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止培养法对多刺裸腹溞进行培养实验,研究在以酵母和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液浓度为48×108cell/ml)添加量为1 mg/L(组2)、2mg/L(组3)、64 mg/L(组8)、130 mg/L(组9)和260 mg/L(组10)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与空白对照(组1)相比均无差异(P>0.05);光合细菌添加量分别为4 mg/L(组4)和8 mg/L(组5)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较明显(P<0.05),其对多刺裸腹溞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16 mg/L(组6)和32 mg/L(组7)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54倍和1.40倍,差异十分显著(P<0.05);而当添加量过高,在520~800 mg/L(组11~组14)浓度范围内,实验组中多刺裸腹生殖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设计范围内,浓度等于或高于900 mg/L(组15)时,幼溞在12 d后仍没有达到性成熟,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繁殖明显起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显示,在以酵母与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16~32 mg/L的光合细菌添加量最为适宜,该浓度范围的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生长繁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2.
罗晓霞  黄翔鹄  李长玲 《水产学报》2017,41(8):1276-1285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对双齿许水蚤生长、存活和生殖的影响,并构建双齿许水蚤在不同食物浓度下的种群生命表。实验共设5个浓度组(0.5×10~5、3×10~5、6×10~5、12×10~5、17×10~5个/m L),结果显示,食物浓度对双齿许水蚤的幼体生长率、发育时间、存活率及孵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当食物浓度为3×10~5~6×10~5个/m L时,双齿许水蚤的发育速率、生长率及孵化率显著高于浓度最低组(0.5×10~5个/m L)和浓度最高组(17×10~5个/m L),其幼体的发育时间为174~192 h,生长率为0.6~0.64μg C/d,孵化率为464.2~608.2个/雌。存活率则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浓度较低的0.5×10~5、3×10~5、6×10~5个/m L组的存活率均达80%,显著高于12×10~5及17×10~5个/m L组。食物浓度越高,生命周期越短。当食物浓度为3×10~5及6×10~5个/m L时,桡足类的内禀增长率均达0.237/d,比最低浓度组(0.5×10~5个/m L)及最高浓度组(17×10~5个/m L)高出28%~32%。研究表明,食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双齿许水蚤的种群增长,其生长繁殖的最适食物浓度范围为3×10~5~6×10~5个/m L。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水实验法在p H值为8.2±0.1、水温(25±2)℃,溶解氧大于5 mg/L条件下,以5日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仔鱼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为材料,研究了敌百虫和溴氰菊酯2种常用药物对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敌百虫对5日龄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400 0 mg/L、0.048 9 mg/L;溴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仔鱼和多刺裸腹溞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160 0μg/L、0.004 2μg/L。结果表明,敌百虫急性毒性要显著性强于溴氰菊酯。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固定化微藻去除养殖废水中磷酸盐和氨氮的效果,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藻种,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技术,开展了不同栅藻包埋密度(S-1组2.52×10~(4 )cells/mL、S-50组1.26×10~6cells/mL和S-100组2.52×10~(6 )cells/mL)的净化对比试验,同时考察了包埋密度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包埋密度对磷酸盐和氨氮的去除效果以及藻细胞生长速率的影响显著(P0.05)。包埋密度越高,去除磷酸盐和氨氮的效果越好,S-1、S-50和S-100组对磷酸盐的终末去除率分别为61.11%、83.33%和88.89%,对氨氮的终末去除率分别为39.95%、50.00%和57.53%。S-1、S-50和S-100组栅藻的生长速率K值S-1S-50S-100,即随着藻细胞包埋密度增大,生长速率K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5.
