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晓军 《现代园艺》2023,(6):28-29+32
为探究不同立地条件对红豆杉幼苗生长的影响,以2年生红豆杉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坡位、坡向、坡度下红豆杉幼苗成活率及年均生长量。结果表明:在坡位为中下坡、红豆杉幼苗生长状态最佳;在坡向为阴坡、半阴坡红豆杉幼苗生长状态明显优于半阳坡及阳坡;随着坡度的增加,红豆杉幼苗生长效果呈抛物线状,在坡度为20°~30°时红豆杉幼苗生长状态最佳。因而,可结合甘肃省小陇山实际情况,选择坡位为中坡、下坡,坡向为阴坡、半阴坡、坡度为20°~30°的区域种植红豆杉幼苗。  相似文献   

2.
在充分调查辽东地区大叶芹生长环境的基础上,以大叶芹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和环境因子对大叶芹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可获得高品质大叶芹的栽植模式。结果表明:林型、坡向、坡位和坡度均对大叶芹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影响极显著;林下大叶芹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高于全光坡耕地生长的大叶芹类胡萝卜素含量;样地处在人工落叶松林下、半阳坡、坡度为15°~20°的上坡时,其大叶芹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桓仁县林下参科学种植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桓仁满族自治县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适合人参生长,利用现有的林下参基地作为试验基地,对林地选择、种子选择及催芽处理、播种、参地管理、采收及加工各方面进行技术研究。实践证明:以前林下参到采收时成活率只能达到5%左右,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成活率可提高到10%以上。  相似文献   

4.
针阔混交林林下参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从事林下参栽培实践,在不同林下栽培林下参的试验数据基础上,总结了针阔混交林林下参的栽培关键技术。实践经验证明,针阔混交林林下参的产量和质量较之针叶林和阔叶林有明显的提高。针阔混交林的林下参栽培品种最好选择二马牙品种,针阔混交比为1︰1,郁闭度0.6左右,位置选择在山中腹和山上腹最好。  相似文献   

5.
2015年从广西防城港引进1年生的金花茶扦插苗,2016年6月,在海南省屯昌县海南省枫木实验林场设计了不同坡度和不同坡向对金花茶生长指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缓坡种植时金花茶成活率、金花茶叶片增长量和地径增长量都显著高于在斜坡和平坡种植。种植在背阳处比向阳处的成活率较高;种植在背阳处时,株高增长量、叶片增长量和地径增长量较高。在不同的种植条件对比中,金花茶在更适宜在缓坡背阳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6.
华北落叶松因其寿命长,生长快,根系发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明显,已成为华北北部山区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和绿化树种。本文阐述了海拔、坡向、坡形、坡度、土壤、水文等立地条件对华北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田景鑫  张毅 《中国园艺文摘》2010,26(6):178-178,122
野山参的生态环境,使其形成了明显区别于栽培人参的植物外观特征。生态环境包括森林小气候、土壤特性、坡向和坡度、森林郁闭度和伴生植物以及原地性。在这种生态环境中生存年限越长,野山参的野性越足,外观特征越是鲜明可辨。野山参长在大自然中,没有人工控制干扰,长得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它的形状特征,有些是广泛的个体差异无从把握,有些差异却很有规律。现在野山参已经非常罕见,但是野山参的鉴别方法大多适用于现在定义的林下参、山参及趴货。  相似文献   

