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莹莹 《花卉》2020,(8):93-94
野花组合是一种非常具有自然气息的景观,应用在城市绿化当中可以提高整体美感。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野花组合在城市绿化中应用的价值,并分析具体的应用对策,从植物种类选择、科学搭配、调整组合比例、进行科学播种管理等几个方面,探讨提高野花组合应用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于2016年11月~2017年8月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种植6个野花组合,并观察其景观效果。结果表明:除烂漫江南外,流星花园、矮生组合、粉色组合、加州之旅、炫彩组合5个组合在重庆均表现较好,可在自然风景区、城市公共景观绿地、居住区等场所应用;野花组合中宿根花卉所占比例会影响当年景观效果,组合中菊科植物具有一定的优势,应根据实际需求及自然条件选择不同配比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薛洋 《花卉》2022,(20)
本文是在前期资料收集、项目规划及具体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上海某高尔夫球场野花景观进行营建,目的是通过对该地的实际应用总结出野花组合的应用优势及要点,通过近1年时间的总结归纳,最终得出项目实施主要问题是植物种植时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本文形成了野花组合景观规划的理论基础,旨在为促进野花组合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型园林在城市中越来越受欢迎。野花组合作为一种仿自然景观形式在园林绿化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挑选了风暴组合、宿根组合、缀花草坪、耐湿组合、红色系组合和自配组合6种野花组合进行露地播种试验,研究野花组合在广州地区的生长适应性,筛选出适宜广州地区的野花组合类型。结果表明:1号风暴组合和3号缀花草坪种子萌发与生长状况好,出苗种类多,整体出苗率也较高,对试验地适应良好。1号风暴组合和5号红色系组合的景观效果评价得分最高,花色丰富,花期较长。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6个组合中,1号风暴组合生长状况和景观效果最好,适应广州地区的生态环境。此外,针对建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华南地区野花组合景观建植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野花组合作为新兴的景观花卉材料,凭借其种植难度较低,具体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效果好等优点,在园林景观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具体介绍了野花组合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其应用,并从实际园林景观工程应用入手,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区莫子山花海景观项目探讨如何利用野花组合来营造大面积花海景观。  相似文献   

6.
<正>1野花组合的特点野花组合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将若干种类的具有较强野生特性的花卉种子组合在一起进行播种的花卉种植方式。这些野花一经播种,其中一年生花卉通常自播繁衍能力较强,能够保持多年开花不断;多年生品种则能常年生长。经过精心配方的野花组合能够达到群体高低错落、景色五彩斑斓,春、夏、秋三季见花,温暖地区可以四季见花的景观效果。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7.
野花组合作为一种流行的景观种植材料,自引入我国以后,便以其极佳的观赏效果、较低的种植养护成本而迅速获得了国人的认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野花组合种植热情十分高,因此野花组合的种子销量也在逐年升高。  相似文献   

8.
正经济实用的野花宿根组合随着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绿化越来越重视多层次景观搭配,野花组合正好迎合了低成本、见效快、效果好的理念,而野花宿根组合更是受到园林工程公司的青睐。野花宿根组合是由较高比例的多年生品种为主体,加入一定比例的一年生品种组合而成的组合类型。不仅在种植当年可见到出色效果,如管理得当,3年~5年内均可以维持很好的景观效果。宿根组合平均株高约60cm,由25个品种组成,其中宿根品种15个,一年生品种10个。播种后50天即可进入初花期,第一年即可表现出色彩斑斓、花量大、壮观  相似文献   

