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县地处豫西低山丘陵区,区域内地质灾害较发育且危险性逐年增加。经调查分析,新安县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共128处。通过综合分析新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形地质特征、植被特征、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等,选择坡度、坡高、坡形、岩土体结构、地质灾害点密度、植被指数、降水、工程活动等8个因素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将新安县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共4个等级,分析了各分区特征并针对分区情况提出防治建议,可为该地区地质灾害精细化评价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普洱市思茅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通过地质灾害调查,分析思茅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因素和成因机理,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分别为5个高易发区、1个中易发区、6个低易发区,分别占到全区总面积的18.09%、60.29%、21.62%,提出了该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泾川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GIS平台,选取地貌、坡度、岩性、降雨、植被5个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并结合野外调查资料,采用指数加权分析方法对甘肃省泾川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按照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级,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划为4类,其中高易发区面积为364.90 km2,中易发区为392.99 km2,低易发区为200.01km2,不易发区为506.18 km2,分区结果表明,泾川县地质灾害总体表现出群发性、突发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做好兰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级区划可为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提供数据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地质灾害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从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土地利用、水文降水等方面,选取坡度、海拔、土地利用类型、距河流距离、距地质断层距离等12个影响因子,采用信息量法和确定性系数法确定每个影响因子的得分值和权重值,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结合ArcGIS软件进行兰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并分析不同影响因子对兰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市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易发区3个分区总面积占兰州市总面积的50.70%,地质灾害对兰州市的影响较大;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北部河谷Ⅳ级阶地前缘及各沟谷台地前缘、黄土丘陵沟壑区。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会理县“8·30”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四川省会理县的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和水文气象条件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良好基础,县域内地质灾害频繁.2008年8月30日("8·30")地震不仅加剧了原有的地质灾害,而且还引发了多处新的地质灾害点.通过发放地质灾害普查表、典型区域的遥感调查和重点区域的专家详查等调查方法,获得地震诱发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55处,其中崩塌8处、滑坡25处、泥石流2处和不稳定斜坡20处.新增灾害点主要集中在县域南部高山峡谷区,特别是沿金沙江一带.根据震后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以2 km×2 km为单元格对县域内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分区,主要分为三级地质灾害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2.4%,37.1%,20.5%.最后,提出了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及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全面防灾、突发性地质灾害实施紧急防治、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综合防治、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和实施预防减灾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姚勇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188-191,274
梅州市是典型的山区,是广东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频发、易发区.在对该市地质灾害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脆弱的地质环境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基础,降雨是主要诱因,人类工程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主要因素.针对梅州市的灾害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要求,对梅州市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规划,并进行了易发性分区;将梅州市分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在把握预测性、前瞻性、动态性的原则上,将规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最后,对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主要措施及建议:逐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陈维治  付保红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3):320-324,368
为增强农村居民点地质环境安全布局认识,科学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可持续、健康发展。以云南省盈江县为研究区域,选择坡度、线性构造等评价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其中为了统一评价单元,通过ArcGIS建立鱼网将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网格化。再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对现状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盈江县地质灾害区划分区结果中的中高易发区占到全县总面积的63.57%,包含全县95.83%的历史地质灾害点;且农村居民点位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的面积占居民点总面积比例达到74.55%,所有乡镇都有位于高易发区的居民点;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与区划结果,将各乡镇及其典型村落划分为3个级别,并针对性地提出“梯度推进”、“内部整改”、“就地城镇化”3种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原山地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对重大建设项目安全危害极大,开展拟建高速公路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对后期线路选址及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分析现状地质灾害特征的基础上,从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构造、人类工程活动4个方面选取对地质灾害发育贡献程度较大的因子,基于GIS技术,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信息量法对拟建施甸至链子桥段高速公路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通过研究区已有地质灾害编目对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AHP_信息量模型在拟建工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可操作性强,评价结果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9.
汶川县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山高谷深,地表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造成的损失巨大,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分析汶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划分出了地质灾害易发区,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初步规划建议,同时提出了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防灾减灾和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和合理安排生产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和对怀安县11个乡(镇)2、50个行政村进行拉网式排查,确定的调查目标包括滑坡及隐患78处、崩塌或潜在崩塌33处、泥石流隐患5处、开挖战备地道引起的地面塌陷4处、险坝1处,共121处地质灾害点,调查内容包括灾害分布特征、成灾规模、危害程度和稳定性状况等。综合分析影响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条件、气象因素及人类活动等,结合发育情况、危害现状和成灾特点,综合判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找出灾害隐患点并划分灾害易发区。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包括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警系统,因地制宜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地质灾害评估,减少人为诱发因素,多渠道筹措地质灾害治理经费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聚类和最大似然法的汶川灾区泥石流滑坡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地表径流深和地震烈度4个震后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作为评价影响因子,采用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评价汶川极重灾区(四川省部分)震后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结果表明:聚类分析和最大似然法这种非监督分类的方法适用于没有足够训练数据的情况,可以快速对一个大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估;从得到的易发性评价图中可知,在大块的高易发区内存在一些小的极低易发区,这些区域可以作为安全的居民点使用,在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以及高易发区与极低易发区分界线附近,地质灾害点分布比较密集.  相似文献   

12.
