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然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现当代小说中,描绘茶文化与茶人的作品却十分鲜见。我国女作家王旭烽因为在茶博物馆工作中与茶长期相伴,所以对茶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并创作出了优秀的茶文学作品《茶人三部曲》,这部作品本身成为了我国茶文学历史上唯一一部对茶文化做出描写和反映的鸿篇巨作。本文以茶文学中的茶人形象为切入点,对《茶人三部曲》这一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泡茶,“饮” 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 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 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 的精神,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3.
在王旭烽的小说中,最能集中体现茶人形象的便是《茶人三部曲》。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浙江杭州一家名叫忘忧茶庄的荣辱兴衰,其中有着丰厚的中国茶文化。小说用细腻而丰富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大批生动形象的茶人形象,是中国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王旭烽在小说中将中国茶的品质内化成人物的主要品质,不但是对茶文化的开拓和尝试,也是对茶人形象的创新和丰富,对中国文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茶人三部曲》中,茶人所蕴含的清新淡雅、坚韧不拔、含蓄中和,既是人物形象的亮点和特色,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和精髓。研究王旭烽小说《茶人三部曲》中的茶人形象,不但是在品鉴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形象,更是以文学的视角梳理和回顾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这对于中国茶文化有着巨大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茶人与茶人的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志根  曹望成 《茶叶》2001,27(3):18-19
吴觉农先生是中国现代茶业和茶的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也是我国新时期茶人的杰出代表.为振兴祖国茶业,弘扬中华茶文化,成立“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朱浩泉 《茶报》2000,(3):42-42
说起小茶人茶艺馆,在上海老茶人的心目中,真有一点小名望。丁欣夫老伯在条幅上是这样写的:“上海少年宫第一馆”。她诞生至今已有六年多了。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厅开辟老茶人茶座后,可以说天天爆满,经常发生茶杯不够用、台子椅子太少的现象。茶艺馆人情味十足,被喻为老人的乐园,外出旅游的基地,闲话情趣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广东茶业》2002,(5):37-37
古往今来,爱茶之人以茶为荣,视茶为命者颇多。因此,或自取千秋别名,或后人追谥百般雅号,无不兴趣盎然,苦心可鉴。试举如下,以助(艹名)兴。 1、茶神:茶神是后人对陆羽的尊称。他以举世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称著于世。《唐书·隐逸传》:“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神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饮茶群体的不断扩大,茶文化作品的不断丰富,"茶德"、"茶道精神"等文化内涵逐步诞生并融入事茶人和爱茶人的精神生活,"茶人"渐渐从茶叶工作者的通称成为一种"道德理想",本文主要就茶人在生活、精神追求、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概述,为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德育方面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茶人乐趣多     
竺济法 《茶报》2004,(3):42-43
酒能乱性,茶可清心。于茶人来说,清饮是唾手可得的乐趣,只要有好茶好水。或家居、书房独饮,或夫妻、父子对饮,或三两知己共饮,细品慢饮,乐趣无穷。  相似文献   

9.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叶嘉传》,是古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纪传体作品。纪传体文章更菩于展示情节,亥《画人物,比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讲故事”。在《叶嘉传》一文中,苏轼运用了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化茶为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叶嘉。为叶嘉立传,其实就是为茶立传,也可以说是为茶人立传。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叶嘉传》,是古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纪传体作品。纪传体文章更菩于展示情节,亥《画人物,比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讲故事”。在《叶嘉传》一文中,苏轼运用了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化茶为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叶嘉。为叶嘉立传,其实就是为茶立传,也可以说是为茶人立传。  相似文献   

11.
《茶叶》2008,34(1):38
为弥补古代、现代著名茶人漏载之不足,满足当代大批茶人要求入编之愿望,浙江茶人钱时霖、竺济法先生继2005年8月成功合作编著出版《中华茶人诗描》(以下简称《诗描》)之后,决定再度合作,继续以自助形式编著出版《诗描》第二集。《诗描》第一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小16开本,美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叶》2010,(12):28-28
浙江茶人钱时霖、竺济法继2005年8月成功合作编著出版《中华茶人诗描》(以下简称《诗描》)之后,决定再度编著《诗描》第二集。《诗描》第一集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以古诗、小传、照片的创新形式描绘茶人事迹和个性,被誉为"茶文化奇葩",多有好评。作者为诸多中华茶人、尤其是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茶人立传而感到欣慰。未看到该  相似文献   

