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渭北旱塬是陕西省的第二大粮仓,以盛产优质小麦著称。旱地小麦的丰欠,直接影响着全省小麦生产全局。为了选育抗旱、高产、优质、广适等方面有突破的小麦品种,研究了陕西省旱地小麦育种的现状,分析了渭北旱塬东西气候差异及其对小麦品种适应性的要求以及当前生产条件下陕西省旱地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指出增强广适性品种选育力度,同时注重分别适应东西部生态条件的小麦品种选育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陕北、渭北地区旱地冬小麦生育期水分盈亏量和不同月份降水自给率地区分异的基础上 ,研究了不同分区典型县旱地降水产量积分回归函数和降水对产量的影响规律 ,确定了陕西丘陵沟壑区和渭北台塬东部冬小麦最佳补充灌溉时期为 :冬前分蘖期和返青、拔节期 ;洛川塬区 :返青、拔节期 ;渭北台塬西部 :越冬期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陕北、渭北地区旱地冬小麦生育期水分盈亏量和不同月份降水自给率地区分异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分区典型县旱地降水产量积分回归函数和降水对产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陕西丘陵沟壑区和渭北台塬东部冬小麦最佳补充灌溉时期为:冬前分蘖期和返青、拔节能;洛川塬区;返青、拔节期;渭北台塬西部:越冬期。  相似文献   

4.
铜川市印台区农技中心旱地小麦育种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选育推广的铜麦系列小麦品种在陕西省渭北旱塬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介绍了铜麦系列品种配套集成栽培技术和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进展与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西是北方麦区典型的干旱省份,旱地小麦面积比例较大,旱地小麦生产对全省小麦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选育抗旱性、丰产性、稳产适应性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小麦品种,归纳了山西小麦生产发展概况,总结了山西旱地小麦育种在团队建设、育种方法、育种成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旱地小麦育种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从育种目标、种质材料创新和育种方法等方面进行突破的育种策略和探讨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膜沟播冬小麦高产栽培的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粉茹  李岗  韩思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3):420-421,426
采用列区试验研究了渭北塬区地膜沟播冬小麦合适的播期播量。结果表明 :在渭北塬区 ,要夺地膜小麦高产 ,比较适宜的播种密度为 180万~ 2 2 5万苗 /hm2 ,播种日期为 9月 3 0日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客观地评价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主要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区试观察记载的大数据性状资料的利用率,探索利用区试性状演变规律促进提高育种性状选择准确率的可能性,为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提供支撑,本研究对2000—2015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历年参试品种汇总的16个表观数量性状进行整理归纳分类,按产量性状、抗逆广适性状、品质性状3个指标性状分类,以区试分组为依据,对旱肥、旱薄两类参试品种性状差异及表现趋势进行比较,并运用简单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比较参试品系的一般性状(育种辅助选择的亚性状或间接性状)和目标性状(品种审定直接考察要求达标的性状)相互间的遗传相关性,分析比对典型性状因子及其对旱地小麦育种性状选择和评价的作用,为提高优良性状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筛选出适宜渭北旱塬高产、优质、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2013-2015年对9个旱地小麦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以晋麦47为对照,通过记载基本苗、分蘖数、穗数等相关农艺性状和抗逆性及室内考种,综合分析得出适宜渭北旱塬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为旱丰728、航麦287、伟隆123三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陕西苹果主产区苹果黑星病病情分布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苹果黑星病在陕西苹果主产区的病情分布、感病程度,结果表明了该病在秦岭北麓区病情最重,渭北高塬区西部较重,关中平原西部较轻,关中平原东部轻,渭北高塬区东部最轻,且是局部零星分布。在调查的四个主栽品种中,以嘎啦、富士两品种感病最严重,红星次之,秦冠最轻。并提出对该病管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白水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地处渭北黄土台塬与陕北黄土高塬的过渡地带,全县小麦的种植面积20万hm2。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的探索提高,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渭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能给相关农户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小麦品种抗旱性的评价标准不够标准,认识不够统一的问题,介绍了应用于国家旱地小麦品种区试的小麦品种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幼苗期反复干旱法抗旱性鉴定、种子萌发期PEG胁迫法抗旱性鉴定评价的技术规程,以期能在统一标准下鉴定品种的抗旱性,为小麦抗旱育种和抗旱品种的筛选鉴定及可比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陕西渭北塬区苹果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陕西渭北塬区的气侯特点,结合国内外苹果生产基地的生产经验和渭北苹果基地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分析综合得出陕西渭北塬区苹果各生育期适宜的气象指标.