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将三唑酮,多菌灵原药按不同比例制成种衣剂,小麦包衣后在室内采用盆栽法对小麦白粉病菌和条锈病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三唑酮与多菌灵配比为1:5时,对小麦白粉病菌和条锈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65.3和373.7,表现为显著的增效作用,由此可确定小麦种衣剂中三唑酮与多菌灵最佳配比为1:5。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鹏程 《农技服务》2009,26(2):89-90
选用几种防治药剂进行了不同药剂和用量防治小麦白粉病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5%白粉捕、15%三唑酮、20%三唑酮、12.5%禾果利、20%福·腈菌唑均为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药剂;为保证防治效果,应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始盛期防治;按常规用药量防治对小麦白粉病达不到预期效果,要适当增加药剂用量,才能保证防效。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菌对丙环唑、腈菌唑、己唑醇、氟硅唑和戊唑醇5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在室内条件下,测定5种三唑类药剂对南瓜白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腈菌唑毒力作用最强, EC_(50)值为62.11μg·mL~(-1);戊唑醇作用最差, EC_(50)值为1 503.97μg·mL~(-1);而氟硅唑、丙环唑和己唑醇的EC_(50)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929.43、442.01和67.53μg·mL~(-1)。进一步探讨5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2.5%腈菌唑对裸仁美洲南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90.13%), 25%戊唑醇防治效果最差(72.21%);白粉病菌接种前后不同施药时间对白粉病菌的抑制作用不同,接种后24 h施丙环唑和腈菌唑最敏感,接种后96 h施氟硅唑和戊唑醇最敏感,接种后48 h施己唑醇最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26种杀菌剂对橡胶粉孢的毒力及二元复配增效作用。[方法]利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测定了26种杀菌剂对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毒力,以Horsfall法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大量复配组合进行增效作用定性分析,再以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验证增效配比的增效程度。[结果]氟菌唑、唑菌酯、氟菌螨酯、氟环唑、唑胺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四氟醚唑8种杀菌剂可作为防治橡胶树白粉病的备选药剂。孢子萌发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盆栽试验测出来的药剂杀菌活性,据此提出了离体试验与活体试验相结合的策略来筛选橡胶树白粉病防治药剂。Horsfall法的增效作用定性分析与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验证增效程度的结果较一致。19个复配配比具有增效作用:氟环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6:4、8:2,四氟醚唑和氟菌螨酯配比1:9、2:8、3:7、4:6,三唑酮和氟菌螨酯配比9:1,氟菌唑和氟菌螨酯配比8:2,氟硅唑和唑菌酯配比7:3、8:2、9:1,四氟醚唑和唑菌酯配比6:4,三唑酮和唑菌酯配比5:5、8:2,氟菌唑和唑菌酯配比7:3、8:2,四氟醚唑和唑胺菌酯配比9:1,氟菌唑和唑胺菌酯8:2、9:1。[结论 ]筛选出的单剂及其二元复配剂有望作为对三唑酮的替代药剂,以延缓橡胶树白粉病菌抗药菌株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两种不同杀菌剂混配对香蕉黑星病菌的增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采用抑制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腈菌唑与醚菌酯混配剂对香蕉黑星病菌生长抑制的增效作用及最适混配比例优选。试验结果表明:腈菌唑与醚菌酯混配比的增效区间为9∶1~2∶8,其中配比为6∶4和2∶8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毒力比率高,分别为1.93和2.24;共毒系数也大,分别为844.85和1 183.83。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26种杀菌剂对橡胶粉孢的毒力及二元复配增效作用。[方法]利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测定了26种杀菌剂对橡胶树白粉病菌的毒力,以 Horsfall法对不同类型杀菌剂的大量复配组合进行增效作用定性分析,再以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验证增效配比的增效程度。[结果]氟菌唑、唑菌酯、氟菌螨酯、氟环唑、唑胺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四氟醚唑8种杀菌剂可作为防治橡胶树白粉病的备选药剂。孢子萌发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盆栽试验测出来的药剂杀菌活性,据此提出了离体试验与活体试验相结合的策略来筛选橡胶树白粉病防治药剂。Horsfall法的增效作用定性分析与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验证增效程度的结果较一致。19个复配配比具有增效作用:氟环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6:4、8:2,四氟醚唑和氟菌螨酯配比1:9、2:8、3:7、4:6,三唑酮和氟菌螨酯配比9:1,氟菌唑和氟菌螨酯配比8:2,氟硅唑和唑菌酯配比7:3、8:2、9:1,四氟醚唑和唑菌酯配比6:4,三唑酮和唑菌酯配比5:5、8:2,氟菌唑和唑菌酯配比7:3、8:2,四氟醚唑和唑胺菌酯配比9:1,氟菌唑和唑胺菌酯8:2、9:1。[结论]筛选出的单剂及其二元复配剂有望作为对三唑酮的替代药剂,以延缓橡胶树白粉病菌抗药菌株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贾云鹤  张扬  李宏伟  周飞  郑斐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136-138+200
[目的]比较氯氟醚菌唑和丙硫菌唑的杀菌谱。[方法]室内生测试验(叶片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盆栽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与对照药剂相比,丙硫菌唑对大豆锈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小麦白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白粉病菌和黄瓜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室内活性,其EC90分别为0.647 1、7.088 4、9.600 7、30.617 1、34.021 7和39.110 1 mg/L,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黄瓜白粉病菌和大豆锈病菌的活性优于氯氟醚菌唑;氯氟醚菌唑对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大豆锈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具有较好的室内活性,EC90分别为3.210 6、3.536 1、24.498 2、46.005 2和52.074 3 mg/L。其中对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黄瓜灰霉病菌的活性优于丙硫菌唑。田间防效测定结果表明,480 g/L丙硫菌唑悬浮剂在135和200 g/hm2试验剂量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优于同等施药剂量下10%氯氟醚菌唑悬浮剂的防效;480 g/L丙硫菌唑悬浮剂在150 mg/L...  相似文献   