9.
自然草甸群落的持续性、稳定性和景观效果对于野花组合的模拟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实地调研与探究崂山野花草甸群落,调查崂山自然草甸群落结构,主要研究仰口植物群落,总结适合推广应用的自然草甸群落,为人工野花组合模拟构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野花组合是指在同一地块上将若干种类具有较强野生特性的花卉种子组合在一起进行播种的花卉种植方式。经过精搭配的野花组合能够达到群体高低错落、景色五彩斑斓,春、夏、秋三季见花,温暖地区可以四季见花的景观效果。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理念的同时又超越了自然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组合式种植方式在实践中应用越来越广。然而在组合种植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有待于人们去认识、探讨和解决,以下从野花组合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常见的9个问题方面进行探讨。1整地过程中石块瓦砾的运出与掩埋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结构组合景观相关内容,实地对南京市情侣园内春秋两季的景观进行调研。选取园内1处多结构组合的植物造景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功能空间、植物种类及种植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多结构景观中植物造景的特色,同时结合创新项目中搭建的模型提出组合型儿童乐园的植物搭配要点。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无论是城市的绿化还是园艺景观的设计,都少不了一个身影,那就是野花景观。尤其是城市绿化中,经常用草坪和野花组合来塑造淳朴大方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观,使得观赏的人们有种回归自然的强烈渴望。其实这种野花景观在很久之前就出现在历史的园艺设计中。利用野花的组合来塑造自然景观并且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运用到了云翳设计之中和城市绿化之中。笔者想在这里浅谈一下制造这些景观所用的野花的品种、种植手法和养护等方面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崂山区冬春季造景植物的种类、景观效果等进行调查,对冬春季植物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逐步完善崂山冬春季植物的结构和景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培养基成分相近、具备一定观赏价值的植物材料,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不同种类的试管苗后,按其观赏效果进行组合,形成微型景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昆明市海东湿地公园内园林植物的调查分析,从园林植物的种类、配置手法和方式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具体分析它们在湿地公园中所呈现的湿地景观植物配置效果,最后总结出海东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配置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为地区湿地公园景观的植物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刘莹  岳桦  夏斌 《北方园艺》2019,(2):94-102
混播构建野花组合景观时,其不同植物种间竞争与共存问题是植物景观形态与质量可持续性营造的理论依据。现以赛菊芋(Heliopsis helianthoides)、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蓝蓟(Echium vulgare)3种植物为例,采用露地直播的方法,设置3种植物单独播种和混合播种2种播种模式(3种材料单独播种CKY、CKM、CKJ,T1处理宿根亚麻和赛菊芋1∶1混播,T2处理宿根亚麻和蓝蓟1∶1混播,T3处理赛菊芋和蓝蓟1∶1混播,T4处理宿根亚麻、赛菊芋和蓝蓟1∶1∶1混播),对不同播种模式下3种植物的株高生长量、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进行分析,研究了3种供试植物在等比例混播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问题,及构建野花组合植物景观过程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机制。结果表明:3种植物混播中竞争力表现为蓝蓟赛菊芋宿根亚麻。其中与宿根亚麻的混播促进了赛菊芋的生长,与其它植物的混播均对宿根亚麻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对蓝蓟无显著的影响。在等比例混播的条件下,T1、T2、T3、T4处理均不具备混播花卉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将3种植物应用于混播植物景观时应适当降低蓝蓟的混播比例,而提高宿根亚麻的混播比例,从而保证第2年景观的可持续性并提高植物群落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城市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营造要点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营造内容的同时,总结出现阶段城市人工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常见问题,包括成熟应用的植物种类较少、岸边植物的生态景观作用被忽略、植物种间搭配不合理以及冬季水生植物的生态及景观效果欠佳等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改善城市人工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现状,指导后续人工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升城市人工湿地植物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研岱庙的树木种类及其应用现状,归纳出部分空间的植物配置类型及原则,分析其植物景观的意境效果,并找出岱庙园林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为今后寺观园林植物景观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植物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景观设计前期,结合场地特点、功能要求及甲方需求做好植物空间规划是植物设计的重要前提,植物作为景观设计中唯一有生命的元素对景观空间及景观氛围营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梳理了植物空间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以贵州省贵阳市泉湖公园为例,分析植物空间的营造手法,深入研究了植物空间的组合及景观氛围营造。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园艺》2019,(23):142-144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日常生活之余进行各项活动场所的质量要求逐步提高,为充分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需要做到景观丰富、植物多样化。以天津水上公园为例,研究公园内的植物种类、应用情况和景观营造,包括植物群落搭配、空间层次变化、色彩搭配等。从植物配置的适用性、艺术性出发,综合分析水上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特色,通过调研学习其优点,对不足之处提出个人见解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