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自甘南州的21株野生羊肚菌的分子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高寒阴湿温差大,土壤肥力高,适宜羊肚菌生长。经对采自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野生羊肚菌进行组织分离,获得21份菌丝培养物,并对其采用ITS、ef1-α、rpb1以及rpb2片段联合矩阵序列分析鉴定。结果表明,21个供试菌株均属黑色羊肚菌支系,其中19株为三地羊肚菌(Morchella eohespera),2株为羊肚菌属Mel-13,且这2种羊肚菌目前已实现人工栽培。  相似文献   

2.
一株采自四川南充的羊肚菌生境调查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四川南充羊肚菌资源并考察其发生地环境,于2014年3月31日在南充市西充县金泉乡双桥子村采集到1株羊肚菌.通过菌丝体培养,镜检观察完成形态鉴定,基于ITS、LSU、ef1-α、rpb1和rpb2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完成分子鉴定,确定为Morchella sp.(Mes-16),归入黄色羊肚菌支系(Esculenta Clade),进一步结合样地环境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羊肚菌在当季发生的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羊肚菌菌株,确定其生物多样性,对10个栽培羊肚菌和12个野生羊肚菌进行分析.通过对5个基因区域进行DNA测序,借助数据库检索、多序列比对和分子进化等方法进行分析,发现10种栽培样本属于3种已知物种: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七妹羊肚菌(...  相似文献   

4.
滇西北地区羊肚菌的分子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比对技术分析了根据形态特征挑选的8株野生羊肚菌子实体(其中7株来自滇西北,1株来自四川)。结果表明,8株羊肚菌归属为4种: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美味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黑脉羊肚菌(Morchella angusticeps)和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羊肚菌属种间的ITS1序列变异很大,ITS2序列较为保守,5.8S rDNA序列最为保守,变异主要发生在ITS1序列。结合系统发育树确定滇西北地区羊肚菌的分类归属。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野生珊瑚菌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方法,根据子实体不同颜色选用5个样本株进行组织分离,在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培养,其中只有两个样本分离成功,珊瑚菌菌丝最大特点中间有黑色菌核,菌丝洁白,气生菌丝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以及人工栽培这一珍贵的真菌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7,(4):603-605
调查了山西襄汾境内一处羊肚菌的生境和其子实体的情况,测定了羊肚菌子实体、土壤以及地上的枯落覆盖物的养分。结果表明,羊肚菌喜低温潮湿的环境,羊肚菌子实体富含钾、磷、钙、铁等元素,且其子实体养分与土壤养分尤其是周边枯落覆盖物的养分有很好的相关性。以后在羊肚菌人工培育时可适当添加某种对人有益的元素使其吸收,以得到更符合人们需求的羊肚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山西木耳属物种资源状况。[方法]本文采用基于nrDNA-ITS片段的分子系统学方法对采自山西各地的16份木耳属Auricularia物种样本(野生或栽培)进行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这16份木耳样本分属于木耳属Auricularia的3个不同物种,即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2份样本,1份野生样本和1份人工种植的白色木耳品种)、黑木耳A. heimuer(12份样本,4份野生样本和8份人工种植的黑木耳样本)和短毛木耳A. villosula(2份样本,均为野生样本)。[结论]这3个物种均为山西省首次记录。此前文献中记录木耳A. auricula、多毛木耳A. polytricha和皱木耳A. delicata在山西本地有分布,但本研究引证的山西样本没有匹配到这3个物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山西省中南部地区野生羊肚菌资源,了解其发生地环境及子实体形态,对山西省襄汾县、浮山县、方山县、安泽县、娄烦县的羊肚菌发生地开展了生境调查,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羊肚菌适生环境较广泛,在微酸或微碱的土壤均能发生;5处羊肚菌根据子实体形态可分为4种。结果可为山西省羊肚菌资源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研究采集的野生灵芝子实体与其进行组织分离后同菌株人工代料的栽培子实体,比较二者主要活性成分的差异,分析判断何者利用价值更高,以挖掘到更好、利用价值更高的灵芝子实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鉴定结果表明采集的野生菌株YX、ZJ均属于Ganodermasp.组群且两个G.sp.菌株之间的相似度较高。主要活性成分检测结果显示:野生灵芝子实体YX多糖含量为7.93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多糖含量(10.25mg·g-1)的77%;三萜含量7.16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三萜含量(9.30mg·g-1)的77%;野生灵芝子实体ZJ的多糖含量(5.34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6.72 mg·g-1)的87%,三萜含量(9.30mg·g-1)是其栽培子实体(10.66mg·g-1)的7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三萜中各灵芝酸含量发现,两栽培子实体灵芝酸F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对应野生灵芝子实体。野生与栽培灵芝子实体活性成分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菌株的栽培子实体多糖、三萜含量明显高于其野生子实体。该研究结果为市场上灵芝产品的选择提供参考,为野生灵芝驯化必要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方圆 《农家致富》2004,(22):36-36
羊肚菌子实体肉质稍脆:盖近球形至卵形.项端钝,长3.5~9.5厘米,直径2.5~6厘米,表面有许多的小凹坑,外观似羊肚,小凹坑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白色、黄色至蛋壳色,干后变褐色或黑色;棱纹色较淡,纵横交叉,不规则的近圆形网眼状;  相似文献   

11.
