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土壤物理性质小尺度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各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明显,其半方差函数可以用指数模型、高斯模型和球状模型拟合,变程变化范围为10.810 48.650 m,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范围为10.2%87.8%,表明各物理性质有不同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孔隙度和持水特性有较大的块金值,说明存在小尺度(<10 m)的空间异质性;(2)普通克里格插值及绘制物理性质空间分布轮廓图表明,土壤各物理性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斑块性,各物理性质在不同土壤深度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一致性,地形是影响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分布格局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定量分析林分土壤表层含水量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树种的阔叶混交林,不同空间样点间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大。土壤表层含水量在较小尺度范围(13.10 m)空间异质性明显,空间自相关因素所占比重较大(71.9%)。空间格局强。  相似文献   

3.
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土壤酶活性的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明  满秀玲 《森林工程》2010,26(1):1-6,11
利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兴安岭谷地不同死亡程度云冷杉林表层土壤(0~20cm)酶活性空间异质性和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脲酶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线性模型,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或球状模型。②土壤酶活性各项指标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指标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较强以上(空间结构比均在75%以上),土壤转化酶为中等(空间结构比均在25%以上),土壤脲酶在较弱到中等之间变化。③云冷杉林表层土壤过氧化氢酶的自相关范围最大(0.58~3.08 m),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分别为1.41~3.98 m和0.91~4.29 m,而土壤脲酶自相关范围最小(15.426~16.673 m)。④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空间格局明显,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脲酶的分数维分别为1.930~1.990,1.910~1.986,1.923~1.997和1.936~1.970。  相似文献   

4.
钾(K)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土壤中K含量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森林经营活动和树种组成不同,森林土壤中K含量差异性较大,表现一定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在1hm2石栎-青冈栎常绿阔叶林样地内的10 m×10 m小样地中心位置,分采集0~10、10~20和20~30cm层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中K元素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分析土壤K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土壤K含量与土壤其它养分元素(有机C、N、P)、地形因子(海拔、凸凹度和坡度)和凋落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30 cm土壤K含量平均值为28.04 g/kg,为中等变异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除20~30cm土层中K含量符合线性模型外,0~10\10~20土层和0~30 cm土层K含量符合球状模型分布,各土层土壤K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0~10、10~20、20~30 cm和0~30 cm土层中K含量的空间自相关变程范围分别为37.51、25.38、39.78和28.92 m,土壤K含量有较小的空间异质性尺度。各土层K含量随地形的变化趋势较为明显,表现为斑块状空间分布,低值出现在中下部的山脊,高值出现在上部山脊和西南角的部分沟谷。土壤K含量与海拔高度、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K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受成土母质和地形等结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传统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兴安岭谷地不同衰退程度云冷杉林表层土壤(0~20cm)水分空间异质性和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衰退明显增加了林地表层平均水分的含量,不同衰退程度的云冷杉林地之间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衰退程度的增加,使得平均块金值、基台值增大,空间结构比随着衰退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云冷杉林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异质性以空间自相关部分为主,从占总空间异质性的99%减小到71%;各向异性分析也表明,不同衰退程度的云冷杉林地表层土壤水分在各方向上为各向同性,表明土壤水分变化是独立、随机、同质性的;其空间格局有明显的差异,随着衰退程度的增加,分数维变大,斑块形状复杂程度增大,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明显破碎化。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四纪红土红壤退化特性及其对杨树生长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进行 未退化较轻度退化、中度退化的四纪红土红壤的田间持水量高21.62%,48.08%;贮水库容总贮量高27.96%,84.15%.其土壤营养总贮量损失率分别为0,33.6%和79.6%。红壤上3a杨树生长高度分别为7.65、4.9和2.65m。不同退化类型,其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指标差异极显著,对杨树生长影响很大。杨树能在未退化红壤上生长。  相似文献   

7.
潘俊  张毅  邹芹 《绿色科技》2019,(16):45-46
指出了红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广阔的低山丘陵区,其范围大致自北纬24°~32°之间,涉及13个省,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壤总面积6.5%,其中江西、湖南两省分布最广。以红壤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该区域土壤结构特征、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为红壤区抵御自然灾害、土壤可持续发展以及生产生活活动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传统统计分析和地统计等方法对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开展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是影响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潜在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独立作用或不同尺度的交互作用来改变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其中,代表土壤底物供应的C和N在某些森林生态系统可解释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40.56%;细根生物量单独就可以解释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30%~40%;距离测量点4m内的平均胸径在生长季节可以解释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10%~19%;不仅如此,土壤水分、NPP等因素在特定生态系统也有可能是影响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决定因素。此外,如火烧、皆伐等扰动可通过改变温度和水分空间变异而强烈地影响土壤生态进程,改变空间异质性。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区域,天然林的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要高于人工林。  相似文献   

