农业部召开部防汛抗旱领导小组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农业抗灾救灾工作。农业部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组长危朝安指出,各级农业部门要认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与雨水水文循环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丽芳  谭海樵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58-11061
以饱受水灾的淮河流域徐州市为例,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及其形成机制,提出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实施与城市化同步的分散式雨水水文循环修复,即并不要求城市化让位于生态修复,而是在城市化的同时采用“小型分散”的模式,修复雨水的天然通道,使城市雨水得以按天然通道回归自然。具体措施包括:雨污分流,蓄排兼顾,因地制宜,保证雨水集蓄水质。  相似文献   

6.
巢湖地区洪涝灾害成因及抗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涝灾害是制约安徽省沿江地区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笔者总结了洪涝灾害对巢湖地区造成的危害 ,分析了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及成因 ,提出了工程设施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治理洪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万州区洪涝灾害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万州区面临新的挑战,为防范万州区未来洪涝灾害的风险,本研究统计了1955—2013年共59年间逐日的降水状况,并与历史文献资料记录的洪涝灾害进行比对,结果发现:万州区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占45.1%,大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占20.8%,其他因素引发的洪涝灾害占34.1%。在20世纪80年代及之前洪涝灾害比较频繁,90年代之后洪涝灾害减少,但是2005年后洪涝灾害又有所增加。万州区除了降水作为主要变化因素之外,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洪涝灾害产生影响,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站点的布局以及农田水利防洪堤坝的修建,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浅论淮河流域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学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也被称为烂麦头、红头瘴,会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区域,基于此,本文研究淮河流域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总结了两点:温度和湿度条件;病毒侵入。从喷药剂量、时间、频率三方面入手讨论淮河流域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方法。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河流域段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大调水工程,其中,水环境质量问题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最大隐患.农业面源污染作为南水北调沿线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其进行综合防治,是沿线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南水北调工程成功的关键因素.采用污染负荷估算法,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河流域段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的入河农业面源污染年负荷分别为:BOD5约3.6万t·a-1,COD约9.0万t·a-1.TN约1.4万t·a-1,NH 4-N约0.14万t·a-1.其中汛期负荷量占年总量的70%左右;湖东区单位面积面源负荷量比湖西区的相对较大,主要与地形地势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可为沿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淮河流域段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控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是宋代淮河流域的重要手工业部门,也是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中的一个亮点。本文从区域经济史、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宋代淮河流域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的发展轨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近33年农业气象灾害年景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安徽省1978-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类型及其受灾面积资料,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度及农业气象综合灾损模型,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年景评估.结果表明:安徽省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年际波动大;农业气象灾害空间分布特点为淮北地区最重,江淮之间南部和沿江地区次之,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以及部分城市周边相对较轻.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业受灾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暴雨洪涝>旱灾>风雹灾>低温雨雪冰冻灾,其中暴雨洪涝和旱灾影响大,受灾程度重;安徽省农业气象灾害较轻年景出现频率为55%,其中灾害最轻年份为1981年,而较重年景占12%.灾害最重的年份为1991年.上述年景评估结果与安徽省农业受灾历史记录较吻合.  相似文献   

12.
两湖平原种植制度调整与农业避洪减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通过对两湖平原农业生态环境分析,探讨两湖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在洪灾胁迫下调整两湖平原农业种植制度,通过发展耐涝农业生产,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推广套种技术,发展精养渔业等途径,实现农业避洪减灾。  相似文献   

13.
修潦鄱阳湖区永修县防汛形势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兴  王柏勇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2):105-109
根据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实测水文气候资料和防洪工程现状,分析永修县近58年来的洪灾频发原因及洪水发生的总趋势,并提出防治水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水库防洪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研究洪水灾害入手,通过对辽宁省1995、2005年防御过程中的水库防洪调度实例,总结归纳了水库防洪调度过程中应遵循的规则及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顾留碗  王春  李伟涛  魏守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19-16621,16683
[目的]研究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方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安徽省1∶25万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从洪涝灾害危险性和经济易损性2个角度出发,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性区划,并利用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精度检核。[结果]安徽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域性差别较大,洪涝灾害风险最为严重的地区在阜阳临泉、淮北灵璧一带,风险程度由皖北平原向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地区逐次降低、由淮北平原向江淮丘陵、皖南山区逐次降低。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统计显示,经济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淮北平原南部的灵璧、固镇、淮南等地区;而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的砀山、萧县等地区,另外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等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也较为严重,其余地区受灾面积较小;受灾人口的分布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可见,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基于GIS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蓄滞洪区和灾害信息传播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蓄滞洪区洪水灾害信息传播的涵义,并说明其传播的一般过程。从洪水灾害信息传播的构成要素、洪水灾害信息传输与扩散以及洪水灾害信息反馈和信息共享4个方面对蓄滞洪区洪水灾害信息传播的机制加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机制运行与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湖南省1950-2013年农业水灾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移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灾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4年来以农业轻灾频率最高,重灾和特大水灾多发生在1982-2005年间,约4-5年一次。农业受灾率异常指数于1955-1963年、1965-1968年、1970-1979年、2004-2013年出现4个低谷值,分别为-0.773 6、-0.751 9、-0.817 2、-0.793 7;于1980-1984年、1987-1999年、2001-2004年出现3个高峰值,分别为0.845 0、2.150 4、2.316 5。农业成灾率异常指数于1950-1953年、1955-1987年、1988-1990年、1996-1998年、2000-2001年、2008-2013年出现6个低谷值,分别为-0.657 1、-0.747 8、-0.262 3、-0.600 9、-0.324 8、-0.327 6;于1953-1955年、1987-1989年、1990-1995年、1996-1998年、2001-2004年出现5个高峰值,分别为0.757 8、1.888 2、1.100 7、2.730 1、2.862 4。2005至2013年受灾率和成灾率两异常指数呈同步下降趋势。并运用最优气候均态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和2023年可能发生农业重水灾,其余年份的受灾和成灾情况均为轻灾。  相似文献   

18.
分析茂名地区2008—2017年的气象灾情普查数据,得到茂名市气象灾害序列。台风是对茂名地区造成影响最严重的一类气象灾害,暴雨与低温阴雨的影响次之。灾害在汛期4—9月发生频次较高,其中6月与8月最多。雷暴是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及时有效地制定主汛期防汛策略和提高基层气象抗灾救灾与公众防灾能力是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04-5905
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给出了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的定义,确定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评价的内容,设计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程序。  相似文献   

20.
从自然致灾因子、人类致灾因子、承灾体3方面分析了梅州城区洪涝发生的成因,指出梅州的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是引发洪涝灾害的自然致灾因子;人为的植被破坏和不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及管理是其发生的人类致灾因子;城市快速发展下所带来的如人口密度增大、建筑设施增多等情况是洪涝危害程度加重的承灾体因素,并指出了新时期应从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两大方面进行防洪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