为野生/栽培羊肚菌及毛头鬼伞的开发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对野生/栽培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及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进行鉴别。结果表明:野生/栽培羊肚菌及毛头鬼伞的原始光谱的整体特征基本相同。野生/栽培羊肚菌在1 750~850cm-1区域时和毛头鬼伞在1 700~900cm-1区域时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均出现差异。野生/栽培羊肚菌在1 694~1 270cm-1、1 240~872cm-1和480~400cm-1区域时的自动峰数目均有差异;野生/栽培毛头鬼伞在1 680~1 380cm-1与1 210~900cm-1区域时的自动峰数目有差异;野生/栽培间的自动峰和交叉峰的强度有差异。红外光谱三级鉴别法能简单、快速、无损地区分野生/栽培羊肚菌及毛头鬼伞。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野生鬼笔属Phallus食用物种在山西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文章采用ITS和LSU这2个位点基因片段分析比对及形态学特征比较鉴定的联合分析方法,对2017—2022年连续5 a在山西各地林区采集的8个鬼笔状蘑菇样本进行研究鉴定。结果发现,鬼笔属在山西分布有3个物种,即冬荪鬼笔Phallus dongsun、红鬼笔Phallus rugulosus和超短裙鬼笔(超短裙竹荪)Phallus ultraduplicatus;其中,我国著名的食用真菌冬荪鬼笔Phallus dongsun在山西野生分布有黄、白2个颜色品种,其中,黄色品种分布于全省各地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下,白色品种仅见于山西南部中条山区域。之前已知,冬荪鬼笔仅有白色品种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各地。该研究结果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和证实冬荪鬼笔在自然界有黄色品种存在,冬荪鬼笔黄色品种的发现为名贵野生食用菌冬荪鬼笔的人工培育和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研究方向,丰富了中国重要野生食用菌物种的基因库,对野生菌多样性研究和栽培驯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培养基基质对羊肚菌菌丝体和菌核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丝体和菌核的产生是羊肚菌子实体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不同的培养基对菌丝和菌核产生的时间和数量有明显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两种野生羊肚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生长及菌核产生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1在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方面都优于M2,菌丝生长势强、菌核密度大;⑥号培养基在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方面表现最好,其次是④号培养基,⑤号培养基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菌丝生长及菌核和子实体形成的最佳培养基。[方法]对羊肚菌的3个重要菌株采用5种不同的培养基(核桃树浸出液、羊肚菌子实体浸出液、香樟木浸出液、新鲜蒜苗浸出液和当年发生过羊肚菌的基脚土浸出液培养基)进行室内人工仿生栽培试验,并观察不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产核的阶段性表现以及菌核的培养特征。[结果]在未覆土的条件下,M3菌株未产生菌核,覆土之后,M3菌株产生了大量的菌核,且M3菌株在新鲜蒜苗浸出液培养基中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原基。[结论]与其他菌株相比,M3菌株可能存在进一步分化形成子实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羊肚菌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等诸多食用及药用价值,十分珍贵。很多年来,人工栽培羊肚菌一直是真菌业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国内外均有报道称已实现羊肚菌的人工栽培,但迄今为止仍未见商品化人工栽培羊肚菌成功及应市的报道。我单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曾经承担过羊肚菌研究的课题,但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实现人工栽培的初衷。现根据有关资料,结合现实情况,就羊肚菌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观点等,作一讨论。一、羊肚菌的分类研究羊肚菌均属于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子囊菌。由于羊肚菌的子实体具有很高的多态现象,传统的形态分类法对羊肚菌种…  相似文献   

16.
