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选择耕地面积、GDP、固定资产投资为主要分析指标,分析1996~2007年贵州省耕地面积、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耦合规律,建立耕地面变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模型。研究表明,贵州省耕地面积与经济发展之间呈负相关的关系;贵州省耕地面积递减率与GDP递增率不同步;耕地非农化与现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陈琼  高敏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82-2583
采用乌鲁木齐市1988~2004年统计数据,分析乌鲁木齐市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选取GDP年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耕地面积减少率作为指标,讨论乌鲁木齐市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人均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均GDP增长的指数相关关系式,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耕地面积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等量的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幅度逐渐减小,其原因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GDP的增长主要依赖技术革新和产业化高度,而不再依靠耕地的消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武定县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选取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口和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96~2010年来武定县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武定县经济得到大的发展,而耕地面积却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各个经济指标对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显著,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总人口,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处理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对耕地资源的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712-7716
根据贵州省1978~2007年的统计资料,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其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动态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贵州耕地数量与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及GDP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②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及GDP增长是其耕地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控制人口数量,并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集约利用土地以提高耕地的经济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6~2009年的统计资料,结合Excel图表工具,对环京津贫困区顺平县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收入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相互关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模型显示:GDP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农民收入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正相关;经济发展带动了耕地的非农化,农民收入受耕地数量制约。结合研究结果和顺平县的现状及区域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年福华  史守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26-5527,5558
以苏州市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和近10年来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苏州市耕地数量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选取人均GDP、耕地面积作为指标分析了经济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耕地数量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苏州市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趋势,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对耕地压力将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7.
林燕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3034-13037,13061
基于1985—2008年我国耕地面积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方法,剖析影响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经济社会因素,预测我国耕地资源保障能力。结果表明,GDP、第一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人口总量与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关联紧密,其中人口增加和第一产业产值增长是过去20多年来耕地面积变化的第一、二关联因素;2009~2020年我国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但基本能保持数量上平衡,维持在18亿亩以上。由此得出结论: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农业产值仍然是保护耕地的关键所在;保护耕地任务艰巨,形势严峻,一旦有所松懈,不但红线保不住,耕地面积有可能加速减少,给经济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研究区的统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研究区的耕地变化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总面积处于增加状态,29年来增加了32.95%,人均耕地面积增加了6.01%;耕地与其他地类之间转化明显,1980年的耕地仅有57.15%保留至2009年,部分耕地存在退化现象;耕地变化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其中人口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人均工农业收入、GDP和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  郭宁  宋芙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76-2778
根据山东省1990-2006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7年来山东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GDP、人均GDP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90-2006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低速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17年来持续减少;山东省耕地面积与人口、人均GDP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运用线性回归拟合性较好;山东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单位经济总量占用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作为主要分析指标,运用对比分析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1990~2007年江西省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江西省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是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集了陕西省凤县1994-2014年的21 a间的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对凤县未来经济发展水平下的人均耕地面积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的增长,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各产业对县域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非农业用地面积增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均GDP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呈幂函数递减趋势,当人均GDP达到150 000元后,人均耕地面积基本保持在0.078 hm2不变,可见,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不再简单的依靠耕地消耗来提高GDP,而是发生了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耕地作为人类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基础, 其数量和质量的特性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重庆都市区(1996-2004年)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将都市区分为三种类型: ①经济增长超前, 耕地减少滞后; ②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 ③经济增长, 耕地减少超前. 总体上, 都市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 重庆都市区耕地面积减少量与GDP增加量比值的差别较大, 说明被转用的那部分耕地的利用效益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重庆都市区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作为人类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的基础,其数量和质量的特性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重庆都市区(1996-2004年)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将都市区分为三种类型:①经济增长超前,耕地减少滞后;②经济增长与耕地减少同步;③经济增长,耕地减少超前.总体上,都市区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重庆都市区耕地面积减少量与GDP增加量比值的差别较大,说明被转用的那部分耕地的利用效益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耕地资源的非农化过度产生了诸多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区域的差异性,有助于揭示如何在坚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耕地资源安全与城镇化的发展。【方法】首先采用2001-2008年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城镇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中国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进行研究,为了对比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进而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数据进行模型检验,对比分析三大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机制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在控制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变量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二次项、耕地禀赋变量均呈现显著状态。东中西部地区在耕地资源非农化机制方面存在差异性,在控制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后,耕地资源禀赋变量在东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而固定资源投资变量在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显著性,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变量弹性系数要大于西部地区。【结论】耕地资源非农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倒“U”型规律。城镇人口增长和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的驱动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城镇人口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或者下降)1%,耕地资源非农化数量将提高(或者降低)0.7个百分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因素在东中西部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东部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是影响耕地资源非农化的显著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富足的区域趋向于更高的耕地资源非农化速度。中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则受到固定资产投资作用强烈,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耕地资源非农化驱动作用要大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博州1988~2009年耕地面积与人口、畜牧业等10个社会经济指标,运用GM(1,1)模型预测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多重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988~2009年,博州耕地面积经历了缓慢增长到快速增加的过程,尤其2007~2008年,耕地出现爆发性增长;2008~2016年,博州的耕地面积会保持较平稳的态势,期间可能会出现略有减少或增加的情况,2016年以后,博州耕地面积又将出现缓慢的增长;人口、畜牧业和粮食总产量是对耕地面积影响最大的3个指标,其关联度值分别达到0.994 8、0.993 9、0.990 8,影响最小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关联度值为0.682 2;影响博州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畜牧业>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农村用电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人口、农林渔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耕地面积关系是正相关的,而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畜牧业与耕地面积的关系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胡何男  胡宝清  田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55-12256,12259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09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广西耕地动态变化过程,并选取广西总人口、人均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等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09年广西耕地面积在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这一时段耕地减少起着重要作用,但影响程度正在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郝瑞彬  李文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70-16572
采用1978~2007年唐山市统计资料,选取耕地面积和人均GDP为指标,分析了唐山市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过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唐山市经济迅速增长,而耕地面积却呈总体下降趋势;随着人均GDP增加,耕地面积变化呈对数减少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强化耕地资源管理,尤其是强化建设占用耕地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益明显。基于社会燃烧理论分析了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原理,建立了耕地非农化影响机制模型,并运用SPSS 19.0软件对分类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占GDP比重等经济发展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的正向影响最大;粮食单产、总产等农业技术变量对耕地非农化水平具有最大的逆向影响。最后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合理有效保护耕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沙市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对湖南省长沙市的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通过对长沙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论述了长沙市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长株潭城市群1999~2008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长株潭城市群的耕地利用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得出,长株潭城市群耕地面积在研究的10年内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趋势;再者,研究区域内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与耕地面积呈负相关关系,并针对上述研究,还提出了相关建设性意见加强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