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审定登记的175个牧草饲料作物品种名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审定登记的175个牧草饲料作物品种名录编写说明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86年由筹备组召开第一次品种审定会议,1987年正式成立,至1995年12月共收到各地申报材料274份,已通过审定登记的牧草、饲料作物及草坪草175个,其中,育成新品种64个,...  相似文献   

2.
《牧草与饲料》1987,(1):2-10
1986年11月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在江苏省无锡县召开了第一次审定会议。会议推荐了我国第一批优良牧草、饲料作物品种共12个,经报送农牧渔业部畜牧局正式准登记。现将这批登记品种的材料公布于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草业生产上普遍栽培的绿色饲用植物约 2 0 0余个种 30 0余个品种 ,其中报经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予以登记的牧草、饲用作物及草坪品种已达 1 96个 (包括我省的古蔺鸭茅、扁穗牛鞭草、多花黑麦草Aubade及Lipo、老芒麦 1号及 2号等 8个品种在内 ) ,为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草在西部大开发中 ,充当了重要角色 ,诸如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草坪绿化等都离不开草 ,尤其是我省近百万公顷退耕还牧工程更离不开草 ,草成了“宝”。因此 ,种草用草要讲科学 ,草业科技先行 ,其任务是把适合我…  相似文献   

4.
我国狼尾草属牧草品种资源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87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狼尾草属通过审定登记的新品种已有12个,其中育成品种5个,地方品种2个,引进外国品种4个,野生栽培品种1个.按照品种登记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栽培狼尾草新品种的主要特性特征与适应区域.  相似文献   