在静置换水30±0.5℃条件下,对微型裸腹溞、隆线溞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型裸腹溞有2个幼龄和9个成龄期,寿命为10.6天,累计产卵48个,产卵率(b)为1.0542,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r_m)、净增率(R_o)、世代平均周期(T)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0.7863、26.33、4.1596日和2.1952/日。其日龄(t)与体长(l_t)之间呈双曲线回归关系:l_t=(t/0.9317t+1.2265)(r=0.9724,在α=0.001水平上显著)。隆线溞3个幼龄和14个成龄,寿命为18.7天,累计产卵366个,产卵率(b)为1.4127,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r_m)、净增率(R_o)、世代平均周期(T)和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0.7247、125.3994、6.6666日和2.0642/日,体长(l_t)增长模型为:l_t=(t/0.2204t+1.5730)(r=0.9976,r 在α=0.001水平上显著)。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对罗氏沼虾血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不同重金属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血细胞的细胞毒性,取罗氏沼虾血淋巴,离体状态下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10~(-9)~10~(-3) mol/L)的Cd~(2+)、Hg~(2+)、Cu~(2+)和Zn~(2+)环境中6 h,设置不添加重金属的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活性和胞内非特异性酯酶活力。结果显示,10~(-9)~10~(-6) mol/L的Cd~(2+)对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Cd~(2+)浓度达到10~(-5) mol/L时,酯酶活力受到了显著的抑制,Cd~(2+)浓度达到10~(-4)和10~(-3) mol/L时,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显著下降;10~(-9)~10~(-6) mol/L的Hg~(2+)对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Hg~(2+)浓度为10~(-5)~10~(-3) mol/L时,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显著下降;10~(-9)~10~(-5) mol/L的Cu~(2+)对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Cu~(2+)浓度为10~(-4)~10~(-3) mol/L时,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显著下降;10~(-9)~10~(-5) mol/L的Zn~(2+)对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没有显著影响,Zn~(2+)浓度为10~(-4) mol/L时,酯酶活力显著下降,Zn~(2+)浓度为10~(-3) mol/L时,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显著下降。Cd~(2+)、Hg~(2+)、Cu~(2+)和Zn~(2+)对细胞活性的毒性临界浓度分别为10~(-4) mol/L、10~(-5) mol/L、10~(-4) mol/L和10~(-3) mol/L,毒性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2+)、Cd~(2+)、Cu~(2+)、Zn~(2+)。Cd、Hg、Cu和Zn这4种重金属对罗氏沼虾血细胞活性和酯酶活力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酯酶活力对重金属胁迫较细胞活性更为敏感,可作为虾类细胞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溶藻细菌A3的溶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 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10~4 cells/ml(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10~7 cells/ml(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富营养化可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从而对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浮游动物在面对水体富营养化所导致的食物质量变化时存在适应性进化。为探讨浮游动物对食物数量变化的生态适应性,本文比较分析了高食物浓度(2 mg C L-1)和低食物浓度(0.5 mg C L-1)的斜生栅藻(碳磷比为105)对3个来自不同营养水平水库(贫-中营养、中营养和富营养)的盔型溞克隆生活史参数的影响。在高食物浓度处理组,三个克隆幼溞生长速率、首窝和第二窝产仔量和内禀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低食物组;首次生殖时间和新生幼溞体长显著小于低食物组;首次怀卵体长在两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食物的增加缩短了性成熟时间,增加产仔量,从而提高内禀增长率。首次生殖时间在三个克隆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来自中营养水体克隆的产仔量在两个食物处理组中均显著低于其它两个克隆,导致中营养水体克隆内禀增长率小于其它两个克隆。贫-中营养水体克隆在两个食物处理组中内禀增长率均与富营养水体克隆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三个盔型溞克隆对食物浓度变化均表现出较高的表型可塑性,但在生活史策略上并未表现出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9.
