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法研究了稻水蝇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产量(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 /m2)、穗损失率 (x5,% )间0.01水平显著时的关系符合方程:y^=9433.965-6.6637x1-402.7469x5;产量损失(Y,kg/hm2)与田间虫口密度(x,头/m2)间关系符合下列方程 :Y^=-13.4989+6.0043x(r=0.9647**)。通径分析显示 ,穗损失率和虫口密度对产量建成直接效应最大 ,分别为-0.9218和-0.1422  相似文献   

2.
小麦白粉病与温度的定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度对小麦白粉病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此病害适宜发生的温度为15~20℃,低于10℃或高于25℃对该病有明显抑制作用。当温度高于26℃时,试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止小麦白粉病病程的时间缩短,据此建立了不同温度(x)与相应终止病程的时间(y)的关系模型为y=21 900e-0.303 5x2=1.65<χ20.05,7=14.07)。同时,根据高温区病害的严重度(y)与温度(x)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其关系模型为:y=-3.00x+76.60(r2=0.922 1**),由此计算获得了连续10 d(一个病程时间)温度为25.53℃即可终止此病害的病程。该试验结果将为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第一代二化螟造成的枯鞘对水稻有效分蘖、水稻根的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导出了二化螟造成的枯鞘株率(x)与水稻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y=1.7506+0.9793x,相关系数为0.9938。根据该方程及湖南省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新的化学防治指标,即枯鞘株率为3.10%。  相似文献   

4.
七星瓢虫对苜蓿斑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捕食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的数量与苜蓿斑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为Na=1.024 2N/(1+0.003 3N),捕食苜蓿斑蚜的数量随斑蚜密度增加而增大,但寻找效应随之而降低,日最大捕食量为313头。在10~2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2.4 1x+3 0.0 7 5,在2 5~3 5℃间的捕食率y与温度x的关系为y=1 2 0-1.2x,2 5℃下七星瓢虫捕食率最高,捕食率达9 0.5%。在种内干扰条件下,其捕食作用率E随天敌密度P的增加而减少,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4 1 9 3P-0.5 0 1 8。随着叶片数量增多,七星瓢虫和斑蚜之间的距离相对增大,造成捕食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菌接种法,对当前我国南方稻区17个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测定和分析了各材料的纹枯病病级(RD)、相对病斑高度(HR)及株高(HP)。通过试验,将17个骨干亲本分为抗病、中等抗病、中等感病和感病4种类型;筛选出了3个抗病亲本(明恢63、蜀恢527、广恢128)和3个中抗亲本(绵恢725、珍汕97B和协青早B);供试亲本的平均RD为4.78,平均HR为0.52;通过分析,发现纹枯病病级(RD)和相对病斑高度(HR)呈极显著正相关(y=8.373x+0.435,y=RD;x=HR)、株高和病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土壤施硅对小麦和麦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土壤施硅对小麦蚜虫的防控效果,本研究在小麦种植前分别配施0(CK)、40、80和120 kg/hm2四个浓度的硅肥,测量施硅后小麦生育期、生物量、叶面积、株高、产量指标以及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发生量。结果表明,施硅对小麦株高和穗数无显著影响,但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小麦叶面积分别为1 786.03 mm2和2 033.54 mm2,生物量分别为133.68 g和134.50 g,小麦穗粒数分别为35.61粒和35.92粒,小麦千粒重分别为45.34 g和45.59 g,小麦产量分别为9 684.45 kg/hm2和9 835.05 kg/hm2,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小麦成熟期较对照提前3 d;80 kg/hm2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禾谷缢管蚜发生量分别为90头和86头,均显著低于对照;40、80和120 kg/hm2浓度施硅处理后荻草谷网蚜发生量分别为128、117和105头,均显著低于对照。因此,田间土壤施硅80 kg/hm2和120 kg/hm2可以明显改善小麦农艺性状,提高小麦产量,并能减少麦蚜发生量。  相似文献   

7.
膜下滴灌小麦-西兰花复种水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畦灌为对照,开展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小麦复种西兰花生长状况、水肥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畦灌处理分别平均提高12.6%和39.10%,但随灌水量增加,作物增产效应下降、耗水量增长率出现回落,膜下滴灌条件下,高水处理(3 225 m3·hm-2)小麦获得最大产量,平均为5 468.57 kg·hm-2,但与中水处理(2 700 m3·hm-2)无显著差异(P>0.05);西兰花中水处理(1 920 m3·hm-2)增产效应最大,较传统畦灌产量平均提高15.65%,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40.03%和15.65%;膜下滴灌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库,增加土壤肥力,较传统畦灌土壤中N肥消耗平均减小25.52%;当膜下滴灌定额为4 620 m3·hm-2时,小麦-西兰花净产值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增收8513.77元·hm-2,产投比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提高15.30%。  相似文献   