8.
25%腈菌唑乳油在豇豆白粉病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新型杀菌剂25%腈菌唑乳油在豇豆白粉病防治上的防效试验。研究表明,腈菌唑与百菌清一定比例复配喷施、腈菌唑单独喷施对豇豆白粉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在80%以上,但前者防效更佳。腈菌唑及其与百菌清复配使用未见明显药害;20%三唑酮乳油对豇豆产生一定的药害,表现为部分叶片卷缩,生长变缓。  相似文献   

9.
桑椹白果病综合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三唑酮和腈菌唑对桑菌核的发生均能起到抑制效果,以腈菌唑为最佳,防治效果好,果实未变小;第1次防治时间选择在初花期,配合百养醚菌酯和太抗几丁聚糖水剂间隔5~6 d连续喷树3次,均能起到良好效果。主产区在病菌防治时需要做到统一、同时喷药,以防止病菌相互间传播。  相似文献   

10.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及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25%腈菌唑乳油、10%高渗三唑酮乳油对小麦白粉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一次用药14天后试验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均显著优于对照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且对小麦安全无药害,建议今后可作为小麦白粉病防治的有效药剂在生产中推广使用,并与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交替使用,以防止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玫瑰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特富灵、硫磺悬浮剂、腈菌唑和三唑酮防治玫瑰白粉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特富灵防治效果最佳,硫磺悬浮剂、腈菌唑、三唑酮次之,药剂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原药对橡胶树白根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抑霉唑、三唑酮、咪鲜胺、嘧菌酯、十三吗啉8种药剂对橡胶树白根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在0.017 7~6.013 6μg/m L,其中戊唑醇的毒力最强,EC50为0.017 7μg/m L;腈菌唑、丙环唑、抑霉唑的抑制作用较强,其EC50分别为0.027 8、0.045 6和0.077 3μg/m L。甲基托布津抑菌效果最差,EC50为41.299 0μg/m L。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开展了16%咯菌腈·氟环唑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6%咯菌腈·氟环唑SC在用药量为450~600mL/hm2时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14.
贵阳二球悬铃木白粉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贵阳市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 Willd)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发生情况,筛选防治该病害的药剂。【方法】选择6个地点对贵阳市二球悬铃木白粉病进行调查;选用80%硫磺WG、28%咪鲜·己唑醇SC、12.5%腈菌唑ME、25%三唑酮WP、70%甲基硫菌灵WP、75%甲硫·乙嘧酚WP、400克/升氟硅唑EC等7种药剂,采用琼脂载玻片法测定分生孢子萌发率进行药剂筛选。【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贵阳二球悬铃木白粉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南明区遵义路为36.9%,最低的是花溪区黄金大道为4.3%。通过对二球悬铃木白粉病菌形态特征观察,经rDNA-ITS序列比对,病原物为悬铃木白粉菌(Erysiphe platani),未发现有性阶段。药剂筛选结果:在相同最低稀释倍数62500倍下,抑制效果最好的是80%硫磺WG,抑制率为85.31%;效果最差的是12.5%腈菌唑ME,抑制率为69.23%;药剂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最小的是28%咪鲜·己唑醇SC,为0.2876μg/mL;EC50最大的是70%甲基硫菌灵WP,为1.4728μg/mL。  相似文献   

