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对种植密度与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玉米株型、株高、穗位、茎粗等方面归纳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选择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从产量构成因子及籽粒品质等方面总结了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我国玉米密植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我国不同玉米产区应结合生产实际,采用适宜当地玉米生产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21,(15)
玉米作为我国的"三大主粮"之一,在我国农业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地位,针对如何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朝阳县农业部门通过对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密度的不同,对玉米的产量、叶面、籽粒含水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籽粒淀粉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玉米的农艺形状、籽粒产量、穗部形状、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各个不同的生长期的玉米生长的指标进行测定的方法进行。通过研究种植密度与不同品种的玉米的各种形状的相关性,从而可以确定出在生产中适合不同品种玉米的最适宜的密度,为生产中的合理密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将在分析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的基础上,简要谈谈对不同玉米品种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希望能为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的产量与品质主要受基因型及种植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品质与产量进行测定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但在某种种植密度范围内,玉米籽粒所含脂肪、淀粉及蛋白质等的含量,通常在各个不同的成熟阶段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一旦其超过某一种植密度的范围,则在此方面的含量将获得明显提升。所以,可知籽粒中蛋白质、淀粉及脂肪的高含量与低产量密度不对应,而其低含量却和高产密度对应。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是高海拔寒区玉米栽培的重要参考依据,以青贮玉米("鲁单9088""京科665""MC278")、鲜食玉米("鲁甜糯6""鲁甜糯7")和籽粒玉米("GL140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发育、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密度种植模式下,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均实现了乳熟,籽粒玉米实现了完熟,这对高海拔寒区玉米高产栽培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该文通过对吉林省梨树县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的研究,分析春玉米的个体和群体干物质积累、群体叶面积指数、穗数、空秆率、秃尖率、穗粒数、籽粒百粒重、产量及肥料偏生产力等评价指标,探讨了春玉米产量、肥料偏生产力和种植密度的关系,确定吉林梨树地区春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山东聊城的重要农作物,常见玉米品种包括豫禾357、振杰5、陕科6、郑郸958、沃玉3等,为玉米种植优质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玉米种植需要采取科学种植方法,从各个方面对种植过程进行合理管理,其中科学控制玉米种植密度能够有效促进产量提升和性状改善,实现优质高产。本文分析了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性状、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玉米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对夏玉米品种郑单958灌浆速率和籽粒品质的影响。4种种植密度分别为9.3、8.1、6.9和5.7万株/hm~2,3种空间布局方式分别为等行距1穴1株、等行距1穴3株和宽窄行1穴3株。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籽粒灌浆过程并未受到显著影响,同一种植密度下,不同空间布局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籽粒灌浆。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对玉米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高种植密度(9.3万株/hm~2)能够显著降低籽粒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宽窄行1穴3株种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籽粒蔗糖含量。因此,可根据玉米消费者对产量和品质的需求进行相应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方式的调整,以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种植密度的差异性往往会对玉米品种的生长、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不同玉米品种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影响具体体现为干物质积累、光合性能、穗部形状、籽粒产量以及农艺形状等各个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能够明确各个品种玉米最为理想的种植密度,从而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以玉米品种先玉335、沈玉21以及美国孟山都公司生产的品种M1、M2为例,分别分析了种植密度对上述玉米品种生长、产量的影响,仅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储备产业之一,通过提高种植密度的方式促使玉米产量的提高,这一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农技推广人员及种植户的认可和支持。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为玉米密植提供数据依据,需要进一步探讨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性状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密度条件下的性状以及产量的变化。该文通过试验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了穗位高度、株高、玉米穗夹角、空秆率、穗部产量和性状、产量等相关参数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中的变化,为今后从根本上提高玉米的产量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12.
耐密型玉米种植密度及其三值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种植条件下,研究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性状与种植密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天津地区以郑单958为代表的耐密型玉米夏播的最佳密度为4850株/667m2。并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要素影响的研究,基本掌握了种植密度与产量要素的变化关系及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变化。  相似文献   