8.
在河北省万全县研究了模拟条件下不同密度的长爪沙鼠对春小麦生长量及补偿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生长期间,低密度组(I、II)小麦生长量超过或等于被啃食量,即鼠的取食刺激了小麦生长;高密度组(III、IV)鼠的啃食高于小麦的生长量,小麦生长量下降。当鼠密度为4只/100m2时,小麦能通过自身补偿生长,实现产量的超补偿,其产量最高为2780.32kg/hm2;与对照组相比,产量、千粒重等指标略有升高,穗粒数明显增加。说明在低密度鼠的条件下,小麦可通过补偿生长而降低损失;中等以上的鼠密度则导致小麦减产,且鼠密度越高,小麦损失越重。  相似文献   

9.
沾化冬枣浆烂果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Taylor幂法则和Iwao回归法对沾化冬枣浆烂果病病果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冬枣浆烂果病病果在田间呈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分布,k值为1.1905。其聚集原因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应用Iwao抽样模型建立了沾化冬枣浆烂果病病果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2/D)2(1.1960/m+0.7929)。并利用负二项分布零频率与均数的理论曲线公式建立了估计该病病果平均密度的零频率模型:x=1.1905(P0-0.84-1)。  相似文献   

10.
荔枝蒂蛀虫化蛹、羽化动态数学模拟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观浩 《植物保护》2004,30(4):70-71
通过3年对荔枝蒂蛀虫系统调查表明,荔枝蒂蛀虫化蛹、羽化进度与观察时间之间呈S型曲线,拟合关系 式分别为Y1=100.440 3/(1+e5.531 1-1.420 3x)、Y2=100.059 5/(1+e12.625 0-1.296 7x),非线性决定系数均在0.99 以上。应用表明,该预测曲线与实际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小麦田不同杂草群落及防除时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3—2015连续两年在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小麦田中设无草对照区、禾本科杂草区、阔叶杂草区以及混合杂草自然发生区4种不同杂草群落以及不同的杂草防除时间,测定在不同条件下小麦产量及各项产量构成指标的情况。结果表明,阔叶杂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大于禾本科杂草,冬小麦田杂草的最佳防除时间为4月1日之前,在此期间除草对小麦产量影响均不大,但之后防除或不除草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产,2014年4月15日除草可造成在阔叶杂草区和杂草混合生长区的小麦减产30.5%和32.6%,不除草可造成在禾本科杂草区、阔叶杂草区和杂草混生区的小麦减产8.6%、91.4%和94.3%,2015年趋势和2014年一致。从构成小麦产量的3个指标来看,杂草危害主要影响小麦的总穗数,其次为穗粒数,对千粒重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小麦活体、小麦水提液及小麦次生代谢产物丁布对几种杂草的异株克生活性。小麦与马唐、反枝苋、野燕麦、早熟禾、稗草等杂草混播的盆栽试验呈现出小麦播种密度越大,杂草种子萌发率越低的趋势。小麦水提液对马唐、反枝苋、早熟禾、稗草、野燕麦根和茎的生长均有明显的异株克生作用,IC50(根)<1.5 mg/mL,IC50(茎)<3.0 mg/mL,而对黑麦草、圆叶牵牛无明显的抑制活性。除马唐外,小麦水提液对供试杂草种子萌发抑制效果不明显。小麦次生代谢产物丁布对3种不同杂草的根、茎总体抑制效果为反枝苋>马唐>野燕麦,IC50(根、茎)<1.5mg/mL,IC50(种子萌发)<3.5 mg/mL。比较IC50可知,生物活性:丁布>小麦水提液。丁布是小麦中具有异株克生活性的次生代谢物。  相似文献   