以环境因素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利用MapGIS软件,以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下水特征、地表水活动、地表植被、气候气象和人类活动8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权的最小平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利用因子叠加法对梅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梅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分区图反映了梅州市地质灾害的易发情况,对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密云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灾害科学研究的深入,区域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对密云县的地质灾害的成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密云县的主要地质灾害发生历史和分布现状,基于GIS平台划分了密云县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并对可能造成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受地形、地貌、构造、岩性、降雨、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勐腊县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在2011年地质灾害规划调查的基础上,对勐腊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易发性等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易发性分析结果划定了灾害防治区划,提出了各分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通海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分布、人类工程活动等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多个地质灾害发育影响因子,确定各因子所占权重及评价标准,并进行综合评分,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及GIS空间分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初步分区,结合实际调查成果对初步分区结果进行修正,得出了通海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四川省泸定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该区地质灾害预防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借助谷歌影像解译,获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279处。选取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象水文、土壤与土地利用(LULC)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确定性系数法确定因子权重,并结合信息量法构成加权信息量模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开展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研究区极高和高易发区分别占总研究区面积的13.54%,26.49%。地质灾害点共225处落在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内,占总样本灾害点的80.6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线下面积(AUC)进行检验,其值为0.793,评价模型精度良好。[结论]对四川省泸定县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等级划分,采用的加权信息量方法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石棉县地质灾害发生的雨量条件与气象预警(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棉县发育地质灾害共280处,其发育、发生与降雨过程密切相关。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于最大降雨量出现后的2~5d内,而泥石流灾害往往发生在最大降雨量出现的当天;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地质背景,对石棉县进行了气象预警分区,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和相应降雨过程,确定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当日降雨量和前期降雨量条件,建立了不同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区内的基本雨量警戒线与不同降雨组合条件下的气象预警等级,并绘制出18幅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列图,研究成果可为石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行铜川市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区划,选取了铜川市耀州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乡镇,确定了影响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主要因子,即岩土体类型、地形地貌、年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并用分形分维理论验证了其可靠性.将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各影响因子与易发性的关联度作为MAPGIS空间分析功能的评价权重,最后通过多图层叠加得到耀州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图,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9.
以道孚县城及周边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基于GIS的定量分析配合定性分析修正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其结果准确性较高,且可操作性和推广性较强。依据人员死亡、财产损失概率及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等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区高、中、低风险性分区,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数据参考,并为类似的风险评估制图提供了技术方法。本研究在风险评估制图时没有采取常规意义上的危险性区划,而是根据易发性和人员财产损失概率进行评价,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青海省湟水流域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小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BAS-InSAR)技术识别地质灾害点,结合地形因素、地质因素、环境因素、气象因素、人类活动因素进行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建立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频率比(frequency response, FR)模型并检验,利用返回概率值进行易发性评价。 [结果] ①湟水流域所分布的潜在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多种类型潜在地质灾害并生。滑坡与不稳定斜坡通常发育于坡度较缓的山坡上,通常伴有大量张拉与剪切裂缝,尤其在雨季发育明显,对山体下方交通、居民安全构成威胁。发育于河谷两岸的滑坡与不稳定斜坡还可能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进一步加剧灾害风险。崩塌多发育在岩石结构较为疏松或风化严重的陡峭山壁,因地质脆弱,加之降雨等自然因素刺激,易使山体土块、岩石块下落,对下方的居民区和交通线路构成威胁。 ②研究区2 425—3 650 m高程区间的地质灾害分布较多,东北向为地质灾害易发坡向;地质灾害易发性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gital vegetation index, NDVI)增加而降低,随坡度、地形起伏度、日降水量增加而升高,随距断层距离增加而减少。 ③湟水流域高易发区及较高易发区,面积约5 937.6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约38.78%,主要集中在湟水流域南、北边缘地区,湟中、大通、海晏交界处,以及建筑区周边边坡上。 ④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模型预测性能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87,易发区由高至低FR逐级减小,与实际灾害点的分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⑤断层核密度为湟水流域地质灾害发育的主控因子,坡向、地形起伏度、道路核密度次之,剖面曲率对地质灾害发育影响最小。 [结论] ①利用SBAS-InSAR技术能有效识别湟水流域潜在地质灾害,LR-FR模型获得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可靠。 ②湟水流域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植被覆盖率较低、降雨量较大、距离断层近的地区,断层核密度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主控因子。 ③湟水流域的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突发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给当地居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监测、预警和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