13.
3个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鲜食糯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5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鲜食糯玉米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生育期略有延长。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种植密度为48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787.7 kg/ha;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种植密度为60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0473.0 kg/ha;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214.4 kg/ha。【结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48000~54000、54000~60000和54000~60000株/ha。  相似文献   

14.
以10个玉米品种为筛选材料,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开展耐密稳产玉米品种的筛选。对参选玉米品种在2个密度下的生育进程、植株性状、果穗以及产量性状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适宜的花期和吐丝期间隔,有利于玉米植株的授粉。密度的增加使植株干重显著下降,经济系数变小,植株的空秆率显著升高,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发生变化。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籽粒数显著减少,收获时籽粒的含水率显著降低。综合诸多因素,筛选出的耐密稳产玉米品种有吉东59、先玉335、登海605和陕单618。  相似文献   

15.
以抗玉米粗缩病的稀植大穗型玉米新品种冀植5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追肥量以及生长期喷施矮壮素类化控药剂,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冀植5号高产高效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在施用基肥的基础上,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50kg/hm2,产量较高且较为经济合算;生长期化控进行能明显降低株高、穗位高及倒折率,并具有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3个青贮高油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高油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分别在7.0万株·hm-2~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下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可在黑龙江省种植推广,青贮高油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适合黑河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选取新选育的2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不同年间2个品种不同密度下性状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表现,对小区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玉米各生育时期会相应推迟1~2d。在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各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育进程、株高和穗位并没有因为密度的增加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德美亚1号适宜种植密度90 000株·hm-2;边单3号适宜种植密度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Increasing plant dens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maize yield, but often increases lodging rate and severity, significantly elevating the risk and cost of maize production. Therefore, lodging is a major factor restricting future increases in maize yield through high-density planting. This paper reviewed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ize lodging rate and plant morphology, mechanical strength of stalks, anatom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alks, root characteristics, damage from pests and diseas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genomic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s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se factors and explored possible ways to improve lodging resistance we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increasing maize lodging resistance under high-density planting conditions and can be used to develop maize cultivation practices and lodging-resistant maiz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营建油茶早实丰产林的最佳品种与最适栽培密度。[方法]调查设2个示范基地,一是调查栽培品种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二是调查栽培密度与生长量、产量的关系。[结果]在不同品种中,岑软2号的树高、地径、冠幅积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且岑软2号的产果量显著高于长林4号、长林27号;从花芽分化分析,长林4号的花芽分化量显著高于长林27号,而岑软2号与长林27号、长林4号均无显著差异;从不同的栽培密度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 m的树高和冠幅积显著高于1.0 m×1.5 m、2.0 m×2.5 m栽培密度的树高和冠幅;而栽培密度为1.5 m×1.0 m的地径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栽培密度的地径;从产果量分析,栽培密度为1.5 m×2.0 m的产果量显著高于其他的栽培密度。[结论]岑软2号品种,早期植株生长量大,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2.0 m×3.0 m;岑软3号品种,早期产果量高,营建早实丰产林的栽培密度采用1.0 m×1.5 m或1.5 m×2.0 m,第4~6年投产后进行移栽。  相似文献   

20.
先玉335适宜栽培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求先玉335合理的种植密度,明确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指标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高产豫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设4种种植密度(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指标的影响。[结果]在大垄双行种植备件下,先玉335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在6.75万株/hm^2密度时,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具有合理的株高和冠层结构,棒三叶叶绿素相对含量也较高。对株高、穗位高度以及LAI垂直分布的研究表明,该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的增加会使玉米群体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单株叶面积减少,群体LAI有所增加,L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有所上升,玉米群体适宜高产的LAI在5.7左右。[结论]在试验条件下,先玉335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IAI最大值出现的层次随着密度的增加上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