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探明引进谷子品种在晋北春谷区广灵县种植的适应性,以‘晋谷21号’、‘晋谷59号’、‘大同45号’、‘鑫谷4号’、‘8311’为试验谷子品种,‘大白谷’为对照,在广灵县作疃乡百疃西堡村进行2年的种植试验,检测和分析主要农艺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显示,‘晋谷59号’和‘晋谷21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46天和139天,属于春播晚熟品种,‘8311’的生育期最短为120天。‘晋谷59号’的产量在2019年和2020年均为最高,分别为6483.11 kg/hm2和6707.80 kg/hm2,较对照‘大白谷’增幅分别为13.44%和15.15%,‘晋谷21号’的产量小幅高于对照。‘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株高和穗宽值较大,‘大同45号’、‘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穗较长;‘晋谷59号’、‘晋谷21号’和‘大同45号’的单穗重和单穗粒重值较大,较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大同45号’和‘鑫谷4号’千粒重值最大,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21号’的蛋白质含量在2个年份均为最高,分别为13.03%和11.23%,其次为‘晋谷59号’,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59号’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3.47%和5.13%。‘8311’的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最高。研究表明,谷子的产量、穗宽、旗叶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以及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株高、穗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宽和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这些性状对谷子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性状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引进谷子品种的农艺及营养品质性状,‘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在广灵县作疃乡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且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大白谷,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在当地推广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选取山西、吉林、河北和河南等地的16个谷子品种,研究不同谷子品种在同一地区种植农艺性状、产量、小米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农艺性状和理论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变幅为108.68(黑谷8号)~160.42cm(晋谷40号),理论产量变幅为2625(长生16号)~4215kg/hm2(晋谷40号)。参试品种橘色颜色指数(CCI值)变异范围为2.37~4.48,以晋谷40号CCI值最大,粗脂肪变异系数为3.29%~6.45%,长生8号和神谷13号的胶稠度和蒸煮性好,豫谷35号、长生16号和神谷5号的甜味和鲜味氨基酸含量高。氨基酸呈味特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丙氨酸含量越高,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总和与苦味氨基酸含量的差值越大,鲜味越浓。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长生8号、长农52号、长生16号、豫谷35号和晋谷40号5个产量与品质表现最佳的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华北夏谷区种植的优质谷子品种,对 2021 年参加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华北夏谷区组)试验的 22 个谷子品种的 13 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评价,利用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分析法对 22 个品种进行丰产、稳产及适应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抽穗期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粗和穗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高产、稳产及适应性综合分析表明中杂谷 34、中杂谷 36、豫谷 36、张杂谷 26 号、中杂谷 55 和豫谷 42 同时具备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性,适宜在华北夏谷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油菜素内酯(BR)处理对谷子生长的影响,2014年采用浸种和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BR浸种对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种子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叶面喷施BR对谷子株高、生物重、POD活性、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POD和SOD活性均随BR浸种浓度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0.10和0.05mg/L的处理达最大值;晋谷21号的POD活性高于张杂谷5号,SOD活性无明显差别。两个品种的株高、生物重、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均随BR喷施浓度的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MDA含量却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晋谷21号的株高明显高于张杂谷5号,但叶面积和生物重低于张杂谷5号。0.10和0.05mg/L的BR浸种明显提高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叶面喷施0.05~0.20mg/L的BR可显著提高谷子叶片的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膜脂化产物,增强谷子的抗逆性,培育壮苗,但对BR处理的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来自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挖掘适宜南疆地区复播的早熟、高产、优质抗除草剂谷子新品种。2019-2020年以不同生态区的13个主推谷子品种为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对产量相关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在78~109d,供试材料中6个品种生育期均≤88d(豫谷18,CK);有7个品种连续2年各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产量稳定,相比CK显著增产。穗重、穗粒重、成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8个农艺性状对谷子产量影响依次为穗重>穗粒重>穗数>生育期>株数>穗粗>穗长>株高,说明抗除草剂复播谷子品种的筛选应首先关注穗部性状,其次是生育期与株高。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豫谷32、赤谷K1、冀杂金苗、豫谷31和冀谷41等5个较适宜在南疆地区推广种植的抗除草剂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丘陵山地谷子机械化播种水平,明确机械精量播种模式下播距和播量对张杂谷10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通过自走式多功能小粒种子播种机JAS-502B播种,研究不同播种参数对张杂谷10号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距减小和播量增大,谷子株高、叶绿素b含量、胞间CO2浓度、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结穗数明显升高,茎粗、叶面积、干重、叶绿素a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穗粒重明显降低,叶绿素(a+b)含量、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化学猝灭系数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使用F轮和X轮播种均可提高张杂谷10号产量,使用YJ轮播种谷子产量较低。