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胸围和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枯梢率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的松突圆蚧种群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受松突圆蚧为害后的枯梢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耐害或抵抗能力,该林分存在胸围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对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和枯梢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胸围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枯梢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式为y=3 7821x-30 0479(y为枯梢率,x为胸围);松突圆蚧种群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钰 《中国林业》2009,(4):44-44
松突圆蚧是严重危害马尾松林的检疫对象,2003年由广东传入广西,2005年起广西边界林区松林开始枯萎,灾情明显出现。为寻找防治途径,2006年~2008年,广西北流市连续3年从广东引进“本地小蜂”开始实施对松突圆蚧防治作业,2007年起开展生防菌菌液防治松突圆蚧试验,2008年利用生防菌菌粉防治松突圆蚧。  相似文献   

4.
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自1982年5月首次在我国珠海市毗邻的马尾松林内被发现以来,到1988年,危害面积已超过650万亩。由于马尾松林所处生态环境的差异,表现了受害程度的不同,对这些危害类型不同的林地,我们在惠东、新会、博罗、中山、深圳、珠海6县(市)设置标准地,对虫口数量、天敌、气象、土壤、植被和林分结构等进行了多学科的调查研究。现把松突圆蚧在不同危害类型和郁闭度中的种群数量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不同家系营养物质含量与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马尾松家系中未受松突圆蚧危害植株与受害植株针叶中可溶性糖、总糖、可溶性蛋白、全N、游离氨基酸、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探讨营养物质含量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抗家系全N含量低于中抗和低抗家系;2)受松突圆蚧危害的诱导,针叶可溶性糖和总糖含量降低,此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3)可溶性蛋白、全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也因松突圆蚧的危害而降低,但这一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有关,高抗家系降低量大于低抗家系,导致高抗家系受害植株中这几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低于低抗家系;4)高抗家系受害植株针叶中除精氨酸外的16种氨基酸含量低于低抗家系;5)粗脂肪含量和总糖/全N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松突圆蚧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害虫,防治困难,为探索对松突圆蚧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用寄生在甘蔗灰粉壳虫上的寄生曲霉菌对松突圆蚧进行了致病力试验,其寄生率为13.9%—64.9%。同时对寄生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福建省福清市2003—2016年马尾松松突圆蚧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改造措施(皆伐、择伐、带状疏伐套种阔叶树、块状皆伐营造混交林、建立隔离带、幼林修枝间伐等)对松突圆蚧治理影响显著,发生面积、发生率、发生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生态区位松突圆蚧发生率、危害程度因不同林分性质差异明显,根据不同生态区位疫情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取重度重点优先、由外延向内部逐步推进的治理方法成效显著;花角蚜小蜂天敌防治和生物仿生制剂的施用对福清市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对指导福清市松突圆蚧的监测预警与发生防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几种松树受松突圆蚧危害程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几种松树受松突圆蚧危害程度和松树枯死木的调查研究,5 a中黑松、马尾松、湿地松的中重度危害程度所占的平均比例依次为76.9%、57.8%和13.3%;3 a中黑松、马尾松、湿地松受害松树枯死率平均比例依次为9.8%、1.3%和0.069%,其结果表明,受害程度为黑松重于马尾松,马尾松重于湿地松,并建议在松突圆蚧疫区营造松类,应尽量选择湿地松树种。  相似文献   

9.
松突圆蚧天敌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hagi 自1982年发现传入与港澳毗邻的广东沿海县、市,到1987年底止,已蔓延扩散到20个县市,650万亩,其中120多万亩松林濒于枯死。该蚧寄生个体小,隐蔽性强,多寄生于松针叶鞘内,形成叶鞘和介壳双层保护,给防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探索松突圆蚧生物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有效天敌,以控制该蚧的发生和蔓延,1985—1987年,我们在广东惠东、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对松突圆蚧天敌做了调查,并对一些优势种进行了观察研究,同时在日本琉球大学东清二教授协助下,对来自日本冲绳县的以琉球松为寄主的松突圆蚧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松突圆蚧危害时间与危害程度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林受松突圆蚧危害的轻重与危害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松突圆蚧侵害的时间越长,马尾松受害程度也越严重。根据这两者的关系,可以预测马尾松林遭松突圆蚧危害后的发展趋势,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松突圆蚧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建雄 《林业科技》1993,13(2):22-24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属盾蚧科,突圆蚧属.1969年在《松林昆虫》杂志上发表为一新种.该虫在日本的冲绳、先岛诸岛及台湾、香港和澳门均有分布.广东于1989年5月首次在珠海市马尾松林内发现;1983年9月,扩  相似文献   

12.
分析结果表明,松突圆蚧的为害主要导致了马尾松松针总糖含量的明显减少,严重时也使氮素营养物质的比例下降,松针总糖含量与松突圆蚧虫口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即虫口密度愈高,松针总糖含量减少愈多,从而使马尾松植株受害愈严重。  相似文献   