5.
中国牧草新品种选育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1,自引:11,他引:30  
从 194 9年以来 ,中国牧草新品种选育已取得很大成就 ,到 2 0 0 0年底 ,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的牧草新品种共计 90个。其中包括沙打旺、苦荬菜早熟品种 ,杂花苜蓿、红豆草抗寒品种 ,苜蓿抗霜霉病、柱花草抗炭疽病品种 ,苜蓿耐盐品种、耐牧根蘖型品种 ,白三叶抗旱耐热品种 ,小黑麦、多花黑麦草多倍体品种 ,青贮玉米、青贮高粱杂种一代品种 ,高粱与苏丹草杂交种等新品种。存在问题主要是育成品种数量少 ,不能满足生产多方面的需要 ;育种技术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 ,新品种扩繁缓慢 ,推广面积较小。展望 2 1世纪 ,我国牧草育种应从高产、优质、抗病虫和抗逆性几方面努力 ,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种。建立和完善牧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牧草育种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 ,以加速我国牧草种子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牧草与饲料作物新品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第四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第2次品种审定会议于2001年12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共收到申报材料18份,通过审定登记的品种有13个,占申报品种的72%,其中育成品种3个,野生栽培品种3个,引进品种7个。现将 13个品种的简要情况刊登于草地学报,供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7.
牧草与饲料作物新品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第四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第3次品种审定会议于2002年12月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共收到申报审定材料29份,通过审定登记的品种有18个,占本次申报品种的62%,其中育成品种8个,地方品种1个,引进品种7个,野生栽培品种2个。现将18个品种的简要情况刊登于草地学报,供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牧草与饲料作物新品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第四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品种审定会议已于2003年12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定材料24份,通过审定登记的品种有18个,占本次申报品种的75%,其中育成品种7个,野生栽培种4个,引进品种7个.现将18个品种的简要情况刊登于《草地学报》,供读者及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草品种审定登记工作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中国草品种审定登记机构的发展与变革、草品种审定标准体系建设、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网建设、草品种审定登记情况等。截至2010年,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登记草品种434个,其中引进品种138个,育成品种161个,野生栽培品种86个,地方品种49个。在审定标准制定、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网络建设和品种审定数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同时,对当前中国草品种审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是青海省最大的牧草种子生产、科研、加工基地,有牧草种籽田近0.4×10~4hm~2,年生产短芒披碱草、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等种籽共计3600余吨;与省牧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培育、选育出了短芒老芒麦等牧草品种,其中9个优良牧草品种已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经济利益驱动的冲击,牧草种子在青海市场流通中混杂严重,纯度低,质量差,牧草良种繁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第四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品种审定会议于2000年12月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召开。会议共收到申报材料16份,委员们本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的一贯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地讨论与评审,有12个品种通过审定,占申报材料的75%,其中,育成品种6个,野生栽培品种1个,引进品种5个。现将12个品种的简要情况刊登于草地学报,供读者和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草品种是草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草品种审定工作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草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1987-2015年我国草品种审定工作的主要依据和技术支撑体系,通过重点分析审定登记的37个苜蓿属育成品种的育种方法和主要特点,总结出我国草品种社会需求变化和育种技术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我国草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推广审定登记品种、建立草品种认证制度、提高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意识以及建立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光合效率小豆筛选与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筛选适宜于安徽地区种植的肥饲兼用型小豆种质资源,于2011-2013年在安徽科技学院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7种小豆进行评价,记载各种小豆的根、茎、叶、花、荚果及种子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产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测定各种小豆在盛花期的叶片光合效率、根瘤量和氮、磷、钾、铁、锌养分含量及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早熟黑小豆表现为中熟,晚熟黑小豆表现为迟熟,其他种(属)表现为早熟;兴安红豆叶片光合效率和干物质积累效率最高;晚熟黑小豆根瘤最多、根瘤量可达地下部总重的28.8%,其鲜草产量、干物量、种子产量、蛋白质产量最高,固氮和富集钾、铁、锌能力最强,而富集磷能力最强的是早熟黑小豆和兴安红豆;晚熟黑小豆鲜草水分含量较高而粗纤维含量最低,饲用适口性好。从光合效率、鲜草产量、干物量、营养价值、养分富集能力和生育期等方面综合考虑,初步认为兴安红豆、早熟黑小豆和晚熟黑小豆适宜于安徽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鸭茅系世界著名多年生冷季型优质牧草,在我国草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系统地探明我国鸭茅品种(系)在表型水平上的多态性及变异规律,本研究对我国鸭茅8个品种和1个新品系单株的物候期、抗锈病能力、越夏率、生长速度、鲜干草产量、鲜干草茎叶比、鲜干比、分蘖数、植物学表型性状及DUS性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各鸭茅品种(系)生育期、抗锈病能力、越夏率、生长速度、生产性能差异明显,以‘02-116’新品系表现较为突出;2)供试12个表型性状在品种(系)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水平,变异系数变幅为21.64%(倒二叶长度)~106.20%(穗叶距),穗叶距、株高、茎上部节间长度、倒二叶宽度、株幅等性状与鸭茅产量显著相关;3)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8.225%,鸭茅植株株型的形成和生长速度的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由叶片长度、叶片宽度、株高、穗叶距等共同决定;4)各品种(系)在7个供试DUS性状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群体差异;5)品系‘02-116’与品种‘川东’、‘古蔺’等在主要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牧区饲草储备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加快及人们对牛、羊肉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牧区饲草储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牧区饲草存在着年度间和季节性不平衡的问题,雪灾、旱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也时常发生,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建立牧草生产储备机制是一种根本性的举措,是菜篮子工程的根本保证。针对我国牧区饲草储备起步较晚的状况,本论文对国内饲草储备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从牧区饲草生产、供给、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为牧区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野外扣笼条件下草原毛虫对食物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严林  兰景华 《草地学报》1995,3(4):257-268
1990~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定量研究了该地区重要的牧草害虫一门源草原毛虫在野外扣笼供食条件下的食物选择和利用,以及不同虫口密度对幼虫选择自然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该虫可取食约44种植物,隶属12科31属,喜食食物主要由禾草类和莎草类的16种植物组成;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毛虫食物谱植物种类逐渐增多;随着扣笼内幼虫密度的增加,幼虫的食物谱逐渐增大,出现食物谱泛化;毛虫对食物的利用表现出粗消化率较高、食物转化率低的特点;在供饲的四种喜食植物中,毛虫对小嵩草的利用和转化率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