海水中四种重金属对蒙古裸腹溞的毒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安育新  何志辉 《水产学报》1991,15(4):273-282
本文反映了Hg^2 ,Cu^2 ,Cd^2 ,Cr(6)对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 Daday)的存活、生长、生殖及内禀增长率(rm)毒性的研究工作。得出这四种重金属对该溞的48hrLC50分别为0.00334、0.0888、3.89、4.24mg/l。文中还反映了这四种重金属的不同混合方式对蒙古裸腹涵生长、生殖和内禀增长率的毒性。两种金属混合后的毒性加强(Hg/Cu除外);三种和四种金属的混合毒性低于两金属的混合毒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湛江等鞭金藻室内大规模培养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了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和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生长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试验将接种藻密度控制在10.0×104 cells/mL,培养周期为16 d。结果显示,在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模式下,藻密度可达1.97×106 cells/mL,显著高于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的藻密度(0.99×106 cells/mL)(P<0.05);两种模式下,湛江等鞭金藻的比生长速率分别达到0.396 7、0.327 5/d;管道式光生物反应器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46、0.44、0.92、107.267 7、9.587 8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160 1 g/L,聚乙烯袋培养模式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最高总蛋白、最大可溶性糖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26、0.26、0.52、62.564 5、5.559 1 mg/L,最大生物量(干质量)为0.098 6 g/L,管...  相似文献   

11.
温度(25±1) ℃、盐度20±1时研究了不同碱度下高pH对蒙古裸腹溞存活、生长和生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碱度的升高会降低蒙古裸腹溞对pH的耐受高限:海水的碱度为(0.19±0.1)、(1.99±0.1)、(3.92±0.1)、(5.95±0.1) mmol/L时,蒙古裸腹溞对pH 24 h 中间耐受水平(TLm)分别为10.50、10.15、10.07、9.50;对pH 48 h TLm分别为10.09、9.88、9.81、9.08.蒙古裸腹溞在培养液pH为9.0~9.3时,生长率和存活率相对优越于其他各组.pH 9.0时,蒙古裸腹溞的内禀增长率最大为0.5145/d;pH 9.3时次之,为0.5099/d.  相似文献   

12.
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天种群增长和生命表,研究了不同浓度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毒性影响。结果显示:轮虫种群增长率与氟他胺浓度对数负相关。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半效应浓度(EC50)、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4.31、3.17和1.59 mg/L。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内禀增长率和世代时间有显著的影响(P<0.05);内禀增长率随氟他胺浓度升高而下降,其中1.59 mg/L和3.17 mg/L氟他胺浓度组内禀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98%和17.95%(P<0.05),其无效应浓度为0.8 mg/L;而3.17 mg/L浓度组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P<0.05)。实验结果表明内禀增长率是检测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Cu2+对大型蚤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浓度Cu2+对大型溞生长和繁殖的毒性影响.试验观察了大型溞的繁殖指标(产第1胎时间、每只溞所产总幼溞数、每只溞所产总胎数和内禀增长率),同时还观察了存活和生长(体长)2个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内禀增长率显著F降,但是生长和存活仅在9.6μg/L Cu2+浓度下显著下降.产第1胎时间随Cu2+浓度增加而延长;表明Cu2+低浓度下对水生生物的长期慢性影响不容忽视.大型溞繁殖指标可作为水环境Cu2+污染预警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利用室内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溞的实用技术.结果表明(1)在水温25±2℃,盐度25‰,投喂小球藻和酵母,连续充气培养的条件下,蒙古裸腹溞生长繁殖稳定,生产效率较高;(2)经过1 4天的培育,1号,2号,3号水泥池蒙古裸腹溞分别从接种密度285个/L,237个/L,185个/L,达到5177个/L,4147个/L,3096个/L;(3)利用3只36m3的水泥池培养蒙古裸腹溞59d,收获蒙古裸腹溞总产量527.9kg;(4)采用交替式连续培养蒙古裸腹溞,培养期间每天采收蒙古裸腹溞总量的20-3 0%,而蒙古裸腹溞增殖和收获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5.