郑州市粗柄羊肚菌生境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郑州市郊区自然发生的粗柄羊肚菌的生态环境,测定了土壤的含水量、pH值、有机质、总磷和总氮含量。结果表明,郑州市粗柄羊肚菌发生于持续高温后突然降温,然后是连续阴雨天气。在子实体下方土壤中首次观察到了假菌核,发现野草和野菜根系,以及蝇蛆等昆虫活动,暗示与子实体的发生有一定联系。郑州市粗柄羊肚菌,特别是体积较大子实体下方的土壤有机质比较丰富,总氮含量较高。但土壤中总磷含量与子实体发生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7.
王仲勇  李彦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948-11949
[目的]为了开发和利用河北省燕山区羊肚菌资源。[方法]通过普查法对河北省燕山区羊肚菌的资源进行调查,并对野生羊肚菌进行菌种分离及原生地补菌试验。[结果]燕山区羊肚菌资源调查表明:燕山区目前存在3种野生羊肚菌,分别为羊肚菌、褐赭色羊肚菌及粗腿羊肚菌。3种羊肚菌多生长在杨树林、果园、草地、河滩、榆树林、槐树林及上述林边的路旁河边。单个或成片生长,土质一般为沙碱性或略偏碱性。一般5月上旬至6月上旬出菇较多,属于喜冷凉型食(药)用菌。野生羊肚菌的菌种分离,采用浓度为0.1%的升汞溶液浸泡,最佳消毒时间为60s。3种羊肚菌菌丝培养的最佳温度为26~30℃,补菌试验效果良好。[结论]为野生羊肚菌的半人工栽培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羊肚菌栽培菌种品性退化,羊肚菌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对于选育优质新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18个羊肚菌菌株进行菌株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手段,进行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10个菌株为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2个为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4个为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2个野生羊肚菌为粗柄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ISSR聚类分析显示出供试菌株的总体相似性为0.52,相似系数为0.54时聚为两大类群。【结论】18株菌株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适合北京地区的羊肚菌品种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8个羊肚菌品种的纯培养,编号R1、R2、R3、R4、R5、R6、R7、R8,采用ITS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在温室、露地两种环境条件下对8个菌株的菌丝体生长特性、栽培环境、子囊果农艺性状等方面进行观测。【结果】8个菌株都属于黑色羊肚菌类群,R3、R8属于六妹羊肚菌,其余均属于梯棱羊肚菌。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温室环境下,菌丝萌发期和子实体生长期的温度可以调控在8~13℃之间,空气湿度在75%~88%之间。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露地的菌丝生长温度在-7~25℃范围,2017年3月到4月出菇期温度变化范围在10~25℃之间,空气湿度在23%~69%之间。温室条件下R7(梯棱)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为2 070 kg/hm~2,是温室栽培适宜的品种。露地条件下R8(六妹)表现最好,产量为1 275 kg/hm~2,是露地适宜的栽培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野生羊肚菌的生境,研究其菌塘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与多样性,运用PCR–DGGE技术,对采集于凉山州冕宁县野生羊肚菌发生地的8个羊肚菌菌塘土样和2个非菌塘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肚菌菌塘土壤与非菌塘土壤细菌群落的结构差异和多样性差异较大;菌塘土壤的多样性指数(H)和丰度(S)比非菌塘土壤的高;菌塘土壤中Thermosporotrichaceae、Myxococcaceae和Rhodospirillaceae等3科细菌在羊肚菌菌塘土壤中占据优势地位;羊肚菌菌塘土壤细菌多样性程度总体优于非菌塘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