13.
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2年以来,在毗邻澳门、香港的沿海地区,发现马尾松林遭受松突圆蚧为害。据1983年~1984年由广东省林业厅组织的全省性多次调查证实,该虫已发生于珠海、斗门、中山、深圳、宝安、惠东、惠阳、东莞、新会、博罗、海丰、台山和惠州等县(市),受害面积261万多亩。其中52.2万亩已连片枯死或濒于死亡。目前灾情还在继续扩展蔓延。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属同翅目盾蚧科,是日本蚧虫学者高木贞夫(Takagi)于1965年首次在我国台湾省台北市杨明山发现。1980年日本蚧虫  相似文献   

14.
松突圆蚧生防菌在马尾松不同林型中的扩散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松突圆蚧生防菌粉的扩散规律,从染病的松突圆蚧蚧虫体上分离获得15株虫生真菌,经毒力试验后筛选出2个毒力较强的菌株(1号菌广布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a (Thuem.)Stey,2号菌橄榄色拟盘多毛孢P.olivacea (Guba) G.C.Zhao & He Jie),设计了松突圆蚧生防菌1,2,3号(1号与2号混合)3种粉剂,分别在博白林场和岑溪集体林区的不同马尾松林型中进行了菌粉的扩散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防菌都有明显的扩散效果,对松突圆蚧都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松突圆蚧生防菌粉剂在马尾松不同林型的林间扩散效果有明显差别,在人工纯林中的布菌点距离可达70 m,而在林分结构复杂的飞播林中的布菌点的距离应小于50 m.根据试验初步推测,生防菌的自然扩散距离为40~60 m,可控比例为1:3.  相似文献   

15.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属盾蚧科突圆蚧属,是近年在广东省新出现的松树害虫,为害马尾松、黑松、加勒比松、火炬松、湿地松等松属树种。该虫生活隐蔽,多寄生于针叶基部叶鞘内,将口针插入叶部维管束吸取液汁或直接吸取细胞液,导致针叶萎黄,林木生长衰退和枯死。据广东省林业厅1984年调查,在珠海、深圳、中山、惠阳、斗门和东莞等12个沿海县、市的松林受松突圆蚧为害面积达257万亩,其中142万亩严重受害。湿地松为南方大面积引种的树种,以生长速度快、树干通直、抗逆性强等特点称著,深受群众喜爱。我省从六十年代开始至今已经种植湿地松达300多万亩,成为造林绿化主要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6.
广西松突圆蚧天敌瓢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收集与震落法,对广西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主要疫区玉林市的松突圆蚧天敌瓢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发现松突圆蚧天敌瓢虫3种:四川寡节瓢虫(Telsimia sichuanensis Pang et Mao)、台毛艳瓢虫(Pharoscymnus taoi Sasaji)和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其中四川寡节瓢虫是首次在松突圆蚧上收集并被证实为松突圆蚧的天敌。描述了四川寡节瓢虫和台毛艳瓢虫的形态特征,并给出了形态鉴别特征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是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天敌,其出现期与松突圆蚧的发生期一致,对松突圆蚧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本研究应用Holling圆盘式Ⅱ型计算其日极限捕食量,成虫的极限捕食量达到60.94头/日;红点唇瓢虫成虫对隐藏于叶鞘内松突圆蚧的捕食率达到42.20%。经测算,中等受害的马尾松幼林中每株有红点唇瓢虫6头,就可控制松突圆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广东沿海地区松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10月至1989年1月,在广东省珠海、斗门等7个县(市)进行了松树死亡原因调查,根据各地松树表现的枝枯、溃疡症状和枯枝数量,及与松突圆蚧发生、为害状况进行比较的结果,初步肯定广东沿海地区马尾松死亡原因是松梢枯病,而不是松突圆蚧。  相似文献   

19.
根据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状况、潜在风险性和奇主经济重要性等,对浙江省松突圆蚧入侵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浙江省为松突圆蚧生态适生区和易爆发流行区,松突圆蚧入侵风险值达2.092 4,为高度危险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并提出了加强检疫和进行松林林相改造的营林措施来有效减少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国科协组织了包括马世骏、邱式邦、蒲蛰龙、杨平澜先生等一批专家,组成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组,来粤考察和研讨松突圆蚧的防治问题。在考察和研讨过程中,专家们提出一些观点和意见,现整理综述如下。一、松突圆蚧的传入途径、时间及蔓延速度松突圆蚧是日本蚧虫学者高木贞夫1956年在台湾采到标本,1969年定为一新种。1980年日本学者河合省三确认此虫在冲绳诸岛、先岛诸岛有分布,并对松树造成危害。1982年发现该蚧虫在香港、澳门为害马尾松致死,引起人们注意,同年5月在珠海、深圳首次发现。1983年开始疫区调查,同年冬季,杨平澜先生确认系松突圆蚧。按照一般的说法:松突圆蚧从港澳传入,1983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