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精浆离子和氨基酸成分及精液生理特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圆口铜鱼精液pH值为7.3,呈弱碱性;精液浓度为39.7%,精子密度为5.3×10~9个/mL;精浆离子以Na~+含量88.7 mmol/L最高,其次是K~+,之后为Ca~(2+)、Mg~(2+)、Zn~(2+)、Cu~(2+);精浆水解氨基酸总量为2 872.69μmol/100mL,其中以脯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最低。该结果填补了圆口铜鱼繁殖生物学的相关数据,为圆口铜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海洋尖尾藻对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特征,分别采用2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分析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过程、培养液颜色变化特征和摄食规律。结果显示,海洋尖尾藻摄食双色藻时将藻丝一段一段慢慢裹入纵沟,而齿状纹石藻整个细胞同时被裹入纵沟。海洋尖尾藻接种6 h后,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率均为100%。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双色藻培养液中分别为0.8×104、2.4×103和0.8×103个/mL,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分别为3.9×103、2.4×103和1.7×103个/mL)降低,其种群在初始密度为3.4×107个/mL的双色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3、4和6天,双色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也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5、10和15天;海洋尖尾藻种群在初始密度为6.6×105个/mL的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4、5和12天,齿状纹石藻被摄食完毕所需时间也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6、7和13天。研究表明,海洋尖尾藻对不同大小和体制类型的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过程不同,培养方式对培养液颜色变化产生影响,饵料藻种类以及饵料藻和海洋尖尾藻最初浓度配比会影响海洋尖尾藻摄食,15 d培养过程中双色藻种群和齿状纹石藻种群均向海洋尖尾藻种群发生了演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0.30×104cells/mL)条件下,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的毒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初始密度为0.1×104 cells/mL条件下,同一生长期内细胞毒性比其他3个密度条件下高.HPLC检测微小亚历山大藻含有的毒素为GTX1-4,含量分别为2.14、2.08、4.97、5.04 fmol/cell.综合考虑微小亚历山大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最大密度、达到最大密度所用时间以及细胞毒性大小等因数,采用(0.10~0.15)×104 cells/mL接种密度培养微小亚历山大藻,能够达到较好的产毒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分析武汉市9个湖泊中枝角类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的多样性情况,对种群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地理距离对枝角类种群遗传分化的影响。形态鉴定表明,9个湖泊26个样点中共有8个湖泊17个样点检出微型裸腹溞,牛山湖设置的3个样点均未检测出微型裸腹溞。通过基因测序共得到66条微型裸腹溞COⅠ基因序列。由COⅠ基因序列构建的邻接树及Network分析显示,武汉8个湖泊中所得到的微型裸腹溞序列分为3大枝并具有14种不同的单倍体型。曼-惠特尼检验及科尔莫格罗夫-斯米尔诺夫检验均表明,湖泊内和湖泊间的微型裸腹溞遗传距离存在极显著差异。武汉市不同湖泊间微型裸腹溞存在遗传分化倾向。微型裸腹溞COⅠ基因在选择上是中性的,并且积累了相对较多的突变位点,可以用于种群遗传结构尤其是大尺度上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获知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A. minutum)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6 MU/cell的A. minutum藻投喂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3.0×103 cells/mL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 cells/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 h短期蓄积和5天长期蓄积对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5×103 cells/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 cells/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0.01),由此确定后期投喂毒藻的浓度“阀值”为1.5×103 cells/mL;短期蓄积实验牡蛎在0~6 h内将有毒藻滤食尽,其体内PSP毒素在6~12 h间达到最大值149.6±10.5 MU/100 g,随后开始下降。长期蓄积实验过程中,牡蛎的清滤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1),在蓄积实验的第2天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00 MU/100g),在5天实验结束时,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高达3069.2±178.2 MU/100 g,高于国家限量标准的7.7倍。实验结果作为PSP在牡蛎中蓄积及代谢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PSP的脱除及净化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 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 104 cells/ml (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 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 107 cells/ml (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 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