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摘要:为了利用鱼菜共生技术将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水和有机排泄物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目标,基于工厂化鱼菜共生系统生菜栽培经验,总结了生菜育苗技术、鱼菜共生系统构建、鱼菜共生期管理和生菜采收等技术要点,其中,生菜育苗期利用系统内水体进行补水,生菜定植后与鱼进行共生。在该系统下,生菜每茬可产生15万~18万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创建高效运行的鱼菜共生系统,作者连续数年开展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生产试验。该文介绍了鱼菜共生系统的创建过程,阐述了第3代数字模块化鱼菜共生系统的工艺流程和系统构成,并应用该系统开展了青菜品种筛选、生菜和芹菜种植及鲈鱼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鱼菜共生种养模式下的超华28青菜长势较好,其株高、最大叶和最大叶柄均大于大棚种植,青菜产量和硝酸盐含量与大棚种植相差不大;鱼菜共生种养模式下的生菜和芹菜长势良好,生长速度快,产量高;鱼菜共生种养模式下加州鲈鱼的养殖效益为17.9万元/667 m2,远高于传统鱼塘养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甜菜作物耕作、播种技术特殊需求的分析,列举了我国甜菜主产区耕作、播种的几种形式和配套机具选用原则,提出了我国甜菜主产区耕作、播种机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调整机械作业标准、改善耕整地作业质量和推广联合耕整地、精量播种技术是实现甜菜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了鱼菜共生系统的理论依据,总结了共生系统的设备组成和运行方法,并在青浦区进行了示范应用,为共生系统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振兴农业产业的中坚力量,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创新化的农业合作社更是引领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业服务能力的坚实基础.上海绿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流程保障产品质量,"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升农业技术,品牌化销售、创新鱼菜共生农业模式等途径,提升合作社整体实力,从而在都市...  相似文献   

6.
鱼菜共生系统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食品生产方式,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产量高、低污染等特点。为鱼类和植物的可持续生产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自2010年起,鱼菜共生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分析,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鱼菜共生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鱼菜共生系统存在的问题,运用VOSviewer软件对鱼菜共生系统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鱼菜共生是一个动态的产业,而且随着研究者不断的试验和新技术的采用,鱼菜共生产业已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以空心菜、生菜和豌豆为试验材料,探究鱼菜共生种养模式下硝化细菌对蔬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硝化细菌X1,能够促进空心菜、生菜和豌豆对氮素的吸收,增加叶绿素和必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同时改善了蔬菜的品质。以期为鱼菜共生的渔业和种植业农业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生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蔬菜》2016,(8)
正在一家废弃酿酒厂的砖墙里,德国"效率城市农场"公司(以下简称"ECF公司")采用鱼菜共生技术,在养鱼的同时种植土豆、胡椒等绿色蔬菜。由于公司的产品体现了优质、新鲜以及对本地经济的支持而广受当地民众的欢迎。公司的生产方式采用双层的箱式农场,底下一层是养鱼水箱,上面一层是蔬菜温室。养鱼箱  相似文献   

9.
闭环型鱼菜共生系统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闭环型鱼菜共生生产系统模式中合适的鱼菜比例,进行了罗非鱼养殖和搭配生菜种植试验。设置3种鱼菜比例(1∶4、1∶8、1∶12),分别调查共生系统环境情况、生菜种植情况和罗非鱼的养殖情况。结果表明:罗非鱼(条)和生菜(棵)的比例为1∶8比较适合落地式鱼菜共生系统正常运行;此比例下,种植的生菜叶色深绿、总产量最高,养殖的鱼生长速度快、总质量高,同时死鱼率低,是较合适的鱼菜比例。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叶面喷肥对鱼菜共生系统中生菜生长及系统水质的影响,以观赏鱼、意大利生菜为试材,分别在8:00、18:00于叶片上喷施营养液肥(记作T1、T2),在8:00和18:00喷施2次营养液肥(记作T3),以8:00喷施清水为对照(CK)。结果表明,在自来水养鱼的鱼菜共生系统中,与CK相比,叶面喷施营养液给植株提供了养分,植株氮、磷、镁等养分吸收量显著增加,T2、T3处理植株钾吸收量显著增加,T1处理植株钾吸收量增加但不显著;叶绿素含量提高25%~40%,株高增加,早晚提供2次营养液使生菜地上部鲜质量提高32.18%。同时,叶面喷施营养液处理的水体中NH_4~+-N、NO_2~--N、NO_3~--N、总P含量多低于CK,没有对水体造成负面影响,处理间鱼群的质量变化也没有差异。综上所述,叶片喷施营养液可以有效缓解鱼菜共生系统中生菜营养缺乏问题,早晚喷施2次营养液更有利于促进生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与果园种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保护性耕作的含义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犁翻耕的一种新型农业耕作技术.利用少(免)耕、覆盖等耕作方法,结合施用除草剂,减少中耕除草的次数,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和破坏,增加地表植物留茬,达到保持水、土资源,使土壤能维持在相对高产的一套农艺和农机结合的耕作技术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2.
覃林毅  黄韦旗 《现代园艺》2013,(22):138-138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生态健全且环境优美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3.
蕹菜—豆瓣菜—黄颡鱼高效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新型农业生态种养技术,其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同时进行水面种菜、水下养鱼,利用鱼类与蔬菜共生互补,将水产养殖和种植业有机结合[1].2020年笔者在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水产研究所试验研究表明,蕹菜—豆瓣菜—黄颡鱼种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水体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现将该模式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蔬菜养液土耕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液土耕是日本研究开发的一种通过营养诊断和土壤溶液诊断,给作物提供必要、适量的肥料(营养液)、水和氧气的栽培方法。它一方面利用土壤具有良好的缓冲,保水保肥能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无土栽培精确的水分、养分管理技术。真正实现了水肥配施,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本文概述了该技术的概念、特点、国内外应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5.
导读:黄陂地区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利用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经营规模化、耕作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的家庭农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政府协助解决了农产品产后销售渠道,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增加了社会效益。近些年来,农业科技干部对82家共建家庭农场进行调研,结合作者从事蔬菜推广工作的经验,现归纳出10种设施高产高效新型助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职院校园艺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就业岗位目标不精确、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现场实践教学无法对接企业岗位前培训等诸多问题。结合上饶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园艺技术专业进行的高职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如何解决零距离上岗,达到岗位能力需求与高职层次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提出了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7.
《西北园艺》2015,(3):5-6
<正>1产前1.1设施深耕及开沟、起垄配套技术设施深耕技术是通过增加耕作机动力,加强变速箱强度,优化设计旋耕刀曲线参数,实现作业深度达到25 cm以上,比传统微耕机作业深度增加10~15 cm。由于耕作深度增加,打破了设施内长期传统耕作留下的犁底层,起到了杀菌、增加肥力、改善土壤板结、增强贮水能力和便于深根系蔬菜生长的目的,特别适宜果蔬温室、大棚内耕整地作业。机械生产效率达到0.7亩/小时,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农林生物复合共生循环模式研究,实现林、菌高效结合与循环利用.现介绍速生林与双孢菇套种技术与效益分析,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绿色发展(Green Development)是指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方式。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既是对可持续发展的继承,也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果菜》2014,34(11):22-23
种菜不浇水、养鱼不换水,这就是鱼菜共生!只需要给鱼喂食,就可以一举两得.这是一种在无土环境中建立的鱼、菜和微生物的闭合循环.鱼的排泄物能够为植物提供营养,微生物负责分解鱼粪、提供养分,植物吸收后,水被生态净化,鱼得以生存.整个循环没有农药化肥,健康干净无污染,符合现代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