8.
刘哲  陈晓林  张连学 《北方园艺》2016,(20):151-155
以伐林栽参与平地栽参2种方式种植的4年生人参和西洋参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并测定了人参和西洋参根中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总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了不同生长环境对人参、西洋参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伐林栽参种植方法的人参、西洋参挥发油总量(0.24%、0.26%)分别高于其相应年生平地种植品种(0.21%、0.25%);其中2种方式种植的人参挥发油总量差异显著(P0.05),西洋参挥发油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样品主要单体成分含量差别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陕西留坝县为全国三大西洋参产区及良种繁育基地之一,目前全县西洋参留存达到3 000亩,年采挖400亩左右,年产鲜参200 t,年综合产值5 000万元。近年来,留坝立足生态资源丰饶、生态价值显著的区域优势,大力推广林下西洋参种植。为进一步规范提升林下西洋参种植技术,根据不同海拔、坡度、透光性、土壤和种植模式,在留坝选取4块示范林地,以每年各林地西洋参的出苗率和保苗率为标准,分析不同林地西洋参种植效果,提出了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加工型猴头菇林下栽培品种,作者选取5个猴头菇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猴杰2号的菌丝生长速度快,满袋时间较短,菌丝生长浓密、洁白,杂菌污染率低,子实体的产量和多糖总含量最高,综合表现最好,可作加工型猴头菇林下栽培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张林 《花卉》2015,(9X):81-82
随机设置27个元竹标准地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要选择在不同坡位、不同坡向、不同土壤厚度的立地条件,分析以竹笋产量、地径、高度的等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对元竹平均竹笋产量、平均地径、平均高度来说,不同的坡位、坡向、土壤厚度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元竹最适宜生长和经营在山下、阴坡、土壤厚度为30~50cm的土壤中。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径分析的枣树发芽率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芽率是枣树萌芽展叶期的一个主要指标。该试验调查显示,发芽率最高是干旱阳坡为93.75%,最低是灌溉阴坡为0。各个因素对发芽率的影响程度大小是不同的,经通径分析得出各因素直接作用的顺序为:土壤水分不确定性因子坡向坡度高程。土壤水分及不确定性因子如交错带等对枣树发芽率的直接作用最大,即影响程度最大,高程、坡向及坡度是通过土壤水分及不确定因素间接影响枣树发芽率。而决策系数的大小为:土壤水分不确定性因子高程坡度坡向。为了解决简单相关性的局限性,该试验将通径分析应用于数据分析中,更能全面的研究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发芽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光照强度对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多花黄精生长的影响,指导多花黄精林下种植,本项目以多花黄精的根茎为试验材料,对4种透光率下林地种植的多花黄精生长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透光率对多花黄精的物候期和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多花黄精在透光率30%~70%的林下出苗较早,生长期较长,生物量最高,根茎鲜重大。因此,在对多花黄精进行人工栽培时要控制好透光率,做好遮阴管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参分为三大类:即野山参、移山参和园参。野山参是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的人参,园参是人工培植的人参,移山参是介于野山参与园参中间的一种类型,属于半野生人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林龄和立地条件对冀北山地油松单木生长的影响,以该地区油松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油松优势木进行树干解析,分析单木胸径、材积生长量和生长率随林龄的变化及其对立地条件的响应。主要结果为,随着林龄增长油松单木材积生长量呈幂指数上升趋势,但是不同立地条件下其生长量差异逐渐变大,而直径生长率和材积生长率呈现幂指数函数下降,并在林龄达到20年时逐渐收敛,分别趋于稳定在5%和6%,表现出生长率与立地条件无关。然而,不同立地条件下油松材积生长率也存在较大变异,显示材积生长率也受到立地条件影响。通过建立该地区油松林立地指数,进一步发现立地质量对直径、材积生长量和生长率均有影响,其中,海拔是影响材积生长率最重要的立地因子。本研究认为探讨油松单木生长率及建立模型时,应当同时考虑林龄和立地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陈永迪 《花卉》2020,(22):258-259
基于推动油茶产业更好发展的目的,本文提出林下间作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树体生长的影响,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试验结果表明,作物对油茶幼林树种的影响顺序为大豆、花生、玉米,其原因是大豆、花生属于豆科植物,根系有根瘤菌,可以起到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南方夏季炎热天气大豆、花生枝叶可为土壤遮阴、保湿,对油茶幼林营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像玉米等高杆植物,根系深,对土壤覆盖效果也不佳,反而会抑制油茶幼林生长。油茶种植实践中要做好试验分析,制定完善的种植方案,推动油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薄姜木幼苗在不同生长条件中的生长情况,以薄姜木的移栽苗为研究对象,记录一年期的薄姜木生长量,通过显著性差异性检验,分析不同生长条件下薄姜木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薄姜木纯林造林的幼林生长量明显大于林下造林(P0.05),不同坡度级别的薄姜木树高、地径生长量差异明显(P0.05),坡度为16~20°时薄姜木幼林生长量最大。该研究能为薄姜木人工造林提供一定技术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苦豆子无灌溉条件下旱地直播种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播种期苦豆子生长量和越冬性能的调查,土壤墒情与出苗保苗关系的研究,种子不同处理程度对出苗效果的影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对出苗保苗的观察,总结出在无灌溉条件下旱地直播种植苦豆子的最佳播种期,种子不同程度处理对提高发芽率的关系,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播种方式的出苗保苗效果,为该区旱地人工种植苦豆子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2015,(6)
以杂木屑为主要营养基质,分别在塑料大棚和林下仿野生两种不同的栽培环境下进行灵芝袋料覆土出菇试验。分析对比不同栽培环境条件下灵芝生长的温度、湿度、各阶段生长周期与其灵芝产量、外观大小、菌盖有效成分多糖含量等的差异。结果表明,大棚栽培除相对湿度对灵芝生长比林下仿野生栽培有利以外,其它对灵芝生长有利的指标参数及产量、品质都是林下仿野生栽培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四种葱属植物野生和栽培农艺性状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韭、长梗韭、细叶韭、野韭4种野生葱属植物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不同地区、不同生境下(开阔草地和半郁闭林下)的几种野生葱属植物的农艺学性状,并对其进行不同海拔梯度的栽培驯化,为开发利用野生葱属植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野韭、长梗韭、细叶韭、山韭等葱属植物经过人工栽培均可适应塞北和天津试验基地的生长条件,而且其性状大部分比野生的要好,如花冠幅等性状均显著高于野生状态;长梗韭的花朵在开阔生境地更鲜艳,山韭的花朵在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种植更鲜艳;山韭和细叶韭在天津基地的总体表现优于塞北基地;但野韭在塞北基地的生长表现优于天津武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