不同播距条件下谷子产量差异不显著,张杂谷10号是通过分蘖数来调节穗数,实现低密度条件下的增产。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谷子在山东省淄博市跨生态区引种的成功率,以全国不同生态区的 25 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 8 个农艺性状、6 个抗性表现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华北夏谷区的 7 个品种在淄博市整体表现较好,在生育期、株高、穗长、穗粗、单穗粒重、出谷率等方面优于大部分东北春谷区和西北春谷区的品种;产量方面,华北夏谷区的品种均高于对照,其中来自西北春谷区的张杂谷 16 号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 16.69%,来自东北春谷区的朝谷 58 排名第二,较对照增产 15.11%,来自华北夏谷区的冀谷 39 排名第三,较对照增产 12.10%。经综合评价,张杂谷 16 号、朝谷 58、冀谷 39、豫谷 35、中谷 2 号、冀谷 168、济谷 22、中谷 9 号均适宜在淄博市及与其相似的生态区进行推广种植,同时这些品种也可作为亲本材料用于谷子新品种的选育。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品种在同一地区、相同耕作条件下其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存在差异,跨生态区引种应重点考虑生态区类型、品种的特异性,从而提高引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以张杂谷3号、张杂谷6号、8311、8311-14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4个不同品种谷子的形态和生理指标进行分析,探究张杂谷3号于晋北地区高产的形态及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形态学方面:张杂谷3号株高和穗长均与张杂谷6号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普通谷子8311、8311-14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其百粒重与张杂谷6号、8311、8311-14无差异显著,张杂谷6号百粒重与8311、8311-14差异显著(p0.05);张杂谷3号穗质量较其它3个品种均高,且差异达到极显著(p0.01),张杂谷3号叶面积较其它3个谷子品种叶面积大且叶色深,且差异显著(p0.05),而张杂谷6号、8311、8311-14的叶面积差异不显著。2)生理方面:张杂谷3号叶绿素含量、丙二醛的含量、可溶性蛋白高于8311、8311-14,但其丙二醛含量低于张杂谷6号,且差异不显著;其可溶性糖的含量低,只与普通谷子8311-14有显著差异;对高产谷子张杂谷3号的7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可溶性糖含量与穗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张杂谷3号在晋北地区高产可能与光合作用强、抗性好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欣 《种子世界》2009,(4):47-48
“张杂谷”系列杂交种同常规的谷子品种相比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杂交谷子品种比常规谷子品种产量增产达30%以上,增产1500kg/hm^2以上,2007年在张家口下花园区武家庄村种植的张杂谷5号,平均产量达9750kg/hm^2,武尚金家种植的最高产量达12150kg/hm^2(已经下花园公证处公证)创造了国内谷子高产记录。如按平均产谷量9000kg/hm^2计算,产谷草1.2万kg/hm^2。  相似文献   

10.
谷子杂交种与常规种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杂交谷的光合优势是否是其产量高于常规谷的一大主因,本研究于2013年对常规谷晋谷21号和杂交谷张杂谷5号的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每个品种种植5个小区,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测定各项光合指标。结果表明,在拔节期,张杂谷5号的净光合速率、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显著高于晋谷21号;但在灌浆期,张杂谷5号和晋谷21号之间的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光化学淬灭参数和非光化学淬灭参数都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杂交谷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性能高于常规谷。  相似文献   

11.
30份春小麦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合理利用春小麦种质资源,给小麦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对30份供试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数、生物产量、单株产量、穗粒数、穗长、千粒重、株高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10%,是影响春小麦特征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参试材料分为3类,第Ⅱ类材料的综合表现较优,该组材料的生物产量、单株产量较大,千粒重、穗粒数适中,是综合性状表现较为理想的育种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12.
行数与行距配置对带状条播小麦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四川丘陵区机播带状小麦最优行数与行距配置方式及其播种机开沟器间距设计,2010-2012连续两年度,以紧凑型品种川农27和半紧凑型品种绵麦367为材料,在带宽2 m和150×104 hm-2固定密度下,以传统“双三零”模式(带宽2 m,20 cm等行距5行)为对照,设置每带3行和行距30 cm + 30 cm (F3-1)、每带3行和行距35 cm + 35 cm (F3-2)、每带3行和行距40 cm + 40 cm (F3-3)、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20 cm + 20 cm (F4-1)、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30 cm + 20 cm (F4-2)以及每带4行和行距20 cm + 40 cm + 20 cm (F4-3)等6种配置方式,研究其对田间通风透光和群体及个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数由5行减少到3或4行,同时增大行距后,孕穗期倒三叶位及基部透光率显著提高,群体内部空气流通加强。通风透光条件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内行群体及个体质量,但对边行的影响较小,边行优势大幅削减,内行表现为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孕穗到乳熟期叶面积消减速率减缓,干物质积累量增多,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提高。F3-3和F4-3处理的产量超过对照,是该地区带状机条播小麦行数与行距的最佳配置方式;F3-2和F4-2处理的产量与对照相当,但内行个体质量指标优于对照,也可替代传统“双三零”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夏玉米行距与株距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寻求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区夏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实现夏玉米高产和稳产。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以玉米行距为主处理,不同株距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行距的玉米产量低于50 cm的产量。在行距为50 cm时,以25 cm和28 cm株距的玉米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33 cm株距的玉米产量居中,22 cm株距的玉米产量最低。在行距为60 cm时,以22 cm和25 cm株距的产量较高。不同行距和株距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宽行距和宽株距都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而玉米的千粒重则受行距和株距的影响较小,60 cm和50 cm行距下的玉米千粒重差异不显著,25 cm和28 cm株距的千粒重较大。因此,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中,冬小麦收获后机械播种夏玉米,行株距为50 cm×28 cm组合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孟彦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3):18-22