9.
盐渍土壤化学性质与地上生物量空间异质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庆地区盐渍化土壤(0~10cm)总盐、土壤pH值、碱化度、交换性钠、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土壤化学性质及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土壤化学性质各指标有较大的变动,存在异质性现象。从自相关尺度上分析,地上生物量、土壤碱化度和全盐的相关尺度相近,为5.3~5.77m;从空间结构方差与总变异方差的比值——结构比来看,地上生物量的结构比最大,为92.0%;土壤pH值、全盐、土壤碱化度的空间结构比也都达到80.0%以上,说明它们表现出很强的空间自相关。而其他土壤化学性质指标结构比为38.3%~70.0%,说明它们表现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地上生物量与除土壤有机质外的土壤其他化学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西双版纳生长山桂花、云南石梓人工幼林的赤红壤及砖红壤中,影响这两个树种生长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酸度。改善30cm以上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酸度,是山挂花和云南石梓丰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含量是对地表生态过程有着重要影响的生态因子,在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选取三峡库区典型植被类型杉木、马尾松混交林(A)和马尾松纯林(B),通过网格(3.00 m×3.00 m)取样,地统计学方法研究群落(30.00 m×30.00 m)0.00 - 20.0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性不同,样地A和样地B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表现出弱和中等强度的变异性;(2)两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半方差函数曲线可以用球状模型进行拟合。土壤水分的空间相关范围存在明显的差异,有效变程分别为51.00 m和12.37 m;土壤水分分布格局呈明显的斑块状分布;(3)在本研究区域内,植被、地形和地貌等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森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直接关系着林地生产力、生态恢复的方向与途径,是植物群落空间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的演替有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有关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中就海拔高度、土层深度、坡向、植被类型等环境因素对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合多种环境因子对土壤进行季节动态变化的研究比较缺乏,基于林分或更大尺度下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空间异质性的形成机制、土壤空间变异规律同人为干扰、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等关系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庞泉沟河岸带落叶松林的土壤氮素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了解河岸带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储量以及氮素的空间格局,为河岸带对河流氮素的净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氮素含量较高,土壤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空间异质性明显,并且氮素在土壤层之间、高地连续体上存在不规则的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2)在高地连续体上,河岸带土壤全氮与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r=0.613),全氮与铵态氮呈正相关(r=0.114),全氮与与河岸带宽度呈负相关(r=-0.075),铵态氮与硝态氮呈负相关(r=-0.004)。土壤氮素格局受多因素影响,氮素的形态与含量主要受地形、林分、降水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呼吸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森林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是估算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基础。文中概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子,以及研究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的主要方法,指出当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空间异质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地统计学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广东省东莞市森林表层土壤(0~25 cm)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和pH值等5种土壤肥力指标的空间变异规律。研究表明:全磷、全钾、有机质、全氮为中等变异;pH值属于弱变异;全钾、pH值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有机质、全氮、全磷适用模型为指数模型;全磷、全钾、有机质、pH值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全氮的空间相关性较弱;5种肥力指标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存在明显差异,变化范围为2218~19297 m。用普通克立格法进行最优内插,得各肥力指标含量分布图,并分析了各土壤肥力指标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is a constant presence in the natural world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s plant behavior at a variety of levels of complexity. In order to estimat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fine root biomas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fine root biomass in the upper layer of soils (0-10 cm) in three Masson pine (Pinus massoniana) stand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China, was studied in 30 m × 30 m plots with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both the live and dead fine root biomass of stand 2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other stands, 2)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fine roots in the three stands was caused together by structural and random factors with moderate spatial dependence and 3) the magnitud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live fine roots ranked as: stand 3 > stand 1 > stand 2, while that of dead fine roots was similar in the three stands.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range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for fine root biomass varied considerabl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hile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soil bulk density,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may exhibit great effe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ne roots. Finally, we express our hope to be able to carry out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heterogeneous patterns of plant and soi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