13.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0,32(3):32-35
三、闻龙年迈愈爱茶 明代宁波茶人闻龙(1551—1631)撰写的《茶笺》,仅1000多字,是明代宁波4种茶书中最短的一篇。其实与其说是茶书,不如说是一篇茶文更为合适。顾名思义,作者本人也是把它定位为短篇的——仅为一笺而已。“笺”作为文体,专指短小精悍的书札、奏记一类。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纵观中国茶文化史,茶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发达的朝代,茶文化亦发展。如唐、宋即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世界上第一部茶叶巨著《茶经》在唐代陆羽之手诞生,因此他被称为“茶圣”。宋代的“斗茶”之风不仅风靡全国,且传之日本。日本人民注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日本茶道。而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的茶馆、茶肆、茶楼、茶坊,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以北京茶馆为例,有民族形式建筑、衬托特有的儒雅气质的“老舍茶馆”,有饮茶兼卖满汉点的“红炉馆”,有饮茶兼听评书的“书茶馆”,有开设在古刹名寺,荷塘芦丛、山凹松林、瓜棚豆架及菜圃之间的“野茶馆”,还有江南水乡的小茶馆。这些各具特色的茶馆,既是民间知识交流的载体,亦是人们身心休息和娱乐的去处,也是民事活动的场所。由于中国历史的特定性,曾有一时这些茶馆被称之为是资产阶级的小资情调,而被取消,中国茶文化走向萧条。它的复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兴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一度被冷落了的茶文化又再次被提及。1989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茶与文化展示周”,拉开了中国茶文化热潮的序幕。随之作为弘扬茶文化窗口的杭州“茶人之家”率先成立。作为中国第一家茶艺馆“福建茶艺馆”在福州西湖之畔的博物馆内诞生。这十五年来,茶文化浪潮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这股热流中,茶艺馆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相似文献   

15.
"茶人服"宽简、质朴、舒适、大方,最初是专门适用于茶事活动的职业服装。近年来茶人服在吸收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服饰的简约设计理念,在满足了茶事活动的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人的日常着装。茶人服时装因其款式新颖、时代感强、文化内涵丰富深受社会喜爱。本文在介绍我国传统服饰文化和茶人服的基础上,对现代茶人服设计理念进行了研究,就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茶人服"时装设计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竺济法 《茶叶》2014,(1):55-56
2013年3月25日下午,著名茶诗专家、杭州茶人钱时霖先生女儿钱胜昔打来电话,说钱先生当天不幸病逝,享年79岁。虽然半年多前已知道他身患绝症,但接到丧报依然感到突然,为好友离去深感悲伤。当时我忙于编辑出版《茶韵》之事,无暇参加追悼会,仅献了花圈表示哀悼。转眼过去了近一年,笔者回顾与钱先生合著《中华茶人诗描》、《中华茶人诗描续集》的点滴,纪念他逝世一周年。  相似文献   

17.
品鉴古茶     
罗朝光 《中国茶叶》2010,32(3):41-42
近年来,“古茶”成了高档普洱茶的代名词,受到喜爱普洱茶人的追捧。空闲之余,朋片友相聚,泡上一壶古茶,在优雅茶香中交流,在浓酽茶味中切磋,不亦乐乎。但很多爱茶人对占茶并不十分了解,对众多的古茶产品更是茫然,为此,本文想围绕“古茶”话题,谈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18.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67-68
人们通常称陆羽为茶圣,而茶神是谁呢?闽北人称张廷晖为茶神。这里有一段史话。话说五代十国时期,福建为闽国,建瓯为建州,霞镇村与吉口村一带为“吉苑里”。张廷晖,字仲光,号三公,父亲是东苌吉苑里的种茶大户,到廷晖手上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茶焙地主”,在霞镇、大房、彦墩一带拥有方圆三十多里茶园。  相似文献   

19.
在解读茶祖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茶产业的特有现象,深刻地剖析了目前青年茶人所面临的文化传承和转型危机,提出当代青年茶人应弘扬茶祖文化,树立心忧天下、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价值观,以促进中国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八月二十日(农历)是庄晚芳先生诞生100周年纪念日.茶界共同缅怀这位曾为我国茶叶事业奋斗一生,并做出卓越贡献,深受广大茶人尊敬的泰斗,我心潮彭湃,思绪万千.现把受前辈教导指引,感受最深的一、二事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