15.
为开发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复配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的5种配比混剂对抗多菌灵玉蜀黍赤霉菌R-10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三唑酮、咪鲜胺、丙硫菌唑以及咪鲜胺和丙硫菌唑配比为1∶6、1∶3、1∶1、3∶1、6∶1的混剂,对R-10的EC50值分别为1.480 0、13.881 9、0.024 6、0.078 7、0.039 7、0.020 7、0.012 7、0.015 3、0.014 1μg/m L,5种混剂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08 8、2.454 1、2.952 8、1.941 2、1.936 2,且配比差异与增效作用间有量效负相关性。在1年2地的田间药效试验中,40%咪鲜胺·丙硫菌唑可湿性粉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咪鲜胺、丙硫菌唑单剂及25%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250 g/hm2的防效,并且对小麦安全,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6.
辽宁春麦区小麦白粉菌抗药性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项研究通过方法比较、灵敏度基线的确定、菌种采集、保存等方法,建立了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抗药监测的配套技术。经对辽宁新城子区等21个采样点的306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子堆分离系进行了针对常规药剂三唑酮的抗性测定。与野生敏感菌的灵敏度基线相比较,90%以上被测菌系MIC均在2倍基线值以下,少数菌系达到5倍基线值。而已发现抗药菌系的山东烟台47.9%被测群体的灵敏度在5倍基线值以上,大于7倍基线值的占3.2%。说明:辽宁、湖北、河南的小麦白粉菌群体对三唑类杀菌剂的灵敏度已呈下降趋势,但与烟台地区相比较,这种灵敏度下降仍为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禾本科植物上布氏白粉菌寄主种类、发生特点、发病规律、环境条件等调查,以及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观测,表明该菌在个别寄主上可以顺利越夏,小麦白粉菌可以通过无性阶段侵染自生麦苗等实现越夏。首次发现了京芒草白粉病菌夏季发病全新的侵染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氟唑环菌胺和戊唑醇杀菌剂组合应用于小麦纹枯病的可行性,进行了不同氟唑环菌胺和戊唑醇杀菌剂组合对小麦纹枯病病菌的毒力和防效研究。结果表明,氟唑环菌胺和戊唑醇杀菌剂组合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有促进作用,其中以氟唑环菌胺和戊唑醇配比为1:5时抑菌效果最佳。用10%氟唑环菌胺?戊唑醇悬浮种子包衣和20%氟唑环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喷雾配合使用时小麦的纹枯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最低,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达91.89%。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不同温度下化学杀菌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毒力的变化规律以及筛选化学杀菌剂和生防菌发酵上清液混配的增效组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化学杀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fj-4发酵上清液以及化学杀菌剂与发酵上清液的混配剂对玉米茎腐病菌——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6种化学杀菌剂对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均随温度下降而升高,20℃时6种供试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活性均达最高,而30℃时抑菌活性最低。6种化学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活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多菌灵、腈菌唑和福美双,其中咯菌腈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佳,20℃时的EC_(50)值达0.041μg/ml,26℃时EC_(50)为0.057μg/ml,30℃时EC_(50)为0.141μg/ml;福美双对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差,20℃时EC_(50)为6.152μg/ml,26℃时EC_(50)为8.830μg/ml,30℃时EC_(50)为8.924μg/ml。经毒力倍数分析发现,温度变化对化学杀菌剂毒力的影响次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戊唑醇、咯菌腈、腈菌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和福美双。解淀粉芽孢杆菌gfj-4发酵上清液对玉米茎腐病菌的EC_(50)为62.23μl/ml(R~2=0.98)。6种化学杀菌剂与gfj-4发酵上清液混配增效作用显著。其中,咯菌腈与gfj-4发酵上清液混配比例为6∶4时毒性比达最大,为1.33;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1∶9时毒性比达最大,分别为1.32和1.40;腈菌唑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5∶5时毒性比最大,为1.36;多菌灵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9∶1和3∶7时毒性比最大,均为1.27;福美双与gfj-4发酵上清液配比为6∶4时毒性比最大,为1.23。  相似文献   

20.
以桃褐腐病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腈苯唑、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丙硫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吡唑醚菌酯对桃褐腐病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种化学杀菌剂对桃褐腐病病菌的抑制中浓度最低的是丙硫菌唑,其EC_(50)仅为0.003 5μg/mL,其次是腈苯唑,其EC_(50)为0.003 8μg/mL,抑制中浓度最高的为吡唑醚菌酯,其EC_(50)为0.576 7μg/mL。在离体条件下测定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与丙硫菌唑配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与丙硫菌唑的质量比为10∶1时,EC_(50)仅为0.010 4μg/mL,SR值为3.744 5;比例为1∶1和1∶5时SR次之,分别为2.875 2和2.056 4。综合离体试验结果和经济因素,确定补骨脂种子提取物与丙硫菌唑防治桃褐腐病病菌的最佳比例为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