13.
新疆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新疆核桃与小麦间作对麦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2017年对新疆南疆核桃-小麦间作、单作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疆麦区杂草有39种,隶属14科33属,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藜科为主;优势杂草有9种,分别是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 L.、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L.)Beauv.、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扁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硬草Sclerochloa kengiana L.、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离蕊芥Malcolmia africana(L.)R. Br.、小蓟Cephalanoplos segetum(Bunge.)Kitam.、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与小麦单作田相比,核桃-小麦间作麦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及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2017年物种丰富度最高达27种,代表杂草优势集中性的Simpson指数则是小麦单作田高于核桃-小麦间作麦田,2013年高达0.32;核桃-小麦间作有利于麦田播娘蒿、苣荬菜和离蕊芥发生,但不利于萹蓄发生,其它5种优势杂草在间作和单作麦田的发生密度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浙沪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及优势杂草控制技术,采用唐氏五级目测法和随机取样计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和浙江的116块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7种除草剂对主要危害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浙沪冬小麦田共调查到杂草43种,隶属于14科,其中菊科杂草种类最多,有10种,其次是禾本科杂草9种,再次是石竹科杂草5种。杂草群落组成以禾本科杂草为主,优势杂草为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 Steud.、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Steud.) Fern.、棒头草Polypogon fugax Nees ex Steud.、硬草Sclerochloa dura(L.) Beauv.、早熟禾Poa annua L.、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L.) Moench、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猪殃殃Galium spurium L.和小藜Chenopodium ficifolium Smith。室内除草活性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日本看麦娘可用15%炔草酯WP、5%唑啉草酯EC、30 g/L...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为了明确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的群落组成和结构,采用倒置"W"取样法对河北省7个地区146块冬小麦田的杂草进行了调查和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显示,河北省冬小麦田有61种杂草,隶属于21科53属,播娘蒿、打碗花、荠菜、麦瓶草和麦家公是河北省冬小麦田的优势杂草。保定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大;沧州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大;廊坊地区麦田杂草群落的Glea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小,优势草种比较突出。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分为3组:石家庄、保定、邢台和廊坊的麦田杂草群落中耐旱杂草的相对多度较高;沧州和衡水的麦田杂草群落中耐盐杂草的相对多度较高;邯郸的麦田杂草群落中喜湿杂草的相对多度较高。说明土壤的盐度和湿度是影响河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组成的主要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6.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 麦田草害的发生与危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我国小麦田的禾本科杂草主要包括日本看麦娘、看麦娘、菵草和多花黑麦草等, 田间杂草防除主要依靠化学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市场以来, 长期用于小麦田禾本科杂草防除, 已经报道麦田多种禾本科杂草对精噁唑禾草灵产生了高水平抗药性。为更加科学合理地控制小麦田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一些学者就麦田禾本科杂草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药性水平监测和抗性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我国小麦田抗精噁唑禾草灵杂草的发生种群、抗性水平、靶标酶抗性机理与非靶标抗性机理, 还梳理了抗性杂草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发生情况, 分析了我国在抗性杂草治理方面的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 为农田杂草防除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herbicide-tolerant winter oilseed rape ( Brassica napus L.) on future herbicide use was investigated with a simulation model. The model uses a sigmoid function to simulate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weeds that compete for a maximum yield potential. Thresholds for weed control are based upon critical levels of weed biomass. The dynamics of the weed population are determined by the efficacy of representative herbicides on individual weed species and by seedbank parameters. Herbicide efficacy is determined by a log-logistic dose–response curve for each species. Simulation of a rotation with winter oilseed rape/wheat/wheat/barley showed contradictory predictions of herbicide use, because herbicide use in a rotation with either glyphosate- or glufosinate-tolerant oilseed rape was not reduced in the amount of kg a.i. ha–1 compared with a traditional treatment, whereas the treatment frequency (number of standard recommended doses per unit area) decreased.  相似文献   

18.
野燕麦、遏兰菜复合群体对小麦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二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野燕麦遏兰菜不同密度的复合群体与小麦减产率,穗数减少率,穗粒数减少率等指标函数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燕麦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遏兰菜密度是次要因子。野燕麦,遏兰菜密度与小麦减产率,穗数减少率,穗粒数减少率在试验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小麦减产率回归方程为:Yy=20.70+6.0913x1+2.1563x2+4.3250x1x2-2.1355x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镇江市麦田杂草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江苏省镇江市麦田杂草种类、分布状况、出草规律、草相变化、防除情况等,通过倒"W"形九点取样法对镇江市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镇江市麦田杂草有29科99种,日本看麦娘、菵草、猪殃殃、看麦娘、稻槎菜、硬草、繁缕、大巢菜、荠菜、涩荠、野老鹳草、牛繁缕、早熟禾为该地区主要危害性杂草,其中菵草、日本看麦娘、猪殃殃为麦田杂草群落优势种。不同地形区域杂草种类和优势种不同。镇江市麦田杂草由20世纪90年代初以看麦娘、日本看麦娘和猪殃殃等为主演变为以菵草、日本看麦娘、猪殃殃为主,稻槎菜、硬草、繁缕等发生较重。出草高峰集中在小麦播后15 d左右,具体到镇江来说11月底至12月上旬为杂草发生高峰期。针对镇江本地杂草发生情况,制定了以土壤封闭和茎叶处理相结合的防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雀麦(Bromus japonicus)是一种越冬性一年生杂草,是我国北方冬小麦田发生最严重的禾本科杂草之一,对小麦造成严重减产。为明确雀麦在我国冬小麦田的田间发生动态规律,于2013-2015年在山东省泰安市雀麦发生严重的冬小麦田进行相关试验。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取样的方法,研究冬小麦田雀麦的出苗规律及其在田间的消长动态,同时研究不同密度雀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种后7~30 d为雀麦的出苗高峰期,至12月上旬出苗量占总出苗总量的85.3%。11月中旬,雀麦开始分蘖,平均分蘖数为4.8个/株,比小麦多1.3个/株。3月下旬雀麦生长速度加快,4月下旬平均株高超过小麦,5月中下旬平均株高达到115.0 cm,高出同期小麦24.1 cm。5月中旬,雀麦与小麦单株平均鲜重趋于稳定,分别为17.24、37.72 g。雀麦与小麦在株高、鲜重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外界温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雀麦密度为5株/m^2时,小麦产量损失率达5.35%,表明少数雀麦即可对小麦产量造成显著减产;随着雀麦密度的增加,小麦产量快速下降,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麦的有效穗密度上,对小麦的千粒质量与穗粒数则影响较小。当雀麦密度为640株/m^2时,小麦产量损失率为36.81%,小麦穗密度减少35.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