旨在分析黄淮海夏玉米中后期实施一喷三防对其抗逆性、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郑单958’中后期喷施混合药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分析从中筛选出最佳喷药时间。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夏玉米的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田间性状分析T4、T5、T6处理与T7比较均达到显著水平,T1、T2、T3处理的各性状均有所改善,处理T5综合性状最佳,T7综合性状最差;室内考种分析,除籽粒含水量外,其他性状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出籽率、百粒重和产量性状的分析结果相近, T5显著优于T7;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霉变率性状T7与T5比较均达级显著水平。夏玉米散粉结束后喷洒杀菌剂、杀虫剂和部分微肥的混合药液可以显著改善农艺性状,延长灌浆时间,为粮饲通用玉米栽培、提高玉米产量及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的高粱新品种,促进辽西地区高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19-2020年采用随机不完全区组设计(alpha-格子设计),通过R语言GGE双标图分析了30个高粱品种的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方差分析表明,年份、基因型、基因型与年份互作对高粱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产量变异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比例分别为32.1%、41.3%和11.3%,基因型效应对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贡献率最大,株高和穗长指标遗传力较大。GGE双标图分析表明,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丰产稳产性较好;辽杂19号和平试13在株高、产量、穗重和穗粒重方面综合性状表现较好;辽杂19号距离“理想品种”最近,其次为平试13。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高粱籽粒产量与株高、穗重、穗粒重和穗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参试品种看,辽西半干旱地区高秆品种比矮秆品种更具产量优势。在朝阳地区,辽杂19号、平试13和济粱2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稳定性。在特定生态区域,基因型是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5号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优质高产的杂交谷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保障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良种需良法配套, 为此研究杂交谷的最佳栽培条件。采用5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探讨氮、磷、钾、行距和株距对张杂谷5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与穗数、穗粒数显著正相关, 而与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氮、行距、磷、钾对产量和穗粒数有显著影响, 氮肥和行距影响较大, 而磷和钾肥影响较小。行距、株距和氮对穗数有显著影响, 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以及株距和行距的缩小, 穗数呈增加趋势。施磷水平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 随着施磷量的增加, 千粒重表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研究的5个因素中, 施氮水平、施钾水平以及株距之间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产量有显著影响;施氮水平与株距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千粒重有显著影响。该5因素与产量间回归关系极显著, 拟合程度较高, 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使张杂谷5号产量最大的农艺方案为N施用量186 kg hm–2, P2O5施用量95 kg hm–2, K2O施用量60 kg hm–2, 行距23 cm, 株距13 cm, 预期产量为6 683 kg hm–2。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年降水量不足、水资源分布不均及春季大风干旱等造成的谷子产量不高、水分利用率低等生产问题,设置裸地平作种植(CK)、PE膜全覆膜起垄穴播(T1)、渗水地膜半覆膜起垄穴播(T2)和PE膜半覆膜起垄穴播(T3)4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模式对谷田播种前和收获后0~100cm土壤含水量、不同生育期0~40cm土壤含水量、0~30cm土壤温度、谷子农艺性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地膜覆盖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谷子生育期内土壤的水温状况,提高了谷子的群体水分利用率、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4种处理播种前和收获后0~100cm土壤含水量、不同生育期0~40cm土壤含水量、0~30cm土壤温度均为T1>T2>T3>CK。3种覆膜处理的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T1和T2处理与T3处理差异显著。T1、T3和T2处理的群体水分利用率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7.55、1.05和1.65kg/(mm·hm2)。PE膜全覆膜起垄穴播模式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区谷子生产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8.
Aspects of intensive management practices such as high-yielding cultivars, narrow-row spacings and fungicide treatments could potentially increase cereal yields in regions with a short crop-growing season and occasionally dry and hot weather.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at McGill University, Canada for three years (1987 to 1989) to test the effects of triadimefon (1-[4-chlorophenoxy]-3,3-dimethyl-1-[1H-1,2,4-triazol-1-yl]-2-butanone, or Bayleton, a trade name) fungicide (0 vs. 140 g a.i. ha−1) and row spacing (10 vs. 20 cm) on the yield components, yield and other agronomic traits (spike emergence, days to maturity, leaf disease and plant height) of spring barley ( Hordeum vulgare L.) cv. Cadette, Laurier and Leger. A cultivar by row spacing interaction resulted in a 11 to 13.5 %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due to narrow rows for Laurier in two out of the three years and up to 16 % for Leger in one year. Over the three years grain yields were on average increased 6 to 12 % due to use of the narrower row spacing. Fungicide application to barley at the early heading stag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leaf diseases without influence on yield components or grain yiel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me components of intensive management such as narrow row spacing can be applicable in regions with a short crop-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