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芦荟组培苗移栽前炼苗及其结构与生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美国库拉索芦荟组培生根苗进行炼苗试验。并研究了炼苗前后叶片结构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美国库拉索芦荟组培苗移栽前经3d以上的晾苗处理,成活率高达90%以上。经晾苗处理的组培苗叶片呈浅红褐,4种抗性生理指标说明经3d以上炼苗的组培苗,其抗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常规快繁技术,在花卉种苗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从大量的组培瓶苗到获得可出圃的穴盘苗,温室炼苗移栽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花卉种苗的产量及品质。笔者将花卉组培苗温室炼苗移栽及栽后养护介绍如下。组培苗选择选取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的组培苗进入温室进行炼苗,所选组培苗必须无污染,株高及叶片大小适宜,叶片数为5~8片,根系为乳白色,根系长度为0.5~1cm。组培苗状态的选取因种类、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AM真菌在牡丹组培上的应用效益及机理,保存和扩繁新优杂交牡丹资源及提供解决牡丹组培中生根难、移栽成活率低等瓶颈问题的新途径,选用牡丹新优杂交系种子进行胚培养得到胚根苗无菌体系,在瓶内对胚根苗接种AM真菌获得菌根化组培苗,继而研究AM真菌对牡丹组培苗生长发育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 表明,AM真菌能显著促进牡丹组...  相似文献   

4.
在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快繁生产过程中常会出现污染问题,马铃薯组培工厂化发展的瓶颈是解决试管苗快繁过程的污染问题。在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的培养基中添加安全、稳定、光谱杀菌剂二氯异氰尿酸钠(SDIC),从不同浓度的SDIC灭菌效果、培养基中加入SDIC是否高压灭菌、SDIC加入不同培养基对瓶苗生长的影响、SDIC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SDIC能有效降低脱毒试管苗组培快繁的污染率,不影响瓶苗的正常生长。采用SDIC添加到培养基中,可进行开放式快繁,进行高效、规模化生产组培苗。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培苗培养技术数据库查询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工作从组培苗种类到研究成果日益增加和提高,为增强其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换效率,增加农业企业信息需求,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笔者采用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应用ASP语言,设计完成了包含组培苗全套培养信息的培养技术数据库,编写了技术数据库检索查询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植物组培苗技术的集中与网上资源共享,为植物组培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信息,也为企业增加了农业生产创新途径,同时更有效地加强了高水平组培技术和优良组培苗的推广及应用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6.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所得到的植株,称为组培苗,又称试管苗,这一培养技术叫做组培技术。目前组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你生产出来的组培苗是不是“优质种苗”,是不是无毒苗”,不能你自己说了算,需要进行质量认证。这里介绍荷兰SBW组培室对组培苗全过程的监测和认证。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7.
组培过程中变异的普遍性,显著影响植物的遗传稳定性,限制组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草莓组培苗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变异却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其生产效益。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变异的发生是草莓及其他组培快繁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影响组培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外植体类型、基因型、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配比、继代培养的时间和次数,和内在遗传机理如染色体异常、转座子活化和基因突变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建议选择幼嫩的外植体、优化培养基配方、控制增殖系数和继代次数以及选择合适的光照和温度等培养条件,控制组培过程中变异的发生。同时,利用形态观察和RAPD、SSR等技术对组培苗进行检测,及时剔除变异组织或变异植株,减少变异对生产的不利影响。通过总结草莓组培中变异发生的原因和有效控制变异的途径,为包括草莓在内的植物脱毒组培快繁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对变异的深入认识,为植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百合的分布中心。百合(Liliumspp.)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无皮鳞茎类花卉,是世界上主要切花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百合切花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以我们在组培苗培养成功的基础上,对百合组培苗成花的栽培技术进行探讨。1材料选择以学院组培中心的东方型康巴斯(Compass)百合组培苗进行试验,其球根直径为6~8mm,在学院的花卉园艺场大棚内对组培苗进行成花栽培管理。2组培苗的前期炼苗管理将组培室的出瓶苗洗去苗基部的培养基,用轻松培养土基质(50%砻糠灰、25%蛭石或珍珠岩、25%园土)在穴盘中进行前期炼苗,保持土壤湿润和85%…  相似文献   

9.