并根据我省渭北苹果生产基地苹果产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生产决策建议.苹果各生育期适宜的气象指标对渭北塬区苹果产业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发展苹果生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②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③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成极显著正相关。④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结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较低、有效穗数较高、千粒重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6—2017年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长治试点的区试结果,通过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分析目前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育种的难点,以期为山西省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2 a间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遗传进展30.29 kg/hm~2,但年度间产量变幅较大;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是,有效穗数、穗粒数有所增加,千粒质量基本保持稳定,株高有所降低,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有所提前,年平均进展分别为0.24%、0.16%、-0.04%、-0.39%、-0.11%、-0.078%和-0.105%。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千粒质量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为了适应山西省生产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山西省中部旱地小麦品种的选育应是在确保品种的丰产性同时提高品种抗旱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年型,通过选择灌浆期和成熟期长的品种提高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15.
旱地小麦育种的研究机理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30多年的旱地小麦育种研究资料以及国内外40多篇相关研究文献,从旱地小麦育种的研究机理,以及旱地小麦育种研究趋势和进展等方面,对旱地小麦育种的研究做了综述。认为旱地小麦育种研究发展趋势有两大明显转变:一是由原来的单一田间选育研究转向田间选育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选育研究;二是由抗旱性生理遗传育种研究转向抗旱节水性生理遗传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14-2017年黄淮和陕西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干旱年型、平水年型、丰水年型各组试验旱地小麦的对照品种、参试品种以及增产品种主要性状在不同年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品种同一性状在不同年型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但不同年型对不同性状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单产、667 m2穗数、株高、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参试旱地小麦品种较对照的生育期普遍延长,丰产潜力提高,株高有明显降低趋势,但抗旱性减弱,稳产性降低,对照品种较强的抗旱性使其在旱年和平年仍有稳产优势,但生产潜力较低。因而旱地小麦育种应加强丰产与抗旱相结合,选育高产、抗旱、优质的旱地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受自然降水和灌溉条件的限制,洛阳市旱地小麦播种面积占到麦播面积的6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地力的提高,洛阳市旱地小麦的产量逐步向水浇地小麦靠近。因此,加深对现有生产水平上旱地小麦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已成为当前洛阳市在小麦栽培和育种上的迫切需要。本试验通过简单分析洛阳市旱地小麦品种洛旱19号在4种播种方式下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并对相关系数进行比较,以期对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关中旱地小麦节水补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陕西旱地小麦面积占全省小麦总播种面积的40%以上,且主要分布在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单产水平低而不稳是制约陕西粮食生产水平提高的一大瓶颈。为进一步解决关中旱地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依托陕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由省农技总站牵头,从2015年秋播开始,在10个旱地小麦主产县(区)组织实施了省级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重点项目——关中旱地小麦旱作节水补灌技术集成研究与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旱地小麦品种生态型演变规律及育种目标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小麦育种方向,培育相对适合的品种,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高产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本试验研究分析,作者以为:旱地小麦高产与品种性状显著相关,保证一定的抗旱性,适当降低株高,在一定的株穗数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使产量三因素在最大程度上协调发展是早地小麦育种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比较干旱的 2 0 0 2~ 2 0 0 3年小麦生产年度 ,在渭北旱地进行了旱地优质小麦品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参试优质小麦品种铜麦 4号综合性状表现突出 ,产量最高 ;铜麦 3号表现综合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