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偏关县属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全县总土地面积的81%,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由于地处晋陕蒙接壤区,是最先开展监督管理的区域。但从目前的水土保持状况来看,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较严重,监督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洛河流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和黄土高原地区,流域上游为多沙粗沙区,是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了北洛河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水土流失状况,并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将北洛河流域分为5个三级区,即陕北盖沙丘陵沟壑拦沙防沙区、延安中部丘陵沟壑拦沙保土区、宁南陇东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晋陕甘高塬沟壑保土蓄水区、秦岭北麓-渭河中低山阶地保土蓄水区,进而确定各分区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明确通过实施五大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辛店试验场自然特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验场自1953年成立以来,先后在水土流失规律、不同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其效益等方面开展了600多项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和黄河的治理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其近70年发展历程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土保持工作发展过程的典型代表和缩影。通过回顾其发展历史,总结了辛店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可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研究提供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山西省实施规划(2013—2017年)治理范围共涉及29个县(市)。按照山西省水土流失类型分区,项目区主要分布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丘陵缓坡风沙区、黄土丘陵阶地区、土石山区4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分析了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对于黄土高原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延安市宝塔区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区与残塬沟壑区过渡地带,境内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区)之一。在对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发展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晋陕蒙接壤区1990—2020年水土流失年际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原因,为该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利用1999,2018,2019和2020年水土流失监测数据,获得4 a晋陕蒙接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研究区水土流失年际间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2020与1999年监测成果对比,进行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结果] 得力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水土保持方针、政策、措施以及相关监管部门工作的有效落实,1999—2020年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由4.71×104 km2减少至2.45×104 km2,减幅达47.98%。[结论] 研究区1990—2020年水土流失强度明显减弱,由以强烈及以上侵蚀强度为主转变为以轻中度为主,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今后应根据区域水土流失特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实施更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细化水土保持分区,科学指导枣庄市市中区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国家、省、市三级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枣庄市市中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采用叠图分析法,划分水土保持区并确定各区的水土保持基础功能。将枣庄市市中区划分为北部及东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西南部低山丘陵生态维护蓄水保水区、东南部低山丘陵蓄水保水区、中部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西部平原城区人居环境维护区5个水土保持功能区,并确定了各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通过合理分区,有利于建立完善的防治措施体系,为枣庄市市中区防治水土流失与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土资源提供重要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富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向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带,塬面、丘陵、山地、河谷阶地等黄土高原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均有,是这类地区水土保持重点县之一。摸清该县水土流失状况,不仅为搞好全县农业区划、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而且对了解整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规律、危害程度、发展趋势、防治途径也是有益的。为此,我们结合土壤普查,对富县水土流失状况作了全面调查,绘制了1/50,000的土壤侵蚀图。  相似文献   

9.
晋陕蒙接壤地区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产区,同时也是重要的能源开发集中区。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掠夺式资源开采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30多年来,晋陕蒙接壤地区通过建立“流域管理+区域监管”的特色水土保持监督模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等,有效遏制了区域水土流失问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十四五”时期,晋陕蒙接壤地区要创新水土保持监管方式、拓宽监管领域,以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窟野河流域位于黄河中游晋陕蒙接壤地区,总面积870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8244km~2,占总面积的95%。截至2000年底,该流域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措施面积11.71万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4.2%。应结合流域内黄土丘陵、砾质丘陵、沙质丘陵三大地貌类型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以恢复植被、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从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入手,以沟道坝系建设为切入点,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进行布局。  相似文献   

11.
绥德水保站50年科研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主要承担着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和水土保持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任务。建站 5 0年来取得的水土保持基础资料、研究成果和试验研究方法等 ,已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生产和治理等方面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晋陕蒙接壤地区气候多变,地貌复杂,在该地区实施的铁路建设项目一般要横跨多种地形地貌区,加之铁路建设工期长,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比较复杂,若防护不当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而且危及铁路的安全运营。分析了晋陕蒙接壤地区铁路建设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危害,阐述了水土保持在铁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针对水土流失特点及危害进行了相应的防护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土保持》1998,(12):26-28
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创建于1952年,是黄委会设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一个水土保持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研究黄丘一副区水土流失规律,探索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配置,开展各种单项措施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建站40多年来,经过几代科技人员的不懈努...  相似文献   

14.
晋陕蒙接壤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人为扰动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属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和监督管理,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了双下降,生态环境得到好转。新时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机遇,晋陕蒙接壤地区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监管,提升监测能力,推动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5.
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任务分工,松辽委承担东北黑土区(Ⅰ)和北方土石山区(Ⅲ)中辽宁环渤海山地丘陵区(Ⅲ-1)的规划工作。综合分析后提出了水土保持三级区划原则和方法,在全国水土保持一、二级区划的基础上,将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部分地区划分为12个三级区,即大兴安岭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小兴安岭山地丘陵生态维护保土区、三江平原-兴凯湖生态维护农田防护区、长白山山地水源涵养减灾区、长白山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东北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松辽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呼伦贝尔丘陵平原防沙生态维护区、辽河平原人居环境维护农田防护区、辽宁西部丘陵保土拦沙区、辽东半岛人居环境维护减灾区,并提出了各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山地丘陵土壤保持水质维护区就是松辽流域三级分区的一个区域。由于自然和人为扰动,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多年工作,对该区域自然情况、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进行分析,总结水土流失成因,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17.
依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体系,可以将珠江流域划分为南岭山地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区、岭南山地丘陵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华南沿海丘陵台地人居环境维护区、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区、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黔桂山地水源涵养区、滇黔桂峰丛洼地蓄水保土区8个三级区。根据分区特点,提出了各分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 兰州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兰州站)创建于1960年元月,站址在兰州市城关区东10km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的窦家山,全站占地总面积53.8hm~2,是省水利厅直属站,主要任务是根据我省水土流失特点,开展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研究与技术开发,为治理水土流失服务。  相似文献   

19.
正9月13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以黄管人劳[2016]79号文件批复成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晋陕蒙接壤地区分中心",标志着晋陕蒙接壤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正式成立。晋陕蒙接壤地区涉及晋、陕、蒙3省(区)5市13个县(旗、区),总面积5.44万km2,分布有17条面积大于1 000 km2的入黄一级支流,黄河70%粗泥沙来源于该区域。该区域也是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截止  相似文献   

20.
甘肃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自然地理概况、生态系统特征、区位发展功能,结合新时代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两大任务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要求,针对甘肃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新时代甘肃水土保持防治目标、战略定位、发展对策,提出了水土保持监管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甘南高原草原区重点预防区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区、黄土丘陵(高塬)沟壑区重点治理区梯田、淤地坝、水土保持林等主要措施提质增效的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