王頔  周荧  文光琴  聂飞 《种子》2019,(4):47-50,55
为探寻蓝莓苗木最佳繁殖方式,对兔眼类蓝莓"灿烂"和高丛类蓝莓"莱克西"的组培与扦插2种不同繁殖方式苗木进行生长生理特性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别在10:00时和14:00时呈现2个高峰曲线,12:00时出现峰谷。其中"灿烂"扦插苗的净光合速率最大,其次是"莱克西"扦插苗。扦插苗和组培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硝态氮含量、根系活力等均差异显著(p<0.05),硝态氮含量最大的是"莱克西"扦插苗,最小的是"莱克西"组培苗;根系活力大小顺序为"莱克西"组培苗>"莱克西"扦插苗>"灿烂"组培苗>"灿烂"扦插苗。对不同繁殖方式下蓝莓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硝态氮含量、根系活力、叶绿素总量等7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主成分值大小依次是"莱克西"组培苗>"莱克西"扦插苗>"灿烂"组培苗>"灿烂"扦插苗,反映出不同蓝莓种类及不同繁殖方式苗木生理特性指标的强弱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秋子梨组培幼苗的生根率,本研究以秋子梨生根组培培养基(1/2MS+IBA 0.5 mg/L)为基础,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AC):0.25、0.50、0.75、1.00 g/L,分析不同的活性炭含量对秋子梨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活性炭培养的组培苗在生根率、生根数、根长等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最适宜秋子梨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IBA 0.5 mg/L+AC 1.00 g/L,该处理的秋子梨组培苗生根率达到了90%,可明显促进秋子梨组培的生长。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梨属植物组培幼苗的生根率和成活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木本植物的快繁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尖尾芋试管苗温室移栽成活率,降低工厂化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在温室条件下,采用5种不同营养液处理尖尾芋试管苗40天,测定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地径几项形态指标和叶片干鲜重、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等几项生理指标,对尖尾芋苗期营养液进行优化选择。结果表明:5种营养液处理的尖尾芋各项形态和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E处理(N:P: K=21:2:9)最高,其他4个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金丝小枣茎段离体培养及胚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1986—1987年将金丝小枣高产质佳4个品系、成年树上的枣头茎段,使用MS基本培养基培养成试管苗.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的生理状态与培养试管苗有直接关系;试管苗经常出现二次枝,它可以生根,但生芽继代繁殖困难;利用果仁接种在适宜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健壮植株,下胚轴可由不定芽发育成小植株.  相似文献   

13.
Heat tolerant mutants were obtained in two commercial potato cultivars, `Kufri Jyoti' and `Kufri Chandramukhi' through in vitro mutagenesis of in vitro propagated plantlets. Gamma-irradiated (20 and 40 Gy) shoots were micropropagated for three cycles (M1V3). A large number of the micropropagated shoots produced microtubers at 28 °C. Microtubers induced at high temperature had distorted shape but showed normal germination in field. Under stress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the frequency of chlorophyll variants increased in the gamma irradiation-derived material, however, nearly 40% of the plants had normal leaf tissue, whereas control plants showed completely damaged leav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气调贮藏的优缺点、对贮藏产品品质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以及气调贮藏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气调贮藏研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气调贮藏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Dissected apical buds of determinate buckwheat seedlings were cultured on a medium with high BAP to IAA ratio, and clones of micropropagated plants were established. Regenerated plantlets (R1) were transferred to a greenhouse and grown to maturity. All plants of this R1 generation had terminal inflorescence typical for the determinate type. Sixty eight selected R1 plants, belonging to 6 clones (3 pin and 3 thrum), were allowed to cross-pollinate and 643 seeds were collected. In a sample of 100 seedlings belonging to the R2 generation, all plants again had the characteristic determinate growth habit with no signs of segregation.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木薯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方法,以木薯试管苗为主要材料,观测试管苗成活率、株高生长变化及茎秆变化情况,探索卡那培养基与常规培养基对木薯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培养室温度25±2℃、光照强度3000 lx、光周期16 h/8 h的环境下,木薯品种‘华南8号’(SC8)试管苗在卡那培养基(MS+0.2 mg/L NAA +80 mg/L Kan +30 g/L蔗糖+9 g/L琼脂)保存时间为22~24个月,是常规培养基试管苗保存时间的10~12倍,且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中生长的试管苗根系较发达、节间显著缩短、茎节数显著增加、茎秆明显增粗、叶色浓绿,温室移栽存活率超过了90%,是常规培养基的5~8倍。该保存方法有效延长了木薯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时间,既增强了种苗移载成活率和保存质量,又显著地节约了木薯种质资源保存过程中耗费的人力劳动、试剂药品、水电能源等成本。  相似文献   

17.
富含多糖的转基因石斛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石斛兰转基因研究中,需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等手段检测外源基因是否转入并整合到转化植株基因组.由于转化石斛植株生长缓慢,且含有多糖,因此从转化植株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以尽快对转基因苗进行分子检测存在较大困难.本研究旨在通过改良现有的DNA提取法(CTAB法或SDS法1,克服转化石斛植株基因组DNA提取中碰到的产量低,纯度不高而导致难以进行PCR或酶切等问题.在本研究所用的3种改良法中,方法Ⅱ能从少量的转化石斛苗中提取出高产量和高纯度的基因组DNA.研究结果表明方法Ⅱ提取的基因组DNA完全适用于转基因石斛的外源基因PCR扩增,限制性酶切和Southern杂交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组培苗为试材,选用黄心土、泥炭土、蛭石为移植基质,研究不同的基质配比对降香黄檀组培苗成活及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降香黄檀组培苗移植基质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对降香黄檀组培苗的成活率、株高、地茎、苗鲜重、苗干重、叶绿素含量、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及根系活力均存在极显著性或显著性差异。泥炭土不仅对降香黄檀组培苗的生长和生理状态有良好的正向作用,而且能促进根瘤菌的形成。蛭石和泥炭土都能显著提高降香黄檀组培苗的移植成活率,基质为V黄心土∶V蛭石=2∶1处理的组培苗成活率最高,达到93.09%;其次是基质V黄心土∶V泥炭土=2∶1的处理,成活率为85.14%;基质为100%黄心土处理成活率最低,为62.23%。在已成活的降香黄檀组培苗中,基质为V黄心土∶V泥炭土=2∶1处理的组培苗的各项生长及生理指标都最优。说明V黄心土∶V泥炭土=2∶1的基质配比最适合用于降香黄檀组培苗的移植。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改良甘薯的研究进展,包括甘薯的再生系统,外源基因转化方法,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提高甘薯块根蛋白质含量、改善氨基酸组成,改善淀粉组成和含量,提高甘薯抗病、抗虫与抗病毒能力所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应用的潜力等。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光质对菊花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新型光源LED辐射的不同光质对菊花组培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植物组培专用LED光源的研发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菊花组培苗为试材,采用LEDs光源发射的单色光谱红光[(658±20) nm]、蓝光[(460±20) nm]、远红光[(730±20) nm]和绿光[(530±20) nm],进行不同光质配比组合,荧光灯作为对照,对组培苗形态、生根,色素含量,碳氮代谢及抗氧化酶系活性进行差异比较。菊花组培苗在红光下徒长,能效最大。蓝光下矮壮,根系活力最大,复合LEDs光质下,组培苗形态正常。RBG处理的菊花组培苗叶片色素含量最高。红光有利于叶绿素b的合成,蓝光有利于叶绿素a的合成。单频红光处理的菊花叶片淀粉含量最高,RBG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碳水化合物蔗糖、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LEDs光质处理的叶片C/N比高于荧光灯。随着LEDs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LEDs光照系统将会替代荧光灯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理想光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